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


背景技术:



2.摩托车发动机作为摩托车行进的动力机构,通常设置在车架底部,在摩托车行进过程中,由于路面扬起的砂粒、碎石会直接撞击在发动机上,因此,通常在发动机壳体上设置发动机盖对发动机进行保护。
3.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672292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侧盖,其包括一体成型的侧盖本体,该侧盖本体的内侧向外凹形成有主容纳空间,主容纳空间用来容纳离合器主体,主容纳空间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小空间和第二小空间,第二小空间处形成有第一环状体和第二环状体,且沿内部的第二环状体内底部向外开通有通孔,第二环状体的端面上还形成一缺口部;在第一小空间内成型有第三环状体,在该第三环状体上形成有上加厚连接筋、下加厚连接筋,且分别沿上加厚连接筋、下加厚连接筋开设有连通第三环状体内部的上气流通道和下气流通道,通过气流通道连通发动机离合器内部与外部的气流通道,不易发生堵塞以及进水等现象,有效降低成本和装配难度。
4.采用上述发动机盖,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传至发动机盖使其温度升高,发动机盖上的热量不易散出会导致发动机过热,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发动机报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发动机盖的散热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凸起形成有凸盘,所述盖体上对应所述凸盘的位置内凹形成有主容纳空间,所述主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离合器,所述凸盘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进风通道,所述凸盘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的端面开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进风通道对应并连通,所述出风通道位于所述进风通道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的一侧,所述出风通道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对应所述进风通道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底部的一侧并与所述主容纳空间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摩托车在行驶时,摩托车周围气流流动快,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并从对应的出风通道排出,通过气流将盖体携带的热量带出,加速盖体散热,另有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后通过通孔进入主容纳空间内,然后使得主容纳空间的部分热流从相对的通孔排出,实现主容纳空间内热气流和盖体外冷气流的交换,提高对主容纳空间内设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盖体的散热性能。
8.气流中可能携带有尘粒等小颗粒杂物,上述杂物进入进风通道后,由于杂物具有一定的质量,在气流推动下,由于惯性沿出风通道的内壁越过通孔被抛出,减少了杂物从通孔进入主容纳空间内的情况,进而减少了杂物卡住主容纳空间内设备的情况,使得主容纳
空间内的设备运转更加稳定。
9.优选的,所述主容纳空间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圆锥面,所述圆锥面朝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底部的方向向所述主容纳空间内倾斜。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圆锥面,当气流通过通孔进入主容纳空间内时,通过圆锥面对气流进行导向,使得气流更多的冲向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气流的温度相对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较低,可对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进行冷却,且减少了通过通孔进入主容纳空间内的气流直接从相对的通孔排出,使得气流更多的朝向设备流动,为保持主容纳空间内的气压平衡,主容纳空间内的热气流能更多的从相对的通孔被排出,提高主容纳空间外冷气流和主容纳空间内热气流之间的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盖体的散热效果。
11.优选的,所述圆锥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聚风流道,所述聚风流道和所述通孔对应并连通,若干所述聚风流道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聚风流道,使从通孔进入的冷气流更多的往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的方向流动,减少了气流顺着圆锥面表面流动并从相对的通孔排出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盖体的散热效果。
13.优选的,所述凸盘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的外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主容纳空间在所述凹槽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凹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凹槽,当盖体受到撞击等外力作用时,盖体上位于凹槽周围的部分会先受到冲击,减少了盖体上位于主容纳空间处的部分受到损坏的情况,进而减少了盖体损坏后,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被毁坏发生爆炸的情况,提高了发动机使用的安全性。
15.优选的,所述凸盘上设有若干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均位于所述凹槽内并呈辐射状分布,若干所述加强筋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强筋,通过将加强筋外置,增大盖体位于主容纳空间处的部分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大盖体的散热面积,且加强筋受冲击后,有可能会发生加强筋本身被损坏,但其余加强筋和盖体能继续发生作用的情况,减少了盖体发生损坏后就无法使用的几率,有利于提高盖体的利用率。
17.优选的,所述凸盘上设有若干凸块,若干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凸盘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的一侧并围绕所述凹槽的外周分布,所述凸块表面呈圆弧状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块,凸块的抗冲击能力强,在盖体受到冲击时,降低了盖体发生损坏的几率,有利于延长盖体的使用寿命。
19.优选的,所述出风通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块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出风通道出来的气流能将位于相邻两个凸块之间的热气流吹散,加速凸块表面的气流流动,进一步促进盖体的散热。
21.优选的,所述出风通道朝远离对应所述进风通道的方向向所述凸块倾斜。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气流推动其内携带的杂物从出风通道抛出,减少了杂物被卡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拐角处的情况。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摩托车在行驶时,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并从对应的出风通道排出,加速盖体散热,另有部分气流进入主容纳空间内,实现主容纳空间内热气流和盖体外冷气流的交
