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近期科研成果扫描(十四期)

北⼤医学近期科研成果扫描(⼗四期)
— 编者按 —
北⼤医学科研⼯作紧密围绕北⼤医学发展理念,践⾏⼤学临床医学+X战略,布局北⼤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探索建设跨学部、跨学科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北医官微开设了“科研成果扫描”栏⽬,为读者及时介绍北⼤医学最新科研成果,共同见证北⼤医学“双⼀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课题内容
发表期刊
作者
细胞核内病毒RNA受体SAFA连接天然免疫识别和染⾊质重构
Cell Host & Microbe
基础医学院
游富平
低剂量⽩介素-2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和安全性:⼀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Ann Rheum Dis
⼈民医院
栗占国
孙晓麟
何菁
⾼效包载 IND 还原敏感光敏剂脂质体⽤于乳腺癌的光免疫研究
Nano Letters
药学院
汪贻⼴
⼄腈活化:⼀种⾼效的C2环化单元
Angew. Chem. Int. Ed.
药学院
焦宁
秦启学
Pallambins A-D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
Angew. Chem. Int. Ed.
药学院
贾彦兴
蛋⽩质液-液相分离数据库
Nucleic Acids Research
基础医学院
李婷婷
孕前糖尿病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项基于我国640万妇⼥的队列研究
PLOS MEDICINE
北⼤医院
杨慧霞
详细内容即刻呈现
1 《细胞核内病毒RNA受体SAFA连接天然免疫识别和染⾊质重构》
图:SAFA识别细胞核内病毒RNA并调节抗病毒基因增强⼦活性
⽂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
15.753
⽂章简介
2019年9⽉11⽇,北京⼤学基础医学院游富平课题组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发表题为“The Nuclear Matrix Protein SAFA Surveils Viral RNA and Facilitates Immunity by Activating Antiviral Enhancers and Super-enhancers”的论⽂,揭⽰了SAFA作为⼀个新型的细胞核内病毒dsRNA监测器,连接染⾊质重构和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该研究显⽰多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在细胞核中产⽣dsRNA,被SAFA监测结合,引起SAFA发⽣寡聚化。SAFA同病毒RNA的结合是本研究的亮点和关键点,研究⼈员运⽤⽣化⼿段,从各个层⾯和多个⾓度证明SAFA在病毒感染情况下和病毒dsRNA有很强的结合。并且通过RIP-seq (RNA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和TRIBE(targets of RNA-binding proteins identified by editing)等⼆代测序⼿段进⼀步肯定了SAFA和病毒RNA的结合。SAFA同病毒RNA 结合之后,发⽣寡聚化。染⾊质为基因转录提供了基本框架,其空间结构和动态调控对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起到⾄关重要的作⽤。寡聚化的SAFA招募染⾊质重塑复合物(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SWI/SNF)和拓扑异构酶
TOP1(topoisomerase 1)介导转录调控,进⼀步机制研究表明,SAFA介导抗病毒相关基因增强⼦和超级增强⼦的激活。因此,SAFA缺陷的⼩⿏在HSV-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之后,不能有效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表现出更加严重的脑炎症状,并且SAFA缺陷⼩⿏更易死于HSV-1感染。该研究⾸次鉴定了细胞核内病毒RNA的模式识别受体,且SAFA在识别了病毒RNA之后通过调节染⾊质重构以及基因远端增强⼦的活性来调节抗感染基因的表达,在传统研究免
SAFA在识别了病毒RNA之后通过调节染⾊质重构以及基因远端增强⼦的活性来调节抗感染基因的表达,在传统研究免疫信号通路激活转录因⼦的基础上,率先引⼊了天然免疫信号对于基因远端增强⼦的调节机制。
作者简介
游富平研究员博⼠⽣导师
2011年在北京⼤学⽣命科学学院细胞⽣物学系获得博⼠学位。2011—2014年在耶鲁⼤学医学院传染病科从事博⼠后研究。2014年12⽉份⼊职北京⼤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物医学研究所和免疫学系。曾获第⼗⼀批青年千⼈和全国博⼠学位优秀论⽂等荣誉。课题组重点关注病毒性/寄⽣⾍性传染病和结直肠癌发⽣过程中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靶点。担任中国病理⽣理学会系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脓毒症与休克专业委员
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
2 《低剂量⽩介素-2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和安全性:⼀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IL-2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
14.299
⽂章简介
