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高中美术人美版第四单元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学设计

建筑,使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盆景,虽然没有被拆除,却也没有被特别保护。这个现象,令人沉思,这或许曾是一座民居院落的中心建筑。这类建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可能批量消失,被人为拆除;也可能迄今为止依然屹立在某处,孤独而强烈地昭示着它曾经辉煌的存在。
1950年前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屡次发出要保护和整理北京文物古迹的呼吁,先生说:“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是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
提出问题一:传统古建筑,在我们当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何去何从?
【设计意图】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每个人的身边多多少少都会有在过去记忆里屹立至今的传统建筑。它们历尽时间的磨洗,穿过空间的桎梏,延续至今,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它们或完整或残破,被呵护或被遗忘,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风貌或格格不入,或惊鸿一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选取身边亲见的一个古建遗址与学生交流,也想要借此传递一个理念:人与环境共生,每个人都应该从关注与思考身边的事物做起,环境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
关。
提出问题二:衣食住行,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时间行进到当代,现代人在居家生活中由实用出发而产
生的对住宅的通风、采光、用水等要求也比古人更苛刻。换句话说,古代建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我们为何还要保存它们呢?
门栓(一)技术之巧
通过本单元前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我国的传统建筑之精工细作、园林之优雅唯美有了清楚的认知了。我国的木构建筑体系独步世界,并成为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习范本。凭借传统建筑中的榫卯连接、木柱承重、立柱位于高出地表的石座之上等工艺技术,屹立千百年而不倒,成为当今国内外不懈研究的课题。深宅大院凭借房高、墙厚、通风好;土坯、窑洞、地坑院、火炕则凭借泥土结构保温隔热成为冬暖夏凉的调温能手;马头墙的设计和水缸的广泛放置,有效阻断火势,保护生命财产安全;门栓和门锁在防盗技巧上也优势明显……这些都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因地制宜与技术巧妙。
(二)艺术之美
朝代更迭之下,南宗北派特分明。技术满足实用需求,艺术满足审美需要。无论是古朴醇厚的北京四合院,还是饱满圆融的客家土楼,无论是精致秀美的苏州园林,还是洁净素雅的皖南民居,无一不在展现令人称奇的建筑工艺之上,表达个性丰富的审美诉求。各式大门、门墩门环、斗拱飞檐、屋顶墙脊,乃至各类雕梁画栋,都充满中式审美情愫,令人称奇。
(三)思想之深
古人爱家,别称众多。有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也有草庐、寒舍、陋室等谦称。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所建居室,即为“陋室”,因刘刺史所作著名短篇《陋室铭》而流传至今。山水之间,一间陋室,却是“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文中末尾处还谈到了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由此可见,不仅如孔子所云:何陋之有?简直可以说道尽了中国人对家的向往:山水为依,气韵天成,文化相生,天人合一。简直是精神境界的大丰足,令人羡慕,这景象犹如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可游亦可居。
家因人而聚烟火气,建筑因人而营造生活情境。中国的院子呈现出房屋与院落围合而成,内外空间合为一体的形制,如臂环绕,古香古,温暖厚重。
虽然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与西方人谈论的“生态”不同,中国古人讲求“自然”,人们亲山近水,与自然交流,与环境相融,安居的精神追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人对建筑的整体追求是文化内化的表现。古代人居的建筑设计,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古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已经自然地点明了课题:诗意栖居。通过技术——艺术——思想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说明: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依然具有保存价值,它们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3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71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传统   中国   满足   生活   环境   进程   保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