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_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

登海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
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间断地“拱”了39年玉米地。他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向上冲,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39年,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李登海:
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
撰文/潘书民 姜宏德 姜健彬
Li Denghai: Be a Maize Stalk Rushing Upward
39年,李登海(左)坚持不懈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
Over the past 39 years, Li Denghai has insisted on cracking the nut in the research of high yield of maize.
李登海今年61岁,和新中国同龄。他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
“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是对李登海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用“向上冲”这个词,是因为相对于平展型玉米而言,紧凑型玉米叶片是向上冲的,这是对紧凑型高产玉米最直观的描述。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间断地“拱”了39年玉米地。他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向上冲,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39年,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一直向上冲!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就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攀登的高峰。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饥荒年代的李登海来说,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意。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担任了农科队长,就想利用科学种田,多打粮食,吃饱饭,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972年,一则消息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那一年,李登海从中国农业专家的出国考察报告中看到: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创造这个纪录的是美国的农民华莱士。这一消息,对他触动非常大。因为当时中国玉米亩产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的最高产量
却是我们的8—10倍!他不断地问自己:“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李登海坚信: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同样能做到!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当时在国内,具体怎么做,仅有少量的资料和经验可以参考,开创玉米高产道路,只能靠自己探索!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的一代知识青年发自内心的时代强音。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李登海带领农科队员到学校挖厕所,到木匠铺去拆破屋,到敬老院去打火炕,跟着牛、马、驴的屁股后面拾粪,不怕脏不怕臭,
OPENINGS
042
中共中央总书记接见李登海。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met Li Denghai.
想方设法多积一些农家肥。
在莱州当地,每年只能种一季夏玉米。对李登海来说,这是一年科研攻关的最关键时期。然而,老天爷却常常和他们作对!记得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浆期,却赶上了突来的狂风、暴雨和冰雹,把他们一年的奋斗和希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当时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铺倒折的玉米,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那种“肝裂心碎”般的疼痛,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这样毁灭性的打击, 39年间就有七八次,每次,对李登海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但是,他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中断过,高产攻关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9年,李登海选育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亩产突破700公斤大关,达到776.9公斤;1989年,掖单13号创造了1096.29公斤的高产纪录;2005年,他们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将世界夏玉米纪录提高了306公斤,产量达到当年全国平均单产的4.1倍。
39年,李登海先后7次创造了中国夏
玉米高产纪录,同时创造和保持了世界
夏玉米高产纪录。掖单、登海系列玉米
种的成功,对中国玉米的最大贡献,就
是平息了国内长久以来对平展型和紧凑
型两种玉米的争论。专家们一致认为:
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到了中国
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开辟了中
国玉米高产新道路!
做一个农民科学家,就要脚踏实
地、能吃苦,用更多的科研成果报效国
家,造福农民。
“中国的农民最勤劳,最能吃苦,
也最需要高产的种子。作为一名农民育
种家,要比农民还要更能吃苦,始终牢
记肩负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在更短的时
间里为国家、为农民育种更多更好的种
子。”李登海说。
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
七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
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李
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海南育
种初期,在三亚市荔枝沟落笔洞他们自
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
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
稻草的木棍床,点的是煤油灯。在太阳
炙烤着的玉米地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
下,平均每天要在地里至少站立劳动8
个小时以上。临近玉米收获的时候,要
吃住在田间地头,常常是和蚊虫、毒蛇相
伴。
在育种试验田里,李登海和他的同
事每年要在海南和山东为玉米套袋20
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
析,全凭人力手工操作。玉米授粉、收获
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只吃早晨一顿饭,
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一天,直到晚上十
点多才能回家。别人都说他们是“一顿
吃饱,三顿不饿” 。
朋友们常常问李登海:“你这样拼
命为什么?”他说:“人活着就不能浪费
自己!”李登海对这句话最赞成。从事玉
米育种39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玉
米,玉米就是他的“命”,比什么宝贝都
要紧。
OPENINGS
043
李登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
Li Denghai (left), attended the ceremony to watch
celebration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年11月,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公司携手合作,
进行深度开发。
In November 2002, Denghai Industry and American
Pioneer launched cooperation for advanced development.
