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简介——精选推荐

徽州简介
徽州,简称“徽”,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市。
渔粱坝
梦寻徽州
乡愁,就像是⼀碗陈年的⽼酒,上世纪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的家乡——徽州。在那本《胡适⼝述⾃传》中,第⼀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情。对于徽州的⼭⼭⽔⽔,这位儒雅的徽州⼈总有⼀种⽆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不⽌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化概念,是中国三⼤地域显学之⼀
徽州,溯源追本,这⾥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地级黄⼭市正式成⽴,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风景区,总⾯积约9807平⽅公⾥,
总⼈⼝约147万。
梦寻徽州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品位极⾼,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座全国历史⽂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国家级⾃然保护区,⼀处世界地质公园,⼆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以奇松、怪⽯、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具备“⼭上有奇景,⼭下有奇观”的全⽅位⽴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明的历史遗存,矗⽴的牌坊代表着徽州⼈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降的原始⾃然传递出徽州⼤地的久远、淳朴和原⽣态的珍藏,横亘黄⼭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之灵秀。
徽州⽂化是⼀个极具地⽅特⾊的区域⽂化,其内容⼴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社会与⽂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
济、社会、⽣活与⽂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少经历了⼤半个世
纪,80年代以后更趋⽕热,逐渐形成了⼀门相对独⽴的地⽅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向世界的地⽅显学之⼀。
[编辑本段]历史沿⾰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
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
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六郡。本区设黟、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台等地。
楚汉战争之际,本区⼀度为项⽻所占,作为其功⾂梅鋗之封⾢,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汉⾼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
汉⾼祖⼗⼆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
汉武帝元狩⼆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为其⼆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刘胥为⼴陵王,歙、黟属⼴陵国(治⼴陵,今扬州),
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
汉成帝鸿嘉⼆年(前19年),⽴原中⼭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德王(治⼴德,今安徽⼴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
始元⼆年(前16年),刘云客死,⽆⼦,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
汉平帝元始⼆年(公元2年),⽴⼴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德王,黟县复属⼴德国。王莽篡汉,
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汉献帝建安⼗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越、⽔越和汉⼈混居⽽成)⾦奇、⽑⽢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黎阳(划原歙以西另⼀地新⽴)、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
⼀地新⽴,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并从丹阳郡分出,建⽴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
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明⼋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梁武帝承圣⼆年(553年),将原新安郡⼀分为⼆,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南朝陈⽂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属东扬州。
隋⽂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县并⼊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年称“新安”的⼜⾮今⽇之“徽州”。
隋⽂帝开皇⼆⼗⼀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
开皇⼗⼋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隋炀帝⼤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称吴王。
⼤业⼗⼆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唐⾼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
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
唐⾼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
开元⼆⼗⼀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
唐⽞宗开元⼆⼗⼋年(740年),⼜析休宁县回⽟乡和邻县乐平(⼀说鄱阳)的怀⾦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为黄⼭。
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宣、歙、饶观察使。
乾元⼆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之。
唐代宗永泰⼆年(766年),划歙、休宁⼆县各⼀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镇和饶州浮梁县⼀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部分设⽯埭县(即⽯台),并将⽯埭县划归池州管辖;⼜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
⼤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
⼤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千余年的“⼀府六县”建制基础。
⼤历⼗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道,歙州⾪浙江西道观察使。
建中⼆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
贞元三年(787年),⼜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宣州观察使。唐昭宗⼤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
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
919年,歙州⾪吴。
937年,吴亡,⾪南唐。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江南西路转运使。
真宗天禧⼆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南宋⾼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
⾼宗绍兴元年(1131年),⾪江南东路转运使。
元世祖⾄元⼗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辖县不变,⾪江浙等处⾏中书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即江浙⾏省),
治杭州路。
