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
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汉斯·罗伯特·姚斯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小辩》、《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等。其美学思想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力图解决文学史悖论,后期研究侧重于审美经验
文艺理论
  姚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较完善的文学史科学,批判将文学与社会历史分裂、对立的倾向,重建对文学的美学思考与历史思考,解决文学史悖论。他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应是历史与美学的联系、调节与融汇,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形式主义的文学历史观。姚斯
提出新的文学史应是文学作品消费史,读者作为消费主体是一个能动的构成。通过期待视界,姚斯将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并沟通了文学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期待视界是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姚斯提倡作品的客观化,提倡历史视野与现时视野的视界交融,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只关涉现时的静态文献,而是包括传统文学评价与当下文学尝试的动态的、开放的本文。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其构成性,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文学的效果与文学的接受的统一,文学的意义、价值、效果,包括作者的赋予、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增补,文学史即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沃尔夫冈·伊瑟尔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也是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与姚斯的《文学史作为向文了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同为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伊瑟尔的另一代表作是《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相对于姚斯,伊瑟尔走的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他更加忠实于文本分析,更加
微观化和容易切入。他是在英加登现象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召唤性,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事实:作为依赖于读者的再创造才能实现的本文,具有许多空白否定,即作为本文中开放未决的可连接性的空白,作为游移视点的参照域内部的非主题性部分的空缺否定。在伊瑟尔的一生的研究中有三个领域:一、本文,二、阅读本文的进程,三、文学的传达结构。它希望通过此不仅能澄清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还要澄清文学对读者的影响。
伊瑟尔极力避免的就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一个固定的视点,这样只会造成对作品的歪曲。阅读视点是内在的、从作品的内部产生的。任何阅读都离不开时间,离不开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调节,离不开视野的改变和对文学事件的重新解释。阅读经验是一种形象创造活动,不同读者的阅读,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创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无所谓准确或误差。——周宁,金元浦
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
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
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伊瑟尔后期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研究,认为自我的呈现与超越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文学虚构正是人类呈现并超越自身的一种方式,这是文学何以存在、人类何以需要阅读文学的深刻根源。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概念,如越界、表演与文本游戏等,包含着与重视文学对经验现实的再现关系的模仿论以及看重语言能指与所指分离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的批判性对话关系,也是伊瑟尔补充并超越他既往的接受美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的性质与功能所作的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0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读者   作品   接受   美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