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策略研究

第7期2022年3月江苏科技信息
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o.7March,2022
作者简介:葛宇洋(1989 ),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㊂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策略研究
葛宇洋,汪㊀飞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双重背景下,长三角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结构相近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资源内耗严重,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区划壁垒制约着要素资源流动,科技创新作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驱动力,全国各地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氛围逐渐成形,而长三角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底蕴与产业发展基础,使其近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㊁引领区㊂文章研究表明,积极探索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联动机制,是长三角培养国际视野㊁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应对新发展阶段㊁应对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重要支撑㊂
关键词: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协同联动中图分类号:G311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㊂高质量发展是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红利减弱㊁环境亟须改善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提高等众多因素后得出的发展方向指引㊂目前,长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总量最大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拥有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长三角区域也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㊁引
领区㊂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展创新活动的社会氛围逐渐成形㊂对于长三角区域而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优势,有助于激发创新潜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协同创新驱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㊂1㊀四省市科技创新概况
长三角区域自主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中,上海具备国际化科技创新能级㊂长三角科创资本雄厚,截至2020年底,全国19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48%的企业分布在长三角地区(见图1),同时,长三角是知识产权产出密集区,也是新领域㊁新业态发展的引领区,如人工智能㊁高端医疗器械㊁数字经济等领域技术创新㊁产品创新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㊂2015 2019年,四省市年度专利申请量㊁专利授权量两项数据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数量仍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㊂此外,四省市科研投入力度大,2019年四省市研发投入约占全国总量的30%,研发
人员数量约占全国40%(见图2),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
上海市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江苏㊁浙江研发投入强
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值,安徽略低于全国平均值(见图3)㊂
图1㊀四省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占全国比例(2020年底)
图2㊀全国及四省市研发投入强度
2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相关探索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㊁资金㊁设备等多
图3㊀四省市研发与专利相关数据占全国比例
方面创新资源共同支撑,一般来说,在一场科技创新活动中,高质量的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无疑会促使这场创新活动产出可观的创新效能,而在某一时间,创新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且分布在各创新集聚地㊂创新活动若要高起点㊁高效率开展,势必要做到差异化布局以避免同质复制造成的某些资源紧缺而其他资源闲置,还要做到创新资源的高质量快速配置和汇聚,这对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规划㊁资源协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㊂基于此,科技部在2020年发布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战略协同㊁高地共建㊁开放共赢㊁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则,要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构筑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㊂早在2003年左右开始,四省市对于科技创新合作交流㊁协同联动做出了大量探索,也收获了一定成效㊂2.1㊀建立沟通交流机制
苏浙沪在2003年率先探索建立各省市间科技创新工作交流机制,制定了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约定以3年为周期共同商议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规划(2008年安徽受邀加入)[1]㊂此后,由四省
市科协牵头,每年联合主办长三角科技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成为长三角区域开展科技合作㊁探索协同联动机制的一项品牌活动㊂2021年5月,科技部牵头与四省市科技相关部门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省部联动,有利于根据国家战略布局长三角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㊁统筹科技资源,以更强力量㊁更高效率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任务落实㊂
2.2㊀联合保护知识产权
长三角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有利于共享信息㊁人才等资源㊂2010 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增长近28倍,合作申请PCT专利逐年上涨,联合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联合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已是大势所趋㊂长三角区域协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较早,省㊁市级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均就信息共享㊁联合执法㊁联合统计等协同联动机制进行了一定探索(见表1)㊂如包括上海㊁南京㊁杭州在内的长三角16座城市结成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探索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等工作㊂2018年,四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共同签订‘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3],推动业务协作,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平台㊁数据库共建等工作协同联动㊂
