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飞机飞行调整原理

模型飞机飞行调整原理
摘编自《航空模型》1982年第三期P20-22
原著谭楚雄
一、俯仰力矩平衡
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飞机的各种力(以及这些力的延长线),只要不通过重心,就会产生使模型绕横轴转动的力矩。使模型抬头的,叫抬头力矩;
使模型低头的,叫低头力矩。这一对力矩决定着模型的俯仰运动。所谓俯仰平衡,就是抬头力矩和低头力矩相等而抵消。这样模型才能正常飞行。
在飞行中,由机身、机翼、水平尾翼和起
落架等部件的阻力而产生的俯仰力矩较
小,而且均不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一般
不作为调整的因素。但由机翼和水平尾翼
升力而产生的力矩往往作为主要成份,
而且又都随迎角不同而变化,是观察和调
整俯仰平衡的主要因素,所以要着重研究它们(图1)。
机翼和水平尾翼的力矩平衡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满
足:一种是机翼升力通过重心,水平尾翼不产生升力,
它们对重心的力矩都等于零(图2)。第二是机翼压
力中心在重心之后,机翼升力产生低头力矩。水平尾
翼产生负升力形成抬头力矩。两个力矩也可以达到平
衡(图2)。第三是机翼压力中心在重心之前,机翼
产生抬头力矩。尾翼也产生升力,形成低头力矩。两
上力矩也可以达到平衡(图2)。根据重心的位置可
以估计是那一种平衡方式:重心在百分之三十弦长以前的,多半是第二种;重心在百分之四十弦长以后的,多半是第三种;在这中间的可能是第一种平衡方式。
竞时模型飞机都采用第三种平衡方式,这样可以利用水平尾翼的升力,提高模型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下面进一步讨论这种平衡方式的条件。
对于采用第三种平衡方式的竞时模型飞机。正常情况,机翼的抬头力矩等于机翼(Y机翼)乘以机翼压
力中心到重心的距离(1)。水平尾翼的低头力矩等于水平尾翼的升力(Y平尾)乘以尾力臂(L)(图2)。俯仰平衡时必须使这两个力矩相等(如用相反符号,平衡条件是力矩之和等于
零,我们不进行复杂计算,只考虑力矩的绝对值)。即Y机翼*l=Y平尾*L 分别代入升力公式后得:(1/2)C y wing ρ V^2 S wing =1/2C ytailρV^2S tail
机翼、水平尾翼的速度粗略地当作相同(编者按:实际平尾当地速度约为机翼速度的0.8~0.95,根据尾翼相对机翼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今后将祥述)。
约简后得:
C y wing *S wing *L wing =C ytail *S tail*L tail
这就是保证俯仰平衡的条件。
这是CY机翼是机翼的升力系数,S机翼表示机翼的面积,CY平尾表示水平尾翼的升力系数,S平尾表示水平尾翼的面积。升力系数、翼面积和力臂就是决定平衡的三要素,也就是调整俯仰平衡的基本手段。假如抬头力矩过大(C y wing S wing L wing>C ytail S tai l L tail?),调整的方法是减小式子左边(或加大式子右边)的一个或几个因素,使之达到平衡。假如低头力矩过大,就采取相反调整方法。
这些调整因素中,一般不采取改变面积的做法。例如低头力矩过大,增大机翼面积或减小水平尾翼面积都可以达到调整的目的。但是改变面积十分麻烦还可能不符合规则。
改变力臂(1或L)是常用的另一种调整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移动重心:重心前移,相当于减小1增大L,使抬头力矩(Y机翼1 )减小,低头力矩(Y平尾L)加大;重心后移,相当于增大1减小L,因而增大了抬头力矩,减小了低头力矩。当然,是否采用这种方法,还要考虑到配重是否方便,是否采用这种方法,还要考虑到配重是否方便,是否超重以及性等问题。
改变升力系数是经常采用的调整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改变安装角。加大机翼安装角可以增大抬头力矩,加大水平尾翼的安装角可以增大低头力矩,反之亦然。这里要特别指出,改变安装角的大小并不等于改变迎角的大小。有时水平尾翼减小安装角后,模型飞机的迎角反而增加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又比较重要的问题,有必要展开讨论一下。
二、迎角
迎角是翼弦同相对气流的夹角(图3),这
在字面上、在插图上甚至在风洞实验中是
十分简单明了的。可是在实际中就不那么
简单了,往往使人模糊不清。例如,有人把安装角误认为就是迎角;有人甚至误认为爬升时迎角就大,下滑时迎角就小。这些都是不对的。不能把安装角、爬升角与迎角混凝土淆起来。要搞清迎角定理的真正含义,还应懂得模型飞机在飞行中的迎角是怎样确定的。
