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
 
袁道先 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
 
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气带]又称渗流带。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 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进入岩溶区的水流。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干旱区岩溶] 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 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区所发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 岩溶地区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入地下河
6.blue hole[溶潭] 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 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可溶岩类岩层所发育的岩溶。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8.calcareous plate[钙板] 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CaCO3形成的状似薄板的沉积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钙华] 由泉水沉积的石灰华。
10.calcareous tufa[石灰华] 又称钙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有的可堆积成巨大的石灰华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11.cave biotic deposit[洞穴生物堆积] 主要由动物粪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常常成为洞内磷酸盐矿物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的洞穴中甚为常见。
12.cave collapse deposit[洞穴崩塌物] 在洞内伴随岩溶作用过程从洞顶、洞壁、洞口崩塌的块石、碎石、角砾堆积物的通称。有时可和洞底的钙板、粘土混杂胶结成角砾岩。
13.cave coral[石珊瑚] 在钟乳石和石笋的表面,由于毛细管水渗出而形成的状如珊瑚的碳酸钙沉积物。有的是由石膏组成。
14.cave flag[石旗] 由洞顶或内侧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一层薄而透亮的旗帜状CaCO3沉积物。
15.cave flower, pop corn[石花] 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雾滴水
少沉积。亦可因气温、湿度变化,产生密集的成簇状的凝结水珠所析出碳酸钙沉积形成。
16.cave lotus[石荷叶] 洞内水池表面的薄钙片。其下有倒圆锥形的“根”,伸至池底,是池水逐渐缓慢升高时沉积形成的。
17.cave pearl[穴珠] 直径0.1-10厘米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具同心圆结构,核心常为小粒的燧石、砂或粘土。是碳酸钙在动荡的水下环境围绕某种核心不断沉淀而成。
18.cave shield[石盾] 又叫调板(palette)。一种由上下两块平行的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多出现于洞壁及洞顶。有时可见数盾连生。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裂隙水从裂口流出时形成的。从裂隙口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若流量较大,从石盾周缘裂口流出的水、或向下形成石钟乳,或石幔,并与盾面组成一种“圆顶蚊帐”的形态。石盾盾面可有各种产状,但受供水裂隙产状和渗透水压力大小控制。
19.cave, cavern[溶洞]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而国外洞穴工作者则专指人可进入者。溶洞按成因可分为包气带洞、饱水带洞和深部承压带洞等。包气带洞的形成过程
是:从裂隙、落水洞和竖井下渗的水,在包气带内,沿着各种构造面不断向下流动,同时扩大空间,从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洞穴。起初这样下渗的水所千百万的溶洞,彼此是孤立的,随着溶洞的不扩大,水流不断集中,岩溶作用不断地进行,孤立的溶洞便逐渐沟通,这使许多小溶洞合并成为溶洞系统。饱水带洞是在饱水带内地下水面附近发育的溶洞,有的学者指现了此类洞穴有迷宫式展布,层面网状溶沟、洞顶悬吊岩和溶痕等特征。当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下水面下降,洞穴脱离地下水位,就形成干溶洞。这时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积物。深部承压带洞则以分布较局限,并受裂隙、节理、层理等构造形迹控制为特征。成因不同的溶洞在展布形式,纵横断面特征,洞壁溶蚀侵蚀蚀痕(speleogen),沉积物特征方面,都有不同的标志。
20.coastal mill[海磨坊] 一种滨海的岩溶形态及水文地质现象由于现今海水淹没早期形成的复杂地下通道,其内部受陆地上淡水补给,因为咸淡水比重不同,产生内吸作用,而导致通道进口端海水向地下大量消落。有的地方可以用水的直通通在洞的进口处建立磨坊。
21.collapse karst gorge[岩溶嶂谷]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河或大型水平溶洞顶板崩塌,
或由断头河溯源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长条状深独谷,有时称为岩溶箱状谷,这类河谷上有不少天生桥保留。有常年或间歇性水流。
22.conduit flow[管道流] 岩溶化岩层中除扩散流外在各种地下管道中赋存运动着的地下水流。
23.corrosion[溶蚀]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在大面积范围内主要是气体、水与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反应,有时还包括其它作用导致的溶解过程。
