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解读
一、五个画面五种美
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
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欲流”
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马疾驰、襟飘带舞”
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
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
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
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
一是风光之美。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绘眼前的草原,特别是对草原上绿小丘的刻画,让人如身临其境。三是实景清新、质朴,不露凿痕。“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既大
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种记实的描写,真切感人,充分展示了草原草原秀美朴实的民风。
二是人情之美。草原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在精心刻画草原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细心描摹草原人物的风采。如“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容”,“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着不散”,鄂温克的姑娘“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寥寥几笔,将草原人民豪爽大方、纯朴热情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爱上草原的景,更让我们深深爱上草原的人。
三是风俗之美。本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然风光图,而且还描绘了蒙古人民独有的风俗物产。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这是独具特的蒙古服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这是风味独特的蒙古饮食。“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竞技。
四是情谊之美。文章里写了访问中的三件事——迎客、联欢、话别,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蒙汉情谊。文章最后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既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作家
情感的集中体现。内蒙古草原广袤无边,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到处是翠欲流,举目皆诗情画意,正与“天涯碧草”相应,令人陶醉!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古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在有机勾连,桴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五是文字之美。通篇文字,清新优美,本身就宛若一首奇丽的小诗。全文安排有序,衔接自然,脉络分明。写景语言优美,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感人,不失纯朴,情景交融。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告别,文字之中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谊。
二、关于“舛互”的修辞格
舛互(“舛”,读chuǎn,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年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永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例如:
表兄弟表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诚实的孩子》)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表兄弟表妹都笑起来”(全部肯定),是为了衬托、突出“列宁没有笑”(部分否定)。这样就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列宁为什么没有笑这个问题上,从而有效地表现了列宁的诚实──没有笑,实际上已承认花瓶是自己打碎的。例②写大伯“跟爸爸哪儿都像”(全部肯定),是为了强调大伯的“鼻子”不像爸爸(部分否定)。这样便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一席对话,从而通过“碰壁”这个双关语,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鲁迅先生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文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 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
这类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发现。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
图书馆。”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图书。因此,这些句子都不能算病句。
不过,运用“舛互”写成的句子,要写得含蓄一点,巧妙一点,尽量用一些模糊语言,不能说得太过直露,否则读者是难以接受的。像上面一句,如果说成“全班所有的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就把话说死了,让人接受不了。如果说成“同学们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则比原句更好,因为“同学们”不等于“全班(同学)”,是一种模糊说法。
《草原》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关于这个句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没有运用舛互修辞格。句中的“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一个后置状语,还原后便是:“……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意思即是:除了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之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里头不存在“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表达特征。正如“全班同学除了小王外,都去
看电影了”这样的句子,不能看作运用了舛互修辞格。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运用了舛互的修辞格,写在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全部否定),是为了强调有一些 “小鸟” 忽飞忽落 (部分肯定)。不管你怎么看,这个句子都巧妙自然地表现了草原上虽然空旷但并不单调这一特点。我个人认同第一种看法,不过这些尚需大家争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2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华陀名言
下一篇:七宗罪吓人吗
标签:草原   作者   部分   肯定   否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