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的海洋观测开放平台

国内首创的海洋观测开放平台
------南海北部开放航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和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现有职工388人,研究员47人,博士导师4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职研究生234人,博士后和客座流动专家30余人。拥有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科院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4个野外试验台站和"实验2号" 、"实验3号"2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团。重点研究热带半闭合型边缘海海洋水-地-生物圈层结构及其相会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南海区域海洋过程的理论创新为重点,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环境与军事环境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并促进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近600项,其中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30余项;申请专利102项,或授权专利51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300篇。曾获广州市"安全文明小区" 、广东省直属系统"文明单位"和"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海洋浮标
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20多年来,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海上综合科学调查,包括南沙岛及附近海域综合考察、南海东北部调查、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南海季风试验等。通过海洋调查与研究,积累了一大批现场观测数据、资料和样品,获得了许多海洋科学发现,提升了海洋调查组织工作的能力,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南海海洋所面向国家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海洋科学考察平台的开放与共享,使该所得海洋科学考察船逐步成为国内海洋科学研究的开放平台。近两年来,为发挥国内多方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南海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推出重大成果产出,为我国科学家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南海北部海洋环境动力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长期观测研究,南海海洋所决定全额出资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实施南海北部
开放航次计划。
  为实施开放航次计划,科研计划处从每年的年中启动开放航次筹备工作,7月完成开放航次计划书并对外发布申请参加开放航次通告,8月呈给所里评议、确定参加开放航次的研究组,9月初组织编制航次具体实施计划和"实验3号"船备航,9月上旬起20天左右时间实施。已实施的2004-2005年2个开放航次共收到了来自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等所属的15所大学和研究所46份申请,多数申请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973"计划等项目。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所属科研院校12个单位共110名科技人员参加了2个开放航次的考察工作。
  开放航次预期的观测内容包括海洋水文观测、海流及气象观测、海洋声学仪器实验、上层海洋光学参数测量、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参数观测、气溶胶测量、海洋沉积物取样和定点观测浮标收放等。开放航次调查了南海北部各个典型区域:包括珠江河口区、陆架上升流区、黑潮影响区、沿岸流区等,沿着设定断面和主要站点进行海洋及大气有关要素的观测。例如,2004年的航次完成了观测断面8条,CTD站位60多个,布设了长时间序列定点站2个,回收了长时间序列定点浮标1套,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海上现场观测资料和样品,总航程共3580海里。
  南海海洋所领导和参加航次的科学家对开放航次寄予厚望。施平所长在开放航次首航仪式上致词时表示,在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南海海洋所组织实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计划,希望能促进我国海洋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催生一批海洋科技创新硕果,为促进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济大学王汝建教授代表参加单位的科学家在首航仪式上发言。他认为,中科院南海所将"实验3号"船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利用有限的资源,组织国内先关优势学科,在国内率先实施开放航次,开展南海北部海洋科学综合调查与研究,这种组织和运作方式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调查的先河,是一个新的举措,开放航次必将为我国南海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首航仪式上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新闻频道播放,《科学时报》、《中国海洋报》等报纸也进行了报道,新闻媒体对开放航次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参加开放航次的各个单位科学家在返航途中认真的做出了总结,指出南海所通过组织开放航次,为各
个单位海上科学考察密切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认为开放航次非常成功,希望开放航次越多越好、越办越好。整个船队的风貌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体会到"实验3号"船作为
一个整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船员的高质量工作,为科学考察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良好保证。
  通过2004年和2005年2个开放航次的实施,获得了实施海洋科学考察平台开放和共享的经验:
  一、开放航次是国内海洋科学研究人员共同获取海洋科学数据、资料和样品的海洋科学考察平台,是海洋科学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它培养参与者的奉献精神与团队协作文化,弘扬了"广容百川,通达四海,进取不息,协力攻坚"的南海所精神。开放航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获得的数据、资料、样品和科学发现是来自不同单位科学家和考察船通力合作的结果,是科技人员之间愉快而自由交流的结晶。
  二、开放航次的实施,实现了海洋科学考察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提高我国海洋考察船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实现了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解决中、小型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的"出海难"问题。例如,厦门大学承担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领近南海海域碳的源汇过程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和面上项目" 、"珠江口及南海北部上层水体PAHs的输出动力学研究"等在本开行放航次中,取得了同位素、颗粒有机碳、海表层-大气二氧化碳分压、多环芳烃、低浓度营养盐等现场资料。中科院声学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818")主题下研制的3种高技术声纳样机通过参加了本开放航次进
行海试获得成功。此外,还完成了多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的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工作,对项目的完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探索一套有效的开放航次科学组织与管理机制。本开放航次本着联合、开放、共享的原则,联合国内有关优势力量,共享海洋科学考察平台。南海海洋所组织实施开放航次并对观测数据、样品进行统一管理。启动开放协调机制,开放航次向国内海洋科研院所或科学家开放,研究所设立管理委员会,受理参加开放航次的申请,协调参加开放航次各单位研究组(或科学家)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关系;建立开放航次首席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开放航次的具体组织工作,包括编写航次实施计划、航次报告和海上观测数据与样品的质控和汇交等; 拟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成立专门的数据处理组,整理、汇总每一航次的观测数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或数据库共享信息和数据,并定期公布。
  四、开放航次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海洋化学要素的观测存在重复的现象,造成样品采集和分配的困难,应加强采用设备(大体积海水采样器)的配备,通过协调解决观测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尤其是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
学和海洋化学的研究需要进行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海洋开放航次费用很高,要实现每年2-3个航次,需要国家、地方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
  由南海海洋所组织的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是我国海洋观测平台开放与共享的一种新的尝试,其运作模
式可为我国海洋观测平台的运作与改革提供参考和措施,必将推动我国海洋科学观测的开放与共享,为促进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4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60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洋   开放   航次   南海   观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