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工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竹制品编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编织工具。


背景技术:



2.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彩的制品就用染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3.然而,传统竹编工艺由于制品复杂,编织方法复杂且种类多,每种都有固定编织方法,学习周期长,纯手工编织方法易学不易精,没有合适的编织工具可以利用。因此,传统竹编织品难以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地制作使用,使得传统竹编的传承面临困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竹编织品的结构复杂,纯手工编织难度大,且难以在现代生活中推广使用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编织工具,包括:
6.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底座和至少一组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一底座可拆卸连接;
7.条形模板,包括模板本体和多个沿所述模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结构,相邻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之间适于放置待编织材料,且所述条形模板包括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所述第一条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固定结构之间。
8.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本体与所述限位结构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的距离相同或不同。
9.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本体与所述限位结构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结构适于根据所述待编织材料的尺寸沿所述模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均为直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互连接形成四边形条框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为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二底座为直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相互连接形成六边形条框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为与所述第一底座相配合的弯折形结构。
13.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或所述固定结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容纳所述条形模板。
14.进一步地,设于所述底座的凹槽的深度与所述模板本体的高度相等。
1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固定结构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
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模板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与所述条形模板的长度相等。
16.进一步地,所述编织工具还包括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下方,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调节螺钉相配合的螺孔,且所述调节螺钉适于通过所述螺孔调整所述底座相对于放置平台的高度。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工具对传统纯手工编织的优化,能够根据不同需求,通过条形模板对待编织材料的选择进行指导,确定待编织材料的选取和排布,简化了编织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固定结构和底座对待编织材料中的经或纬方向的编织材料进行固定,降低了纯手工编织的难度,且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拓展了竹编织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四边形编织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四边形编织工具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四边形编织工具的侧视图一;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四边形编织工具的侧视图二;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六边形编织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六边形编织工具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六边形编织工具的侧视图一;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六边形编织工具的侧视图二;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对应不同编织模块的条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六边形编织工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底座;10-第一凹槽;11-第一底座;12-第二底座;2-固定结构;20-第二凹槽;3-条形模板;31-模板本体;32-限位结构;4-调节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xyz中,x轴正向代表的右方,x轴的反向代表左方,y轴的正向代表上方,y轴的反向代表下方,z轴的正向代表后方,z轴的反向代表前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织工具,包括:
33.底座1,底座1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底座11和至少一组第二底座12,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结构,且第一底座11上设置有固定结构2,固定结构2与第一底座11可拆卸连接;
34.条形模板3,包括模板本体31和多个沿模板本体31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结构32,相邻两个限位结构32之间适于放置待编织材料,且条形模板3包括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第一条形模板设置于第二底座12上且与第二底座12可拆卸连接,第二条形模板设置于第一底座11与固定结构2之间。
35.本实施例中的编织工具的条形模板3能够对应不同的编织模块,然后通过条形模板3对待编织材料的选择进行指导,确定待编织材料的选取和排布,简化了编织前期的准备工作,再通过固定结构2和底座1对带编织材料中的经或纬方向的编织材料进行固定,降低了纯手工编织的难度。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工具,通过对传统纯手工编织的优化,能够根据不同需求编织不同的平面编织模块,且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拓展了竹编织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编织工具包括一组或多组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每组中包括两个,所述两个第一底座11相对设置,且所述两个第二底座12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结构,根据编织模块所需要的形状进行连接设计,当需要正方形编织模块时,将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四边形闭合结构进行编织,当需要六边形结构或者八边形结构的编织模块时,将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六边形结构或者八边形结构以对应所需编织模块的结构。
