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电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开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温电开水器。


背景技术:



2.开水器也称开水炉,是为了满足较多人员饮用开水的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而生产开水的饮水设备。
3.现有专利中也公开了开水器,例如申请号为201410584301.3的虹吸加热罐驱动开水凉开热水调节机,其可以提供开水、凉白开和热水两种水温的使用水,但是上述三种使用水的温度并不能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随时调节,使用不便。同时其热水是采用将冷水直接与加热罐加热出来的开水进行混合调配而成,这也就导致了该冷水并未经加热消毒,导致混合后的热水并不能直接饮用,存在饮用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温电开水器,可以根据需求对用水端的液体变温调节,使用方便,且避免饮用安全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温电开水器,用于对供水端提供的水加热,并向用水端供水,至少包括加热罐、热交换机构和调温阀;所述加热罐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储液腔体,其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储液腔体连通;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水端连通,所述出水口通过第一主管路与第一分管路的一端和第二分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管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分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调温阀与第二主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用水端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具有内流道和外流道,所述内流道串联在所述第二分管路上,所述外流道串联在所述进液管路上,以使得所述第二分管路内的液体在所述热交换机构内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换热,并且所述第二分管路内的液体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不交融。
6.由此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水口处设置第一分管路和第二分管路对加热罐的出水口进行分流,使得一部分热水通过热交换机构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换热降温,然后降温后的热水与原热水再经过调温阀调节混合后导流至用水端,从而实现对出水口排出的热水进行变温调节,使用方便。同时,由于第二分管路的热水通过热交换机构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换热降温,无需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混合交融,避免生水未经加热就导流至用水端的情形,保证了用水端用水的安全问题。
7.同时,进液管路的液体需要在热交换机构处与第二分管路内的热水进行换热,也就是说,进液管路内的液体经过预热后再流入至加热罐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加热罐液体的温度,从而降低加热罐的电量消耗,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变温电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变温电开水器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11.图中:1、供水端;2、用水端;3、加热罐;31、进水口;32、出水口;33、储液腔体;331、加热腔体;332、对流腔体;34、加热器;35、预热管;351、第一管部;352、第二管部;36、套筒;37、排污阀;38、水位传感器;39、温度探针;4、热交换机构;5、调温阀;61、第一主管路;62、第二主管路;63、第一分管路;64、第二分管路;71、过滤系统;72、电磁阀;73、水流传感器;74、泄压阀;8、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第一端”、“第二端”、“一端”、“另一端”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1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滑动连接”、“固定”、“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4.对于现有专利中公开的开水器,其申请号为201410584301.3的虹吸加热罐驱动开水凉开热水调节机,其可以提供开水、凉白开和热水两种水温的使用水,但是上述三种使用水的温度并不能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随时调节,使用不便。同时其热水是采用将冷水直接与加热罐加热出来的开水进行混合调配而成,这也就导致了该冷水并未经加热消毒,导致混合后的热水并不能直接饮用,存在饮用安全的问题。
15.并且其所用的加热罐内的液体在加热后,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导致液体汽化,在汽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咕噜咕噜的声响,从而使整个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16.基于上述所产生的问题及不良体验,因此急需一种变温电开水器,可以根据需求对用水端的液体变温调节,使用方便,且避免饮用安全和噪音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8.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种变温电开水器,用于对供水端1提供的水加热,并向用水端2供水。变温电开水器至少可以包括加热罐3、热交换机构4和调温阀5。加热罐3具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和储液腔体33,其中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与储液腔体33连通。进水口31通过进液管路与供水端1连通,从而由加热罐3用于对供水端1从进水口31流入的液体进行加热。出水口32通过第一主管路61与第一分管路63的一端和第二分管路64的一端连通。第一分管路63的另一端和第二分管路64的另一端通过调温阀5与第二主管路62的一端连通,第二主管路62的另一端与用水端2连通。热交换机构4具有内流道和外流道,内流道串联在第二分管路64上,外流道串联在进液管路上,以使得第二分管路64内的液体在热交换机构4内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换热,并且第二分管路64内的液体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不交融。如此,吹水口32流出的热水,可以一部分直接流入至调温阀5内,另一部分可以经过第二分管路64流经热交换机构4进行换热,然后再流经调温阀5,最后由调温阀5对第一分管路63和第二分管路64内的液体进行调节混合,从而控制流入至用水端2内的水温。
