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龚自珍
一)(定义)龚自珍的文学思想,以尊心、尊情、尊自然为三大基石,可合称之为“三尊说”。1、尊心说:
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力、判断力。2、“尊情说”: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3、“尊自然说”:追求心力、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发挥、自由表达。(二)尊心、尊情、尊自然构成了龚自珍文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三尊说的核心是自作主宰。在对自然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判断中提倡“尊心”,尊重个人的思想力、判断力,唤醒士阶层的担当精神;在情欲纠缠,阴气沉沉而来袭心时提倡“尊情”,感情为人类所独有,因而弥足珍贵。将感情酝酿升华,形诸文字,畅于声音,是最美妙而最让人陶醉的事情;在“形诸文字,畅于声音”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提倡“尊自然”,解除束缚,信腕信口,文如其人,诗与人一。“三尊说”所体现出的自作主宰的精神气象,以嘉道之际士气高涨、士风复甦为底蕴,充满着对能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的渴望,它呼唤以作家为主体,在重视个人独特的思想判断、独特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自然天成、自由书写的传统。(三)龚自珍的“三尊说”,是对“一人为刚,万夫为柔”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反叛,在战争前夕的思想界,树起一面冲破束缚,振刷士风的大旗,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龚自珍《咏史》
金汾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夜坐》(之一)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龚自珍诗《己亥杂诗》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又忏心一首》
,幽光狂慧复中宵。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嘉道之际一代士人的人格理想2、一代士人的经世抱负和不遇情怀3、一代士人的审美追求
所涵括的独立不移的人格理想,不屈不挠的救世意志,亦狂亦怨的审美追求,可用来概括嘉道之际胸怀天下的
、自我期待、自我完善过程中的种种追求。在学风士风转换的呼唤,新的文学精神的陶铸及惊秋救敝、忧国忧民的诗文创作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剑气箫心的回荡与搏动。盛衰交替的历史氛围,以天下为己任、拯衰救溺的承担精神与千
前夕一代士人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以一言蔽之,可称为剑气箫心。
诗中最常用的意象是“箫”和“剑”。诗人笔下的“箫”,表现心灵深处哀艳、幽
深处雄奇、放达、“触之峥嵘”的一面。箫和剑,箫心和剑气,缠绵和峥嵘,高亢
理想人格,还是一种亦狂亦怨的审美追求。
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充满个性,以霸气行之,剽悍淋漓。他的诗作,兼得清
义文学自觉地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2.大量使用意象化的表现方法。常用“剑”“萧”。“一剑一箫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气箫心,缠绵峥嵘。3:具有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瑰丽清奇,平易通俗的语言风格。《已亥杂诗》315首,是诗歌史上的独创。诗人既充分发挥了七言绝句这种艺术形式轻捷灵便的特长,又突破了它的局限。
1.清代散文的转折
2.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抗争
3.危机与变革意识
4.个性解放
一:个性解放的思想启蒙精神;第二:经世致用的文学革新精神;第三:“剑
的审美追求。
桐城派
城派是清中叶形成的一个以学习唐宋古文相号召的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是同出于安徽桐城一邑的方苞、
三祖”。
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即言有序,表
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
的学术与文学选择;其揭橥的“义法”说,则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
、初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其后三十多年中又随时修订,至晚年才定稿。全书七十五卷,分论
辩、序跋、
、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辞赋、哀祭十三类。2、选文715篇,上自秦汉,下迄明清,而以
八家之后,明代仅录归有光,清代仅录方苞、刘大櫆,以明示古文传统所在及古文传绪所系。
、姚鼐著籍弟子:桐城人姚莹、方东树、刘开,江苏上元人梅曾亮、管同。 2、姚莹在《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伯言、方植之、刘孟涂“称姚门四杰”。 3、曾国藩则在其名文《欧阳生文集序》中称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为“姚门四杰”。
、《古文辞类篡》是桐城派尊奉的古文学习范本,姚鼐严格按桐城义法编选,其中不收六经、诸子、史传及
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则选入经、史、诸子之文及辞赋,别辟取范门径,渐次露出其对桐城派的改造意
是一篇为桐城文派重新溯源并画龙点睛的妙文,对“中兴”桐城文派起很大作用。该文有意凸显姚
,肯定其文坛正宗地位,指出桐城事业濒于灭绝的原因在于洪、杨之乱,并委婉表露接续桐城派传绪的意向。这是曾国藩在桐城派命运式微之时试图重新掮起古文旗帜所走出的第一步。
、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务,摭谈当代掌故,虚实相济,体用
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
年以后,曾国藩幕府中延揽了各方面的人才,其中致力于古文成就较著者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
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尚醇厚而黜闳肆。2、义
