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加热不燃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气溶胶生成装置中最重要的部件是加热装置,通过加热装置对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产生烟雾;目前也有通过加热气流来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的方案,但体积比较大,功耗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降低功耗。
4.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流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所述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导气元件对流经所述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
5.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流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电阻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所述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导气元件对流经所述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其中,所述导气元件由石墨或者石墨合金制成。
6.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内部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可移除地设置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如上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上游气流位置,以使经过所述气流加热组件的空气被加热之后,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7.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和发热体,导气元件的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发热体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导气元件对流经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通过在将发热体设置于导气元件内部,能够提高发热体的加热效率,降低气流加热组件的功耗。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一视角的爆炸图。
1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中导气元件一视角的示意图。
11.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一视角的示意图。
12.图4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一视角的示意图。
1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中发热体一视角的示意图。
1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一视角的剖视图。
1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中导气元件和刺破式发热元件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1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视角的剖视图。
17.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视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1.请参阅图1,所述气流加热组件100包括导气元件10和发热体20,发热体20与导气元件10连接,发热体2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发热体20用于加热导气元件10,导气元件10用于供气体流过,并且对流通其中的气体进行加热,以提高气体的热能。
22.在一申请实施例中,导气元件10由石墨或者石墨合金制成。由石墨或者石墨合金制成的导气元件1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通过发热体20对导气元件10直接进行加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把导气元件10加热到预设的温度,例如,可以在25s之内将导气元件10加热到300℃以上。
23.对于上述的导气元件10,请参阅图1和图2,导气元件10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腔12和多个导气通道11,第一安装腔12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内部,第一安装腔12用于安装发热体20。导气通道11沿导气元件10的轴向方向贯通导气元件10,导气通道11用于供气体流通。当发热体20处于工作状态,对导气元件10进行加热时,从导气通道11内通过的气体被导
气元件10加热形成热气流,热气流流向气溶胶生成制品内部进行加热,其中热气流的温度在200℃至400℃。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导气通道11的形状呈圆柱形;具体的,导气通道11的直径d1满足:0<d1≤0.5mm,通过采用小直径的导气通道11的方案,一方面可以在导气元件10的有限空间内,增加导气通道11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流经导气通道11的气体的加热效率,防止导气通道11过大导致气体流量大,以使气体被加热的效果不佳。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导气通道11的横截面的面积之和与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的面积之比大于或等于1/5;其中,导气通道11的横截面在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内,导气通道11的横截面与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均与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垂直。在满足导气元件10的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导气通道11的横截面的面积与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的面积之比越接近1,说明导气通道11的有效面积越大,可供气体的流通面积越大;当单个导气通道11的横截面的面积确定时,可在导气元件10上设置的导气通道11的数量也越多。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圈导气通道11环绕导气元件10的中心设置,位于内圈的导气通道11的数量与位于外圈的导气通道11的数量之比等于内圈的半径与外圈的半径之比。沿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的中心指向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的边缘的方向,可设置的导气通道11的数量越来越多,可以增加气体的流经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导气通道11呈圆周阵列设置,即位于同一圈的相邻两个导气通道11之间的距离相等。
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8,导气元件10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28.(1)导气元件10的直径d3为:4mm≤d3≤8mm;
29.(2)导气元件10的直径d3为:6mm≤d3≤7mm;
30.(3)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积s1为:10mm2≤s1≤50mm2;
31.(4)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积s1为:25mm2≤s1≤35mm2;
32.(5)导气元件10的轴向长度l1为:5mm≤l1≤10mm;和
33.(6)导气元件10的轴向长度l1为:7mm≤l1≤9mm。
3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气通道11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以及导气通道11呈线性阵列、射线阵列或者随机分布于导气元件10上均可。
