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的发展

184
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工程技术与创新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1 (下)
隐蔽性是武器的最大优势,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凭借隐蔽性,这一传统兵器才会在现代海战中屡屡建功,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随着现代列扫雷技术的发展,最大优势正在减弱,武器必须采用新型隐身技术。隐身技术一般指针对猎雷声呐、红外成像、磁探仪等现代探测技术而采取的相应隐身技术,通常包括总体隐身技术、动作隐身技术和材料隐身技术。1 总体隐身技术
吸波总体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雷体颜、雷体形状等。1.1 雷体颜隐身
以海水作为屏障,雷体通常外表面涂磷化底漆和铁红环氧底漆,再涂黑兰氯化橡胶表面漆。一方面,防止海洋生物寄生雷体,影响引信灵敏度;另一方面,使雷体颜与海水一致,降低光学探雷发现目标的概率。1.2 形状隐身
壳体大多是圆柱形,一方面,是适应布雷工具的需要,的外形主要由潜艇的发射管所限制,所以不论外形还是尺寸,均与的圆柱外形相似。另一方面,圆柱形具有圆滑的外表,可以使在水中减少流水对雷体本身的冲击力。但就水声反射能力来说,圆柱是一种很不利的外形,它拥有一
种可分辨、非自然的声纳特征,其平滑的外表是一个持续性的声波发射面。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外形来提高的隐身能力。可以采用适应海底地貌的其它形状的雷体,如圆台形、方台形或锥形,猎雷声纳无法辨别。隐身技术的发展
李志华,周开华,李荣
(海军士官学校兵器系,安徽 蚌埠 233012)
摘要:隐蔽性是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介绍了总体隐身技术和材料隐身技术现状及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列扫雷技术的发展,对隐身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隐身;隐身材料
中图分类号:TJ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21)01(下)-0184-02
意大利的曼塔是一种圆锥形的复合引信沉底雷,雷体具有隐形性、磁特性和低剖面,猎扫声纳也难以发现。布雷后不久就会被泥沙或海生物覆盖,使难以被探测到。
瑞典推出了异形体的“罗肯”沉底雷。该雷的外形尺寸为1015mm×800mm×385mm,最大高度只有385mm 。四周扁平呈四棱形,类似岩石,而猎雷声纳一般只识别球形或圆柱形,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采用橡胶或塑料膜制成柔性沉底,雷体可以看作一个柔袋,内装液态。布放后,柔袋可以在海底呈现不规则形状,同时,海水的声阻与液态装药的声阻基本相同,导致猎雷声纳难以探测到这种沉底。2 动作隐身
沉底雷本身具有较好的隐蔽性。随着猎雷技术的发展,沉底雷的隐蔽性受到挑战,未来沉底雷提高隐蔽性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自掩埋。这种通过微机控制的抛沙机抽吸泥沙,实现掩埋隐蔽自身的目的。这种只需把引信接收器露在泥沙外面接收舰船目标信号,雷体像海底的动物一样隐藏在泥沙中,不但保证了雷区的位置不发生偏移,而且传统的探雷、猎雷系统难以探测识别。
英国开发出一种智能化自掩埋自导。这种的三个显著特点是自掩埋、智能化和探测攻击目标。首先,由布雷平台布放后,沉至海底后自动掩埋到泥沙中;其次智能化引信通过探测进入雷区的目标,判别是否为打击目标;如果确认为打击目标,则装有类似采集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人员,所以,为了保证可以获得实时信息工作人员就利用移动遥感技术来管理施工场地。工作人员在对施工场地进行管理时,就会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区域信息采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数据信息能够实时传输到管理人员面前,进而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移动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明确工程边界位置,避免出现越界数据采集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工程数据准确性。4 结语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时,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那么,作为惠民工程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建设与管理方式进行
施工,进而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同时,还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能够走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笔者相信,在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技术一定会更加高效合理,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舟祥. 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区域治理, 2019,(12):98-98.
[2]毛笠, 郝宁. 试议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环球市场, 2019,(9):294-294.
[3]姜国胜.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9,(9):31-31.
[4]顾霞.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与信息化
,
 2019,(12):162-162.
