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关键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好重点突破
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抓住基础、海洋、太空、网信以及应急和公共安全等关键
重点领域,以关键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军民融合整体水平的跃升。
积极推进关键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 王文华  黄费连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区分好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水平的跃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提出了到2020年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这既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践抓手,也是引领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进行周密部署、整体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关键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一、推进基础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一)积极推进具有重要国防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和中西部交通战备的要求,重点加强
中西部交通不发达地区的铁路和公路
建设,进一步完善沟通各战区的战略
战役交通网,持续推进边海防和口岸
公路建设;在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路
段,建设军用飞机应急起降跑道和相
应设施;充分依托高速公路网、快速
铁路网、海上运输通道、高等级航道
和航空网络,统筹加强交通战备体系
建设,重点推进沿海沿江码头建设兼
顾军用装卸功能、铁路军运设施扩能
配套建设、完善部队重点机动通道网、
铁路水路装卸地域连接道路建设、新
造民船和机场改扩、新建贯彻国防要
求等,满足部队多方式机动作战和演
练的需要;结合实际需要,选择部分
民用机场兼顾军事需求,改革空域管
理体制,建立动态管理、灵活使用机
制,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加强军
地在资源、信息、服务保障等方面的
协作,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信息资
源共享平台,实现交通运输领域信息
资源军地共建共享共用;依托大型对
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供应链、物
流园区、物流中心,开发和建设军民
兼容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二)推进测绘、气象、综合
防护等基础领域的军地统筹
创新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优化
军地测绘的专业分工,进一步推动建
立多手段融合、多功能互补的测绘卫
星体系,形成军地优势互补的格局。
在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支撑保障、
信息共享等方面,构建标准统一、分
工清晰、资源共享的技术体系与业务
系统。调整优化军地气象整体布局,
集中军地科技力量,提升国家气象科
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统一布局、军地
共建共享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强
化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试验等重大活
动气象保障,建立军民兼容的综合气
象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军地综
合气象观测业务体制,健全海洋及边
境地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装备协同保障机制。此外,还要继续推动空间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电磁频谱、时间频率、空间情报、核应急和安全等重大设施的军地统筹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重要民生防护体系和防空阵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防指挥、防护工程、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完善防空防灾警报系统,不断提升人防工程的综合防护能力。
(三)加快国家基础数据开放共享的进程
适应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要求,打通军地信息的横向共享渠道,推进军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大数据仓库。需要借助国家大数据平台,整合强化军地情报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军事情报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实时获取、交换和使用数字化信息,通过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加强战斗效能。充分利用军用和民用信息安全资源,建设军地统一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系统,一旦发生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施紧急响应、处理和恢复,使各种文件数据和网络系统能够及时恢复工作,确保军用数据安全。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军地合作,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利用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与设备优势,联合地方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和高等院校等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软科学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逐步形成一大批产学研一体化的大数据技术科研平台。
(四)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
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明确规
定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
和重点,特别是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和
重点行业的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国防需
求,推进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
体系与军队战场布局、战场设施建设
的有机融合,把“市场”与“战场”
统一起来。各区域在制定铁路、港口、
机场以及光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不仅在
考虑经济发展需要,而且应当充分考
虑军事和作战需要,尽可能把军事需
求体现在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
年度计划中,做到规划一方、受益双
方,建设一点,辐射一面。
二、积极推进海洋领域的
