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体格⽣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体格⽣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的
通过对⼩⼉体格⽣长各项指标的测量,判断⼩⼉
体格⽣长⽔平。
⼆、适应证
需进⾏⽣长发育测量的⼩⼉。
三、禁忌证
⽆。
四、操作前准备
1.向患⼉家长交代测量⽬的,解释测量⽅法,取得家长同意及配合。
2.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长测量器、⾝⾼计、软尺、垫布等。
五、操作步骤
1.体重测量
1)3岁以下⼩⼉测量:10kg 以下的⼩婴⼉先进⾏环境准备,使室温保
持在22-24 摄⽒度。测体重之前注意体重计调零,脱去⼩⼉⾐帽及纸尿裤,
⼀⼿托住⼩⼉的头部,⼀⼿托住臀部,放于体重秤上进⾏测量。⼩婴⼉
最好采⽤载重10—15kg 盘式杠杆秤或盘式电⼦秤测量,准确读数⾄
10g。1-3 岁幼⼉亦可采⽤载重 50kg 体重计蹲位测量,准确读数⾄ 50g。
需注意让⼩⼉蹲于秤台中央。
2)3岁以上⼩⼉测量:体重测量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脱去⾐
裤鞋袜后进⾏。平时以进⾷后 2 ⼩时称量为佳。3—7 岁⼉童⽤载重
50kg 体重计测量,准确读数⾄ 50g;7 岁以上⽤载重 100kg 体重计测
量,准确读数⾄100g。测量时让⼉童站⽴于踏板中央,两⼿⾃然下
垂。
3)体温低或病重的患⼉:可先将⾐服、纸尿裤和⼩⽑毯称重后,给
患⼉穿上后再测量。注意:体重计调零。
2.⾝长(⾼)测量
注意:需2 ⼈配合操作。
1)卧位测量(3岁以下)(图57-1):⼀⼿托住⼩⼉的头部,⼀⼿托住
臀部,将⼩⼉仰卧位放在量床底板中线上。两⼈配合,助⼿将头扶正,
头顶接触头板。检查者位于⼩⼉右侧,左⼿按住双膝,使双腿伸直并拢,
右⼿移动⾜板使其接触两侧⾜跟,然后读刻度,注意使量床两侧读数⼀致。
误差不超过。
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侧板在⼀个⽔平⾯上。
2)⽴位测量(3岁以上):先检查⾝⾼计是否放置平稳,滑侧板与
⽴柱之间是否成直⾓。
3 岁以上⼩⼉站于⾝⾼计的底板上,要求⼩⼉⽴正姿势,两
眼正视前⽅,两侧⽿廓上缘连线及眼眶下缘连线呈⽔平位,胸
稍挺,腹微收,两臂⾃然下垂,⼿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
600,背靠⾝⾼计的⽴柱,使两⾜后跟、臀部及两肩胛⾓⼏点
同时都接触⽴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测量者轻轻滑动滑侧板
直⾄与⼩⼉头顶接触,读数前应再次观察被测量者姿势是否保持
正确,待符合要求后再读取滑侧板呈⽔平位时其底⽽⽴柱上的数
字,记录⾄⼩数点后⼀位,误差不超过。
3.坐⾼测量
1)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由助⼿固定⼩⼉头部及
⾝体,使其头顶贴于测最板顶端,测量者位于⼩⼉右侧,左⼿
提起⼩⼉⼩腿使其膝关节屈曲,⼤腿与底板垂直,骶⾻紧贴底板,
右⼿移动⾜板,使其紧贴⼩⼉臀部,精确⾄。头顶到坐⾻结节
的长度,称顶臀长。
2)3岁以上⼩⼉,取坐位,两⼤腿伸直并拢,与躯⼲成直
⾓,令⼩⼉挺⾝坐直,双眼平视前⽅,臀部紧靠⽴柱,双肩⾃然下垂,双脚平放地⽽上,⾜尖向前。移动头顶板与头顶接触,精确⾄。
注意:坐凳⾼度,如脚悬空,可在脚下填充⽊板,使
⼤腿的伸直⾯与地⾯平⾏。某些疾病时⾝体各部分⽐
例失常,此时需要分开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进⾏⽐
较。4.上、下部量
1)上、下部量:上部量是指⾃头顶⾄耻⾻联合上缘距离;下部量是指⾃耻⾻联合上缘⾄⾜底距离。
2)取仰卧位或⽴位,⽤软尺或硬尺测量⾃耻⾻联合上缘⾄⾜底的垂直距离,为下部量,精确⾄cm。⾝长/⾼减去下部量即为上部量。0—3 岁婴幼⼉取仰卧位测量,3 岁以上⼉童取⽴位测量,要求同⾝长/⾼测量。
5.头围测量
被测者取⽴位或坐位,测量者位于被测者前⽅或⼀侧,⽤拇指将软尺零点同定于⼀侧眉⼸上缘处,软尺经过⽿上⽅,经枕⾻结,最最⾼点,两侧对称,从另⼀侧眉⼸上缘回⾄零点,读数。误差不
超过cm。
注意:软尺应紧贴⽪肤,左右对称,注意软尺不要打折。
6.胸围测量
3 岁以下⼩⼉取卧位或⽴位,3 岁以上⼉童取⽴位。测量者
位于被测者前⽅或⼀侧,⽤⼿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侧乳头