19.这样,可以实现对出水口32排出的热水进行变温调节,使用方便。同时,由于第二分管路64的热水通过热交换机构4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换热降温,无需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混合交融,避免生水未经加热就导流至用水端的情形,保证了用水端用水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进液管路的液体需要在热交换机构4处与第二分管路64内的热水进行换热.也就是说,进液管路内的液体经过预热后再流入至加热罐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加热罐液体的温度,从而降低加热罐的电量消耗,提高加热效率。
20.在实际应用中,供水端1可以是自来水供水,也可以是其他水源供水,例如矿泉水桶等。用水端2则是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应,例如,可以是饮水机或者茶盘等。调温阀5可以采用三通调节阀,从而调温阀5可以具有两个进水端和一个出水端,第一分管路63的另一端和第二分管路64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进水端连通,该出水端连通至用水端2,从而对热水温度进行调节。其中,热交换机构4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第二分管路64内的热水和进液管路内的冷水可以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两个管路内的液体不相互交融。
21.进一步的,进液管路上还可以串联有过滤系统71和电磁阀72。过滤系统71和电磁阀72位于热交换机构4和供水端1之间,从而对供水端1流出的冷水进行过滤和控制开闭,可以保证用水端2出水的清洁度,以及减少加热罐3和热交换机构4因水质问题的损坏率。
22.进一步的,进液管路上还串联有水流传感器73和泄压阀74,水流传感器73和泄压阀74位于热交换机构4和进水口31之间。水流传感器73用于检测进水的流速,从而避免加热罐3出现干烧的情形。泄压阀74用于管路的压力保护,避免进液压力过大,导致损坏情形。
23.变温电开水器还可以包括主控板8,主控板8分别与加热罐3、调温阀5、电磁阀72和水流传感器73电性连接,从而通过主控板8分别控制加热罐3、调温阀5、电磁阀72和水流传感器73。
24.关于加热罐的3的具体结构。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罐3通常为竖直设置的。进水口31位于加热罐3的底部,出水口32位于加热罐3的顶部。储液腔体33包括加热腔体331和对流腔体332,加热腔体331上下两端分别与对流腔体332连通,并且加热腔体331内设置有加热器34。这样,当加热腔体331内的液体加热后,加热腔体331内的温度升高,温度
高的液体上涌,从而在加热腔体331和对流腔体332之间形成一个内外压差和上下压差,这也就使得加热罐3内的液体可以形成图1所示的循环流动,即加热腔体331内的液体向上流动,然后到达顶端后进入对流腔体332内,接着向下移动至底端,在回流至加热腔体331内。
25.对流腔体332内设有预热管35,预热管35的一端与进水口31连通,预热管35的另一端位于加热腔体331的底部,并且存在部分预热管35位于加热腔体331的顶部。如此,加热罐3的内部顶端沸腾液体会与位于加热腔体331顶部的部分预热管35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消减部分沸腾液体的温度,从而可以降低沸腾液体气化的程度,进而消除加热器因液体气化而产生噪音。并且由于从进水口31进入的冷水经过预热后与加热器34接触,从而可以降低进液的液体与加热器34之间的温度差,进而降低因进液的液体与加热组件的温度差较高产生的瞬间噪音。同时,加热罐3在进行加热时,温度高的液体上涌从而在对流腔体331内形成顶部温度高的高温区域和底部温度低的低温区域,从进水口31进入的冷水可以从低温区域向高温区域流动,从而逐步预热,避免高温区的水温迅速下降,影响加热腔体331和回流腔体332之间的液体循环速度,从而避免影响加热罐3的整体加热效率。并且经上述预热后的液体,再经过第二管部352导流至加热腔体331内,抬高了从进水口31进入加热腔体331内的液体温度,从而降低液体进入加热腔体331内进行加热的温差,进而在加热同等体积液体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用电量,提高加热器的效率。
26.需要解释的是,虽然预热管35内的液体经过热交换机构4和对流腔体332的双次预热,但由于流速以及换热效率的原因,位于加热腔体331顶部的部分预热管35内的液体仍与加热罐3的内部顶端沸腾液体存在温度差,因此热罐3的内部顶端沸腾液体会与位于加热腔体331顶部的部分预热管35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消减部分沸腾液体的温度,从而可以降低沸腾液体气化的程度,进而消除加热器因液体气化而产生噪音。
27.在实际应用中,加热器34具体采用电加热器,当然并不仅限于次。加热单元5可以是在加热罐3底面内壁垂直设置的多对倒u型金属电热管,或是加热罐3底面内壁垂直设置的高强度、水电屏蔽、无缝自动银钎焊、耐压12bar的英格莱840不锈钢电热管,或是其罐体底面内壁垂直设置的大直径组合镍铬丝发热管,或是其加热罐3底面内壁垂直设置的多根高绝缘、高导热、高稳定性非金属电热管,或是其加热罐3底面内壁中央设置的电发热盘;或是其加热罐3底面内壁中央设置的电磁式发热盘。
28.关于加热腔体331和对流腔体332的具体形成方式,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罐3内设置有套筒36,套筒36将储液腔体33划分为加热腔体331和对流腔体332。
29.其中,预热管3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部351和第二管部352。第一管部351的一端与进水口31连通,第一管部351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设置并第二管部352的一端连通。第二管部352的另一端位于套筒36的底部,并且第二管部352螺旋环绕套筒36设置,第二管部352的另一端开口可以朝向套筒34设置。
30.第一管部351和第二管部352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成型而成。
31.进一步的,进一步的,加热罐3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37,用于对加热罐3的内部液体进行排出和用于日常加热罐3的内部清洁。加热罐3的顶部设置有水位传感器38,以检测储液腔体33内的液位。加热罐3上还设置有温度探针39。温度探针39具体有两个,其中一温度探针39位于加热罐3的顶部,另一温度探针39位于加热罐3的中部/底部。
32.由此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水口处设置第一分管路和第二分管
路对加热罐的出水口进行分流,使得一部分热水通过热交换机构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换热降温,然后降温后的热水与原热水再经过调温阀调节混合后导流至用水端,从而实现对出水口排出的热水进行变温调节,使用方便。同时,由于第二分管路的热水通过热交换机构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换热降温,无需与进液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混合交融,避免生水未经加热就导流至用水端的情形,保证了用水端用水的安全问题。
33.同时,进液管路的液体需要在热交换机构处与第二分管路内的热水进行换热,也就是说,进液管路内的液体经过预热后再流入至加热罐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加热罐液体的温度,从而降低加热罐的电量消耗,提高加热效率。
