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工艺学4第四节 惠山泥人史料及其文化价值

   
      第四节  惠山泥人史略及其文化价值
    一、无锡惠山泥人史略
惠山泥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记述了武进县元旦节的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舞”。这说明在明代就有梁溪(无锡别名)人专门塑泥人,“多造之”,是指无锡已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地,远近闻名,远在几十里外武进(常州)都有无锡的泥人出售,品种很多,不仅有各类人物形,还有脸谱、面具等。而“工且肖”,是指泥人的做工俊俏精致,这说明当时无锡泥人的技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由此可见,惠山泥人至今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惠山盛产一种滋润黑泥,可塑性极好,惠山居民取其制作泥人。最初属家庭副业,他们在农闲时就地取材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鸭、猫、狗、等小动物。这些泥粗货大都用模型印制,制作方便,略加彩绘制成“儿童耍货”。泥
粗货都具有造型饱满、彩鲜艳、线条流畅等特点,它不仅为儿童所喜爱,就是成年人也会感到情趣盎然。
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就是泥粗货中最经典的品种,是一对神化的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据传是上天派来的一对金童玉女,来降服隐藏在惠山的怪兽的。大阿福怀抱瑞兽,和颜悦,一派安祥,受人喜爱,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现存最早的一件大阿福泥塑,传为清代乾隆年间原模所作,现藏无锡博物院,通高22厘米,宽16.5厘米,厚7.2厘米,是高浮雕型的印制泥人,造型极其简练,盘膝而坐,面型饱满,笑盈盈、胖墩墩,鼻直口方,头梳菱形发髻,怀抱青狮,服明丽,黄地红花,具有强烈的江南民间情调。
在清初,据《清稗类秒》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渡,驾至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孩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锦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当时,惠山的小作坊,只从事季节性生产,以后逐步发展,到咸丰年间就有蒋万盛、钱万丰、周坤记、胡万盛、章乃丰等多家规模较大的专业作坊了。当时生产的产品除《小花囡》、《大阿福》等传统儿童耍货外,艺人们还广泛选材,塑造了寿星、济公、观
音、财神、文昌、魁星点状元、天女散花、和合二仙、春牛、历史名将等等。这时,各种形式的“小花猫”销路特别好,几乎与大阿福齐名,原因是养蚕人家买去“镇鼠”,而江、浙一带的养蚕人家很多。
随着昆剧、京剧的流行,惠山泥人出现了艺人直接捏制而成的手捏戏文和捏段镶手的戏文,最初大都取材于昆剧。其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并形成了工艺程式捏制的程序“从里到外,从下往上”,先从脚捏起到身、手、头;先身体后包上衣服,经过搓、捏、印、拍、剪、包、压、贴等步骤,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造型。坯体阴干后上彩、开相、打腊、插须、装銮,一出出题材的戏文便完成了,栩栩如生。
1889年晚清时期,(光绪十六年)胡万成等七家泥人铺建立泥人的行会组织“耍货公所”,这是中国泥人行业第一个协会机构,他们制作的手捏戏文后来成为惠山手捏泥人的代表作。
惠山泥人不但受惠山赶节场的游人喜爱,还远销大江南北的广大农村。每年八月节起至翌年的四月十四日纯阳节至,为泥人行业的销售旺季,下河塘上来惠山购买泥人的船舶络绎
不绝,往往达数百艘之多,人数高达二千人,他们大都是苏北的农民用米、豆、花生、棉花来换取惠山的粗泥货。徽班进京,京剧改革的成功,无锡和苏南地区广大民众对戏曲更加痴迷,在民国初年,无锡就有17家戏院和23个戏班子,再加每个庙宇都有戏台,茶馆的清唱,还有另时搭台的草台班演出,使得手捏戏文的销量大增。
手捏戏文制作精细,又称“时货”、“细货”,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昆山一带,供应当地富户在办婚丧喜庆时作供奉、摆设之用。在本地也有少量出售,顾客一般是经营大宗粮食买卖的贾商,大都是四文四武的成套戏文。需求的增长,使得手捏戏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惠山出现了印段镶手的小班戏,其创作内容取材于“四大微班”上演的历史武戏为主,制作方法采用单片模型直接一次印制头型、身段和脚,然后捏手镶接身段。未经上彩时,颇有原始陶俑的风韵,一经上彩,并插上纸质红绿靠旗,就更加神采奕奕了。
清代著名艺人丁阿金,以捏塑昆剧戏文驰名于苏锡一带,他的作品很多,传世的有“教歌”“水斗”等。丁阿金最爱看戏,也结识了不少戏剧界朋友,对一些戏曲人物的形象十分熟悉,他创作的戏文,形象逼真,细腻生动,他特别注意刻划面部的表情,以及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
清代同治年间与丁阿金齐名的泥塑艺人周阿生(年龄比丁阿金大)善于捏塑神话作品和戏文,他的传世作品有大型的塑“蟠桃会”、“凤仪亭”,以及观音、寿星、美女头像和团如意等。他塑造的人物个个体态饱满,静中有动,对彩绘也很讲究,贴金描花,彩和谐,形态十分动人。相传,慈喜太后五十寿庆时(公元一八八五年),无锡的地方官特意到惠山请周阿生创作了一套《蟠桃会》塑送京,为太后贺寿。
清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0年)南洋劝业会“审查得奖者名册”载有胡万盛店铺选送的无锡泥人获银牌奖 的记录,该会研究报告书中说“陈列手工业中的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音丰姿,面面俱到 ,旁观近视,宛如生人…… 。”
一九一九年后,上海“普益贫民习艺所”艺人潘树华的学生董文亮、高标、夏如之、夏质之、周作瑞等来惠山定居,开设“高标艺术馆”创作“无量寿佛”、“吹风炉”等不少优秀作品。由于石膏的运用,经过艺人们的反复试制和实践,惠山泥人的制作模型由陶模演变成了石膏模,单片模发展出多片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更加低廉,更适合大众化消费,造型也生动起来,泥人的体量也开始增大。以后又开发拓展了用石膏制成的泥人,当时成为一种时尚,使得石膏泥人和泥制的工艺品在市场上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泥制品,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石膏彩塑。
工艺材料的改进,使得民国后期至建国初期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1是内容上更加接近现实,如:“吹风炉”、“抱鱼囡”、“摇头老夫妻”、“大看书”等,2是技艺上更加趋于写实,如:“海陆空”、“少女”、“看书等,3是造型上逐步偏向圆浑、丰满,体积大,衣纹浅而线显,坯体空心封底,有的会摇动,如:“丑官”、“活动猫”、“活动狗”等。
    二、惠山泥人的文化价值
    (一)原根性
  “惠泉山下土如濡”,这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惠山脚下天生自然
的黑粘土的赞誉。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干燥不用烧焙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3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14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泥人   戏文   无锡   造型   石膏   使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