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单元分析

生物环境》单元分析
一、单元内容概述: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健康生活”。
“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在三年级“植物”、“动物”、“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四年级“有生命的物体”、“新的生命”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的。
这一部分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继承了八十年代小学自然课改革的宝贵经验,把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放在教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核心位置上,在这一部分教材中,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习科学地看待生命世界,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待生命世界。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地说:
◆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分,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只有环境满足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才能生存。
◆每种动植物的身体结构,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些结构使它们能够在它所处的环境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生物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鱼的身体结构适应在水中生活,不适应在蚯蚓和鸟的生活环境里生活。
简而言之,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空气、水,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二是生物自身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下表是《生物与环境》单元主要活动内容及课时建议:
第一部分:1---3课是“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
◆整理分析种子发芽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4---7课:
从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有哪些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在“秋冬季的动物”、“动物的栖息地”、“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4项活动中,学生将对6种常见的生物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还要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部分:8---10课:
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三项活动中,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拓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认识,了解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我们要保护自己生存的地球环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基本教学目标:
1、种子发芽实验,学习设计控制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光、温度、水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取事实、数据,根据所获得的证据说明其影响,学习科学地思考和判断。
2、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秋、冬季的气候环境里,植物、动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3、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告诉学生什么是“栖息地”,并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鱼和蚯蚓的栖息地,从前面说到的两个层面上,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
4、整合此前的学习,把认识发展一步。“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活动内容
是整理所获得的事实,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把所学的关于生物的生活需要扩展到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地球上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的栖息地。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指导好种子发芽实验
这一部分的内容有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等用三个课时进行的探究活动。中心内容是植物实验,观察种子发芽与环境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是是我们以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怎样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第三页的实验计划举例中有五个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定实验计划的模式。可以看出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同课程标准中表述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观察、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这三个课时的探究活动,是一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经历,建议看看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努力使教学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经试验,浸泡过的绿豆种子,从播种到出苗,在常温下大约四天。最好在教室里摆放一组实验材料,供大家在学校期间进行观察。
实验都设有实验组和对照组,解释对比实验的结果,是训练学生“重证据”的机会,
所以讨论要引导学生根据事实得出结论。例如光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吗?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 两组种子发的芽都一样吗? 实验组的芽最初是嫩黄,以后由黄转绿,同什么有关? 都要根据事实说话,做出符合事实的解释。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达四个月,不断地促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页表格中提到的生物,任何一种植物、动物,都会随气温变化发生变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跟踪观察。
◆建议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学生向大家报告自己的观察时,穿插一些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建立栖息地与鱼和蚯蚓的观察
教学需要教师克服困难,模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便于学生观察的栖息地,否则就无法真实地进行探究活动。是每四人建一个栖息地,还是以人数多一点小组为单位建栖息地? 栖息地平时放在哪里? 放在教室里行吗? 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些都得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栖息地的空间不宜太小,蚯蚓在泥土里生活,栖息地怎样便于观察,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可行的办法,我们可以把蚯蚓的栖息地的一面或两面用玻璃,平时用黑布罩住,观察时打开。蚯蚓吃腐烂的菜叶、果皮,每次都把食物放在靠近玻璃的地方,这样就能看到蚯蚓在泥土里的活动。很难观察到蚯蚓吃食物,我们可以从菜叶、果皮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接地知道蚯蚓是否吃了食物,什么时间吃食物?
从“动物的栖息地”到观察“观察到了哪些特征”,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观察到了哪些特征”,主要是汇集观察到的各种事实,这些事实是后一课认识相互关联的材料。
4. 单元学习的整合
整合分两个层次进行:
一是发现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习性与环境是相关联的,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教材提出了“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鱼能够在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人能够在鱼和
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为什么?”等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此来归纳本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内容。
二是讨论人类的栖息地。许多学生会认为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家能满足我们的各种生
活需要吗?显然不能。家相当于动物“避难”的地方。由此引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我们人类和动物不同,不是从小范围的“周围环境”里获得生活需要的各种物品,地球才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生活需要,是对这个单元学习的进一步整合。先分别出动物、植物、人的生活需要,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发现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其他的生物和生存的空间等,是一切生物共同的生活需要。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可以选择气候这一项环境因素进行具体的比较。植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动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在“秋冬季的生物”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进行过观察,所观察到的事实可以作为比较的材料,如凤仙花冬季枯死,用种子度过冬季延续生命;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长在地下的根度过冬季;杨树用落叶的方法度过冬季;鸡、鸽、猫、狗用换一身新毛的方法度过冬季;冬天缺乏食物,有些动物用冬眠挨饿的方法度过冬季。
人怎样适应冬天的气候环境呢?可以多穿衣服,提高室内的温度……冬季缺乏新鲜蔬菜瓜果,人可以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它们生长,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四、理解·思考·研讨
1、因为是首次涉及生物与环境这个命题,我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能说清楚吗? 如果我们自己能说清楚,指导学生认识就有把握了。
能够从两个层面上,列举各种事实,说明蚯蚓、鱼和环境之间依存关系吗? 再选择其它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试试。
2、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探究重要的方法手段。本单元开始就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后面还要设计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所以指导好实验设计很重要。我们怎样指导好这项探究活动呢?
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长达四个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做这件事,让学生切实观察到随着天气变冷,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呢?
4、怎样指导学生学着像科学家哪样观察? 怎样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教材中举了例子。科学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讲求实证,所以要重视搜集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我们怎样指导学生搜集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呢?
5、本单元最后一项活动是讨论会(注: 第一句话“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其中的句号应改为问号,家只是避难所,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中心内容是比较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需要。这种比较有什么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0:2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16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环境   观察   实验   生物   学生   科学   动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