元成宗年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县五,即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州⼀,即婺源。元顺帝⾄
正⼗六年(1356年),⼩明王韩林⼉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中书省平章,徽州路⾪江南等处⾏中书省。
次年(1357年)七⽉,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领县五、州⼀。
⾄正⼆⼗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洪武⼆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世祖顺治⼆年(1645年),改南直⾪省为江南省。徽州府改⾪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县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府之名得)安徽省成⽴
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势⼒被迫退出,徽州复归安徽省宁池太⼴道。徽州历为路、州、府名,
直⾄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六⽉,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埭(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政监察区,⽽⾮⾏政归属)。
民国⼆⼗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与徽州感情极深,不愿脱离母州,⼈民遂掀起声势浩⼤、持续⼆⼗个⽉的“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三⼗六年(1947年)六⽉,由于婺源⼈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政督察区。
民国三⼗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度迁安徽省会于屯溪。
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
1956年6⽉,旌德县并⼊绩溪县。
1960年12⽉13⽇改屯溪市为休宁县辖镇。
1961年4⽉13⽇,重设徽州专区,并将太平县划归本区。同年下半年绩溪、旌德⼆县分开;8⽉,宁国县划归本区;8⽉16⽇,⼜改屯溪为地辖市;12⽉15⽇,复置黟县,本区领⼀市⼋县,
1963年5⽉20⽇屯溪降为休宁县属镇。1965年7⽉19⽇,复设⽯台县,改属池州地区。
1968年7⽉7⽇,成⽴徽州地区⾰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29⽇,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4年,太平县划⼊池州地区,本区领七县。
1975年12⽉19⽇,复升屯溪为地辖市(县级)。
1979年2⽉27⽇,改徽州地区⾰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政公署。
1980年1⽉2⽇,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
同年1⽉29⽇,太平、⽯台⼆县划归本区
,领⼋县⼀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太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1⽇,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乡、⽯台县⼴阳乡和太平县建⽴黄⼭市(县级),由省直辖。徽州地区领七县⼀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27⽇,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市,改原县级黄⼭市为黄⼭区,属地级黄⼭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台县划归池州地区。
1988年7⽉地级黄⼭市正式成⽴,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黄⼭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虽然徽州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化的认同感,原徽州地区的⼈民仍然盼望着能够恢复徽州建制···
主要名⼈
(1942— ),中华⼈民共和国主席。绩溪⼈。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
陶⾏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18⽇⽣于安徽歙县。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称“红顶商⼈”。名光墉,字雪岩,绩溪⼈。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
许国(1527-1596),字维桢。嘉靖四⼗四年进⼠,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曾任内阁次辅,万历⼗⼆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太保、武英殿⼤学⼠。歙县⼈
汪道昆(1525-1593),字伯⽟。嘉靖⼆⼗六年进⼠,明代⽂学家。擅长武略,曾协助戚继光抗击倭寇,所著元杂剧有《⾼唐梦》、《五湖游》、《远⼭戏》、《洛⽔悲》等。歙县⼈。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嘉靖⼗七年进⼠,明代抗倭名将,绩溪⼈。
曹振镛(1755-1835),字俪⽣。乾隆四⼗六年进⼠,⼊选庶吉⼠,任翰林编修。嘉庆⼆⼗五年九⽉任军机⼤⾂,道光朝,任武英殿⼤学⼠。歙县⼈
郑复光(1780-1862),字元甫。清代著名科学家,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著有《镜镜冷痴》。歙县⼈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清代货币理论家,道光朝进⼠。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著有《王侍郎奏议》11卷。歙县⼈
戴震(1724—1777),清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
⽅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名⽅⼗三,歙县⼈,⼀说睦州青溪⼈。
程⼤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
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字省之,别号⽯⼭居⼠,祁门城内朴墅⼈。
吴承仕(188
4—1939),经学家、古⽂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
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渐江僧。歙县⼈。
汪⼠慎(?-1759),扬州⼋怪之⼀。字近⼈,号巢林,⼜号溪东外史,休宁⼈(⼀说浙江⼈,或歙县⼈),流寓扬州。与⾦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
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
渐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智,号渐江。释名弘仁。歙县⼈。新安画派创始⼈。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是现代中国
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铁路⼯程师。
吴景超(1901-1968):字北海,社会学家,著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等社会学著作,安徽歙县⼈。
徽州⽅⾔
徽州⽅⾔⼜称徽语,徽语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个分⽀,是《中国语⾔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种汉语⽅⾔,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去。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旧徽州府(包括今黄⼭市的屯溪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黄⼭区(仅限南部汤⼝镇、谭家桥镇)和宣城市的绩溪县、以及江西的婺源县),浙江省西北部的旧严州府(包括今淳安,建德,但不包括乾潭镇、钦堂乡、⼤慈岩镇吴语区)和江西省北部的旧饶州府(德兴县的上德兴地区、浮梁县)等地的⽅⾔。皖南徽语是通⾏于皖南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限于东南郎⽊塔⼀带)、⽯台(限于占⼤区)等市县的话。
徽语分类
绩歙⽚徽语(含绩溪话、歙县话等)旌占⽚徽语(含旌德话、占⼤话等)休黟⽚徽语(含休宁话、黟
县话等)祁德⽚徽语(含祁门话、婺源话等)严州⽚徽语(浙江省内原严州府辖地之徽语,含建德话、淳安话等)
徽语特点
徽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交流有限,发⾳⽆法统⼀。皖南徽语的发⾳可谓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个县内,⼈们往往都⽆法⽤各⾃的徽语正常沟通。有⼀种说法是:在⼀个县⾥,有的词汇会有⼗⼏种发⾳。可见理解徽语是多么的困难!
