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偶然音乐的“希声观...

《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  总第304期
75
音乐研究
【摘 要】约翰·凯奇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享有“音乐哲学家”的称谓,也曾有学者将他的《4’33”》与中国古代老子①的“大音希声”思想相提并论。本文溯源凯奇偶然音乐的创作思想,以影响其创作的中国古代美学为切入点,从音乐创建的音乐存在的另一种形态中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维度重新认识音乐的存在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约翰·凯奇;“希声”观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075-01
20世纪以来西方轰轰烈烈的先锋艺术及其哲学理念似乎无关乎东方,纵观这一时期艺术实践与哲学之思之进程,美国先锋派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音乐创作便是深受影响的代表之一,凯奇卓尔不的音乐思想不仅是时代最前卫、最有思想的代名词,他惊人的创作实践更是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思想
当凯奇经典之作《4’33”》惊骇于世,一时间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溯源凯奇创作的思想观念,其创作缘由有着非常明显的思想脉络。纵观凯奇创作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凯奇在哥伦比亚大学里他接触到东方哲学思想,由此为他的整个音乐思想和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方哲学思想成为了凯奇背离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成为他许多理论和创作的前提基础。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发展,我国先秦音乐思想是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也是构成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主流思想。这一时期提出的思想范畴已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即“和”、“同”、“平”、“心”;“中”、“淫”、“新声”;“哀”、“乐”;“乐”、“礼”、“德”;“天”、“人”、“气”。儒家主要集成萌芽时期以礼制乐、礼乐制国,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调节教化作用,追求社会体上下等级的统一,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来维持封建社会。道家主要继承了萌芽时期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气”、“风”关系的思想,故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强调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要求音乐抒发人的“天”、“真”的自然情性。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由老子提出,经过庄子的改造,便从否定一切音乐变成只否定礼乐,从否定音乐的一切作用变为肯定娱乐作用;后魏晋时期嵇康受老庄影响,赞扬“无声之乐”,以道家自然乐论批判儒家礼乐,又从儒家思想出发肯定礼乐思想中某些成分;再经过明代李贽等的改造从提倡“无情”变为否定“无情”;明末清初徐上瀛糅合儒道,崇雅斥郑,对“大音希声”进行改造用以否定新兴俗乐。
二、老子的“大音希声”对约翰凯奇创作的影响
老子所讲的“大音希声”是将合乎“道法自然”之本性的“希声”之乐看作为完美的音乐,它在某种程度上反对人为对音乐的控制和把握。老子认为感官构成了人与真相的屏障,音乐的存在不依靠任何音乐表演形式和行为,对“大音”的把握似乎是有象、有物、道之为物。老子的“大音希声”就是对“无为”“不言”之“道”的赞颂,也是对人为有声之乐的否定。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凯奇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东方哲学与佛教禅宗,期间接触到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如此学习经历使得他思想变得更为激进。偶然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圈子,消除了有声与无声的界限,有声包含无声,无声包含有声,他以实验性质尝试在音乐之外寻一种本应属于音乐的东西,可见凯奇的偶然音乐是一种对“希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新的理解。
“无声作品”作为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特殊层面,它打破了固有传统模式之下的声音形态,由凯奇在内的先锋派音乐家们将音乐的存在方式当作是一种音响符号记录,有声音的作品;有声或无声的音乐行为;一种有序或是无序的音乐现象;甚至可以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性音响的存在。所有实验性音乐史激发了每个人对音乐的看法,创造者基于他对生活及声音的感悟从而获得体会和思考,正如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老子的思想是“道法自然”,凯奇让我们明白我们聆听到的音乐也可以像自然存在一样。这种“无声之乐”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相契合,以无声之乐对无以名状之‘道’加以描喻,又以‘道’之自然浑成,不加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的音乐的一种追求与界定,是崇尚自然、真诚朴素的一种表现。
站在美学思想的立场上,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反叛和创新造成的“传统言路的彻底断裂”,这种思想理念和实践创作消解了艺术——生活、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和等级。凯奇以他创造性的“混合”成就了其艺术的先锋模式及哲学理念的前卫性,他的大胆既让人振奋,也让人忧惧,但不得不说,他如此实验性的行为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聆听维度,也鼓励了每一个人去再次思考音乐。
注释:
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美学思想受哲学思想制约,有独特的美学见解,对后人艺术思想有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良玉,王晡.美国音乐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15.
[2]冯长春,从“大音希声”到<4分33秒>——关于“无声之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J].黄钟,1999,95.
[3]哈斯格日勒.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的美学索源[J].内蒙古艺术,2011,7.
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偶然音乐的“希声观”思想溯源说起
任肖宇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0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音乐   思想   美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