的下缘,⼿拉软尺,绕经⼩⼉后背,以两肩胛⾻下⾓下缘为准,
注意前后左右对称,经另⼀侧回到起点。然后读数。取平静呼、吸
⽓时的中间数,误差不超过。量时软尺应紧贴⽪肤,注意软
尺不要打折。
注意:被测者需处于安静状态,两⼿⾃然下垂,两跟平视前⽅。
7.腹围测量
取卧位,测量婴⼉时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经同⽔平位绕背⼀周回到零点;⼉童可平脐经同⽔平位绕背⼀
周后回到零点进⾏读数,精确⾄0. lcm。
8.腹部⽪下脂肪
取锁⾻中线平脐处,⽪褶⽅向与躯⼲长轴平⾏,测量者在测量
部位⽤左⼿拇指和⾷指将该处⽪肤及⽪下脂肪捏起,捏时两⼿
指应相距3cm,右⼿拿量具(⽪褶量具),将钳板插⼊捏起的
⽪褶两边⾄底部钳住,测量其厚度,精确⾄。
9.上臂围
取⽴位、坐位或者仰卧位,两⼿⾃然平放或下垂,⼀般测量
左上臂,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上臂外侧肩峰⾄鹰嘴连线中点,沿该
点⽔平位将软尺紧贴⽪肤绕上臂⼀周,回⾄零点读数,精确⾄。
六、并发症处理⽆。
七、相关知识
1.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骼、肌⾁、
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容
易获得的反映⼉童⽣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
2.⾝⾼(长):⾝⾼为头部、脊柱及下肢长度的总和。3 岁以下⼉童⽴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长,⽴位时测量称为⾝⾼。
3.上、下部量:在患有某些疾病时可使⾝体各部分⽐例失常,此时需要分开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进⾏⽐较。出⽣时上部量⼤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增长,中点下移,2 岁时在脐下,6 岁时在脐与耻⾻联合上缘之间,12 岁时恰位于耻⾻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4.头围: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的⽣长有关。头围⼤⼩与脑和颅⾻的发育密切相关。胎⼉期脑发育最
快,故出⽣时头围相对较⼤,平均为34cm,头围在 1 岁以内增长较快,特别是⽣后前3 个⽉,头围即可增长6cm,6 个⽉时已达44cm,1 岁时为
46cm。周岁以后增长明显减慢,2 岁 48cm,5 岁 50cm,15 岁接近成⼈头围,约 54-58cm,头围测量在 2 岁前最有价值。
5.胸围: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长。其⼤⼩与肺、胸廓、肌⾁和⽪下脂肪的发育有关。出⽣时胸围⽐头围⼩ 1—2cm,第⼀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营养不良、佝偻病、缺乏锻炼⼩⼉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可推迟到岁以后。1 岁⾄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数约等于⼩⼉岁数减 l。
岁前腹围与胸围约相等,2 岁后则腹围较⼩。腹围受多
种因素影响,故实际临床意义不⼤。患⼉腹部疾病时需动态
监测以观察腹⽔的变化情况。
7.通过测量⽪褶厚度可反映⽪下脂肪及⼩⼉的营养状况。
常⽤的测量部位有上臂⼆头肌部位、背部及腹部。
上臂围代表肌⾁、⾻骼、⽪下脂肪和⽪肤的⽣长。1 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 5岁增长缓慢,约 1—2cm,因此在⽆条件测量体重和⾝⾼的场合,可⽤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 岁⼩⼉的营养状况:> 为营养良好,—为营养中等,< 为营养不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2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测量   注意   软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