35.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安装腔12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内部可以被理解为第一安装腔12自导气元件10的外表面向导气元件10的内部凹陷形成,或者是导气元件10由两个及以上的分体件拼接而成,相邻两个分体件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热体20的腔室或者间隙。具体地,可以参考以下实施例: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导气元件10包括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沿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延伸的方向依次设置,即第一导气块13的端面与第二导气块14的端面相对设置,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之间形成第一安装腔12,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中。具体的,位于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之间的发热体20呈薄片状,可以是mesh发热网、金属薄片或者柔性发热薄膜等。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导气块包括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沿垂直于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延伸的方向依次设置,即第一导气块13的侧表面和第二导气块14的侧表面相对设置,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之间形成第一安装腔12,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中;具体的,发热体20呈薄片状,发热体20也可
以是卷绕成棒状,具体可以是mesh发热网、金属片或者柔性发热薄膜。
3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气块包括第一导气块13和第二导气块14,第一导气块13设有通槽,第二导气块14设置在通槽内,第一导气块13与第二导气块14之间形成的间隙为第一安装腔12,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呈筒状或者环形状,发热体20套设于第二导气块14的外表面,再将发热体20和第二导气块14安装到通槽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为电阻发热丝,将电阻发热丝绕设在第二导气块14的外表面,再将电阻发热丝和第二导气块14安装到通槽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也可以是mesh金属网、发热薄膜等。
39.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气元件10可以包括多个导气块,多个导气块沿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延伸方向上下叠置,或者多个导气块沿垂直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延伸方向左右叠置,发热体20设置于相邻两个导气块之间的间隙处,发热体20分别对与之相邻的两个导气块进行加热。
40.对于上述的第一安装腔12,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安装腔12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中心,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内。将发热体20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中心,有效地利用了发热体20的呈点射状产生热量的特点,从导气元件10的中心沿径向的方向向外加热,能够大大减少发热体20的热量的散失,提升气流加热组件100的热效率。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可以为管状,其直径d2满足:0mm<d2≤2.5mm,在满足第一安装腔12能够安装发热体20的前提下,第一安装腔12的直径越小,可以释放更多的导气元件10的空间,来增加导气通道11的数量。为了达到更好的释放空间的效果,第一安装腔12的直径d2还可以满足0mm<d2≤1.7mm。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也可以是扁形槽,此扁形槽可以是横置于导气元件10上,也可以是竖置于导气元件10上。扁形槽可以供薄片状的发热体20插入,具体的,薄片状的发热体20可以为包含金属材质的电阻发热薄片。这样可以减小第一安装腔12所占用的导气元件10的空间,也可以使发热体20与导气元件10尽可能地贴合,保持更好的接触,有利于提升发热效率。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的数量为多个,发热体20的数量也为多个,多个发热体20设置于多个第一安装腔12中。其中,多个第一安装腔12可以环绕导气元件10的中心设置,也可以线性设置,也可以随机设置。通过在导气元件10中,设置多个发热体20,可以有效地减少加热导气元件10所需时长,提高气流加热组件100的热效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的内表面与发热体20的外表面至少局部贴合设置,以减少发热体20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腔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强发热体20对导气元件10的直接加热的效果;具体的,可以采用扁形发热丝作为发热体,以使得发热丝在螺旋之后的外表面能够呈平直状态,当螺旋的发热丝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2内时,发热丝的外表面能够与第一安装腔12的内表面贴合,以便于发热丝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至导气元件10,减少热量的损失。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贯穿导气元件10,第一安装腔12用于安装发热体20,以及第一安装腔12还可以供气流流通,增加导气元件10中气流的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也可以设置成盲孔,便于将发热体20固定于第一安装腔12中,以及防止位于第一安装腔12内的气体被发热体20加热后直接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部,造成用户在吸
食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的烟雾时出现烫嘴的情况。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与第一安装腔12可以仅有部分重叠,第一安装腔12也可以仅设置在导气元件10的部分区域;例如发热体20插进第一安装腔12内部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所述导气元件的轴向长度的1/3。
4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安装腔12的内壁设有抵接部122,抵接部122用于与发热体20的一端抵接,以便于发热体20的安装,以及抵接部122与其他部件配合将发热体20固定于第一安装腔1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122可以是台阶面。在一些实施中,第一安装腔12的内壁设有卡接槽,卡接槽用于与发热体20进行卡接连接,以使得发热体20能够固定于第一安装腔12中。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发热体20设有通气气隙21,通气气隙21增加第一安装腔12内的气体的通路,增加直接或者间接被发热体20加热的气体的通路,提高热气体的利用率。发热体20的通气气隙21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其中一些方式可参考以下实施例。
49.例如,发热体20内部设有第一中空槽,第一中空槽至少顶部与导气元件10贯通,和/或者第一中空槽至少顶部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贯通。第一中空槽构成了发热体20的通气气隙21,第一中空槽用于供第一安装腔12内的气体流通,增加气体的通路,使得直接被发热体20加热的气体流向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中空槽的内壁面设置若干凸起,若干凸起用于改变第一中空槽内的气流流向,使得在第一中空槽内流动的气体呈“s”型流动,以增加气体所吸收的热量,防止气流远低于预设加热温度时就过快地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部。
50.例如,发热体20内部设有第一中空槽以及贯通发热体20侧壁面的若干第一通孔。第一中空槽和若干第一通孔共同构成了发热体20的通气气隙21。若干第一通孔与导气元件10的导气通道11连通,以使得发热体20内部的气体被加热后经过导气通道11流向气溶胶生成制品内部。
51.例如,发热体20的外周面设有若干凹槽,当发热体20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2内时,凹槽与第一安装腔12的内表面共同形成通气气隙21,发热体20在对导气元件10进行加热的同时,还对流经凹槽的气体直接加热,增加了气体的通路。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发热体20由发热丝螺旋形成,发热丝在螺旋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通气气隙21。可以理解的是,发热体20可以局部呈螺旋状,也可以整体呈螺旋状。
53.具体的,发热体20还可以是双层螺旋结构。第一螺旋层22和第二螺旋层23,第二螺旋层23设置于第一螺旋层22外,沿发热体20的螺旋中心线的轴向方向,第二螺旋层23的螺距大于第一螺旋层22的螺距,以使得发热体20的形状呈螺钉状,第一安装腔12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旋固定槽123,螺旋固定槽123用于与第二螺旋层23螺旋连接,以使得发热体20能够直接固定于第一安装腔12内,减少固定发热体20的零部件,有助于减小气流加热组件100的体积。