2019年9⽉20,北京⼤学⼈民医院栗占国课题组在Ann Rheum Dis发表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IL-2 in the treatment of SL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报道了低剂量⽩介素-2(IL-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RCT),证明了低剂量IL-2SLE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篇论⽂报道了低剂量⽩介素-2(IL-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进⼀步证明了该药在SLE的疗效及安全性。这是该团队继2016年8⽉⾸次揭⽰IL-2SLE机制后,再次通过RCT研究证明低剂量IL-2的显著疗效, 是该团队对SLE⽅案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员选择难治或复发且病情活动度(SLEDAI)>8的SLE 患者⼊组。经过严谨的RCT试验证实,低剂量IL-2后,患者发热、⽪疹、脱发、⽔肿、肾炎等临床表现、免疫指标(24⼩时尿蛋⽩、⽩蛋⽩、抗dsDNA抗体、补体⽔平等)以及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疾病应答指数[SRI4])改善。低剂量IL-2组的研究主要终点SRI4明显优于对照组,24周IL-2组SRI4反应率为65.52%。此外,低剂量IL-2组患者的耐受性好,感染发⽣率(6.9%)明显低于仅⽤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对照组(20.0%)。该研究证实在给予低剂量IL-2后,患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Treg)⽔平升⾼,⽽致病的炎性细胞Th17、Tfh和炎性因⼦IL-17A等⽔平降低。低剂量IL-2通过靶向调控IL-2受体纠正患者体内免疫失衡⽽发挥作⽤。同时,低剂量IL-2组体内⾃然杀伤细胞(NK)⽔平升⾼且功能增强,可能与抗感染作⽤有关。
北京⼤学⼈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何菁教授、张芮君及邵苗博⼠为该论⽂的共同第⼀作者。栗占国、孙晓麟、何菁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然科学基⾦重点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清华-北⼤⽣命科学中⼼(CLS)及北⼤医学临床科学家等基⾦的资助。
作者简介
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师
现任北京⼤学⼈民医院临床免疫中⼼/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所所长,北京⼤学临床免疫中⼼主任,北京⼤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973⾸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获得者。近年先后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WHO⾻与肌⾁疾病委员会
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WHO⾻与肌⾁疾病委员会(ICC)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Clinical Rheumatology》和《IJRD》副主编,《Nat Rev Rheum》《Lancet Rheumatology》和《ARD》等杂志编委。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30余年,在Nat Med、Immunity、Science及Cell H&M 等发表SCI论⽂260余篇,其中IF9.0-41.06的论⽂32篇。主编《类风湿关节炎》
孙晓麟教授博⼠⽣导师
现任北京⼤学⼈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学临床免疫中⼼研究员,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获得者。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相关的免疫调控机制和细胞免疫研究,已在Ann Rheum D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Elife、Inflammation等学术期刊发表30多篇SCI论⽂,担任多家SCI刊物的审稿⼈。主持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基⾦6项。
何菁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北京⼤学⼈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亚太医学⽣物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会分会青年委员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委员。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2018年⼊
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才”,2019年⼊选第四批国家“万⼈计划”。先后主持国家及北京市⾃然基⾦7项,发表SCI 论⽂36篇,其中包含Nature Medicine和Immunity等国际知名杂志,担任第16届国际免疫学⼤会分会场的主席。为APLAR(亚太风湿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亚太风湿病联盟“杰出临床研究者”,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诊治,主要研究⽅向为⼲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
3 《⾼效包载 IND 还原敏感光敏剂脂质体⽤于乳腺癌的光免疫研究》
Redox-Activated Porphyrin-Based Liposome Remote-Loaded with IDO Inhibitor for Synergistic Photoimmunotherapy through Induction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 and Blockage of IDO Pathway
⽂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
12.279
⽂章简介
