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研究综述

《远大前程》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叙事特点进行论述,少有创新。本文试图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历史及评价,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和前景展望等,从而方便以后对《远大前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 键 字:狄更斯  《远大前程》  文本批评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他的创作代表了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潮流的最高成就。
《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是狄更斯创作晚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匹普的乡下孤儿,在的辱骂和夫的关怀下长大,一直想成为像夫乔一样的铁匠,但在去过富有的郝薇香小家里,看到了美丽的艾斯黛拉之后,便希望自己飞黄腾达,以配得上艾斯黛拉。恰好他曾经救过的一位逃犯在国外发了财,寄钱给他,
努力想把他培养为上等人,帮他实现了梦想。匹普以为资助他的是郝薇香小,自己前程远大,将和艾斯黛拉结婚,逐渐疏远了一直关心他的乔和毕蒂。可就在匹普满怀憧憬之时,他偶然发现,艾斯黛拉不过是郝薇香小拿来报复男人的工具,对他毫无感情可言,此时逃犯也从国外回来,钱财被当局没收,他的前程随即烟消云散。此时的匹普并无伤感,反而变得清醒,最终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份事业,并与寡居的艾斯黛拉结合。
一、国外研究简述
《远大前程》问世不久,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从十九世纪到今天,西方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或臧或否,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远大前程》可以进入狄更斯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列,它保留了狄更斯往常小说的一贯风格(人物形象阴沉暗淡,故事场景违背常态等),但是它的人物刻画更加传神,情节结构十分严谨,值得称道。反对者指责这部作品情节结构不合情理,人物塑造生硬怪僻、异乎寻常、没有生命,与狄更斯早期的小说相比显得“虚弱、疲乏、无味”。
从我们收集到的外文资料来看,对《远大前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历史批评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创作于1860年到1861年,而正是在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引起思想界、科学界的强烈震动,于是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影响,例如Goldie MorgentalerMeditating on the low: a Darwinian reading of 'Great Expectations'中提出,从《双城记》到《远大前程》狄更斯人格塑造的观点由遗传决定论变为环境(突出表现在家庭环境)决定论,这种突然转变应当归功于达尔文。
Susan Walsh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提出,《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是当时英国经济形势的标志。维多利亚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女性传统的投资方式,也影响了像主人公匹普那样的年轻人的志向和抱负。被荒废的沙堤斯庄园、啤酒工厂以及郝薇香失败的投资历史都可以解释为狄更斯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认识和评论。
2、文本批评
(1)文本语言
在《远大前程》的结尾,奥立克给匹普一封短信将其骗至石灰屋,意图谋杀匹普,在谋杀
之前奥立克痛斥匹普使他失去工作,使毕蒂疏远他,迫使他偷袭乔夫人并因此被驱逐出这个国家,他嘲笑匹普只会用一种笔迹,而他的新同伙康佩生能写五十种。Marie McAllisterSneaking you as writes but one: a note on forgery and identity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提出,奥立克的那句愤怒的嘲笑揭示了说话者尚未意识到的更深层的含义。康佩生对伪造的擅长揭示了他的本质:一个绅士外壳下的骗子,马格韦契的背叛者,郝薇香小的欺骗者;反过来,匹普没有能力写五十种笔迹也暗示了他的始终如一的内在本性,匹普因为艾斯黛拉曾经努力抖掉过去,远离毕蒂和乔,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穿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口音——用另一种笔迹,但是匹普自从认识到乔的价值以后,便原谅了郝薇香小,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匹普始终没有彻底失去美好的本性,始终不同于康佩生,他“仍然用一种笔迹”。
2)人物形象   
Lucile Shores The Character of Estella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提出,艾斯黛拉这个人物形象虽然被认为冷漠、残酷,但是在与匹普交往的行为中她却一直保持着发自内心的感情和真诚。艾斯黛拉从小就被郝薇香小培养得傲慢无礼、出言不逊,但是她却一
直以自己的方式温情地对待匹普。艾斯黛拉深知自己的性格已经被郝薇香小扭曲到了无法复原的地步,她为现在的自己感到羞耻但怀着面对现实的态度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她不想成为匹普的负担并不止一次真诚地告诫匹普远离自己;艾斯黛拉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嫁给蛛穆尔,她一方面想逃离养母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匹普,只有像蛛穆尔那样恶贯满盈的人才当得起她难以纠正的罪恶的性格。
Hana Wirth-Nesher The Literary Orphan as National Hero: Huck and Pip 中将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和匹普进行比较,指出这两个孤儿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处于社会阶层的下级,二者的名字也都显示着身份的不重要性,他们都怀抱强烈的期望,匹普的理想是进入上层成为一个绅士,哈克则希望背离社会来洗净文明的污染,一个寻求社会地位,一个逃离社会文明,作者认为两种孤儿叙事的区别象征了英美两国当时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差异,这种差异使狄更斯成为英国的,使马克·吐温成为美国的。
(3)表现手法
Robert Barnard Imagery and Theme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探讨了《远大前程》中监狱和动物意象的运用,并认为作者通过意象运用对象的改变暗示了恶从一个人物到另
一个人物的转移。Barnard认为一个人物的罪恶污染另一个人物,就像一个人物的道德重建会改善另一个人物的品行。马格韦契、郝薇香小、匹普和艾斯黛拉都被罪恶和堕落的链条联系着,他们既是背叛者又是被背叛者,既是堕落者又诱导他人堕落。
此外,我们也查阅了可以到的一些外国的文学史教材,但这些教材谈及《远大前程》的篇幅都很少,多是介绍性的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国内研究
(一)研究概况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远大前程》并没有被译介过来。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远大前程》的评论,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伊瓦肖娃著的《狄更斯评传等,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远大前程》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国内远大前程》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周年纪念时
形成了一个高潮,《远大前程》也在这时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直到目前,狄更斯小说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双城记》,对《远大前程》的研究比较少,成就也不高。
目前国内《远大前程》的译本有近十种之多,比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王科一译,2006年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万、叶尊译,2004年版)的译本,本文中所使用的人名、地名等就选择了王科一的翻译。
国内的文学史书籍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蒋成勇主编的《外国文学教程》、《世界文学史纲》,张良村著的《世界文学历程》,杨匠先、冯丽军、郑汉生所编的《简明外国文学史》以及王佐良英国文学史》等。这些著作在论及狄更斯的章节,无一例外地都把《双城记》作为重点,而较少提及《远大前程》,只对后者做一简单介绍,多把主题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小人物理想的破灭。蒋成勇的观点较为新颖,他指出,“小说形象地描写了人物对上流社会生活追逐中的人性迷失,同时揭露了财富背后的肮脏和罪恶,体现了只有踏实地工作和生活才是真善美的体现”,“故事揭示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幸福的真谛乃是善良和爱”。 杨匠先等人所编的《简明外国文学史》则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强调了人要过正直,诚实的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7: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32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匹普   社会   研究   人物   成为   英国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