军民融合发展
(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维
护海上军事安全的有机融合
适应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
统筹海洋开发与海上维权行动,加强
重要方向海洋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推
动军民共建共享,加强海上维权力量
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军民兼用的海洋
环境监测与服务保障、相关设施等手
段建设。统筹军地涉海力量和资源,
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
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障建设和海洋
监管,实现开发海洋和维护海权的有
机统一。从维权和维稳相统一的高度,
重点推进南海开发,组织实施屯海戍
疆和海岛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有效维护海洋权益。统筹兼顾军地海
洋水下信息需求,重点建设近岸、近
海相衔接的海底观测及水下目标监视
系统,加强海监等海上执法力量建设,
完善海上防卫和维权行动协调机制,
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继续推进军
民兼用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开展
深远海调查与海洋环境服务保障、大
洋航路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进一步
提升海洋环境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水
平。加强“数字海洋”等海洋信息共
享平台建设,重点在海流、海浪、潮
汐、海水温盐及气象等海洋动力环境
信息、海上及水下目标侦测信息方面,
深化信息资源军地共享共用,为海洋
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行政
执法、海上联合军事行动及海洋科学
技术研究提供信息情报保障与服务。
(二)推进海上目标信息的军
地共享
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推动军
队与国家海洋、海事、渔政、海监等
部门海上重要目标信息的相互开放共
享,实现军地涉海部门之间信息融合、
态势共享和通信互联互通。加强海上
维权执法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军警民
联合的海上维权斗争指挥协调机制。
统筹推进卫星、岸基和舰载雷达建设,
加快建设军民兼容的海洋环境保障体
系、海底观测及水下目标监视系统,
加强军队与地方在观测数据、信息产
品以及特情信息上的融合共享,为海
上维权、海洋减灾等提供情报保障。
(三)将海上战场建设深深融
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
兼顾军地需求,搞好边远海岛
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强对沿海经济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岛屿开发与海
上战场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海上战
场布局和国防设施建设与国家生产力
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有机
融合。搞好海上战场建设军民融合发
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区域经济发展规
划、海洋开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和海上战场建设规划等
有机统筹起来,在战略目标、资源配
置、技术形态、动员能力等方面实现
协调。另外,还要建立完善沿海及岛屿军事征用和补偿的有关法规,按照对外开放区、非对外开放区和军事管理区三个层次,对沿海地区和岛屿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军事设施的保护力度。坚持寓军于民、平战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交通行业的资源优势以及储备的各类交通战备物资,以提高运输、修理、防护、建设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海上战场装备与物资结构,优化海上战场物资储备布局,逐步建立种类齐全、功能配套的储备物资库,为完成海上战场建设和保障任务提供可靠的物资支撑。
三、积极推进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一)推动卫星资源的军地统筹和开放共享
围绕卫星功能统筹、地面系统统筹、数据资源开放等内容,加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力量,完善军地数据共享、解密降密等政策和机制。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思路,着眼充分利用现有卫星应用资源,兼顾国家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和太空作战的需要,加强军民融合的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卫星应用产业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基本建成长期可靠、稳定运行、布局合理、军民共享的空间信息应用基础设施,实现地面系统的整合和天基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构建军民兼容的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服务体系
统筹协调行业、地方和军队遥感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促进军民两用地面设施布局的完善和遥感数据资源的整合,加强高分辨率对地观
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构建卫星遥感
数据综合处理与应用服务平台和标准
体系。依托卫星及地面应用资源,建
设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网,形成军
民共用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及应
用体系。支持多种遥感卫星的数据处
理、产品开发与运营服务,积极开展
遥感数据的综合示范应用,推进空间
对地、对海监测信息系统资源军地共
享。
(三)构建军民共用的卫星导
航应用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基于“北斗”导航系统
的移动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和高精度定
位增强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基础数据
系统、卫星导航综合应用服务系统、
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推动北斗导航
在交通、通信、金融、电力等重点领
域的常态化应用,形成军民共用的卫
星导航应用服务平台,实现覆盖全面、
应用广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效
益显著的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化。积极
探索基于民用天基通信系统的军民两
用发展模式,在民用天基通信系统建
设基础上,发展军民两用共享的模式
探索和研究。
四、积极推进网信领域的
军民融合发展
(一)加强光纤和无线网信资
源的军民共享
总体思路是光纤网络通信采用
军民共建分纤或分波方式共用,无线
网络通过特殊网络接口和加密机制实
现军民共享共用。围绕实现自主创新、
可控可信的目标,统筹军地资源,构
建军民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