清正雅洁之义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
径上来;二是针对桐城派文规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
诗派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绵延最久的诗歌流派,也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古典诗派。它大盛于道咸年间,再盛间,其流波余绪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宋诗派的特点是以学问入诗,以散文为诗,合诗人之言与学人之言为一,
1、语言宁涩勿滑,刻意求新,避熟避俗;以“边际之语”达“圆满之理”。
泽感受,另外是指整体感受的不同风格,实质是强调风格的多样性。
不雷同,不重复。
、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石遗室诗话》2、唐朝开元年间,李、杜、
大家并起,开启了唐诗的规模传统,史称盛唐;唐元和年间,元、白继往开来,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
推尚杜甫、韩愈,用以文为诗,脱胎换骨的努力创造了宋诗的辉煌。
年陈衍与沈曾植在武昌讨论诗学时,提出“诗莫盛于三元”之说:“三元者,
说”拈出开元、元和、元祐三个元气淋漓的年代作为唐宋诗繁荣发展的里程碑,其用意首先是强调宋诗与唐诗一脉相承,血气贯通的联系,破除唐以后之书不读的偏激狭隘,使同光体“不墨守盛唐”的诗学目标,由苏、黄而杜、韩的诗学路径,有所本源;其次是盛推开元、元和、元祐时代开疆辟域、觅新世界的气概和宋诗推本唐人诗法,损益变化,力破余地的精神,这一诗学精神,正是三元说的精髓所在。三元说也因此成为同光体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诗莫盛于三元”之说,即三元者,上元
了唐诗的规模传统,史称盛唐;元和年间,元、白继往开来,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史谓中唐。宋元祐年间,苏、黄推尚杜、韩,用以文为诗,脱胎换骨的努力创造了宋诗的辉煌。“三元说”拈出开元、元和、元祐三个元气淋漓的年代作为唐宋诗繁荣发展的里程碑,其用意首先是强调宋诗与唐诗一脉相承,血气贯通的联系,破除唐以后之书不读的偏激狭隘,使同光体“不墨守盛唐”的诗学目标,由苏、黄而杜、韩的诗学路径,有所本源;其次是盛推开元、元和、元祐时代开疆辟域、觅新世界的气概和宋诗推本唐人诗法,精神,这一诗学精神,正是三元说的精髓所在。三元说也因此成为同光体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石遗室诗话》最初发表于1912年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后陆续在《东方杂志》、《青鹤》两杂志
年前后又有《续编》6卷问世。2、《石遗室诗话》篇幅浩繁,作者以品评道咸以来诗人诗作为主,显示
观念和审美取向。
、吾尝谓诗有元佑、元和、元嘉三关。——沈曾植《与金蓉镜太守论诗书》2、三关说以晋宋之元嘉替代
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通此三关,始可名家。“三关说”将学诗途径由宋唐而推至六朝。
同光体是清代宋诗运动在清末民初的余响末绪。同光体之名,来自于陈衍1901年写的《沈乙庵诗序》:“同光体者,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同光体是一个有着大致相同诗学价值取向的诗歌流派。他们在“不墨守盛唐”的诗学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传统。其代表人物是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衍。
光体诗人的生活道路、情感世界、师承学养、艺术宗尚各自不同,他们主要通过交游唱和、声气应接
所共同认可的诗学价值取向大致如下:1、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2、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
3、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
常州词派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2、樊增祥、易顺鼎与中晚唐诗派。3、清末常州词派。
初年,声气相求,切磋唱和,称盛一时的清季四大词人,即王鹏运、况周颐、朱
周颐《蕙风词话》是清末常州词派较为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该著详尽地阐释了清末常州词派作家广泛
、拙、大”说的内在意蕴。况周颐的“重、拙、大”之说,旨在追求一种情真理足的词境,凝重沉着的词风和自然真率的表现,因而强调性情修养与学问积累的重要性,发展了常州词派固有的学人之词的审美倾向。
末常州词派是指活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声气相求,切磋唱和,称盛一时的清季四大词人,即王鹏运、
“重”即沉着,在内为蕴藉深厚,情真理足,发为声音,则从容
为词的最高境界,而良好的修养与学问的积累,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唯一通道,这也是学人之词的重要标志。“拙”与“巧”相对,天然去雕饰之意,意在追求词的自然表现,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拙趣”。“大”涉及到词的立意与格调,其对立面是“纤”。“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是“大”的注脚。要之,况周颐的“重、拙、大”之说,旨在追求一种情真理足的词境,凝重沉着的词风和自然真率的表现,因而强调性情修养与学问积累的重要性,发展了常州词派固有的学人之词的审美倾向。
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以义,国人竟喜读之,清廷虽
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
古今,兼有“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
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然后成其为诗。……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2.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话》(1902)