徽州⽅⾔跟吴语⽅⾔有⼀些联系,⽽徽州区域内各县的⽅⾔⼜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
载:“六⾢之语不能相通,⾮若吴⼈,其⽅⾔⼤抵相类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地为主,这是造成“隔⼭”⼟话的⼀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但毕竟徽州⽅⾔是单⼀体系的⽅⾔整体,⽆论语⾳、词汇、语法诸⽅⾯,都有其⾃⾝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上,⼤多数具有尖⾳;⿐⾳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根⾳;没有“⽇[z]”母⽽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
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类似普通话的⼉
化词,所不同的是⾮卷⾆⾳;徽州⽅⾔有⼊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和阳⼊,⼊声近似吴⽅⾔的喉塞声,但⼜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有不少独特的⽅⾔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些词语⾄今仍沿⽤古义,如“先”即“先⽣”义;“种种”为“短⽽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的语素,其中表⽰复数的有“⼈”、“⼤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表⽰某⽅⾯的⼈,如“仂”。有的表⽰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了然。表⽰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
如:“再吃⼀碗添”。
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般也不列⼊徽州⽅⾔。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纷纷迁⼊屯溪,于是屯溪⼈⼝激增,曾有“⼩上海”之称。解放后屯溪⼜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化的中⼼,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的代表。注:现在的黄⼭市黄⼭区(原太平县)⽅⾔不属于徽语⽽属于吴语(宣州吴语),南部汤⼝镇、谭家桥镇除外。根据保持中古全浊声母的程度,分为仙源、⽢棠和黄⼭、谭家桥两个次⽅⾔区。仙⽢次⽅⾔区包括仙源、⽢棠和郭村等地,语⾳上有⼀整套全浊声母,如古唇浊塞⾳“并”母,今读b;⾆尖中浊塞⾳“
定”母今读d;⾆根浊塞⾳“”母,今读g⼜读Ze;⾆尖和⾆⾯塞擦
⾳“从”、“澄”、“船”母,今读z,⼜读Ze。古浊
声母“奉”母,今读v,“崇”母,今读z等。黄潭次⽅⾔区包括黄⼭、谭家桥和新丰等地,古全浊声母字在黄谭次⽅⾔区已经全部清⾳化了,但还遗留有痕迹,今读清塞⾳和清擦⾳的古浊⾳字,不论平仄,多半读的是送⽓⾳。仙⽢次⽅⾔接近于吴语,黄谭次⽅⾔跟徽语类似。太平⽅⾔共有2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7个韵母,六个声调。语法上,名词后往往缀“得”,如“枣
得”即“枣⼦”,“鸡得”即“鸡”;助词有“咯”,如“饿咯”即“饿了”;疑问词有“果”,如“果吃饭啦”即“吃饭没有”。
古道关隘
图为徽杭古道 【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安庆府城。全程210公⾥。
【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浙江昌化县。歙城⾄星岭关62公⾥。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右图为著名港头渔粱坝⼀带风光。)
【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安庆府城。全程200公⾥。
【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江西浮梁县。全程200公⾥。现在这条路的⼤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
【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泾县。全程94公⾥。歙绩段30公⾥,道路平坦,路宽6⾄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浙江省开化县。现绝⼤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屯溪⾄开化段为⽯板路⾯,现在⼤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
【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宁国县。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青阳县。此路多为⽯板道,⽯⾯光滑,路宽3⾄6尺。
【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婺源县。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产,也⼤部分由此道运⾄屯溪交流。 "
【徽饶古道】徽州府城⾄饶州府,始建于唐代,全程15公⾥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崇⼭峻岭,⾃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江南第⼀关】关隘名。⼜名逍遥岩。乃徽州⾄杭州古道要隘,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
园林⽔⼝
【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化娱乐、起居要求⽽兴建的徽州园林,有⽂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
绩溪许润构乐⼭书院,建有天⽉亭、南楼等⼩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塘荫⽡影,净见鲸鲤⾏"的诗句。宋⾄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书院,婆源朱⽒园,歙县醉园、先⽉楼,休宁⽵洲吴⽒
园亭、⾸村朱⽒园亭、东野⼭房、璜原吴⽒园亭、龙源赵⽒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亭、醉经堂、⽉潭朱⽒园亭、秋江钓⽉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献中了解当初的⾯貌。明清时期,徽商将⼤量的⾦钱投⼊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积仅400多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左侧为⼀⽅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屋阁住宅拱⽴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名园:娑罗园、菜园、檀⼭苑、西墅、会⼼园、茂林修⽵、⾹雪窝、⽅⽒园。村落⽔⼝原为风⽔⽽建,通过⼈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郑九夏曾作《⼗⼆景图》,每图题诗⼀⾸,是⼈⼯造园与⾃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