54.例如,发热体20设有卡接部24,当发热体20插进第一安装腔12内后,卡接部24与第一安装腔12的卡接槽卡接,以将发热体20固定于第一安装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槽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的腔口,卡接部24设置于发热体20的一端,可以使得发热体20与第一安装腔12仅在腔口处卡接,而发热体20插进第一安装腔12内的部分能够直接与第一安装腔12
的内表面贴合设置,减少发热体20的热量损失。
5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8,发热体20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56.(1)发热体20的直径d4满足:1mm≤d4≤2mm;
57.(2)发热体20的直径d4满足:1.4mm≤d4≤1.7mm;
58.(3)发热体2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所围合的面积s2为:0.7mm2≤s2≤3.5mm2,其中,导气元件10的横截面与导气元件10的中心线垂直;和
59.(4)发热体20的轴向长度l2为:4mm≤l2≤9mm。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可以由具有适当阻抗的金属材料、金属合金、石墨、碳、导电陶瓷或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其中,适当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包括镍、钴、锆、钛、镍合金、钴合金、锆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钛合金、铁锰铝基合金或不锈钢等中的至少一种。
6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气流加热组件100还包括刺破式发热元件30,刺破式发热元件30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一端,刺破式发热元件30用于刺破并且插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烟草段,把发热体2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气溶胶生成制品中。
62.刺破式发热元件30包括刺破部31和安装部32,安装部32的一端与导气元件10连接,安装部32的另一端与刺破部31连接,刺破部31用于刺破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烟草段的进气端,安装部32的内部设有第二安装腔321,第二安装腔321和第一安装腔12连通,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和第二安装腔321中,发热体20用于同时加热导气元件10和安装部32以及刺破部31。安装部32的侧壁面设有贯通的通气孔322,通气孔322将第二安装腔321与外界连通,以使得当刺破式发热元件30插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后,被加热的气体从第一安装腔12中进入第二安装腔321,然后穿过通气孔322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完成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的过程。
6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气流加热组件100还包括盖板40,盖板40设置于导气元件10的另一端,盖板40用于与第一安装腔12内的抵接部122共同配合,以将发热体20固定于第一安装腔12内。所述盖板40的至少局部可以为陶瓷制成,可以有效地隔热。同样的,抵接部也可以由导气元件10的至少局部来形成,也可以由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2内部的发热体来形成。
6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气流加热组件100还包括保温组件,保温组件200,包括内管部202和外管部203,内管壁以内设置有收容腔201,内管壁还可以设置与导气元件10的相配合的安装结构,使得导气元件10可以被组装在内管壁的内部,同时气溶胶生成制品接近贴合插接于收容腔201内,外管部203套设于内管部202之外,内管部202和外管部203之间共同围合有空腔204,空腔204内部具有一定的真空度,或者填充有低导热率的惰性气体,或者填充有低导热率的固体介质或者液体介质。可以理解的,“接近贴合”表示希望内管部202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距离尽可能地小,这样有利于将内管部202的余温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周向外表面进行辅助加热,可以补充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表面的烘烤,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烘烤更加充分和均匀,具体的,内管部202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在1mm以内,优选0.5mm。保温组件200的空腔204可以减少内管部202向外管部203传递的热量,使得保温组件200同时也承担着气流加热组件的隔热作用,无需增加其他的隔热措施或者组件,有利于降低成本,简化结构。
6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上述的保温组件200还可以单层管,例如金属管或者是陶瓷管,可以吸收部分导气元件10的热量,转化为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补充加热,一是可以快速地散热,二是降低功耗。
66.本技术实施例气流加热组件100包括导气元件10和发热体20,导气元件10的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12,导气元件10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11,导气通道11用于供气体流通;发热体2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内,发热体2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导气元件10进行加热,以使得导气元件10对流经导气通道11的气体加热。通过在将发热体20设置于导气元件10内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发热体20套设于导气元件10外部导致发热体20向外散发部分热量的问题,能够提高发热体20的加热效率。
6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实施例,请参阅图8,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并且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以及上述的气流加热组件100。壳体200设有收容腔201,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部分可移除地设置于收容腔201内,气流加热组件100设置于收容腔201中,并且气流加热组件100设置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上游气流位置,以使经过气流加热组件100的空气被加热之后,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进行加热。对于气流加热组件100的功能和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可以是隔热件,也可以在壳体内部设置隔热件。例如隔热件呈中空筒状,可以由真空管或者peek、气凝胶等耐高温材质制成。隔热件可以用于减少气流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沿壳体方向传递,防止气流加热组件的外部与用户接触的区域温度过高而烫伤用户。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所述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导气元件对流经所述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的直径d1满足:0<d1≤0.5mm;或者所述第一安装腔的直径d2满足:0mm<d2≤2.