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一、项目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
三、项目简介
近海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开发活动日趋活跃,近海生态环境资源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摸清我国近海环境和资源家底,支撑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该专项历时8年,动员180余个涉海单位和3万多名海洋工作者,动用调查船500余艘、执行1000多个航次、航行200多万公里,航飞294架次、飞行26万多公里,对我国近海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调查和评价,构建了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全新完整的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新制定发布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5部国家标准,新制定出版21部海洋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其中海岛、海岸带、卫星与航空遥感、海洋光学、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灾害调查等14部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海岛海岸带、海洋水体、海底,构建了全新的海-地-空-天一体化近海综合调查模式及技术体系,并发明了海底土液化动态监测系统、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和液体振动、重力两用沉积物取样器等;首次对我
国近海开展了全学科、全要素、全方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全覆盖、高精度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数据,包括第一次实测获得我国大陆海岸线、全国海岛数量和滨海湿地面积等,调查站位和测线密度、技术指标和覆盖程度提高了1-2个数量级,调查比例尺由1:100万-1:50万提高到1:25万-1:5万,据此全面更新了近海环境资源基础图件。
(2)研发了系列国产化、区域化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主要海洋灾害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近海新兴海洋资源状况,掌握了可开发潜力;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近海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我国近海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等系列建议,为国家和沿海省市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3)创建了第一代中国数字海洋系统。提出了数字海洋概念、内涵和体系结构,发展了多源多尺度海洋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等技术;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全面整合海洋信息资源,建成了迄今为止标准统一、数据最全面、信息最中国数
字海洋权威数据仓库;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球体模型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全面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海洋领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管理决策服务能力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开发的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在2009年6月与Google Ocean同期发布并已业务化运行5年,建成的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4)取得了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近海的认知水平。系统揭示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编著出版了一批海洋科学典籍,如:涵盖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8大学科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8部,由27部专业专著构成的《中国近海海洋》系列专著,由两岸三地一百多位专家编纂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全面记述我国海岛自然、人文和历史标志性海洋志书《中国海岛志》21册(已出版8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系列专著13部。
包括上述系列专著工具书在内,共编著出版196部科学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200余篇,其中SCI和EI源刊论文486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7项。本专项获得的资料和创新成果不仅在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近海国防能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科学用海、用滩、用岸线,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降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成本,预测预报和防避海洋灾害等方面,均已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908专项主要完成单位共28个,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以上单位分别主持或承担了我国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和有关成果集成任务,获得了一批直接应用于沿海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海洋权益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成果。下面对前10个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创新贡献依次简介: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负责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牵头专项成果总结及综合报告编制。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
、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海洋灾害等25项调查任务,河口动力沉积过程、重要三角洲演变、海洋地质灾害及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14项评价任务,物理海洋与气象、海洋底质、全国海岸带及中国海岛志等成果集成任务5项。承担完成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的海岛海岸带和近岸水体等调查任务26项,评价任务14项。
编制国家标准3部,包括GB/T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工程地质》、GB/T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GB/T 28058-2011《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主持《中国海岛志》系列志书编纂,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2册志书,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及《我国海湾开发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8部,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发表学术论文430篇;取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3项;建立了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地质样品;构建了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间转换的关系。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水体光学与遥感等23项调查任务,近海环流、海湾淤积灾害和养殖区生态等评价任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球物理、全国海岛、中国海洋基本状况等成果集成任务。承担了浙江省调查项目4项、评价项目3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以及海南省调查任务1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
主编出版《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编著《中国海洋保护区》、《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生物与生态》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编制出版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遥感影像图集》,为钓鱼岛列岛各岛屿的标准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据。
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
海岛海岸带遥感等19项调查任务,海岛生态等评价任务7项,近海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成果集成任务4项,承担数字海洋方面的生物及化学节点建设任务。
主编出版《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化学》和《中国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2册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图集—海洋化学》;制定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指南》行业标准;负责建设了海洋生物样品库,收集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海洋生物样品46561份,并制作了大量样品标本。
4、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专项成果总结和最终报告编制,负责数字海洋实施方案编制、数字海洋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牵头完成中国数字海洋系统设计与建设,制定了数字海洋技术标准,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和海洋综合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了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和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负责完成专项55项任务,除数字海洋外,还包括我国沿海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成果集成和有关评价任务等。
编著出版《中国数字海洋—理论与实践》、《中国近海海洋—沿海社会经济》等专著,编制《我国领海基点航空遥感影像图集》;发表学术论文129篇,取得软件著作权49项。
5、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作为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技术负责单位,组织编制遥感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了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遥感调查与地面实地调查的有关技术问题,负责完成遥感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与集成,参与了专项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
组织完成WY07和WY09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任务和2项成果集成任务,编制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释》专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岛与海岸带遥感》和《南沙岛岛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集》等,制作了《角力南沙》影视片。
6、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
组织实施了福建海洋环境资源调查、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及成果集成工作。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水文气象、海洋化学、生物与生态、海岛与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海洋灾害、海洋生物苗种资源等11项调查和13个海湾的环境容量调查;进行了主要海湾环境容量、围填海、沙滩保护利用、风暴潮和赤潮等24项评价。重新确定了福建省海岸线长度、海岛数量、岛岸线长度和岛陆面积,掌握了海湾环境容量、可供养殖滩涂面积和潜在滨海旅游资源等;科学评估了福建海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提供的承载能力,提出了系列管理与政策建议,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指导海洋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组织编著出版了《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13册、《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福建海岛海岸带》和《福建省近海环境资源基本状况》等一批成果。建成并运行了省级数字海洋节点,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网络连通,直接服务于各级政府的科学管理。
7、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了全国沿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评价,主持完成总体成果集成,获得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可开发量、理论年发电量;选划出开发利用区,推荐了重点开发站址;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可再生能源》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可再生能源》。主持开展了我国近海水体光学要素和水温遥感要素调查、分析与成果集成,首次全面获得我国近海表观光学和固有光学的系统数据和成果,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光学与遥感》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与遥感》。研建并运行了大管岛多能互补电站和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8、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负责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参加了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共承担908专项调查任务11项,评价任务9项,成果集成任务4项。建立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构建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安全预警体系;评价我国近海海洋环境问题和环境
污染机制;评估了我国近岸海洋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编著出版《中国滨海湿地》、《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研究》、《全国海洋公共区划研究》和《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资源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等专著。
9、河海大学
作为技术负责单位,主持江苏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编制和成果集成;负责建立海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并应用于本项调查,应用潮滩地形遥感监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11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洋   调查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