徽州园林崇尚⾃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洲吴⽒园亭])。尤其"新安⼤好⼭⽔",处处是景,借景⼊园,全⽆⼈⼯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特⾊。
【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湖池,曲桥⽯堤,名花修⽵。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花⾹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祝枝⼭所设计,今⼤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仙⼈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
【潜⼝⽔⼝】⽔⼝名。位于徽州区潜⼝村。紫霞峰为黄⼭⼭脉南侧起点,有"黄⼭第⼀峰"之称,此峰位于潜⼝村南侧,⼭下溪⽔婉蜒⽽过,⽯板⼤道直通村中⼼,⽔⼝即设于此。紫霞峰⾼不到50⽶,呈环抱状。⼭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拗处原建有观⾳⼤殿,观⾳塑像后有泉⽔流出,⽢甜清凉。寺院除⼤殿外,⼆厢有附房供僧⼈住宿。院内地⾯全⽤⽯板铺筑。顺溪⽔,过⼩桥,迎⾯筑有灵官殿。⽯级迂回⽽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或休闲时节,村⼈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祭祀⽂化
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活⽔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著⼭越⼈对各种⾃然现象和⾝边所发⽣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
满了对⿁怪瘟疫的极端恐惧。因此,⼈们要战胜妖魔⿁怪,只好借助神的威⼒与妖魔疫⿁进⾏⽃争,
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产⽣了⼀种驱⿁逐疫、迎神纳吉为⽬的的原始祭祀活动⼀⼀傩。在⼈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们驱⿁逐疫,能给⼈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们寻求幸福的信⼼和精神寄托,成了⼈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越⼈》,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存⽽举⾏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度,表达了⼈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顺、五⾕丰登、⼈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拙实。随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沸腾,欢呼声⼤作,⼿握双斧的傩神蜂拥⽽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涨的场⾯。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求简炼彪悍,⼥演员以兽⽪裹⾝,男演员⾚⾝裸体,上⾝饰以藤叶、下⾝以兽⽪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量,给⼈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种⼒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具,古⽼朴拙,⼯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夸张、⾊彩鲜明、对⽐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寻味。傩神的⾯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神世界之间⼯具,是⼈、⿁、神的灵魂。⼀个⾯具是⼀个神、⼀个⿁、⼀位令⼈尊敬的历史⼈物,众多的⾯具构成了⼀个神秘⽽庞杂的⿁神世界。透过弥漫着宗教⾊彩的傩⾯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越⼈的⽂化风貌、民风民俗。
徽州宅居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明四暗的四合屋。⼀屋多进。⼤门饰以⼭⽔⼈物⽯雕砖刻。门楼重檐飞⾓,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通过⽔枧流⼊阴沟。俗称“四⽔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筑防⽕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般是⼀个家庭之系住⼀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中门打开,⼀个⼤门进出祭奠先⼈。徽州⼭区⽓候湿润,⼈们⼀般把楼上作为⽇常⽣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著⼭越⼈“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般都⽐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
有“美⼈靠”。
徽州民居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
却⼤多是⼤门朝北。原来古徽⼈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
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说法:商属⾦,南⽅属⽕,⽕克⾦,不吉利;征属⽕,北⽅属⽔,⽔克⽕,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盛,他们⼀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门⾃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厅堂⽤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堂⼆卧室,堂室后是⼀道封⽕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进。第⼆进的结构仍为⼀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节令习俗
腊⼋:农历⼗⼆⽉初⼋是腊⼋节,因农历⼗⼆⽉称“腊⽉”,故名。“腊⼋”⼀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粥,黟县、休宁县北乡⼀带还晒⼲⾖腐,称“腊⼋⾖腐”。腊⼋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2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徽州   歙州   歙县   新安   休宁   黟县   古道   绩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