为此再回到俯仰平衡公式:C y wing S wing L wing =C ytail S tai l L tail,稍加整理后公式就可定作: C y wing / C ytail = S tai l L tail  /S wing L win
对于一架具体的模型飞机来说,翼面积、重心位置和平尾力臂等数值是已
定的,即是S tai l L tail  /S wing L win一个常量。为了保持平衡,两个升力系数之比C y wing / C ytail也必须等于这个常量。例如,一架国际级牵引模型飞机,机翼面积为29平方分米,水平尾翼面积为5平方分米,机翼力臂0.4分米,尾力7分米,则S tai l L tail  /S wing L win  =3。为了保持平衡,C y wing / C ytail也必须等于3。
符合这个比值的机翼、平尾的系数组合无穷之多。例如C y wing =0。3 C ytail=0。1 的比便都等于3。也就是说这个方程(S tai l L tail  /S wing L win  =3)有无数解。要使升力系数有唯一的解,就必须有
另一个方程,即反映两个系数的另一种相互关系。这个关系正是机翼、尾翼的升力系数差(升力系数差主要是迎角差造成的)。例如,机翼安装角为5度,水平尾翼安装角为0度时,安装角差5度,迎角差也是5度(洗流因素从略)。假定这时升力系数差0.4(图4)。可列出方程C y wing --C ytail =0。4,组成方程组:
S tai l L tail  /S wing L win  =3
C y wing --C ytail =0。4
解方程组: C y wing=0。6  C ytail=0。2
也就是说,满足这个方程组的模型飞机,当安装角差是5度时,只有机翼升力系数等于0.6,尾翼系数等于0.2时都有达到平衡。同时还可以得出对应这个系数的机翼迎角是5.5度,水平尾翼迎角0.5度。
可见,机翼迎角是由上述因素综合确定的。面积、重心位置和力臂确定之后,迎角只决定于机翼、水平尾翼的安装角差。方程组中第二个方程的常数项改变,就会使方程组的解也发生变化。假如CY机翼-CY平尾增大到0.5,方程组的解是CY机翼=6.5,CY平尾=0.25,即保持平衡的机翼迎角增大了。假如CY机翼-CY平尾减小到0.3,方程组的解是CY机翼=5.5,CY平尾=1.5,即保持平衡的机翼迎角减小了。第一个方程常数项的变化也同样影响方程组的解。即也要影响平衡迎角。另外,如果采取加大机
翼面积、减小水平尾翼面积,重心后移(增大1或小L)以及增大安装角差(飞机叫“拉杆”,模型飞机叫水平尾翼后缘垫起)等措施,都是加大迎角。反之,是使飞行迎角减小。总之,俯仰调整的实质是改变迎角。
三、俯冲、波状和迫降
进行滑翔试飞时,常常出现“俯冲”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模型“头重”了。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并且没有说到本质。“俯冲”是小迎角滑翔的现象。小迎角的升力系数、升阻比都沔,下滑角、下滑速度必定大,这就是俯冲。造迎角太小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同样,说“波状”飞行的原因是“头轻”了,但也不够全面也没有说到本质。“波状”飞行的原因是在临界迎角以内的任何迎角都不能满足平衡。
例如模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是1.2,由于水平尾翼翘起太多,平衡所需要的升力系数是1.4。模型小迎角飞行时不能平衡,性(以后讨论)促使模型去“寻”能够平衡的迎角,模型不断抬头,迎角不断增大,直到临界迎角还是平衡不了,还是继续抬头。这时机翼失速,升力系数迅速降低,水平尾翼尚未失速,模型由上升转入俯冲。
将机翼、水平尾翼的安装角差加大到30度以上,模型的迎角增大到90??附近。这时的飞行状态是“迫
降”。迫降时产生“波状”飞行的原因是水平尾翼上翘不够,还没有脱离“波状”飞行区域;迫降时,低头前滑的速度较大,其原因是水平尾翼上翘稍小;迫降时,模型抬头速度也较大,其原因是水平尾翼上翘稍大。理想的迫降是机水平、垂直下降,机翼迎角接近90??。迫降时,产生螺旋则是方向力矩或横侧力矩引起的。
纵观迎角变化引起飞行状态变化的全过程是这样的:小迎角时模型表现为俯冲,迎角越小俯冲角越大,速度也越大;随着迎角增大,俯冲角和速度逐渐减小,到一定程度后进入正常滑翔,随着迎角增大速度越来越低,这个范围是很小的;迎角再增大,模型进入“波状”飞行区,由小的连续性“波状”飞行,(机翼、平尾均失速),这个范围很大;迎角再增大到90度附近时,模型飞机进入迫降。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8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翼   迎角   力矩   升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