换,提高对主容纳空间内设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盖体的散热性能,气流中携带的尘粒等小颗粒杂物进入进风通道后,在气流推动下,由于惯性沿出风通道的内壁越过通孔被抛出,减少了杂物进入主容纳空间内的情况,使得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运转更加稳定;2.通过设置圆锥面,当气流通过通孔进入主容纳空间内时,通过圆锥面对气流进行导向,使得气流更多的冲向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对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进行冷却,且使主容纳空间内的热气流能更多从相对的通孔被排出,提高主容纳空间外冷气流和主容纳空间内热气流之间的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盖体的散热效果;3.通过将加强筋外置,增大盖体位于主容纳空间处的部分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大盖体的散热面积,并通过加强筋承受冲击,减少了盖体发生损坏后就无法使用的几率,有利于提高盖体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在盖体和凸盘处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主容纳空间的结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个视角的整体示意图,主要展示聚风流道的结构;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通孔和聚风流道的连通关系。
25.附图标记说明:1、盖体;11、主容纳空间;2、凸盘;21、凹槽;3、加强筋;4、凸块;5、进风通道;6、出风通道;61、通孔;7、圆锥面;8、聚风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参见图1和图2,摩托车发动机盖包括盖体1,盖体1上向外凸起形成有凸盘2,盖体1远离凸盘2的外侧壁上内凹形成有主容纳空间11,主容纳空间11的位置和凸盘2的位置对应设置,主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离合器。本实施例中,盖体1和凸盘2呈一体设置。
28.参见图1和图2,凸盘2远离主容纳空间1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1,主容纳空间11在凹槽21上的投影位于凹槽21内,凸盘2上固定有若干加强筋3,若干加强筋3均位于凹槽21内并呈辐射状分布,且每个加强筋3均贴合凹槽21的内壁设置,若干加强筋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
29.参见图1,凸盘2远离主容纳空间1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若干凸块4,若干凸块4围绕凹槽21的外周呈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个凸块4远离凸盘2的表面均呈圆弧状设置。
30.参见图2,凸盘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进风通道5,若干进风通道5围绕主容纳空间11的外周呈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凸盘2远离主容纳空间11的端面开设有若干出风通道6,若干出风通道6围绕凹槽21的外周呈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且每个出风通道6均位于相邻两个凸块4之间,若干出风通道6的数量和位置与进风通道5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个出风通道6均位于对应进风通道5靠近主容纳空间11的一侧并与对应进风通道5连通,每个出风通道6均朝远离对应进风通道5的方向向凸块4倾斜。
31.参见图2,每个出风通道6靠近主容纳空间11的内壁上均开设有通孔61,通孔61位于对应进风通道5靠近主容纳空间11底部的一侧并与主容纳空间11连通,每个通孔61均朝
靠近主容纳空间11的方向向远离主容纳空间11底部的方向倾斜。
32.参见图2和图3,主容纳空间11的底部内壁上加工形成有圆锥面7,圆锥面7沿主容纳空间11的内周设置,且圆锥面7朝远离主容纳空间11底部的方向向主容纳空间11内倾斜。
33.参见图3和图4,圆锥面7上内凹形成有若干聚风流道8,聚风流道8和通孔61一一对应并连通,若干聚风流道8相互靠近的一端重合并连通,每个通孔61均朝向对应聚风流道8设置,且每个通孔61靠近主容纳空间11的端部均位于对应聚风流道8内。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的实施原理为:当摩托车在行驶时,摩托车周围气流流动快,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5并从对应的出风通道6排出,通过气流将盖体1携带的热量带出,加速盖体1散热,另有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5后,通过通孔61进入主容纳空间11内并进入对应聚风流道8内,继而冲向主容纳空间11内的设备,气流的温度相对较低,可对主容纳空间11内的设备进行冷却,为保持主容纳空间11内的气压平衡,主容纳空间11内的热气流更多的从相对的通孔61被排出,实现主容纳空间11内热气流和盖体1外冷气流的交换,提高对主容纳空间11内设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盖体1的散热性能。
35.气流中携带的尘粒等小颗粒杂物在进入进风通道5后,在气流推动下,由于惯性沿出风通道6的内壁越过通孔61被抛出,减少了杂物进入主容纳空间11内进而卡住主容纳空间11内设备的情况,使得主容纳空间11内的设备运转更加稳定。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包括盖体(1),所述盖体(1)上凸起形成有凸盘(2),所述盖体(1)上对应所述凸盘(2)的位置内凹形成有主容纳空间(11),所述主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盘(2)上周向开设有若干进风通道(5),所述凸盘(2)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端面开设有出风通道(6),所述出风通道(6)和所述进风通道(5)对应并连通,所述出风通道(6)位于所述进风通道(5)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一侧,所述出风通道(6)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61),所述通孔(61)位于对应所述进风通道(5)靠近所述主容纳空间(11)底部的一侧并与所述主容纳空间(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圆锥面(7),所述圆锥面(7)朝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11)底部的方向向所述主容纳空间(11)内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锥面(7)上内凹形成有若干聚风流道(8),所述聚风流道(8)和所述通孔(61)对应并连通,若干所述聚风流道(8)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盘(2)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外侧壁上设有凹槽(21),所述主容纳空间(11)在所述凹槽(2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凹槽(21)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盘(2)上设有若干加强筋(3),若干所述加强筋(3)均位于所述凹槽(21)内并呈辐射状分布,若干所述加强筋(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盘(2)上设有若干凸块(4),若干所述凸块(4)位于所述凸盘(2)远离所述主容纳空间(11)的一侧并围绕所述凹槽(21)的外周分布,所述凸块(4)表面呈圆弧状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6)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块(4)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6)朝远离对应所述进风通道(5)的方向向所述凸块(4)倾斜。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盖,涉及摩托车发动机的领域,其包括盖体,盖体上凸起形成有凸盘,盖体上内凹形成有主容纳空间,凸盘上开设有若干进风通道,凸盘远离主容纳空间的端面开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当摩托车在行驶时,部分气流进入进风通道并从对应的出风通道排出,加速盖体散热,另有部分气流进入主容纳空间内,实现主容纳空间内热气流和盖体外冷气流的交换,提高对主容纳空间内设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盖体的散热性能,气流中携带的尘粒等小颗粒杂物进入进风通道后,在气流推动下,由于惯性沿出风通道的内壁越过通孔被抛出,减少了杂物进入主容纳空间内的情况,使得主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运转更加稳定。定。定。


技术研发人员:

应函扬 卢建明 解文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台州巨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49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空间   气流   通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