34.进一步的,在加热罐的内部设置预热管,预热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预热管的另一端位于加热腔体的底部,并且存在部分预热管位于加热腔体的顶部。如此,当加热罐的内部顶端沸腾液体会与位于加热腔体顶部的部分预热管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消减部分沸腾液体的温度,从而可以降低沸腾液体气化的程度,进而消除加热器因液体气化而产生噪音。并且由于从进水口进入的冷水经过预热后与加热器接触,从而降低进液的液体与加热组件之间的温度差,进而降低因进液的液体与加热组件的温度差较高产生的瞬间噪音。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变温电开水器,用于对供水端(1)提供的水加热,并向用水端(2)供水,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加热罐(3)、热交换机构(4)和调温阀(5);所述加热罐(3)具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和储液腔体(33),其中所述进水口(31)和所述出水口(32)与所述储液腔体(33)连通;所述进水口(31)通过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水端(1)连通,所述出水口(32)通过第一主管路(61)与第一分管路(63)的一端和第二分管路(6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管路(6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分管路(6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调温阀(5)与第二主管路(6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管路(62)的另一端与所述用水端(2)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4)具有内流道和外流道,所述内流道串联在所述第二分管路(64)上,所述外流道串联在所述进液管路上,以使得所述第二分管路(64)内的液体在所述热交换机构(4)内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换热,并且所述第二分管路(64)内的液体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不交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上还串联有过滤系统(71)和电磁阀(72);所述过滤系统(71)和所述电磁阀(72)位于所述热交换机构(4)和所述供水端(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上还串联有水流传感器(73)和泄压阀(74);所述水流传感器(73)和所述泄压阀(74)位于所述热交换机构(4)和所述进水口(3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电开水器还包括主控板(8),所述主控板(8)分别与所述加热罐(3)、所述调温阀(5)、所述电磁阀(72)和所述水流传感器(73)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阀(5)采用三通调节阀;所述热交换机构(4)采用板式换热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31)位于所述加热罐(3)的底部,所述出水口(32)位于所述加热罐(3)的顶部;所述储液腔体(33)包括加热腔体(331)和对流腔体(332),所述加热腔体(331)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对流腔体(332)连通,并且所述加热腔体(331)内设置有加热器(34);所述对流腔体(332)内设有预热管(35),所述预热管(35)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31)连通,所述预热管(3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加热腔体(331)的底部,并且存在部分所述预热管(35)位于所述加热腔体(331)的顶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罐(3)内设置有套筒(36),所述套筒(36)将所述储液腔体(33)划分为所述加热腔体(331)和所述对流腔体(33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管(3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部(351)和第二管部(352);所述第一管部(35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31)连通,所述第一管部(351)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设置并所述第二管部(35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35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套筒(36)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二管部(352)螺旋
环绕所述套筒(36)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罐(3)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37);所述加热罐(3)的顶部设置有水位传感器(38),以检测所述储液腔体(33)内的液位。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温电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罐(3)上还设置有温度探针(39);所述温度探针(39)具体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温度探针(39)位于所述加热罐(3)的顶部,另一所述温度探针(39)位于所述加热罐(3)的中部/底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温电开水器,用于对供水端提供的水加热,并向用水端供水,至少包括加热罐、热交换机构和调温阀;所述加热罐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储液腔体;所述第一分管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分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调温阀与第二主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用水端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具有内流道和外流道,所述内流道串联在所述第二分管路上,所述外流道串联在所述进液管路上,以使得所述第二分管路内的液体在所述热交换机构内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换热,并且所述第二分管路内的液体与所述进液管路内的液体不交融。本申请可以根据需求对用水端的液体变温调节,使用方便,且避免饮用安全问题。且避免饮用安全问题。且避免饮用安全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康维 王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康维

技术研发日:

2022.05.09

技术公布日:

2022/1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2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4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管路   液体   热交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