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
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初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布放了81个Argo剖面浮标(见下图)。为了满足本项目相关研究课题和国内其他用户的迫切需求,我们借助国内便捷的宽带网技术,每天直接从位于法国图卢兹的Argos资料服务中心索取由我国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的实时观测资料,并经实时质量控制后,在此发布并及时(24小时内)更新。欢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点击这里获取中国Argo浮标实时观测资料(Access to Real-time Argo profile data)
点击获取中国及全球Argo浮标观测资料(FTP Access to Argo profile data)
                                       
中国Argo计划简介
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期间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一个大洋局域观测网。以后则每年投放20-30个浮标,以维持该局域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中国Argo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
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东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使中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同时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该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大洋观测网建设,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之路,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而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它海上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中国Argo计划组织管理结构
项目介绍
中国Argo计划简介
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
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
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
项目名称
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
项目委托部门
中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项目依托部门
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
项目依托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
许建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
项目参加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洋浮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预报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项目参加人员
陈英仪 张人禾 华 锋 许东峰 纪风颖 吴日升
张建华 殷永红 陈显尧 刘增宏 廖康明 马继瑞 毛庆文 余立中
项目执行时间
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
试验内容
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布放16个Argo剖面浮标;
了解和掌握Argo剖面浮标这一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
探索Argo剖面浮标数据实时接收,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开展Argo资料在海洋、天气业务化预报中的试应用研究;
进行Argo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建立Argo数据库;
创建中国Argo信息网页;
建立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
预期目标
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构建我国Argo大洋观测试验网,为日后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提供技术积累和运行、应用经验;
加入国际Argo计划,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剖面浮标资料;
承办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扩大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中的影响,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提供资料服务,丰富我国的海洋环境数据库。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
2003年1月,国家科技部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批准了另一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重点研究项目,即“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院士负责、于卫东副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协同实施。本项目研究周期为5年,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
本项目研究内容包含如下4个方面:
1、通过布放Argo浮标,并结合潜标和断面观测,进一步了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三维温、盐、流结构以及相应的海面大气场,尤其是这些物理要素的年际变化,建立对暖池的正确物理描述,奠定动力学研究的观测事实基础。
2、开展基于Argo资料的海洋动力过程分析。研究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的变化规律,揭示Kelvin波、Rossby波的激发、传播和反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El Nino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并阐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研究上层海洋变异与大气强迫
的关系,阐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在联系两大洋中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研究二阶(或更高阶)海洋斜压模态在决定热带海洋低频变异(年际以上到年代际)中的作用。
3、研究和开发Argo资料同化技术。结合全球大洋资料同化试验计划(GODAE),开展Argo资料与海洋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取海洋信息。
4、开展Argo浮标的国产化探索研究。首先开发利用我国自有卫星接收Argo资料的探索,增强资料的保密程度。
通过本项目研究,将实现如下预期目标:
1、在太平洋-印度洋海域投放约15个Argo浮标,其中前两年投放8个,后三年投放7个。并结合该海域的国外浮标,基本形成对暖池海域合理的空间覆盖。
2、在本课题投放的Argo浮标和已有课题支持投放的Argo浮标基础上(大约30个左右),建成Argo浮标的实时处理系统,具备实时资料的接受、校准、入库和分发能力,形成科研支撑能力。
3、与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暖池合作观测,包括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锚碇潜标观测和暖池海域的断面走航观测;并建立起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研究所需的较为完整的观测资料数据库。
4、在观测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完成对暖池动力、热力结构的气候平均态以及年际变异的物理描述。
5、完成面向以Argo资料为主的海洋、大气观测资料的海洋变异过程动力学分析,主要阐明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在ENSO循环期间的变异规律及其对激发El Nino的作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联系两大洋中的作用、海盆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于两大洋变异的贡献、高阶海洋斜压过程对于海洋低频记忆的控制。
6、完成面向Argo资料的海洋模式同化技术研究,形成可用于业务化的海洋同化模式。
7、完成利用我国卫星接收Argo浮标资料的工作,并进一步探索其它模块的国产化。
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在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著名专家巢纪平院士、苏纪兰院士、袁业立院士、胡敦欣院士、黄荣辉院士、李崇银院士、吴国雄院士和丁一汇院士等的热情关心与努力推动、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的热切关注与重点推荐,以及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和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下,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大可教授牵头,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部等下属近10个单位的25名主要学术骨干积极响应,并共同申报的“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项目,得到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的资助。这标志着我国Argo计划已经从单纯的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开始迈入Argo资料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
该项目抓住了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即将建成这一重要契机,以科学创新和国家需求为出发点,把西北太平洋和印-太热带海洋这一影响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的关键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并瞄准了国际上在该领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围绕海洋上层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变异特征,以及海洋上层结构的可预测性及天气气候效应等二个关键科学问题,设立五个研究课题展开前沿科学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8:2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6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洋   研究   资料   浮标   观测   项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