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和苯甲酸的分离及提纯(完整版)

考察实验:二组分混合物(苯甲酸和萘)的分离和提纯 
一:实验目的
  根据苯甲酸和萘的基本性质,将苯甲酸和萘的混合物分离开来,从而得到纯净的苯甲酸和萘
二:实验基本原理
苯甲酸和萘在常温下均为白固体有机物,并且均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所以不能根据两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但是,苯甲酸可以和氢氧化钠作用得到苯甲酸钠,而苯甲酸钠易溶于水。可将混合物溶于乙醚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萃取并洗涤,乙醚层经洗涤、干燥、蒸馏得到萘;水层经酸化、减压过滤得到苯甲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反应方程式:
三:主要试剂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名称
相对分子量
性状
相对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苯甲酸
122.13
晶体粉末
1.0749
122.4
249
0.21
46.6
66
128
片状晶体
1.162
80.6
217.9
不溶
易溶
易溶
乙醚
74.12
油状液体
0.7135
-116.2
34.6
不溶
易溶
——
四:主要试剂规格及用量
名称
规格甲酸沸点
用量
苯甲酸
分析纯
1g
分析纯
1g
乙醚
新蒸
20mL
氢氧化钠
5%水溶液
30mL
五:实验装置图
    图一:分液漏斗              图二:抽滤装置 图三:蒸馏装置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原理说明
称取2g苯甲酸和萘的混合物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乙醚使之充分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无透明溶液
混合物都易溶于乙醚
将以上溶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每次加入10mL 5%NaOH水溶液洗涤三次。水层从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乙醚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乙醚层中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30min左右,过滤。将所得滤液转移至蒸馏瓶中,水浴加热蒸馏,收集34~38℃馏分(乙醚),剩余液体(萘)倒在表面皿上。乙醚测量体积,回收。待表面皿上的液体结晶后即为纯净的萘,收集固体,称量。
溶液分层但不明显,因为上下层均为透明无液体
加入氯化钙时,乙醚中先形成白固体,随着继续加入,最后形成白粉末。
将剩余液体趁热倒在表面皿上时,液体迅速变为白晶体,经称量,有0.95g
使苯甲酸转化成苯甲酸钠而溶于水层,而萘继续溶于乙醚,在水层之上
利用乙醚沸点比较低的性质除掉乙醚,则剩下的就是纯净的萘了。
最后的液体是萘溶解在少量的乙醚里,当倒出来之后,随着乙醚快速挥发,萘以固体的形式凝固了。
水层加入浓盐酸酸化至溶液呈明显酸性为止,充分冷却,待晶体全部析出后,抽滤,所得晶体即为苯甲酸。干燥,称量。
加入浓盐酸时形成白糊状物,抽滤干燥后得到2.3g白针状晶体
水层经酸化后重新得到苯甲酸,苯甲酸不溶于水而从水中析出
七、实验结果及分析
      苯甲酸:  2.3g
萘:  0.95g
        分析:理论上得到的苯甲酸和萘质量之和应该为2g,而本实验得到的苯甲酸和萘的质量之和为3.25g,远远大于理论值。其可能原因有:a、苯甲酸烘干不够完全;
b、最开始称量混合物时,天平读数可能错误了,导致称量的混合物多于2g;                        c、联想到上一次制取苯甲酸的实验,苯甲酸的产量也大于理论产量,猜测在反应过程中可能有其它的物质转化成了苯甲酸。
八、实验注意事项
  1、用氢氧化钠萃取时震摇使两相充分接触,继而使苯甲酸反应完全
  2、用分液漏斗分液时,水层从活塞放出,乙醚层从上口倒出,否则会影响后面的操作。注意提取过的水层要保存好,供下步制苯甲酸用
  3、乙醚层用无水氯化钙干燥时,震摇后要静置片刻至澄清;并充分静置干燥约30min。干燥后的乙醚层慢慢滤入干燥的蒸馏烧瓶中。
  4、蒸馏不能蒸干,留小部分乙醚以防萘在蒸馏瓶中结晶,无法收集。乙醚蒸完后立即回收。
  5、水层如果酸化不完全,会使苯甲酸不能充分析出,导致产物损失,酸化程度为能使pH试纸变红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2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乙醚   水层   实验   加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