最早从事玉米育种时,李登海曾经领着8个人一头牛,在一亩二分实验田里拼命。最初到海南省育种,他带去的是5个光棍汉。那时的育种条件很艰苦,“三个蚊子一盘菜,三个老鼠一麻袋”,一点儿都不夸张。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李登海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连续30个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从家
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但也收获了希望,他们把在中国北方一年一代的育种效率提高到一年三到四代。
39年,李登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
运,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止,国家利益至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1年当3年用,进行了98代选育,培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50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
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历史性地站在了市场前沿,成为创新、创业和竞争的主体,迈出了种业产业化的第一步。1990年,农业部决定“八五”期间
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李登海和他的同事到海南进行了大面积紧凑型杂交玉米亲本的繁育,支援了全国各地紧凑型玉米的制种推广。1998年,成立了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为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他们在全国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了32个试验站。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的43.5%,全国累计有超过10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掖单、登海系列的种子,最多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每三棵玉米里,就有一棵是他们的品种。现在中国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中,30%以上和李登海选育的自交系亲本有血缘关系。这
几年,公司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达1500多万元,每年有四五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正是看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在选择中国合作伙伴时,把登海种业排在第一位。先锋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他们提出要控股51%以上,但是被李登海断然拒绝了。因为,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他绝不能拿国家的利益来换取企业的利益!最终先锋公司做出让步,于2002年11月,与他们合作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中方占股份51%。当年李登海出访美国,先锋公司升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刻,他感到非常自豪。这是美国人对他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尊重!
一个农民科学家最崇尚的应该是科学道德,要保持农民本,做一个简单的人,不能把名利看得太重。
几十年间,李登海先后选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都是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的发展。他们培育出的478自交系,是中国应用面积最大的玉米自交系,到2005年底,全国科研院所由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有41个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生产上广泛使用的478衍生系有61个,用这些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有71个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熟悉李登海的人都知道,他所掌握的玉米育种材料,随便拿出一个,可能就会使他成为亿元富翁。但
李登海却说:“我是一个农民育种家。我一生搞玉米育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农民多打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能把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把最好的种子交到农民手里,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李登海始终这样感觉: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人无非一日三顿饭,夜宿一张床”。他这个人最喜欢农家饭,玉米粥加青菜,吃了很舒服。
2006年,李登海荣获山东科技最高奖。领奖前,他穿的还是一身工作服、一双黄胶鞋。眼见时间来不及了,还是当地科技局的人跑到商店里给他买了一套西服、一双皮鞋。一直到现在,他穿过的最贵的一套西服,还是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买的。这套西服超过了一千块钱,到现在也穿了5年了。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不少人的眼里,他是一位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有的媒体报道李登海是“科学家首富”。但他从来对钱的数字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的钱都把它当成育种科研经费。
李登海这一生,因为专注于育种科研,别的什么事情全不放在心上,就连
OPENINGS
044
李登海,男,汉族,1949年11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大专学历,研究员。
李登海同志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曾任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李登海39年坚持不懈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高产能力很难达到亩产700公斤的极限及其原因。(二)证明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潜力,使我国夏玉米亩产先后突破700公斤、1000公斤、1400公斤。(三)创出了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选育的紧凑型玉米品种的高产能力是全国玉米平均产量的4倍,是平展型玉米杂交品种的2倍,先后7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四)确立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选育我国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杂交玉米育种进入紧凑型玉米育种的新时代。(五)发现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比平展型在种植密度、经济系数、叶面积指数、较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高产能力等高产因素方面实现了五大突破。
李登海从1973年开始进行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1978年到海南岛进行冬繁育种,至今已30多年,以每年种植3代的育种速度,进行了98代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工作,先后选育出了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50个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
李登海先后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1995年,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2005年,与袁隆平先生一同获亚太地区种苗协会的奖励,授予他“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2007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8年,获农业部授予的“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年,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中国人物”。
L i D enghai is 61 years old, the same
a g e o f t h e P e o p l e’s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H e s a i d: “L o o k i n g b a c k t o m y l i f e,i n f a c t,I h a v e o n l y d o n e o n e t h i n g:c r a c k i n g t h e n u t o f h i g h y i e l d o f maize, finding the high-yield limit of flat-t ype hybrid maize, ascer taining the new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C h i n a t o s e l e c t t h e h i g h-y i e l d m a i ze v
a r i e t y,a n d t a k i n g t h e l e a d in breeding the new varieties of a series of compact high-yield maize varieties.”