24.covered karst[覆盖型岩溶] 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
25.crystal needle[晶针] 呈细针状的晶体。系在洞壁或其它洞穴物细孔中的水、析出碳酸钙或硫酸钙,形成它们的针状晶体。
26.curtain drapery, bacon[石幔] 又称石帐幕、石帘,为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由洞顶或洞壁流出,沉积成波状或褶状的流,形如布幔。
27.deep karst[深部岩溶] 在深部缓流带内发育或存在于深部缓流带的岩溶。包括水压作用下发育的深部洞穴,受硫化矿体影响发育的深部溶洞以及埋藏在深部的古岩溶。
28.deep slow flow zone[深部缓流带] 在饱水带之下向远方排泄的深部岩溶水带。它受当地排水基准面的影响很弱,并在一定水头压力作用下缓慢径流。深部缓流带可形成深部岩溶,岩溶化程度一般微弱,以溶蚀裂隙和溶孔为主。但在适宜的构造和水质条件下它亦可发育规模巨大的洞穴。
29.diffuse flow[扩散流] 岩溶含水层中沿裂隙呈扩展状运动的地下水。
30.dissolution pore[溶孔] 可溶岩中直径小于几厘米的小孔。它多是沿成岩孔隙、构造解理扩大溶蚀形成的。它可以分散成单个出现,也可以由许多溶孔组合成蜂巢状。
31.doline, cloup, sotch[漏斗] 呈漏斗形或碟状的封闭洼地,较大者又称斗淋。漏斗直径在几米到百米,深几米到几百米。成因有二,一类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溶蚀而成的溶蚀漏斗,底部往往被溶蚀残余物质所充填,有的底部有落水洞。另一类是溶洞顶板塌陷而成的塌陷漏斗,横断面呈筒状。有岩溶漏斗、灰岩坑、溶斗、盘坑、盆坑等别称。在峰丛地区发育的巨型漏斗称弄。
32.dolomite powder[白云石粉] 亮晶白云岩经过风化溶蚀后所残留的松散状白云石粉砂及砂粒。
33.dripstone [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矿物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34.dry valley[干谷] 岩溶地区干涸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为以前的地表排水道,后因地壳上升或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发育了更深的地下排水系统,使地表原来的河道成为干谷。谷底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当地表河被地下河袭夺时,也可在地表留下干谷。
35.estavelle[消溢水洞]
36.fluviokarst [流水岩溶] 以地表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常见于有外源水的岩溶区,或碳酸盐岩不纯或厚度不大的地区,后者也称半岩溶(Merokarst)。
37.flowstone[流石] 由洞内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38.footcave[脚洞] 沿地下水面发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它是在峰林平原、岩溶盆地、谷地中的石峰脚下由经常泛滥的洪水侵蚀、溶蚀发育的溶洞。其成因可分为流入型的进水
洞和流出型的出水洞两种。洞壁常有边槽、流痕、窝穴等形态,是通道式的洞穴。是流水岩溶的一种指示形态,与河曲旁蚀作用形成的岩层状的侧洞不同。
39.fossil karst[化石岩溶] 地下岩溶空间已全部被充填,与现代地下水循环系统关系不密。
40.frigid karst[温带岩溶]  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本带气温、雨量和降水强度都低于热带,所以地表岩溶发育程度也低于热带,但蒸发量也较热带为低,又有融雪水的缓慢渗透,因而地下岩溶比较发育,温带岩溶以溶洞、干谷、浅封闭洼地和岩溶裂隙泉为主要形态,也有地下河。
41.gallery[地下廊道]洞穴中近于水平的窄长的地下通道,人可进入。
42.geode[晶孔] 被次生矿物晶簇所充填或半充填的溶孔。
43.glaciokarst [冰川岩溶]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经受冰川作用影响地区的岩溶;或现代冰川分布区,由融冰水,融雪水,有时兼有霜冻作用影响产生的岩溶。
44.grike, gryke[溶蚀裂隙]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槽形,是为溶蚀裂隙。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裂隙之间的夹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clint)。
45.gypsum karst breccia[膏溶角砾岩] 夹有蒸发岩的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产生的混合角砾岩。由于石膏遇水极易溶蚀成洞穴,引起顶板岩石的压裂塌落,其塌落的岩石角砾与残留的石膏混合胶结成角砾岩。
裂隙水46.gypsum karst[石膏岩溶] 发育在石膏、硬石膏层及与石灰岩、白云岩、岩盐共生但以石膏层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
47.helictite[卷曲石] 螺旋状钟乳石。它可能是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壁或钟乳石的毛细管状细孔渗出而沉积的,可向水平方向或向上弯曲。
48.heligmite[螺旋状石笋] 由石笋或洞底向上长的卷曲石。
49.heterogeneity of karst[岩溶不均匀性] 岩溶化岩体中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规模和组合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它是岩溶发育和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与
岩溶有关的流体及固体矿产的勘探评价带来特殊的复杂性。岩溶的不均匀性存在程度的差别,它们受可溶岩的成岩作用、岩性、构造、岩溶化岩体所处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溶蚀作用方式等诸因素所制约。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1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6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岩溶   形成   洞穴   发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