2.3㊀探索科技政策联动
研究数据显示,在诺贝尔奖设立后的25年时间里,有41%的研究是以合作的方式获奖的,这个数字在第2个25年里升到了61%,之后更是达到79%[4]㊂目前由四省市政府共同出资支持的长三角重大科技项目
攻关项目,对于汇聚各方优势科创资源㊁联合布局国家重大战略㊁引导科技人才及企业合作共赢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㊂科技创新券,是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减少企业研发成本的创新做法㊂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各自区域内发放科技创新券政策基础上,探索发展 跨区域创新券 ,如2013年,浙江省长兴县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长兴分中心,首创国内 跨区域创新券 合作机制[5]㊂自此之后,长三角各地开启了对跨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的探索(见表2)㊂
2.4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长三角要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原始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㊂近年来,长三角围绕中心城市雄厚的科研资源积累,布局了一批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平台,如综合性国家技术中心,作为国家在科技领域布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平台,致力于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在已获批复的4个综合性国家技术中心中长三角有其二㊂2021年四省市共同组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旨在吸纳长三角科技资源,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㊂此外,在国家实验室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层次创新平台方面,四省市基于各自优势,进行了差异化布局㊂
3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现状分析
3.1㊀沟通渠道尚不完善
目前,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联席会议㊁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对于沪苏浙皖科技创新协同布局㊁联合攻关㊁优化配置等发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增进互信,尽快破除政治壁垒有引领示范之效,但仍缺乏多层级的交流磋商机制㊂市㊁县㊁区级协同创新处于执行层面,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有限,尤其苏浙皖三省各城市间因地域文化差异㊁创新体系不同等因素,联动和互动障碍更加明显㊂虽然上海的科技资源溢出效应带动了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不过各方合作模式多为共建产业园区㊁双创飞地等,旨在利益共享,周边城市出于对溢出资源竞争再次造成产业规划重叠㊁产业聚集缓慢㊁产业链分散等问题,如何引导各层级开
展㊀㊀表1㊀长三角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合作事件
年份合作形式合作城市主要内容
2003年成立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长三角16座城市探索行政联合执法㊁联通专利技术交易网络㊁建立跨区域知识
产权人才专家库等
2009年签订‘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书“沪苏浙
商定每年联合在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年度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㊁知识产权保护典型
案件等
2018年签订‘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四省市
共同制定工作方案,推进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建设相关平台和
专题数据库
2019年成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上海浦东㊁南京㊁
杭州等7个市㊁区
探索知识产权发展共商机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高价值专利
共同培育,建立信息互通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区域合作的标杆
2019年签署‘长三角地区共同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合作意向书“四省市
建立线索通报㊁案件协办㊁联合执法㊁定期会商等制度㊂推动知
识产权国际会议㊁培训资源共享,打造 一带一路 知识产权合
作高地㊂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跨区域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密
集型产业发展统计制度,探索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新模式等
2019年签署‘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四省市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响应‘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合作
框架协议“
2019年签署‘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协议书“四省市
探索设立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开
展跨地区执法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逐步统一知
识产权案件的法律标准和处罚尺度,共同制定长三角地区知识
产权案件自由裁量基准[3]
2020年签署‘长三角区域人民法院和知识产权局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备忘录“四省市
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会商机制㊁知识产权跨
域保护协作机制㊁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保护协调机制㊁知识产
权保护共治机制㊁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2021年成立长三角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联盟上海浦东新区,
南京㊁合肥等9
个市㊁区
探索建立跨区域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㊁长三角城市专利信息
资源库和长三角重点专利㊁商标保护名录库,定期开展区域内
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和联合执法,每年由一个重点城市担任
轮值主席单位
2021年签署‘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协议书“四省市
加强专利商标代理服务机构信用监管,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分
级分类监管