185
中国设备工程C h i n a  P l a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1 (下)自导的战斗部自动识别并导向目标。这种难以被猎雷声纳探测到。3 材料隐身技术
材料隐身技术主要指在普通铁磁金属雷体上涂覆具有吸声特性的材料,使难以被猎雷探测识别。
传统的往往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地磁场中容易被磁化带有磁性,从而可以被磁探仪发现,可采用如合成橡胶、柔性吸能材、玻璃钢、泡沫塑料等特殊的材料制成雷壳,增大了猎雷声纳和其他探雷器材的探测难度。另外,锚雷的雷索很长,声反射能量较大,锚雷中雷索有可能使用轻质、高强度、低反射能量价格适中的有机纤维索,安装适当的护索装置。隐身技术上采用的吸波材料通常指能
吸收投射到雷体表面的电磁波能量,或通过材料的电磁损耗把电磁波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耗散掉的材料。吸波材料通常按其承载能力分为涂层吸波和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吸波材料要吸收电磁波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匹配特性,二是衰减特性。2.1 微粉吸波剂
铁氧体吸波材料是发展最早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吸波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隐身技术。最大特点是价格低廉、吸波性能好,在低频和薄厚度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组分特征尺寸在0.1nm ~100nm 的材料。纳米材料极高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使其在隐身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具有良好吸波功能,同时,兼备了质量轻、厚度薄、宽频带兼容性好的特点,西方强国都把纳米吸波材料列为新一代声纳吸波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在微波场的辐射下,纳米材料中的原子、电子运动加剧把电磁能转化为热能。纳米吸波材料常见包括纳米金属氧化物磁性超细粉吸波剂、纳米碳化硅吸波剂、纳米石墨吸波剂、纳米导电高聚物吸波剂、纳米介质膜吸波剂、纳米氮化物吸波剂等。
美国研制出的“超黑”的纳米吸波材料,对声纳波的吸收率可达99%,法国研制出一种由纳米微屑填充材料和胶黏剂组成的宽频微波吸收涂层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金属铝、铬同有机高分子胶黏剂结合成薄膜,在我国有一定规模应用。2.2 纤维吸波剂
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满足“薄、轻、强、宽”吸波材料的理想吸
波剂。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据报道已用在战略防御导弹与载人飞行器上。美国研制的耐腐蚀多晶羰基铁纤维吸收材料广泛应用于美国各型隐身飞机设计上。
碳化硅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属于电阻型的吸波材料,通过材料电阻来衰减电磁波。特殊碳纤维的突出优点是耐高温。用碳纤维制备的先进复合材料能长期在高温下工作。
晶须是短纤维状单晶无机增强材料。特别是四针状三维结构晶须其导电性能优异,不仅可作为抗静电材料和微波发热体材料,而且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雷达隐身涂料。2.3 新型吸波剂
等离子体吸波原理是在武器系统表面形成等离子云,当声呐发射电磁波照射到等离子云时,与等离子的带电离子相互作用,部分能量被带电离子吸收,导致声呐发射的电磁波衰减,实现武器隐身目的。
将电路模拟结构引入吸波材料中,可以在质量增加很少
的情况下实现较好的电磁吸收,这种技术称为电路模拟吸波结构,相比传统的吸波材料,电路模拟吸波材料可以很好地减少材料质量、提高吸波性能,还可以很好地设计波阻抗匹配。3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3.1 有源隐身技术
有源隐身技术称主动隐身技术。通常是利用雷体材料作为主动声纳波的接收装置,雷体内安装信号分析设备,可以自动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向水下声纳接收器发射延迟欺骗信号,以达到隐
身目的。3.2 仿生隐身技术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利用保护或形体伪装,达到迷惑天敌保护自己的目的。在型号设计阶段可以充分利用仿生工程的研究成果。借鉴某些生物的身体反射结构对形状进行合理设计。仿生工程若能有效应用于隐身将大大提高的生存能力。3.3 自适应隐身技术
自适应隐身技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目标的各种可探测特征自动适应不同背景条件下隐身要求的新技术,自适应隐身材料是自适应技术的关键环节。自适应材料是在纳米材料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纳米传感器、纳米计算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隐身材料,具有感知、信息处理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的功能,并具有自动适应环境变化的特点,通常由信号采集子系统、信号处理与控制子系统和目标可探测特征生成子系统组成,信号采集子系统通过感知和分析从不同方位到达武器表面的各种主动式探测信号,信号处理与控制子系统适时调节表面的电磁波特性,以达到隐身效果。3.4 融合外形技术
主要包括平面融合和空间的三维融合,通过对雷体截面形状进行合理设计,改变声呐电磁波的散射方向,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火箭助推或鱼在运行中的侧向声呐反射面。4 结语
隐蔽性是武器效能发挥的关键。随着水下探测技术的进步,隐身技术运用必将成为武器研制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各种新型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隐身已经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武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隐身是实现我国武器的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沈奎良.关于隐身化的几点思考[J].海军学术研究,2005(9).
[2]张玉龙,李萍,石磊.隐身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徐学章,庞继选. 作战[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4]马福民.浅谈隐身技术[J].兵工科技,2012(1).
[5]高山,张鹏.关于武器隐身的几点思考[J].海军学术研究,2011(10).
[6]李志华,王志刚,韩震.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海军学术研究,2016(10).
[7]夏庆升,丰雷,刘定渝.隐身技术在武器抗猎上的应用[J]. 四川兵工学报,2009(5).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61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雷   材料   吸波   隐身技术   雷体   技术   隐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