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产学研用育英才成果落地慧民生

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原花卉植物研究所)是重庆文理学院2006年批准设立的独立科研机构,2016年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包含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种苗云港星创天地、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平台,拥有重庆市特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特植物产业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工程中心和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
特植物研究院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已形成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种苗工程理论与技术、逆境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采后利用与质量安全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经过10多年发展,研究院现有全职和各类兼职科研人员36名,其中具有博士或高级职称的达26人。在全体科研人员努力下,研究院先后获得国家科教平台4个、市级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科技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支持经费2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选育生姜、桉树、金银花、无刺花椒等审(认)定品种7个,培训职业农民技工达5万余次;速生桉、脱毒种姜、猕猴桃、蓝莓等特园艺植物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及海南等广泛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200余万亩,带动农户创造产值超过280亿元。
海纳百川聚人才,勇立潮头
敢创新
特植物研究院之所以能够在科
研创新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突出
的成效,在于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刘奕清教授牵头组织汇聚了姜玉松、
黄科、廖钦洪等30多名青年才俊博士,
敢为人先,执着创新,刻苦钻研和不
断探索。正是基于他们的科研和创新,
研究院才得以取得累累硕果。
刘奕清教授,现任重庆文理学院
特植物研究院院长,重庆市专业技
术二级岗位教授。他荣获国家“万人
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创
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
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
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
才创新示范工作室首席专家、重庆市
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园艺学重点
学科带头人、特植物种苗工程重庆
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重庆市生姜科
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重庆市现代特
效益农业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
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岗位科学家、全国
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专家、特植物
种苗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黔江猕猴桃
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感动重庆
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兼任重庆市植
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植物保护学
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
副理事长、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常务
理事、重庆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特
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特植物产业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
中心主任、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领衔团
队30余名博士教授从事生姜等特
植物细胞工程种苗理论与丰产技术研
发推广30余年,在园艺学特蔬菜
生姜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主持承
担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庆市重大专
项、重点攻关、创新平台、创新团队、
重点学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等项目
30余项。他创立了生姜“苗繁种”理
论与技术,建成第一个国家无菌种姜
繁育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育成国内目
前仅有的两个抗姜瘟病菜姜新品种渝
姜1号和渝姜2号,并被列入重庆市
促进乡村振兴100个农业主导品种;
发明了以姜瘟病为靶向的网隔栽培模
式与绿防控技术体系,为姜瘟病世
界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牵头制定
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9项,出版《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产
业化研究》、《观赏植物学》等专著和
教材3部,发表论文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和《园艺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等
100余篇,获重庆市和国家行业学会
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
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
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对园艺学特蔬菜生姜产业的科技发
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
产学研用育英才 成果落地慧民生
◎ 文/李云山
展与进步有重大意义。