年,梁启超总结黄遵宪探索“新派诗”、谭嗣同与夏曾佑尝试“新学诗”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诗界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的纲领和取法欧西的方向,标志诗界革命的正式发动。《清议报》、《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诗话”专栏,发表了一百多位作者的上千首诗,形成了影响广泛的运动。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等也自觉地推进诗界革命,并取得创作实绩。
2.诗界革命,是清末资产阶级文学家和进步诗人,适应维新、革命运动发展的社会潮流和民主、民族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在古典诗歌基本形式范围内,突破传统创作原则,转换诗歌发展方向,革新诗歌内容性质,寻求语言和某些形式解放的一场诗歌一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2、传奇三种:《劫灰梦》、《新罗
:《班定远平西域》
正如小说界革命一样,梁启超推动的戏曲界革命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借三尺舞台演绎中外兴亡故事,以曲词宾救国情怀,成为文人一时的时尚,众多的报刊成为发表新剧作品的主要阵地。
2.1904年9月,柳亚子等人创办的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在上海创办,它标志着戏曲文学一个新的时代的
年底,梁启超译介的日本作家柴四朗的《佳人奇遇》在《清议报》开辟的“政治小说”专栏中连载。
治小说,宣传了弱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活动,也反映了译者要求与西方列强抗衡的民族主义意识,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
。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
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
征:1、平易畅达,条理清晰2、词汇丰富,句法灵活3、大
绕梁启超归纳的几点来谈:“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仍然坚持以新意境、新语句、古人
记》中即已意识到的“新语句与旧风格常相背驰”的矛盾有了更加细致的体察,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他这里标举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已经在原初提出的“诗界革命”三项纲领中置换了“新语句”一项,只保留了可以“间杂一二新名词”。“新语句”不仅包括“新名词”还包括“新句式”、“新语法”。提倡“新语句”意味着在语法结构以至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这就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显然是与保留“旧风格”的要求相背离。因此,梁启超这里把“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实际上拒绝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变革。在他看来,一经改变传统格律与语法,就不存在“诗人之诗”了。这就使得晚清诗界革命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注重思想革新而未从根本上突破旧体诗歌的束缚。从诗体解放上讲,这当然是一个退步;从尊重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和诗歌独特的创作规律看,梁启超的退步又是有道理的。
、“新学诗”特指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1896-1897年间的“新诗”试验,又名“新学之诗”,范围只限于三个人
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深山大泽龙蛇起,瀛海九州云物惊。
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卢骚》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学诗最主要的特点是试图以新学理、新思想、新名词为诗。但当时新学
为诗,失去了诗的美感韵味。
诗外有事,诗中有人”诗学理想的形成及实践,为“别创
外有事,诗中有人”是黄遵宪诗学理想的概括性描述。《人境庐诗草》中,写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庚子事变被称为“诗史”的诗作之所以为人所看重,是因为此类诗描写了“今人所遭之时势”;写轮船、电报等海外风情诗所以为人所珍视,是因为所写为“今人所用之器”,“所历之境”。诗人频频以立宪、变法、国会、帝制入诗,其所言又是“今人所见之理”,此皆是“诗外有事”。诗人徘徊于科举与功名、汉宋之学与诗学之间的苦闷,走出国门,亲历世界,触见异域文明的惊奇与喜悦,由尊王攘夷的士大夫立场,到“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的维新派境界,其心路历程于诗中脉络可见。此可谓“诗中有人”。
年,林纾、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刊行与风靡,是翻译界和小说界的大
意义。林纾以“工为叙事抒情,杂以恢诡,婉媚动人,实前古所未有”(钱基博)的古文,“哀感顽艳”的风格,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学之窗,极大地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扩大
要历史功绩,在于以新异的思想面貌、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和古
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自此,译介外国文学的风气渐成气候。另一重大历史功绩,是以古文笔法译著小说,极大地提高了小说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地位。林纾用文言翻译西方的小说,以中国文人认可的“雅语”讲述琐碎而包容万千的世俗人情,为填平中国千年文学雅与俗的鸿沟作了最初的可贵的尝试。《巴黎茶花女遗事》所开启的情爱价值观念,对20世纪初叶言情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大突破在于,它为其时的中国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模式:只要是出于纯真爱情的相恋,即便是违背了现行的伦理道德,它仍然是值得赞颂的。这一价值取向和悲情基调,对民初言情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其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其采用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和日记体形式,启迪了新小说家的限制叙事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近现代转型。《茶花女》采用了三重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一是旁观的叙述人,一是男主角亚猛,一是重病缠身的茶花女(日记形式)。作为第一部影响中外国文学作品,林纾的这部译作对中国小说影响深远。
