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

X射线探测器
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
X射线脉冲星介绍
脉冲星是一种快速自转并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其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在沿磁极方向的一个较窄的锥体(锥角<10度)内向外传播,磁轴与旋转轴之间有一定夹角的脉冲星带着辐射光束在宇宙中扫过一个巨大的空心锥体。可在可见光、无线电、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频段内观测到脉冲星辐射的灯塔式扫射现象。脉冲星最重要的特征是自转周期的稳定性,周期变化率(△p/p)的典型值为10^-15,某些毫秒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变化率可达10^-19~10^-21,被誉为“自然界最精确的频率基准”。
脉冲星单个射电脉冲的强度和形状都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近似随机的过程,其偏振特性也是非常复杂的。但脉冲星具有稳定的累积脉冲轮廓,通过它可以测量脉冲到达时间(TOA: Time of Arrival),进而进行脉冲星辐射脉冲周期稳定性理论、脉冲星时理论及XPNAV(X-ray Pulsars-based Navigation)技术等的研究
根据获取能量方式的不同,X射线脉冲星可以分为旋转动能X射线脉冲星(RXPSR:Rotation-
powered X-ray Pulsars)、伴生X射线脉冲星(AXPSR:Accretion-powered X-ray Pulsars)和奇异X射线脉冲星(AXP:Anomalous X-ray Pulsars)三类。旋转动能脉冲星(RPSR)的辐射能量来自于自身的旋转动能。但大部分RPSR脉冲星缺少X射线辐射或者存在突发定时噪声。 伴生脉冲星(APSR)通过吸收伴星上的物质为其辐射提供能量。由于脉冲双星中双星的相互吸引、旋转效应及伴星对脉冲信号的衰减和扭曲效应,AXPSR脉冲星的辐射脉冲周期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性。 奇异X射线脉冲星辐射能量来自于自身的磁场能量。
影响X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的因素包括:宇宙空间分布、累积脉冲形状、脉冲周期长短、脉冲周期稳定性、X射线电磁波辐射流量、累积脉冲轮廓信噪比等。目前观测到的脉冲星大约有1700多颗,其中适宜于空间导航定位的X射线脉冲星约有十几颗。
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基本原理
(1)基于事先建立的脉冲星辐射脉冲TOA预测模型(SSB:Solar System Barycenter 惯性系下)计算脉冲到达航天器相对其到达SSB的时间差值,即计算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2)确定航天器在该脉冲星方向上相对于SSB的位移。融合多颗X射线脉冲星方向上的位移即可确定航天器的空间位置。
(3)地球大气层对脉冲星辐射的X频段电磁波具有衰减作用,因此,XPPD技术适用于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大椭圆地球轨道及星际空间飞行的航天器的导航定位。
由于许多脉冲星距离太阳系非常遥远,认为在太阳系中观测X射线脉冲星的方向矢量为常数。如果不考虑相对论误差等因素。作垂直于脉冲星方向且到SSB点的距离为TDOA乘以光速的平面,则航天器应在该平面上。
XPNAV系统
X射线探测器:航天器携带的X射线探测器接收脉冲星辐射的X频段电磁波光子,基于星载原子钟记录每一光子的到达时间。
相对论误差修正:建立TOA预测模型的观测数据一般在地球轨道卫星上获得,然后TOA模型时间被转换到SSB惯性系下,因此若将在运行于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及行星际轨道的航天器上测量的X射线脉冲星脉冲TOA与事先建立的TOA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需要首先
将测量的脉冲TOA转换到SSB惯性系下。
通过对脉冲星辐射脉冲的长期积累建立脉冲星累积脉冲轮廓模型,通过研究脉冲星的辐射脉冲频率和频率变化情况建立脉冲相位演化模型,进而建立脉冲TOA预测模型。
脉冲TOA预测模型一般建立在SSB惯性系下,以脉冲星的某个辐射脉冲到达SSB的时刻为TOA预测模型的时间坐标轴原点。脉冲星辐射脉冲到达航天器的相位相对于SSB的差值为可直接测量的相位差余值与脉冲整周期的和。
基于三颗X射线脉冲星观测数据所确定的三个平面的交点即为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利用多颗X射线脉冲星的TDOA观测量组成基本观测矢量,调用航天器运动状态历史信息,通过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方程、航天器时钟系统状态方程和Kalman滤波方程估计航天器位置和速度等。
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应用前景
可为地球轨道航天器及深空探测器提供精确的导航信息;
可为中远程导弹的近地轨道飞行提供精确的位置、速度、姿态和时间等丰富的导航信息;
可为北斗等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它空间卫星网络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准;
可避免敌方的干扰和摧毁,具有进行第二次打击的战略意义;
不需构建庞大的卫星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费用都比较低。
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  外
1974年,美国的德恩斯博士首次提出了基于射电脉冲星的行星际飞行航天器自主轨道确定方法。
1993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伍德博士提出了利用X射线源测定航天器轨道和姿态以及利用X射线脉冲星进行时间保持的综合方法。
2004年初,美国国防部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局(DARPA)提出了“基于X射线源的自主导航定位”(XNAV)研究计划。
2004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海军天文台等多家单位着手拟定和启动脉冲星导航的研究计划,同时X射线脉冲星导航也已纳入国防部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005年2月,DARPA提出后续几年XNAV项目研究经费预算额将逐年增加,持续开展脉冲星导航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原理样机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  内
1992年,北京天文台成功研制了脉冲星单通道观测系统,在国内首次观测到了射电脉冲星。
1996年,乌鲁木齐天文站开始启用25米的射电望远镜观测脉冲星,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观测研究,目前已观测到数十颗脉冲星,对射电脉冲星的周期数、周期跃变、自旋速率、脉冲轮廓、星际闪烁和频谱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XX中心的专家开展了毫秒脉冲星时间计量的理论分析研究工作。
我国已立项研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其性能指标优于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必将增强我国巡天观测脉冲星的能力。
我国已立项研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预计于2010年发射,将对X射线脉冲星进行自主观测,建立X射线脉冲星的观测数据库。
XX大学和XX中心合作,于XX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科对脉冲星研究的首个资助 -- “毫秒脉冲星极弱信号的检测与平均脉冲消散方法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XX年年底结题。
XX年,XX大学与XX研究院合作,获得了863计划资助课题--“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XX大学和XX研究所在利用X射线脉冲星进行导航定位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X年。
XX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基于X射线脉冲星源的自主导航定位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X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技术属于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在脉冲星观测、脉冲星辐射机制理论、脉冲星TOA测量理论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X
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国内正开展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模型和算法以及关键技术和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步提升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水平。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848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脉冲星   X射线   脉冲   研究   导航   辐射   航天器   观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