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418_文身机

文身机:一个美好意外诞生的工具
简单的机械运作原理,却让一种文化发展至今。文身机在路人小白眼里是酷炫的文身,但在文身师眼里这把机器是吃饭的家伙。
文身机的工业革命时代
文|枫月
如果要追溯文身机的起源,不如去查看一下历史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1820年,丹麦著
名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基础电学原理,奠定了所有后来申请专利的文身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运作原理。确切地说,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台获得专利的文身机是美国人塞缪尔·奥瑞利在1881年发明的, 但是在此之前,电磁动力的打孔工具已有长足的发展。
文身机从机械时代走来
1876年,新泽西纽沃克的发明家狂人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没错,就是发明灯泡的人,同时也发明了
利用电池的旋转电磁打孔机器,并获得了专利。起初,这一发明的目的非常简单,利用打孔机在一个铁板上进行打孔,当小孔在铁板上排列规则并形成文字后,就有了印刷用的母版,只不过这个母版是镂空形式的;然后墨轴滚过打好孔的母版,在另一侧的白纸上留下印刷的文字。虽然这种粗糙的初始复印母版,精度不怎么样,但在当时相比起只能手抄资料而言,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1877年爱迪生又有了新的想法,并且在这基础上作出略微改动,加入弯曲的弹,通过线圈上震动,从而产生往复式打孔的运动。至此,电磁动力打孔工具有了长足的发展。
如果你深入观察爱迪生的这项发明专利,就不难看出这个机器能够轻易地被文身工艺所采用。塞缪尔·奥瑞利也看到了这个工具的使用前途,仅仅在爱迪生略微修改打孔机的4年后,他就获得了美国第一台文身机的发明专利,奥瑞利的修改包括:用墨盒改进组装管,一个开关,打孔矫正器和销钳形的针带。值得一提的是,1800年意大利的发明家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后来被英国的科学家丹尼尔改良之后,电池才开始流行推广起来。因为文身机的早期模型都是靠电池驱动的,这也标志着如今大多数的文身器材续航动力的来源。
塞缪尔·奥瑞利的电动文身机的发明,让文身艺术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期,只有一点点轻微的痛感,并且简单的图案在极短的时间内很快就能够完成。1904年纽约市的查理·瓦格纳也通过自己的设计,发明了文身机。或许是因为发明时间晚于奥瑞利的设计,所以在现在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大家依然会认为塞缪尔·奥瑞利的发明对于文身机的概念有着主导的影响力。通过观察原始专利草图,我们可以看到,无
论是奥瑞利还是瓦格纳的发明都利用到了爱迪生的设计理念,这也让我们不难理解早期的发明家们,都是如何因爱迪生而触发灵感的,特别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又很近的地方。爱迪生从他在新泽西州的工作室出发,到纽约城去给公众展示他的种种发明,包括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电报,留声机,还有老式电影放映机,他的发明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奥瑞利,瓦格纳或是其他对爱迪生的专利产品作出改进的人,都对这种装置向文身机的转变,做出了不可小觑的
贡献。
1929年,底特律的波希·威特因为将文身机进行量产,所以他的名字也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在1000多
种文身机的专利中,威特绝对不是第一个获得专利的人,和奥瑞利的名声一样,最初文身机设计者的名字,早已在文身历史的记载中模糊了。维特的文身机采用的是标准的双电磁线圈,水平放置的设计,另
WORLD VISION  2019.NO.17
当文身与机械时代交错碰撞时,总会摩擦出一种独具特
的韵味。
外,他还加入了触碰式开关,防火花保护以及针头改进等等新设计。在威特多年的生产销售中,他销售了很多种不同型号和类型的机器,可以说波希·威特在众多文身机发明家中,是唯一一位能将专利转向为市场,并且盈利的 商人。
1974年至1978年间,著名的德国文身师曼弗雷德·科尔斯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台马达文身机。科尔斯在德国汉诺威长大,年轻时曾在德国留声机公司里当一名机械师。因为对留声机内马达的熟悉,同时痴迷于文身艺术以及概念艺术的他,将经常用的双线圈文身机进行了改动,换成了一个小型的马达。这种马达文身机的推广也许要说到,他所创建的德国文身艺术协会了,“当时全德国只有14个全职文身师
”,但随后德国文身艺
术协会逐渐的变为了一个国际组织,随着文身艺术在国际上的兴起,马达文身机也逐渐地被各国文身师所接受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改进。
时至今日,文身机的发展已形成了主流,线圈机和马达机一般是文身师的首选干活家伙。虽然文身机还存在所谓的“气压式”文身机,但是由于动力源的不稳定,以及在文身时还需要配置一台体积较大的电动气泵,非常笨重不方便,这种文身机于是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线。文身机基本的结构是——身架,磁力线圈(线圈机),电动马达(马达机),电容,震动悬铁,弹片,顶部的调节螺栓等,缺一不可。
较早期的文身机设备,因为多是手工打造,制作成本高耗时久,外观也非常粗糙。
I C  p h o t o
当时电动文身机每分钟能使刺针跳动1000次,
因为电动力度难以控制,所以刺入表皮的深度
也全看文身师的技术。相比如今的文身机的制
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刺针每分钟跳
动就能达到30000多次,甚至可以精确调节电
压,刺针力度以及弹跳频率。虽然手工制作的
文身机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已经成为文身师的