刘嘉教授是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荣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植物病理学家奖。担任两家SCI期刊的副主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903;并有1篇论文进入农业科学领域全球ESI前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陈泽雄教授是重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副院长,“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致力于现代农林业产学研紧密融合、协同创新,主持研究金银花(灰毡毛忍冬)、猕猴桃等10多种特经济林木的组培种苗产业化生产与示范推广,整体水平国内先进,成果应用推广面积突破18万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SC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转化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项,选育省级林木良种2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地厅
级科技奖3项。
李洪雷研究员是重庆市“巴渝学
者特聘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
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14篇,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
目10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获得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第三
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优秀论文奖”,2018年以共同第一作
者在《Nature》正式发表了研究成果,
先后被中国科学报、重庆日报等多家
媒体报道,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
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唐建民副教授是重庆市特植
物产业2011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重庆市园艺学会理事,2015-2018年
入选国家“三区”人才计划,主持主
研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和重庆市科技重点项目13
项,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选育新品种3个,编制地方标准5项,
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
作权2项,获重庆市科技奖励4项,
编制了重庆市地方标准《猕猴桃组培
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红肉猕猴桃生
产技术规程》。
姜玉松副教授主要从事生姜土传
病害的防治机理研究,主持主研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等15项,在The plant
genome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他
发现在高土壤湿度下,MeJA诱导的
ZoNAC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调节PRX、
CPY、XET等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
的表达水平来影响植物对青枯菌的抗
性;提出了“生姜+菊科植物”一年
轮作的姜瘟病生态防控模式,使生姜
姜瘟病的发病率控制至5%以内。
黄科副教授是重庆市特植物种
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致力于
经济作物病害流行学及绿防控研究,
2014-2018年入选国家“三区”人才计
划,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
项目1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
文27篇,SCI收录5篇,授权国家发
明专利5项,编撰重庆市地方标准5
项。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他发现了肠
杆菌门菌是生姜病害的主要致病菌
。黄科副教授研发的新技术集离体
快繁、微生物源与植物源杀菌剂并用,
清洁田园管理,虫害物理防治等关键
技术为蓝莓、生姜等经济作物真菌病
害的绿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创新人才的汇聚和钻研,让重
庆文理学院特植物研究院在科研
领域不断收获成功的果实。譬如,刘
奕清领衔完成的科技成果“无病原种
姜繁育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2018
年度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陈泽雄教授在实验室刘嘉教授在实验室
刘奕清教授在办公室
二等奖;唐建民的“特苗木良种选育及现代设施繁育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国内首次集成创建了以猕猴桃溃疡病系统防控为靶向的猕猴桃脱毒种苗产业化成套技术体系。
协同创新育英才,科研教学磊硕果
为加强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组建了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刘奕清教授牵头的特植物产业协同创新团队。2011年,在重庆市永川区科委支持下,刘奕清组建了永川区特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同时,特植物研究院还引进海内外博士8人、行业产业专家12人,兼聘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甘苏生,其中,刘嘉博士、李洪雷博士后分别入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合作单位校友李洪海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突破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壁垒,实现《Nature》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零突破。特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来,通过建立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和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打破了学科、专业、高校、院所、区域、行业等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协同各参与单位获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8项,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发表SCI/EI论文55篇。李洪海研究员创建了生姜细胞工程“苗繁种”理论及种姜繁育生产技术体系,育成生姜鉴定新品种2个,填补
重庆生姜新品种选育的空白。构建了研究生、本科生、职业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用技能型”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8年2月,李洪雷博士和中国科
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单位合作
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
表了学术论文,系统揭示了我国被子
植物进化的时空特征,也是《Nature》
首次发表我国系统发育生态学领域
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系统进化研究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助推重
庆市“三区”精准脱贫。围绕国家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战略目标,育成