3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底座11上对应可拆卸地连接有固定结构2,当固定结构2与第一底座11紧密连接时,可实现对经纬方向中任一方向的待编织材料的两端夹持固定。
38.如图1至图10所示,为了方便编织材料的选取,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座1上均设置了条形模板3,且所述条形模板3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方便随时因需编织不同样式的编织模块对条形模板3进行更换。而关于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的区别则在于,第二条形模板沿y轴方向的上方还设置有固定结构2。当需要进行编织时,根据编织模块的需要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第一条形模板与第二条形模板的不同体现在多个沿模板本体31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结构32的排列设置方面,相邻两个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限定了放置待编织材料宽度尺寸。
39.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32在此不对其结构做具体的限定,凡是能够在模板本体31上起到限定宽度作用的结构都可以加以利用,优选地,限位结构32可以是沿模板本体31宽度方向的棱状凸起,清晰地限定了模板本体31上放置待编织材料位置的宽度,并且能够防止摆放待编织材料时发生倾斜。
40.进一步地,模板本体31与限位结构32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相同或不同。
41.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条形模板3上的模板本体31与限位结构32固定连接,即各相邻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条形模板3仅对应相应的编织模块,当需要编织不同的编织模块时,需要对条形模板3进行相应的更换,进而使模板本体31上的各相邻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能够与编织模块相应的待编织材料的宽度相匹配。
42.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一体化的条形模板3结构能够清晰地与编织模块相对应,方便了编织前期的准备工作,节省了准备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使得复杂的传统编织制品简单易学,适于拓展应用范围。
43.进一步地,模板本体31与限位结构32活动连接,且限位结构32适于根据待编织材料的尺寸沿模板本体31的长度方向移动。
44.作为上一个实施例的扩展,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32能够沿模板本体31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各相邻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实现一体多用的效果。通过移动限位结构32对应不同的编织模块,减少了条形模板3整体更换的次数,省略了需要制作多种条形模板3以对应不同的编织模块的步骤,仅需要通过调节限位结构32在模板本体31上的位置,即可成为对应不同的编织模块的条形模板3。同时,为了防止限位结构32在放置待编织材料时发生移动,可在限位结构32上设置锁紧结构,且锁紧结构用于与模板本体31相连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锁紧结构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模板本体31侧壁上的多个凹槽和设置于限位结构32侧壁的搭扣,且搭扣用于与凹槽相配合,当将限位结构32移动到与编织材料的宽度相匹配的合适位置时,将搭扣与模板本体31上相应位置处的凹槽相连接,实现限位结构32相对模板本体31的锁紧。
45.进一步地,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均为直条形结构,且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四边形条框结构。
4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编织工具对应编织四边形的编织模块,底座1由均为直条形结构的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两两相对连接构成,将处于第一底座11上的待编织材料的端部通过固定结构2夹紧固定,再将位于第二底座12上的待编织材料与固定结构2上的待编织材料进行编织,最后形成需要的四边形编织模块。本实施例中编织工具,在简化了传统纯手工编织的同时,结构简单易操作,有利于传统工艺制品的推广应用。
47.进一步地,第一底座11为弯折形结构,第二底座12为直条形结构,且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六边形条框结构。且固定结构2为与第一底座11相配合的弯折形结构。
48.如图5至图8所示,为了适应不同形状的编织模块的需求,本实施例中的编织工具适于编织六边形编织模块、三角形编织模块和菱形编织模块。当需要编织六边形编织模块时,具体操作同上述实施例,即第一底座11上放置并固定编织材料,再将第二底座12上的待编织材料与固定结构2上的待编织材料进行编织,完成六边形编织模块的编织。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编织三角形编织模块或菱形编织模块时,仅需将待编织材料放置于第一底座11的部分结构上,具体是指由两个条框构成的折形条框的中的一个条框结构上,然后通过固定结构2进行夹紧固定,再将第二底座12上的待编织材料以压挑的方式依次穿入,完成所需形状的编织。
49.进一步地,底座1和/或固定结构2设有凹槽,凹槽适于容纳条形模板3。
50.如图2、图6和图10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即编织工具的底座1上设有容纳条形模板3的凹槽,对条形模板3起到限位作用,有效防止条形模板3在编织过程中移动导致编织质量降低。作为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即编织工具的固定结构2上设有凹槽,用于容纳条形模板3的上部结构,在对条形模板3起到位置固定作用的同时,更有利于固定限位结构32之间的待编织材料。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方式,即编织工具的底座1以及固定结构2上同时设有容纳条形模板3的凹槽,使得在编织过程中,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编织质量的提高。
51.进一步地,设于底座1的凹槽的深度与模板本体31的高度相等。
52.如图3、图4、图7和图8所示,条形模板3置于底座的凹槽内,模板本体31的高度与凹槽的深度相匹配,而条形模板3的限位结构32则处于底座的凹槽外部,或者容置于固定结构2的凹槽内。当需要固定待编织材料时,固定结构2和底座1能够更好的夹紧固定待编织材料,增加编织过程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凹槽的深度方向是指凹槽沿y轴的方向,模板本体31的高度则是指当条形模板3放置于底座1的相应凹槽内时沿y轴的方向。
53.进一步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0,固定结构2设置有第二凹槽20,第一凹槽10的长度大于条形模板3的长度,且第二凹槽20的长度与条形模板3的长度相等。
54.作为上一个实施例的扩展,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0长度大于条形模板3的长度,使得凹槽的两端留有空隙,当需要更换条形模板3时,凹槽的空隙方便换取位于凹槽内的条形模板3。
55.进一步地,编织工具还包括调节螺钉4,调节螺钉4设置于底座1的下方,底座1设有与调节螺钉4相配合的螺孔,且调节螺钉4适于通过螺孔调整底座1相对于放置平台的高度。