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气通道的横截面的总面积与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的面积之比大于或等于1/5;其中,所述导气通道的横截面与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重叠,所述导气通道的横截面与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均与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线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气通道形成多个圆圈状环绕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设置,其中位于同一圈的相邻两个导气通道之间的距离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内圈的所述导气通道的数量与位于外圈的所述导气通道的数量之比等于内圈的半径与外圈的半径之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元件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积s1为:10mm2≤s1≤50mm2,其中,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与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线垂直;或者,所述导气元件的轴向长度l1为:5mm≤l1≤1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所述发热体的横截面的外轮廓所围合的面积s2为:0.7mm2≤s2≤3.5mm2,其中,所述导气元件的横截面与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线垂直;或者,所述发热体的轴向长度l2为:4mm≤l2≤9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满足至少以下其中一种情况:所述第一安装腔设置于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所述第一安装腔贯通所述导气元件;和所述第一安装腔为盲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安装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热体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安装腔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内表面之间至少局部贴合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具有通气气隙;所述通气气隙至少包括第一中空槽和/或若干凹槽;其中,所述第一中空槽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内部,所述第一中空槽的至少顶部与所述导气元件贯通,或者所述第一中空槽的至少顶部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贯通,或者所述第一中空槽的至少侧面与所述发热体贯通而形成若干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凹槽设置所述发热体的外周面,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内表面共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通气气隙。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至少局部由发热丝螺旋形成,所述发热丝螺旋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所述通气气隙。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其中,所述发热丝的横截面与展开后的发热丝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者所述发热体的形状为薄片状。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所述卡接槽卡接,以将所述发热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还包括盖板,所述导气元件、第一安装腔内壁和/或所述发热体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抵接部,以将所述发热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插进所述第一安装腔内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所述导气元件的轴向长度的1/3。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元件包括第一导气块和第二导气块,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气块和所述第二导气块之间,所述第一导气块和所述第二导气块的设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所述第一导气块和所述第二导气块沿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线延伸方向上下设置;所述第一导气块和所述第二导气块沿垂直所述导气元件的中心线延伸方向左右设置;和所述第一导气块设有槽,所述第二导气块套设于所述槽内。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还包括刺破式发热元件,所述刺破式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导气元件的一端,所述导气元件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加热所述刺破式发热元件和所述导气元件,所述刺破式发热元件用于插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部以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式发热元件包括刺破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导气元件连接,所述刺破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所述安装部的内部设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内。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式发热元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接触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元件由石墨或者石墨合金制成。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导气元件连接的保温组件,所述保温组件内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容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保温组件包括内管部和外管部,所述内管部的内部设有所述收容腔,所述外管部环绕所述内管部设置,所述外管部和所述内管部之间共同围合有空腔,所述内管部与
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接近贴合;或者,所述保温组件为单层管,所述单层管的内部与所述气溶生成制品接近贴合,所述单层管为金属管或者陶瓷管。23.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电阻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所述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导气元件对流经所述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其中,所述导气元件由石墨或者石墨合金制成。24.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内部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可移除地设置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如权利要求1-23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加热组件,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气流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上游气流位置,以使经过所述气流加热组件的空气被加热之后,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流加热装置,气流加热组件包括导气元件和发热体,导气元件的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导气元件设有多个贯通的导气通道,导气通道用于供气体流通;发热体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发热体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对导气元件进行加热,以使得导气元件对流经导气通道的气体加热。通过在将发热体设置于导气元件内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发热体套设于导气元件外部导致发热体向外散发部分热量的问题,能够提高发热体的加热效率。能够提高发热体的加热效率。能够提高发热体的加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戚祖强 徐中立 李永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8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2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元件   气溶胶   气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