生姜新品种2个,填补重庆市生姜选
育新品种的空白,创建生姜细胞工
程“苗替种”理论及繁育制种生产技
术体系,创立“网隔栽培”隔离土传
病原菌传播流行技术体系,突破了姜
瘟病制约生姜产业的技术瓶颈,以脱
毒猕猴桃容器壮苗建园,实现当年上
架、两年挂果、三年丰产。研发成果
入选2016年国家“十二五”科技创
新成就展,刘奕清教授等2人获得国
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刘奕
清教带领团队科技特派员长期在巫
溪、开州、丰都、黔江等贫困山区进
行科研创新与科技培训服务。
产学研合作成绩斐然,协同创
新和教学成果喜获多种荣誉。特种
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学研合作呈
现出层次不断提高、形式不断创新等
新特征。联合协同单位构筑了多元化
的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2015
年与渝西园林集团共建国家大学生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园林专
业获得国家特专业建设点, 2017年
“实用技能型”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
探索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
奖。新增园艺学本科专业,2017年“园
艺学”获批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
市级重点学科。
“生姜之旅”解难题,“脱
菌种姜”带来好收益
2005年春夏之交,永川区科委领
导、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总
支书记叩开了刘奕清的门。当年,黄
瓜山村姜农种植的生姜大面积感染上
姜瘟病,几近绝收。而刘奕清当时在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方面小有名
气,他们想从这里到防治姜瘟病的
“药方”。“刘教授,我们来的目的就是
希望您能研究一下如何让生姜脱菌,
降低发病几率,让村民们的收入更稳
定一些。”永川区科委领导说。“好,
我答应你们,这个事情我会研究到
底。”略加思索后,刘奕清作了承诺。
为了这一承诺,他一干就是13
年。从实验室到田间,他攻克生姜病
害防治三大难关。生姜脱菌,是个世
界性难题。刘奕清决定从源头入手,
先到病根。他带着团队,先是在重
庆永川、荣昌、江津、璧山、潼南等
生姜产区做调查研究,然后又去了山
东莱芜、湖南凤凰等地,搜集各地的
姜种,对生姜病原物分子进行检测。
几个月下来,刘奕清算是对生姜病害
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姜的病挺
多,病、叶斑病、茎基腐病等虽
然都会让其减产,但一般不会造成姜
苗死亡,唯独姜瘟病实在没法预防和
挽救。首先是从姜种上提取茎尖分生
组织。姜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没有生姜
长势快,所以尖端是没有被感染的,
我们就把这一小块组织提取下来,放
到培养皿里培养。”刘奕清介绍。之
后,这些小苗被移栽到工厂化的温室
环境培育,约45天后再移入田间。
通过上千次实验,刘奕清培育了
“渝姜1号”、“渝姜2号”新品种,并
通过网隔栽培新技术隔绝了土壤传
播,取得了初步成功。“运用市科委、
市农委和市教委的各个项目资金,我们在永川区五间镇建立起了30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众创空间成果
孵化平台,让村民们亲眼看到脱菌种姜的经济效益。”刘奕清介绍,以往每粒种姜大约能长出1斤左右的菜姜,价格4元左右,而经过改良的脱菌种姜可以长出1.5斤到2斤菜姜,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脱菌菜姜产地价格卖到4元/斤,平均亩产8000斤,每亩销售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比传统种植方法多出1万多元。渐渐地,刘奕清培育的脱菌种姜得到了姜农们的认可。“进行了脱菌种姜以后,我每亩地的纯利润比过去翻了一番!”永川姜农王天才笑着说,自己从2011年开始试种脱菌种姜,增收达200%。目前,脱菌种姜不仅成为黄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大规模种植推广,渝姜1号、2号已占重庆本地产生姜的一半以上,生姜新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5省市广泛应用,累积面积达93万亩,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围绕“三农”做科研,培育新型职业技术农民
这是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老
师怎样沉淀下来专心于科研及教学,学生怎样才能学以致用,特植物研究院对此做许多积极的工作。在李传印书记带领下,特植物研究院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完善制度,多渠道并举,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走心;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系“三农”,围绕“三农”做科研,在科研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心,切实将科研成果普写在大地上。
为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特植物研究院不断强化学生心系“三农”的意识,制定了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适应市场、动手能力强、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特植物研究院与合作单位共建2000亩的种苗云港•星创天地国家级成果孵化基地,与渝西园林集体共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其他协同单位共建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姜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科教平台。在关键技术的协同研究、人才协同培养上实现了平台资源互通互享。
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技术农民,特植物研究院成立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经
常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人员对农户的新品种引进、土壤整治、清洁田园管理、农药、化肥减施、肥水一体化的技术培训。
“土壤是最好的保鲜库,也是农业科研最好的试验场。” 特植物研究院针对生姜姜瘟病严重、抗病品种缺乏,种姜带菌率高等产业问题,开展了抗姜瘟病育种、无菌苗繁育、绿防控等系统研究。历经13年攻关,研究院研发出抗姜瘟病优质菜姜新品种两个,建立了菜姜无菌苗高效快繁技术体系,发明了以姜瘟病为靶向的网隔栽培模式与绿防控技术。下一步,研究院将着手研制姜瘟病的疫苗和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
针对西南地区猕猴桃品种单一、溃疡病频发、盲目建园等产业问题,特植物研究院开展了猕猴桃无菌苗繁育、砧木系统筛选、避雨栽培、高效授粉等技术的系统研究。历经10年技术攻关,研究院建立了猕猴桃无菌种苗生产线,授权国家专利4项;发明了猕猴桃避雨栽培防控溃疡病的栽培技术,制定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2项;接下来,研究院将筛选研发猕猴桃高抗砧木系统、猕猴桃标准化建园及栽培技术,实现技术大面积推广与应用,让广大果农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唐建民副教授在指导农民种植猕猴桃研究院工作照专家团队在田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09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植物   重庆市   特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