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成为孩子的文化基因--专访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

让“非遗”成为孩子的文化基因--专访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
阳锡叶;伍贤友;周大军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3页(P16-18)
【作 者】阳锡叶;伍贤友;周大军
【作者单位】湖南教育新闻网;湖南教育新闻网;湖南教育新闻网
【正文语种】中 文
某中学举办成人礼,千余名学生在大操场为父母洗脚;某地举办千名少年儿童诵读《孝经》活动,声势浩大;某高中在毕业季,举行隆重的汉服毕业典礼。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起了广泛热议。
从2013年起,张家界市区域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教育传承的实现方式,让“非遗”成为孩子的文化基因,真正融入了孩子的血液里,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肯定。2014年,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模式被评为湖南省市州教育工作创新(特)项目。
记者就“非遗”如何进校园,与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进行了一场对话。
记者:九寨沟看水,张家界看山。人们从张家界归来,往往记住的是这里的山。但实际上,张家界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您能否介绍一下张家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区域性推进“非遗”进校园?
彭红: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体系独特完整,全市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10大类、7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舞、白族仗鼓舞、傩愿戏、土家花灯、张家界阳戏等最具代表性。
近年来,全市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420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传承渠道不畅、
资源亟需保护、机构薄弱等问题。比如,桑植县现有各类传承人206人,但60岁至70岁的占34%,一些“非遗”项目因传承人年龄、身体和青黄不接等原因濒临消失。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张家界崇实小学一批学生到张家界森林公园开展“红领巾小导游”实践活动,“劈山救母”“神鹰护鞭”“千里相会”……孩子们出的讲解获得了游客们的称赞。正在这时,一位游客走上前问:“听说你们土家族能歌善舞,能不能为我们唱一首山歌呀?”顿时,孩子们呆住了,一个个红着脸,尴尬不已。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教师作为传播文明、启迪智慧的主要体,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2013年以来,我们在全市区域性推进“非遗”进校园,意义主要有三点。
首先,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推进“非遗”进校园,从青少年抓起,是守望民族根脉的具体路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抓的工作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是事关国家兴旺、民族兴衰的大事。
其次,张家界因旅游立市,以旅游兴市,旅游永远是张家界的大局和核心。教育怎样与旅
游结合、为旅游服务,在实施“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中发挥更好作用,这是我们教育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张家界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教育、文化、旅游的紧密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教育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和选择。
再次,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展“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学品味、打造办学特。因此,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记者:我们在参观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们对“非遗”非常热爱,一些表演甚至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你们是如何让“非遗”深度渗透,融入学生血液,而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
彭红:我们从一开始便要求“非遗”进校园做到三个“融入”,即融入办学思想、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像张家界崇实小学北校,就将“文化立校”列入办学理念之一。只有做到这三个“融入”,“非遗”传承才不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流淌在了学生的血液里。
具体来说,开展“非遗”进校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从2013年开始,我们要求全市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要积极参加,将地方舞蹈融入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活动,将地方歌曲融入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跳张家界的舞,都会唱张家界的歌。
比如,我们组织选编和出版了适合全市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集《绿的歌谣》,歌曲集收录了20首桑植民歌和近些年创作的家乡颂歌、44首经典中外歌曲、44首校园歌曲。这些歌曲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传承性为一体,贯穿了品德、艺术、情感、精神、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全市启动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活动,各级各类中小学利用音乐课、活动课、校园广播进行教唱,利用每天上下课前十分钟以班为单位组织集体合唱,全市学校基本做到了既有书声琅琅,也有弦歌悠扬,基本实现了每个学生会唱2~3首桑植民歌和2~3首宣传张家界歌曲的目标。
再如,我们启动了将“非遗”元素统一融入大课间的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做好全国广播体操外,还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了不少改革,将地方优秀舞蹈、音乐等“非
遗”元素融入了大课间活动。像张家界崇实小学北校自编了土家儿童韵律操,张家界天门小学自编了摆手舞、花灯戏、土家武术等大课间操,桑植县贺龙中学自编了红军操和仗鼓舞操等,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文化,一举多得。
为了使“非遗”传承工作更有质量、更有成效,我们在全市重点建设了15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聘请了本土艺术家楚德新、土家气功大师李四军等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指导教师,每所学校都制定了三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其中张家界天门小学、张家界崇实小学北校、张家界旅游学校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这3所学校基本做到了“十个有”,即有组织、有队伍、有规划、有课程、有教材、有社团、有活动、有课题、有评价、有影响。
记者:教育、文化、旅游实现了有机结合,特别是“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深度,是张家界“非遗”进校园的一大亮点,也是各地更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值得借鉴的经验。您能否介绍一下?
彭红:职业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张家界作为旅游大市,职业学校要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一大责任,就是服务好旅游这个大局。“非遗”教育传承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但为“非遗”教育传承打造了最好的平台,而且让职业教育得到了“非遗”的充
分浸润,使职业教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9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传承   融入   活动   全市   学校   文化遗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