专属私人定制和收藏品了。
文身机工作原理
线圈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直流电通过两
个主要的线圈,线圈产生磁力,磁力会吸住衔
铁弹片上的磁铁,弹片分离导致电流被切断,
弹片复原通电,线圈产生磁力如此往复,从而
产生高速上下运动的动作,带动刺针的运动。
线圈机在如今的文身师眼中,已经是一件传统
的工具了。文身师可以从机器产生的嗡鸣声
中,感受刺针跳动的频率变化,进而他们根据
自己的需要去调整电压,改变机器的频率。
有经验的文身师大多在使用线圈机时,常
常会用“拍力”来形容线圈机的感觉。因为刺
针和皮肤之间特有的一种阻力,可以想象成文
身是将颜料的颗粒用线圈机将其“拍入”皮肤
之下的。虽然线圈机的结构相比马达机要复杂
一些,但也正是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才让线圈
机的可调性变得更加灵活。“如果文身师是位
留声机与马达文身
机的渊源,或许是
历史上的巧合,但
如今看来也许是一
种必然。
I
C
p
h
o
t
o
WORLD VISION  2019.NO.17
画家,那么你可以把线圈机看做是一支钢笔,画出来的线条可粗可细,可刚可柔;而马达机的感受则更像是一支水彩笔,非常的稳定。”线圈机在每一位文身师的手中或多或少的被调整过,一般在使用2到3个月的时候,就会对线圈机做一次微调复位,以达到文身师自己的最佳要求标准。
马达机是电机旋转通过偏心轴的转动(或是滑块的前后滑动),从而将刺针转化为直线式上下运动的。因为马达机是马达驱动的,原理和剃须刀差不多。一般现在文身师使用的马达机在外形上和线圈机类似,但是也有类似纹眉笔的文身笔出现,其本质依旧是马达机,只不过外形是一支电笔的样子。其缺点是,一体式针嘴的造价昂贵,耗材性价比不高,可调性也没有达到文身师的要求。相对来说,
马达机声音和抖动较小,长时间工作的话,对电机要求较高。因为马达机的扭力固定,所以稳定性强。马达机需要调节的地方相比线圈机少,例如机心磁性的强弱,所以调节简易,好上手。
如果说线圈机是工业革命的标签,那么马达机文身机就是科技革命的产物。虽然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对文身师而言,线圈机和马达机就如同手中不同种类的画笔,是时代赋予了他们更多创造的可能性。“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更好的文身师,无论是线圈机还是马达机,在优秀的文身师手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机器的特性,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理所当然,文身机是一定要和文身用的刺针配套使用的。刺针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青铜器时代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在没有铁器的时代,考古学家就曾发现有人用动物的尖毛,骨骼或者植物的针叶,当做文身刺针来使用。公元前500至公元500年的普韦布洛人通过使用两根仙人掌的刺、三裂漆木把手以及丝兰叶条制作而成,在刺的头部依然还存有使用过墨水的痕迹。当人类得到了铁器之后,针的制作手段和精度都大幅上升了,直到现在,文身用的刺针,基本上是车床轧制,而且都是一次性的。
如果你没有见过文身用的一次性刺针,也许你会惊讶,一根刺针并不是只有一个针头。配合文身机使用的刺针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像是一把非常精细的小毛刷,针头部位是由好几个,如同牙刷毛一般细小的针苗固定成一簇而成。因为现代工业科技的发达,文身针的针苗直径可以达到0.05mm到0.50mm不等的精度。通常来说,文身针会根据针苗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来给文身针进行命名和分类:平排叉针,双排叉针,收口圆针等等。
如果你身处文身店,耳边一定会听到“叉5(叉排5号针)太粗,用叉3打雾……”类似的术语。因为针苗的排列不同,文身时的作用也不相同。一般平排叉针是用来完成上,打雾等工作的;而圆针更多地则是用来割线,勾勒轮廓使用。“还是那句话,这些工具虽然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在优秀文身师的手中,他们如何使用,看的还是自己的经验。”
从爱迪生开始使用的电磁打孔机到现在,文身机装置在穿越百年中无数改进。无论改进多少,适合每位艺术家的完美文身机还未出现;从文身机到文身针的选择,几乎所有文身艺术师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机器的理解作出修改调试,以求达到文身艺术的至美境界。“因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文身师,所以也绝对不会有两台完全一样的文身机。”
现在美国和欧洲依然有不少发明家设计研制文身机。文身师会首先在网上,向这些发明家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自己需要一台使用多大针号的机器,再有提出自己的文身风格偏传统类或者偏素描类。这些发明家会按照文身师的要求,小到螺丝,大到身架纯手工为文身师打造一台专属的机器。当然,其价格也是不菲的。每个文身机的发明家也都是有自己个人的特点的,虽然大多数此类发明家因为时间和金钱的缘故无法将他们的设计获取专利,但随着市场资本的深入,文身机也必将慢慢演变成更好的工具。“在理论上,如何使用它至少是这样的。有些时候,对机器作出的改动,根本不会让文身师在工作时显得更先进。”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是,在这个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过程中,对一个人而言的改进对另外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障碍,所以探求的道路一直就这样继续着,如同对文身艺术的追求
一样。■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05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身   线圈   机器   使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