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新”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研究
2021.07
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有“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的困惑。究其原因,并非语文学科的内容变多了,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是语文变难了,不明白该怎么领会;更不是语文教学变味了,不知道哪种教法才是正道。笔者认为所有的教法学法都有同样的目标特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从语文教学呼吁改革伊始,就开始尝试让语文教学朝着形式多样化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让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然而,很多教师未能在实际教学中领会这一点,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得死板沉闷,学生学得枯燥乏味,不堪忍受;有的教师拿别人的课来生搬硬套,结果是东施效颦,人云亦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语文学习任务、目标的设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这三种境界既可以诠释人生的目标,也可以基本概括出语文教学的意义:第一境界就如同学习兴趣的产生;第二境界则是不断提升,获得知识积累的境界;第三境界,就是语文终极目标的达成,高山大河各领风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很多语文教学看似在讲语文知识技能,实际上是在一点点消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不少学生是竭尽全力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走,可能还跟不上,而有的学生则是亦步亦趋,慢慢地脱离了队伍。
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熟练运用语言。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人文和工具两大目标,要达到熟练运用语言,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而且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学生为主体”变成实实在在的角扮演者,口号演化成实际行动。如在教学《促织》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去疏通文义,会超过三个学时,效率低且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就难以真正学习和掌握课文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借鉴游戏目标来完成会改善很多,如把教学目标定义为一个角扮演——“成名奇遇记”。这样,让学生融入“成名”这一角,经历他的事,感受他的命运。学生自己到“成名”命运的轨迹,熟
悉情节,由情节带动知识点和细节问题,连同《聊斋志异》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意义等内容,统统都可以得到解决,效果非常好。
二、语文知识情景化的充分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汇总为字、词、句、篇、语、逻、修、文这八个方面。所归纳的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也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八个重要技能。当然,这几项基本的语文知识需要不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双新”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语文不能脱离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根本特征。本文就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的几个方向加以整理和总结,如任务目标的制订,情景化的知识体系构建,语言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合理分配等。目的在于呼吁语文课堂应该回归语言文字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不能一味强调思维和逻辑,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
关键词:双新;语文教学;语言技能;情景化
作者简介:赵海波,上海市泥城中学教师。(上海200000)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07-0104-02浅析“双新”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
□赵海波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
-104
断强化,也需要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所以学语文固然重要,而情感体验也显得尤为珍贵。试用一首诗的教学来说明: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对于言有尽意无穷的诗歌来说,首先要具备八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做到对诗歌内容的基本了解,但还远远不够,还不能解读出这首诗深藏的意蕴,还需要具备想象、联想、情感、经历、揣测、推理等技能。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能想象出一个曼妙女子的神态,“最”字之外的内容都要借助联想来实现。看一则鉴赏示例:短短五句,却包容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诗的伊始,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入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执着,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可能连诗人自己都不会想到有这么多的内容能被读者深挖出来,这种阅读的再创造就是源于自己对语文知识宝库的充分运用,而在此基础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才让诗歌更具魅力。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学会利用知识宝库来引导学生,才能更见成效。
三、语言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合理分配
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学习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要提高自己,首先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储备各种零散知识。
一开始就让学生拿起名著读,这样做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反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压力。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其实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总有一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形式活泼的语言类节目——小品、相声、幽默短剧等,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语、店铺的牌匾、对联等。凡是跟语言有关的,都是语文学科的装备。如果有喜欢的,就想想为什么喜欢它,琢磨一番,储备起来。这些知识看似零零散散,但凭着兴趣去积累,也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装备。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特别提到了“海客谈瀛洲”这句诗的注解,“瀛洲”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还讲了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学生饶有兴味,于是趁此机会,让学生关注跟数字有关的文化常识,如五岳、五行、三教九流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探索研究的兴趣,由此延伸到跟
语文学科紧密相关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主动汲取语文知识。
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科的又一重要特征,语文知识储备精良,运用起来才能自如。同样的题材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装备使之精彩纷呈,以黄鹤楼为例,之所以人们能欣赏到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源于作者既丰富又与众不同的知识储备,进而体会到作品的高下优劣。正因为有了比较,才造就了崔颢诗作为唐人七律第一的崇高文学地位。
创作如此,理解分析鉴赏评价也一样,如果知识储备丰足,就能得心应手地解读作品。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要不断积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并让语文回归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萧开愚,臧棣,张曙光.中国诗歌评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曾晓鹰,王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魏汶君
工作探赜
-
-105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3:2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7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文   教学   学生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