2019年9⽉13⽇,《Nano Letters》发表了北⼤药学院和天然药物及仿⽣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研究团队的最近研究成果“Redox-Activated Porphyrin-Based Liposome Remote-Loaded with IDO Inhibitor for Synergistic Photoimmunotherapy through Induction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 and Blockage of IDO Pathway”,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然科学基⾦等基⾦的资助。肿瘤免疫主要通过激发病⼈⾃⾝的免疫系统去杀灭癌细胞,实现治愈癌症的⽬的。然⽽,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和低免疫原性导致多种实体瘤对免疫(例如:免疫检查点疗法)⽆响应。如何有效调控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肿瘤免疫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设计和构建了⼀种⾼效包载IDO 抑制剂Indoximod的还原敏感光敏剂脂质体⽤于⼩⿏乳腺癌的协同光免疫。该制剂在⾎液循环中的荧光和光动⼒信号处于关闭状态,进⼊肿瘤微环境后,⼆硫键断裂,指数级放⼤荧光和光动⼒信号,⽤于肿瘤组织成像和光动⼒,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包载Indoximod的还原敏感光敏剂脂质体具有⾎液长循环特性,增加Indoximod在肿瘤组织的蓄积,有效解除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此外,光动⼒能够触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联合Indoximod解除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浸润,显著抑制肿瘤的肺部转移,延长原位乳腺癌⼩⿏的⽣存期。该项递送策略为转移性肿瘤的协同免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者简介
汪贻⼴研究员博⼠⽣导师
任天然药物及仿⽣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独⽴PI、北京⼤学药学院研究员,北京⼤学“百⼈计划”引进⼈才,获得国家⾃然基⾦委优秀青年科学基⾦资助,先后获得中国药学会-中恒青年药剂学奖和中国药学会-赛洛菲青年⽣物药物奖。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JACS、Angew Chem和Nano Letter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PCT专利获得授权,基于研究成果的相关产品被美国FDA批准,正在美国进⾏II期临床试验,⽤于多种肿瘤的荧光成像引导的肿瘤⼿术切除。
4 《⼄腈活化:⼀种⾼效的C2环化单元》
Acetonitrile Activation: An Effective Two-Carbon Unit for Cyclization
⽂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
12.102
⽂章简介
2019年2⽉4⽇,《Angew. Chem. Int. Ed.》发表了北京⼤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焦宁教授团队在⼩分⼦活化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该研究提供了⼀种新颖的⼄腈活化策略,为药物重要中间体环丁烯酮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法。环状化合物在药物分⼦和天然产物分⼦中⼴泛存在,例如常见药物分⼦马来酸中就含有四元环⽚段。环化反应是构建环状化合物最简单直接⾼效的⽅法,但是环丁烯酮的⾼效构建⼀直是领域内的⼀个难题。经过不懈努⼒,该团队在其氮合反应和⼩分⼦活化⼯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利⽤⼄腈这⼀常规溶剂为合成原料,实现了⼄腈作为C2环化单元和炔烃化合物的[2+2]环化反应,成功构建了环丁烯酮类化合物。相对于以往报道利⽤⼄腈的碳氮叁键参与的环化反应,该⽅法率先实现了利⽤其中两个碳原⼦作为C2单元的环化反应,为有机⼩分⼦的活化和利⽤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法也为复杂药物分⼦和天然产物中环丁烯酮中间体的制备提供了简单、⾼效的合成路径。
作者简介
焦宁教授博⼠⽣导师
药物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获得者、“万⼈计划”领军⼈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于发现廉价、简洁、⾼效、绿⾊的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新⽅法,服务于新型、多样性化合物库的简单、⾼效构建以及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后期修饰和新药发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秦启学本⽂第⼀作者
2016年博⼠毕业于南京⼤学化学化⼯学院,2017年1⽉加⼊北京⼤学药学院焦宁教授课题组进⾏博⼠后研究,研究⽅向主要集中于发展⼩分⼦活化的新⽅法与新策略。⽬前以第⼀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 Org. Biomol. Chem., Chem. Rec.等期刊发表论⽂⼗余篇,论⽂他引310余次,H因⼦为9。
5 《Pallambins A-D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es of Pallambins A-D
⽂章类型
Article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2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14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免疫   肿瘤   治疗   中国   细胞   药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