2021年签署‘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合作协议书“四省市
加强地理标志培育㊁宣传㊁保护的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特
经济发展质量
2021年成立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联盟青吴嘉三地
为联盟成员科研投入㊁知识产权战略运用㊁进出口贸易以及知
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等相关事宜提供预警㊁预测等帮助
㊀㊀数据来源:长三角各城市相关政策文本整理㊂
表2㊀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合作事件
年份合作形式合作城市合作内容2013年长兴县与上海研发公开服务平
台签署合作协议[4]
上海市㊁长兴县首创国内 跨区域创新券 制度
2017年签订了‘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
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6]
上海市㊁嘉兴市上海㊁嘉兴科技创新券互通互认
2018年‘上海 昆山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运营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上海市㊁昆山市
支持两地企业异地采购科技服务,建设昆山 上海创新
券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创新券发放㊁使用㊁兑现流程
2018年签订‘沪通科技合作大仪券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㊁南通市
大仪券是南通科技型企业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入库
服务机构之间开展跨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共享检测
检验服务的政策性补贴凭证
2019年‘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合作框架协议“上海杨浦区㊁嘉兴南湖区㊁
合肥高新区㊁宁波鄞州区㊁
常州武进区
围绕 政策统一㊁内容统一㊁机构互认㊁平台统一㊁券面统
一㊁额度统一㊁比例统一㊁资金通兑 八项内容开展双创券
通用通兑工作,市场化机构运营管理
2021年‘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青嘉吴马(首批)
用长三角试点区域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试点区域内科技
型中小企业向长三角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
㊀㊀数据来源:长三角各城市相关政策文本整理㊂
创新交流合作,搭建常态化㊁多元化沟通渠道,仍是阻碍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的重要因素㊂
3.2㊀产业发展高度重叠
科创+产业 是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的主线,为了分析四省市产业结构相似度情况,通过引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7],对四省市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计算㊂计算公式为:
R ab=ðn k=1(X ak㊃X bk)ðn k=1X2ak㊃ðn k=1X2bk
式中:a㊁b表示两个相比较的地区;k表示某个工业行业;X ak㊁X bk分别表示a㊁b地区k行业占该地区工业产业的比重;R ab是a地区与b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值域为[0,1],R ab的值越大表示a㊁b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反之越低㊂
本文引入辽宁省数据以增强对比性,通过整理五省市2020年统计年鉴中工业产业31个细分行业所占比重,导入计算公式,计算出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见表3)㊂计算显示,四省市与辽宁省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而四省市之间相似度较高,尤以江浙皖产业结构最为接近,相似度系数在0.9左右;上海与三省产业结构相似度略低,在0.8左右㊂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上海资源溢出效应逐渐显现,结合上海近些年发展状态,依赖低成本投入的制造业正在向外转移,服务业所占比重快速提升(见表4)㊂以上海经验为主导的飞地经济遍地开花,如浙江省平湖市与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科技园模式,探索 风险共担㊁利益共享 的合作机制,上海解决了土地资源紧缺㊁企业顾虑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平湖园区通过上海产业的转移而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㊂同时,数据也折射出三省一市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尚不成熟,未能形成错位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随产业而分散,长三角城市产业大而不强导致经济效益㊁效率不高,在世界六大城市中排名靠后,在传统产业如冶金㊁石化㊁通信等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㊁新能源汽车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㊁集成电路等产业方向都做了重要布局,整体区域内产业链分散且梯度特征不明显㊂
表3㊀2019年四省市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江苏0.835
浙江0.8020.911
安徽0.7460.8870.878
辽宁0.6200.5720.5600.602㊀㊀数据来源:四省市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㊂
3.3㊀行政壁垒依然牢固
目前长三角各地在交界处探索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覆盖面有限,四省市行政管辖权的独立性,在很长㊀㊀表4㊀2019年四省市三大产业比重单位:%产业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第一产业0.3  4.3  3.47.9
第二产业2744.442.641.3
第三产业72.751.35458
㊀㊀数据来源:四省市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㊂
一段时间内仍是资源流动的主要阻碍,如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合作中职责分工不明确,联合攻关项目互认备案机制较为复杂,占用科研人员精力较多,四省市在简化联合项目管理流程㊁优化资金配置机制方面仍有较大探索空间㊂在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方面,目前达成合作的主要是各地知识产权局,而知识产权管理涉及行政部门繁多,联合执法时常面临阻力㊂此外,科技信息共享阻力较大,各地掌握的信息相对独立,信息公开不完整,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㊂
3.4㊀创新高地基础薄弱
由于知识总量剧增,学科体系日益庞大,交叉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科研合作已是世界科研领域的主流做法,长三角区域共建科技创新高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长三角的历史使命㊂目前长三角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差距㊂我国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低㊁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㊁管理知识产权㊁提升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有较大差距,长期同质化发展,资源内耗,使得制造业发展大而不精,基础的夯实程度决定创新高度,如何整合汇聚科创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筑牢基础,是建设创新高地的前提㊂