系,研发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专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加强国家网络
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强化军地网络资
源和信息共享,为国家网络空间的防
护、监测和预警提供保障,提高空间
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能力;依托公众
网络增强军用网络设施的安全可靠、
应急响应和动态恢复能力,利用关键
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军用信息网络的技
术水平和安全性,为军队遂行日常战
备、训练演习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适当
预置接入和信道资源。
(二)完善军地网信资源共享、
应急组织调度的体制机制
统一规划军地信息传输网络建
设,构建军民共用的国家光缆网,加
快推进覆盖全球的军民卫星通信系统
建设,推动短波、超短波应急无线通
信系统军民共享共用,依托公众移动
通信网络加快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升级
改造,依托地方政务内网和电信企业
资源合建国防动员计算机网络,实现
战时动员、应急处突等指挥信息军地
互联互通。采取引进、融合、改造等
方式,把高清电视会议、移动宽带传
输、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先进信息技术
应用于作战指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三)完善网信领域军民融合
发展的基本载体
将网信应用与服务作为推动网
信军民融合的基本载体,将军警民联
合指挥平台、北斗系统、物联网、后
勤和装备保障等军民共用信息系统建
设作为重点,加大北斗系统在交通、
通信、金融、电力、公安等重点领域
的推广应用力度。在重点车站、码头、
机场、口岸等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
心,构建军民兼容的物联网基础设施;
开展军民各领域频谱需求预测、仿真
分析、论证评估、检测认证,通过系
统集成和网络互联,整合国家和军队
的频谱感知网系,补充建设边海防和
空中、海上监测手段,形成以数据融合处理为核心、地面系统为骨干、空中海上为延伸、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军民一体、无缝链接、高度融合的立体频谱感知网系;通过创建集规划决策、态势融合、数据共享、联合管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商平台,建设统一的国家无线电管理指挥信息中心,实现军地频谱管理政策的统一会商、资源的统一规划、力量的统一调配、网系的统一调度、信息的融合分发。
五、积极推进应急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一)统筹推进军地应急力量建设
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推进军队应急指挥机构与国家应急指挥机构的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将
国防动员应急力量纳入国家应急力量体系统筹建设使用,提高协同应对能力。适度调整军队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
构,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核生化环境
监测和应急救援、空降医疗等专业队
伍和设备器材建设;适度拓展军地现
有训练设施功能,改善军地应急力量
训练条件;加强国防动员与国家应急
体系的衔接,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力量
的应急作用,建立健全点面结合、通
专结合的经济动员军地应急分级响应
机制,增强国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
应急保障能力。
(二)统筹加强国家战略物资
储备
优化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仓库和
军队后勤仓库空间布局,在主要战略
方向和靠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多发
地的交通枢纽地区,建设一批煤炭、
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及重要物资应
急储备基地和物流中心,提高军地联
合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此外,还要建
立健全储备物资收储动用轮换机制,
在主要战略方向、自然灾害频发地和
交通枢纽地区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应急
储备基地,兼顾应急和作战需求。
(三)统筹军地应急和公共安
全领域的能力建设
统筹推进军地核安全科研试验、
核材料核武器核设施监管处置能力建
设,以及核医学救援、核污染防治技
术研究和相关训练设施建设。依托国
家和地方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建成
系统编组信息支援保障、海上侦察救
助、战略投送、高新武器装备维修等
预备役部队,统筹推进军地应急与公
共安全领域的能力建设,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
(作者简介:黄费连,中共陕
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教师,硕
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国家发展
战略;王文华,陕西正衡管理咨询
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总监,博士,研
究方向:经济学、国家发展战略。).........
.........
江南集团助力中国航天梦
11月18日,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成功着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航天座椅缓冲器,再次光荣地完成了保护神舟航天员安全着陆的重要使命。
从1994年参与航天座椅缓冲器的科研试制与生产,22年来江南工业集团勇担使命,以优质军工品质助力神舟号系列飞船自由飞翔。航天座椅缓冲器是神舟号系列飞船返回舱中的重要设施,由一个座椅缓冲装置和若干个压力燃气包组成。公司从1994年底开始承制研发神舟航天座椅缓冲器。时年,公司精心组织,充分调动科研、生产骨干,攻克了多项生产工艺难关,仅3个月即完成了首批产品的交付,得到了航天部门的认可。
公司的座椅缓冲器在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上初显神威后,又不断进行了多项工艺改进,使缓冲技术更为可靠、安全,也为此后二十余年中连续获得该产品订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神十”飞天之后,公司又承接了一批座椅缓冲器生产订单。公司将该项工作当作政治任务,以公司一级管理模式开展生产,全力组织技术技能人员,不断完善工艺,充分利用精密加工、数控加工、热表处理等成熟而精湛的军工技术、加工设备及人才资源的优势,以优良品质顺利完成订单任务。
截至去年,公司先后为神舟系列飞船生产座椅缓冲器30余套,在我国多次发射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船上,光荣地完成了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因参与我国航天事业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协调配套工作所做出的成绩突出,公司多次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载人航天工程特别贡献奖。(谭怀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90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军民   发展   融合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