“B e a m a i z e s t a l k r u s h i n g u p w a r d,” t h a t i s t h e r e a l p o r t r a i t u r e o f L i D e n g h a i’s l i f e t i m e p u r s u i t. T h e r e a s o n w h y t h e w o r d s “r u s h i n g u p w a r d” a r e used is because comparing with the flat-t y p e m a i z e,t h e c o m p a c t-t y p e m a i z e r u s h e s u p w a r d,w h i c h i s a n a c c u r a t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t h e c o m p a c t-t y p e h i g h-y i e l d m a i z e.F r o m t h e d a y w h e n h e c h o s e h i s c a re e r,L i D e n g h a i h a s wo r k e d i n t h e m a i z e f i e l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f o r39 years. He has ceaselessly rushed for ward a n d u p w a rd.A s a re s u l t,h e h a s c re a t e d s e ve n re co rd s i n C h i n a fo r h i g h y i e l d o f s u m m e r m a i z e a n d t w o w o r l d r e c o r d s for high yield of summer maize.
F r o m t h e1970s,L i D e n g h a i s t a r t e d to i n i t i a te s c i e n t i f i c re s e a rc h i n H a i n a n. Fo r30c o n s e c u t i v e y e a r s,h e h a s s p e n t
h i s S p r i n g Fe s t i v a l i n t h e b re e d i n g b a s e
i n H a i n a n. T h a n k s t o h i s h a r d w o r k,h e h a s p r o m o t e d t h e b r e e d i n g e f f i c i e n c y from one generation ever y year in nor th C h i n a t o t h r e e t o f o u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i n s
outh China.
Over the past 39 years, Li D enghai and h i s t e a m h a v e b r e d m o r e t h a n[n u m b e r ?]h y b r i d s o f m a i z e,o f w h i c h50h a v e been validated, seven have been granted i n v e n t i o n p a t e n t s a n d38h a v e b e e n granted the rights of new plant varieties.
O n A p r i l14,2005,D e n g h a i S e e d I n d u s t r y w e n t p u b l i c o n S h e n z h e n S t o c k E x c h a n g e.I n t h e e y e s o f m a n y p e o p l e,L i D e n g h a i i s a n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a n d c h a i r m a n o f t h e b o a r d o f d i r e c t o r s o f a l i s t e d c o m p a n y.S o m e n e w s m e d i a repor ted that Li D enghai was the richest p e r s o n a m o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s c i e n t i s t s.
H o we ve r,h e n e ve r h a s h a d a ny i n t e re s t in the amount of money. He has invested all his money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breeding.
Since he concentrates on the scientific r e s e a r c h o f b r e e d i n g,L i D e n g h a i c a r e s about nothing else. He even often forgot to declare many of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r e s u l t s.E v e n s o,o v e r t h e p a s t d o z e n s o f y e a r s,h e h a s w o n m a n y h o n o r s.I n 2009,L i D e n g h a i w a s c h o s e n a s o n e o f t h e F i g u r e s M o v i n g C h i n a S i n c e N e w C h i n a W a s F o u n d e d a n d a N a t i o n a l E t h i c a l M o d e l.O n N a t i o n a l D a y o n O c t o b e r1s t,2009,h
e w a s i n v i t e d t o w a t c h t h e c e r e m o n y t o c e l e b r a t e t h e 60t h a n n i ve r s a r y o f t h e fo u n d i n g o f t h 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 i D e n g h a i s a i d: “I w o u l d l i k e t o b e    a m a i z e s t a l k r u s h i n g u p w a r d.S o l o n g a s I a m a l i v e,I w i l l d e d i c a t e m y s e l f t o m y country!”
自己的许多科技成果,也常常忘了及
时申报。但几十年来,他荣获了很多荣
誉。2009年,李登海又被评为“新中国
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
范。去年“十一”,又应邀赴北京参加国
庆观礼。“这些荣誉,时时警醒着我:一
个农民科学家,要把自己看得小一些,简
单一些,要把科研报国放在最高、最重
的位置上。这些荣誉,也更加激励着我
坚定自己的理念信念。”李登海说。
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的
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超级玉
米,要求要比目前推广种植的高产玉米
品种,在高产能力、稳产能力、抗倒
伏能力、抗病能力方面有新的创新和
提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登海表
示,他要把60岁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他的
前半生,所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已累计为
国家增收1000多亿元。下半生,他还要争
取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李登海说:“我愿意永远做一棵向
上冲的玉米,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奉献
一天!”                  □编辑/李平
■ 本文图片由莱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OPENINGS
04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09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登海   高产   中国   育种   国家   全国   选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