4㊀对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发展的几点建议4.1㊀探索多层级互动交流
建议加强上级政策引导,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总结长三角生态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协同联
动机制之经验,在三省一市建立起多行政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㊂建议鼓励在市㊁县㊁区等多行政层级开展合作交流,根据各地区产业布局优势互补的作用,各城市结对或结伴开展科技创新,高新区㊁产业园之间继续探索市场化管理㊁ 风险共担㊁利益共享 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共进的跨区域创新战略联盟,参考科技部与三省一市的交流机制与定期交流制度㊁管理制度,尽快在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多层级科技创新交流㊁共商㊁合作机制㊂
4.2㊀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汲取国际大都市圈㊁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经验,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上海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搭建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开展国际合作枢纽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落地长
三角,引导长三角科研人才㊁技术转移人才开展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接轨国际规则㊂发挥各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交通便捷㊁文化相仿的优势,加强科教资源向外辐射㊁科研基础条件共享,牵头与周边城市发展科创圈,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积聚力量推动 卡脖子 技术突破和前沿科技领域探索,瞄准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急需产业,整合要素资源协同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㊂4.3㊀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各城市要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而在短板上寻求合作,开展合作的前提是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避免同
质资源恶性竞争,一是要优化合作机制,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在科技创新券等合作上扩大互通互认范围㊁强化合作制度㊁简化审批手续㊁统一审批流程㊁优化资金拨付机制㊂在促进人才流动方面,建立长三角人才职称互评互认㊁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跨区域互认机制,并建立人才资格数据共享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㊂二是全方位打造共享平台,应充分发挥长三角信息科技领先㊁数据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知识产权信息共享㊁技术转移信息共享服务㊁科研仪器共享服务等方面建成一批具有引领㊁示范效应的共享平台㊂4.4㊀加速科技创新资源汇聚
现阶段,汇聚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仍是主要方向,而由于产生科研成果的周期缩短,技术断层出现的频率加快,需要在确定的时间㊁地点快速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㊂各城市要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平台㊁载体共建共享,强化平台㊁载体管理机制,创建高水平载体,解决平台㊁载体小而散㊁小而弱的问题,通过建立创新平台㊁载体考核机制㊁激励退出机制,解决创新平台动力不足㊁成果不多㊁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以高质量平台吸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培育转型升级动力㊂
参考文献
[1]吕国昌.打造长三角人心中的梦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J].今日科技,2004(1):2-3.
[2]佚名.长三角瞭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 (12):1.
[3]万里鹏.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0(5):100-108.
[4]王晴,杭雪花.关于高校科技平台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 118-120.
[5]王伟楠,李浴,邹小伟.调动区域科技资源助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以浙江长兴县 跨区域创新券 为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2):27-32.
[6]佚名.嘉兴:科技创新券可在上海消费[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7(8):5.
[7]樊福卓.一种改进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7):98-115.
(编辑㊀沈㊀强)
Strategy stud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linkag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Ge Yuyang Wang Fei
Jiangsu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Nanjing210042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simi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leads to fierce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and serious internal friction of resources.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arriers formed for a long time restrict the flow of factor resourc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 to turn to the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upporting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king it almost a leading area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ctively exploring the collaborative linkage mechanism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layout so as to cope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 competition.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linkage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4:2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155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长三角   科技   发展   知识产权   合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