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综述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综述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改革、地区经济发展三者链接起来实现了良性互动,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这一举措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全国范围内蒙古族分布的地区的实践应用。当前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叙说、教育价值对阐述、活动实效的评价三个方面。通过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如今形成的研究成就、存在问题,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以蒙古族为试点,总结蒙古族经验,推广到其他民族地区,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实效性,促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由“外部回应”型向“内部整合”型转变。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研究综述
    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用语等方面要因民族、因地区制宜,明确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制定了
具体的民族教育工作目标和要求,并于第二年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以从2003年以来,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已经开始进入校园,如今已有17年的历史,回溯期间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成果,可以从核心概念与蒙古族文化进校园两个层面来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或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蓄。”另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历代传承的、固有的文化,其包含了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重点体现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极其重要,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同时,传统
文化是由人通过教育进行选择、传递的,教育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之一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因此加强民族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而蒙古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其“崇尚自然、恪守信义、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核心价值等等,是现代资源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先驱。
    2.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概念
    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归根结底是在讨论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关系,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各自的理论探讨。孟立军、吴斐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了教育生态平衡理论,解读了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不断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也会造成教育生态失衡”。吴晓蓉和张诗亚则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了教育人类学解读,运用了文化的“位育”理论分析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延续性和多元性的教育价值,提出“既应顾及民族与固有自然、人文环境的延续性和连带性,保持相互之间的链接;也应顾及民族的发展企求,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使各民族具备积极的生存与文化创生能力”。杨蕴希从对话理论的视角解释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含义,一是少数民族与“
他者”的对话,二是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对话,三是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对话。并且,首次提出要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优秀教育成果转变为具有经济价值与影响力的特文化产业。李光华、秦积翠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活动文化五个方面阐述了校园文化对民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精神导向功能、民族精神熏陶功能、民族精神的整合规范功能,民族精神的实践功能等方面。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促进学生本土知识和智慧的获得、促进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青少年需要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而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通过校园让同学们更深入地学习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得以传承。
    二、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现状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的研究成果整体较多,CNKI统计一共有177篇相关文献(见图1),但具体到研究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贵州
省与湖北省,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研究数量较少,总共仅32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11篇,期刊文章21篇。概述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文化传承研究、教育价值研究以及实效评价研究三个方面。
    1.文化传承研究
    纵观我国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资料,近半数的文献将视角投放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研究。如我国学者白红梅基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视角,分析了蒙古族代表性文化那达慕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原因、内容及其实现路径。我国学者吕金梅分析了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那达慕文化在民间民俗中传承概述和那达慕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并跟据调查分析出那达慕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应提出了相关策略:充分发挥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利用多种教育途径传承那达慕文化和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传承那达慕文化的主要问题。学者冀美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了小学开设器乐教学课程的重要性: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与创新中的发展以及对于文化的向内坚守与向外传扬。
    2.教育价值研究
    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的文献大约占总文献的四分之一,学者们主要论述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之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与必要性。典型的有我国学者陶继波、崔思朋通过斯文·赫定对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记述和评价,来研究在当代进行民俗教育的必要性为: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民族文明的本真所在;民俗文化可以为我们再现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促进历史进步;民俗文化现实意义显著,对于生活和新文学艺术发展有促进作用。其实施途径为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利用電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传播手段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陶继波,2014)我国学者刘春玲指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对当今各民族民众知识的储备、道德思想的修炼、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具有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教育价值,是当代民族地区学校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刘春玲,2017)。
    3.实效评价研究
    除了从文化和教育的视阈看待“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以外,学界还把重点放在了这一举
措的实施效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如我国学者刘晓静在论文《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校园研究》中指出目前的音乐品种为民族舞蹈、民间乐器、特曲艺品种、歌唱类民间音乐文化品种、戏曲剧种,指出了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形同虚设,教学过程隔靴搔痒;二是种类繁多,教学内容因从教者的好恶而定,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设想——有针对性地开发本土教材、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有条件地将音乐品种现代化(刘晓静,2011)。学者叶琳、李翀探讨了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样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层、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层、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层三个层面上,具体问题样态体现为教育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人文素养欠缺、学生素质考评重认知轻素质、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开发和利用不到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六个维度上(叶琳,2014)。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这一举措虽得到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仍存在问题,1.师资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教学管理较为松散。3.经费投入不足。4.教育评价单一。5.民族文化校园活动单一。6.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弱化。
    三、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已有学者从不同的维度予以了讨论,为深入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与启发,但也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集中于处理普适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
    在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的传承保护方面,如何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民族地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如何优化传承机制探索传承路径以保证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较为深入,但此问题是民族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除了部分学者针对所调研的田野点提出研究-开发-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传承体系,民族教育文化传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造性的突破。
    在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价值方面,其要义在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辩证地看待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创新性地利用其文化精髓并与学校场域巧妙契合,形成新的民族教育资源,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以及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纵观已有研究,确有学者指出了其必要性及对人和社会的正面影响。但研究对象局限于蒙古族的音乐与体育方面,对于其他领域、其他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较少,空白地带较多,需要后人的创造性突破。
    在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效评价方面,这一措施的实施效果与质量评价如何以及如何针对已有问题因地制宜地予以改善,是民族地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实施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促进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增长与提高。为了实现目的发挥功能,亟须专家和研究学者及时褒贬时弊,运用相关理论提出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已有的研究大多指出了实施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但缺乏相应出路指明,故致蒙古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频频受阻,施展不开。
    四、研究展望
    蒙古族这一个例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实施的效果评价既具有其自身的个性与特殊性,又体现了一定的共性与普遍性。自21世纪初推进实施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以来,其基本符合民族教育的发展需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可改进之处。
    首先,应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多是实证研究,而思辨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大多以某学校或某地区为例,是专门针对蒙古族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实证研究,很难推广到其他学校或地区,对其
进行解释和指导。而且,即便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哪些民族文化是可以进入校园传承的?哪些又不能靠学校教育传以整合式逻辑构建族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层级体系,形成整体合力是空缺的。所以在研究理论上,现有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基础理论分析不够系统权威,若要探求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孕育机制与实践模式,须建立系统的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35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民族   教育   传统   进校园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