文学史意义:⑴扭转了国人对西方文学的偏见,打开了一条了解外国的一扇窗。⑵多以古文来译小说,
为行将就木的古文开辟了新天地,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使小说从边缘开始走向中心。⑶小说展现了新的情爱观念,对后来的鸳鸯蝴蝶派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新的叙事模式出现。如日记体、第一人称叙事、倒叙、心理描写等,突破传
理想的翻译必须做到“信、达、雅”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谓“译事楷模”。其中,“信”强调的是对原著
准确传达原著之精神,强调的首先是译述态度的忠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通顺畅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其所崇尚的“雅”,则是上古文言的古雅,即文笔渊雅,包含两层意思:要用汉以前之字法句法,做到精理微言;要富有文采,能够行远。“译事三难”之中,“信”是第一位的,又是最难做到的。即便是严复本人的译著也充斥着译者偏离原著的发
严复提出的三条翻译标准。信,即译文要忠实于原著,准确传达原著的精神。达,达旨,达意。雅,文笔渊
句法,做到精理微言;二是译笔要富有文学彩。
自《天演论.译例》。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达,即畅达,能保持原著风貌,用中国通行的语体表达。雅,即译著语言要渊雅,有文学彩。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严译名著、林译小说等都有“警世”意图。其二,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旧形式表现西方近代文学的新内容。绝大部分翻译文学用的是文言。其三,意译为主。其四,良莠不分,鱼龙混杂。
南社是活动于1909年至1925年的革命文学组织。成立于1909年11月,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活动中心为上活动时期在辛亥革命前后。“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南社的文学创作,在形式上,以旧体诗词和古文为
其代表作家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
东阳祠正式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南社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诗学思想大多接受了“诗界革命”的主张,新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需求,将诗歌革新推向前进。创作特征:⑴内容上,坚决反对封建王朝,反对封建帝制。⑵思想上,强烈的民主性彩。⑶风格上,富于浪漫主义彩。
小说,指20世纪初期,五四现代白话小说产生之前,即清末、民初时期,作为小说界革命运动产物的,虽然在某些古典小说的影响,但已经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内容、“新”的艺术特征、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小说。新小说,是古典小说形态向现代小说形态转换过程中一种小说类型,代表这一历史性转换的第一阶段。
古代小说比较,晚清新小说有几个特点,也就是其“新”的性质表现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与救亡图
治关系密切。不仅以现实政治、现实社会为表现对象的小说是如此,而且连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传统题材小说,也往往寄托了政治内容。其次,是题材的开拓。新小说大大拓宽了小说的变现范围,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的政治主张及新思想、新理想的
小说,包括外国历史题材和科幻题材,为传统小说所未有。一类是社会谴责小说,揭露时弊,谴责社会黑暗以及种种恶风劣俗。它在晚清数量最大。一类是靠近传统题材,如言情、历史、武侠公案等,但在新形势下发生重要变化,都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第三是小说叙事模式与艺术手法的近现代转型。新小说开始转变中国小说的传统形态,师法西方与日本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描写技巧等。清末民初的新小说成为中国小说转型的关键时期。第四,艺术上的不成熟及泛政治化、泛文章化、泛新闻化的倾向。晚清小说是一批艺术质量不高的小说,其质量的粗劣与数量的众多形成惊人的对比,这种量与质的鲜明对比,既不见于古代小说,也不见于现代小说。这一重大缺陷是与晚清小说家所遭遇的独特的矛盾以及小说理论家的误导分不开的。
文学重在表现人之情感的观念被普遍接受,杂文学概念走向纯文学概念,文学的自觉。  2.
识先河。3.研究方法、表现手法的近代化:《红楼梦评论》是第一篇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论
“文的自觉、论的独立”,第一次把文学独立出来,使文学成为独立的概念,形成有逻辑的,系统的,独立的文学评论。1、提出创作主体——天才说。他认为创作文学的人都是天才,文学亦美。创作文学的
人应该做到⑴内美和修能兼顾。⑵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能深入生活,又能从生活中跳出来反观生活。⑶要独能洞见。2、文学功用说。“无用之用”,前者用指经世之用,而后则是文学更高的意义,文学对人的精神慰藉。3、悲剧论。⑴欲望是痛苦的根源⑵指出中国缺乏悲剧精神⑶提出悲剧的种类。4、文学发展进化观。5、境界说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
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其三,隔与不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3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8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说   革命   文学   中国   传统   诗界   精神   叙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