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观测数确定(平差讲课用)

测量平差中必要观测数的确定方法
一、控制网必要起算数据概述
1.控制网必要起算数据的要求:见下表。
控制网种类
必要起算数据个数
必要起算数据种类
水准网
测角网
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
1
4
3
一点高程
两点坐标或一点坐标、一边长和一边方位角
一点坐标和一边方位角
2.平差计算时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必须满足要求
也就是说,确定必要观测数t时,控制网的起算数据一定已经满足了要求。
满足要求的起算数据不仅种类满足要求,且其个数一定等于或大于其必要起算数据的个数。
起算数据满足要求有两种情况:一是控制网的起算数据本身就满足要求;另一是控制网的起算数据本身不满足要求,经假定或实测补足后满足要求。补充的起算数据也视为已知。
二、控制网必要观测数的计算方法
起算数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点位起算数据,如坐标、高程等;另一类是非点位起算数据,常见为平面控制网中的方位角、边长等。水准网中无此类起算数据。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情况来讨论必要观测数t的确定。
1.起算数据只含点位起算数据,不含非点位起算数据。
显然,水准网的必要观测数t就是此类未知点(高程)的个数;而平面控制网的必要观测数就是此类未知点坐标的个数,也即为点数的2倍。若以P表示控制网中未知点的个数,则此种情况下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方法为
水准网:t=P
平面控制网:t=2P
2.起算数据既含有点位起算数据,又包含非点位起算数据。
包含非点位起算数据只有平面控制网。这类数据都对应着一条边——有两个端点。根据该边与控制网的连接情况,非点位起算数据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端点都包含在控制网内部,如图5中的S0、α1、α2,图7中的α0,图9中的α1等,称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另一类是一端与控制网相连,一端自由,该边好像悬挂于控制网上,一般为已知方位角,如图6中的α0,图9中的αA、αB、αC等,称为第二类非点位起算数据或悬挂边
如果假设非点位起算数据未知,也即网中只有点位起算数据。则可看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与确定未知点坐标有关:确定未知点坐标需要测定方位角、距离。为了确定未知点的坐标,这些数据本来是应该观测的,但现在已知了,可替代观测值计算点的坐标,势必要减少观测值的数量,故必须从必要观测数中去掉。而第二类非点位起算数据未知时,其自由端点就是支点,可单独进行测量和计算,故不能算作控制网中的一点。故该类起算数据不能替代观测值,故与必要观测数t无关。若以Q表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的个数,则此种情况下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方法为
平面控制网:t=2P-Q
显然,上述第一种情况是第二种情况在Q=0时的特例。故综合两种情况,得控制网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方法为:
水准网:t=P
平面控制网:t=2P-Q
特别提示:其中未知点个数P不包含已被假定为必要起算数据的未知点。这种方法适用于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以及导线网等平面控制网的各种形式。
综上所述,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步骤为
(1)根据平差问题的具体情况,查看控制网的起算数据是否满足要求,否则按要求补足。
(2)确定未知点个数P(不包括已作为起算数据的未知点)。
(3)确定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个数Q。
(4)按上述公式计算必要观测数t。
三、必要观测数计算示例
下面给出一些平差实例,来验证和说明上述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方法。
示例1:水准网如图1。该网无已知水准点,P1~P4为待定点,h1~h6为观测高差。
分析:此例无已知数据,需要假定一点高程作为起算高程,故P=4-1=3,必要观测数为t=P=3。
示例2:水准网如图2。A、B、C为已知水准点,P1~P3为待定点,h1~h6为观测高差。
图1 水准网示例(1)
P1
P2
P3
P4
h1
h2
h3
h4
h5
h6
图2 水准网示例(2)
C
A
B
P1
P2
P3
h1
h2
h3
h4
h5
h6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满足要求, P=3,必要观测数为t= P=3。
示例3:测角网如图4。A为已知点,P1~P4为待定点,1 ~12为观测角。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不满足要求,需要补充一边方位角和一边边长作为起算数据,P=4,且Q=2,必要观测数为t=2P-Q=2×4-2=6。
示例5:测角网如图5。该网无已知点,但有两个已知方位角α1、α2 和一条已知边S0,P1~P6为待定点,∠1 ~∠17为观测角。
图5 三角网示例(2)
P1
该边○
P6
P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2
P4
P5
α2
α1
S0
图4 三角网示例(1)
P1
P2
P3
1
2
5
6
7
8
10
11
3
4
A
9
12
P4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不满足要求,需要假定一未知点为已知,故P=6-1=5,且已知方位角α1、α2 和已知边S0均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即Q=3,则必要观测数为t=2P-Q=2×5-3=7。
示例6:测角网如图6。A、B为已知点,有一个已知方位角α0和一条已知边S0,P1~P4为待定点,∠1 ~∠13为观测角。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满足要求,P=4,已知方位角α0为悬挂边,属第二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只有已知边S0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即Q=1,则必要观测数为t=2P-Q=2×4-1=7。
示例7:测边网如图7。A、B为已知点,另有一个已知方位角α0,P1、P2为待定点,S1~S5为观测边。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满足要求,P=2,已知方位角α0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即Q=1,则必要观测数为t=2P-Q=2×2-1=3。
图7 测边网示例
A
B
P1
P2
α0
S1
S2
S3
S5
S4
图6 三角网示例(3)
A
B
α0
P1
S0
P2
P3
P4
5
2
1
3
4
7
8
6
13
12
11
10
9
示例8:边角网如图8。该网无已知点, P1~P4为待定点,∠1 ~∠5为观测角,S1~S5为观测边。
分析:此例的起算数据不满足要求,需要假定网中的一未知点及一边方位角作为起算数据,故P=4-1=3,而假定的方位角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即Q=1,则此例的必要观测数为t=2P-Q=2×3-1=5。
示例9:导线网如图9。A、B、C为已知点,αA、αB、αC、α1为已知方位角,P1~P5为待定点,∠1 ~∠10为观测角,S1~S7为观测边。
分析:此例起算数据满足要求,故P=5,已知方位角αA、αB、αC为悬挂边,属第二类非点
位起算数据,只有已知方位角α1为第一类非点位起算数据,即Q=1,则必要观测数为t=2P-Q=2×5-1=9。
图9 导线网示例
A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αA
αC
αB
α1
P1
P2
P3
P4
P5
s1
s2
s3
s4
s5
s6
s7
7
图8 边角网示例
P1
P4
P3
S1
S2
S5
1
5
3
4
2
S4
P2
S3
四、其它关于必要观测数计算方法的文献:
1.测量平差问题中必要观测数的确定》,作者:姚宜斌邱卫宁测绘通报2007年第3期。
2.测量平差中必要观测数确定的新方法,作者:宁伟殴吉坤宁亚飞测绘通报2010年第8期。
3.测量平差中必要观测数确定的再探讨》,作者:宁伟殴吉坤张发顺测绘通报2010年第10期
以上是本人给出的必要观测数t的计算方法,欢迎同学们批评式使用,并与其它文献中的方法进行比较,更希望指出其中谬误或提出改进建议,借以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1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6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数据   观测   控制   点位   未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