56.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调节螺钉4与底座1的螺孔螺纹连接,当编织工具放置于平台上时,如果高度或者平衡度不利于编织工作时,可通过旋转调节螺钉4对底座1进行调节,直至达到所需的高度,或者达到平衡放置状态不产生晃动。这种通过调节螺钉4调节底座1的方式,操作简单,直观,可视性强。
57.进一步地,固定结构2与第一底座11的连接方式为卡接。
58.如图1和图5所示,作为固定结构2和第一底座11可拆卸连接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连接方式为卡接,具体为在固定结构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底部设有凸部,第一底座11在对应凸部的位置设有配合所述凸部的凹部,固定结构2和第一底座11通过凸部和凹部的配合实现连接固定。优选地,凸部为圆柱形,凹部为配合圆柱形的圆孔。由此,实现了对待编织材料的固定,连接方式简单,安拆方便。
59.本实施例所述编织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根据第一底座11上的条形模板3的限位结构32之间的宽度,放入合适宽度的待编织材料(例如3mm、5mm或8mm),通常在竹编领域使用的带编织材料为竹篾等条形编织材料,然后通过固定结构2固定竹篾,当使用四边形编织工具时,仅需固定竹篾的两端;当使用六边形编织工具时,则需使用固定结构2分别固定两个方向的竹篾的两端。再根据第二底座上的条形模板3的限位结构32之间的宽度,放入竹篾,进行编织,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边缘处理和连接,最终完成竹编织备的编织和由面到体的制备成型。
6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编织工具的条形模板3能够对应不同的编织模块,然后通过条形模板3对待编织材料的选择进行指导,确定待编织材料的选取和排布,简化了编织前期的准备工作,再通过固定结构2和底座1对带编织材料中的经或纬方向的编织材料进行固定,降低了纯手工编织的难度。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工具,通过对传统纯手工编织的优化,能够根据不同需求编织不同的平面编织模块,且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拓展了竹编织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61.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底座(11)和至少一组第二底座(12),所述第一底座(11)和所述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11)上设置有固定结构(2),所述固定结构(2)与所述第一底座(11)可拆卸连接;条形模板(3),包括模板本体(31)和多个沿所述模板本体(31)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结构(32),相邻两个所述限位结构(32)之间适于放置待编织材料,且所述条形模板(3)包括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所述第一条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12)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1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条形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1)与所述固定结构(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体(31)与所述限位结构(32)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结构(32)之间的距离相同或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体(31)与所述限位结构(32)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结构(32)适于根据所述待编织材料的尺寸沿所述模板本体(31)的长度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1)和所述第二底座(12)均为直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11)和所述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四边形条框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1)为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二底座(12)为直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底座(11)与所述第二底座(12)相互连接形成六边形条框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2)为与所述第一底座(11)相配合的弯折形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或所述固定结构(2)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容纳所述条形模板(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底座(1)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模板本体(31)的高度相等。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0),所述固定结构(2)设置有第二凹槽(20),所述第一凹槽(10)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模板(3)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凹槽(20)的长度与所述条形模板(3)的长度相等。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螺钉(4),所述调节螺钉(4)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下方,所述底座(1)设有与所述调节螺钉(4)相配合的螺孔,且所述调节螺钉(4)适于通过所述螺孔调整所述底座(1)相对于放置平台的高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编织工具,涉及竹制品编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底座和至少一组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结构,且第一底座上设置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第一底座可拆卸连接;条形模板,包括模板本体和多个沿模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限位结构,相邻两个限位结构之间适于放置相同或不同宽度的待编织材料,且条形模板包括第一条形模板和第二条形模板,第一条形模板设置于第二底座上且与第二底座可拆卸连接,第二条形模板设置于第一底座与固定结构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纯手工编织的优化,能够根据不同需求编织不同的平面编织模块,且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拓展了竹编织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活中的应用。活中的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

杨洪君 宋佳珈 袁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服装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1.04.20

技术公布日:

2022/6/30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5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底座   所述   条形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