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反应罐。


背景技术:



2.污水反应罐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在污水反应罐内部设置的填料,将废水和臭氧混合进行反应,并在污水反应罐形成均匀分布的大规模流动,使其进行厌氧-好氧不断作用,污泥清除效果极好。为了缩短工程完成时间,现有的污水反应罐大多通过伸入内部的曝气管进行曝气,气体分布不均匀,导致曝气和反应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反应罐。
4.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为:污水反应罐,包括罐体、布水器、曝气管、溢流管、连通管和催化剂填料,所述罐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曝气室、填料室和下曝气室,所述填料室周侧固定安装有排水管,所述布水器固定安装在上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固定安装在下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的周侧固定安装有支管,曝气管和支管的周侧开设曝气孔,所述催化剂填料设置在所述填料室内;
5.所述布水器依次与射流器、污水泵连接,且布水器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控制阀;所述射流器为文丘里射流器,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分别与射流器的喉管、所述曝气管连接,且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臭氧控制阀、第二臭氧控制阀;
6.所述溢流管由上曝气室依次穿过所述布水器、催化剂填料、下曝气室并固定,所述溢流管的顶端延伸至上曝气室靠近顶部位置,所述连通管有多根,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下曝气室,另一端嵌入催化剂填料内,连通管的周侧开设有若干通孔。
7.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罐体固定架设在底座上。
8.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布水器为圆盘状结构,布水器的中间为实心部分,其内部设置有环形腔,所述布水器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环形腔连通的布水孔。
9.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溢流管的顶部延伸长度占上曝气室高度的五分之四。
10.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对罐体进行分层,并由一次曝气、二次曝气和催化反应形成多级臭氧融合反应系统,且相邻两级曝气反应之间均采用溢流方式进行,即污水在上曝气室溢流至下曝气室,由下曝气室溢流至填料室,从而提高反应时间,并最大限度保证臭氧的融合量,达到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水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水反应罐中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水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罐体1、上曝气室2、填料室3、下曝气室4、布水器5、曝气管6、溢流管7、连通管8、污水泵9、射流器10、臭氧发生器11、排水管12、第一臭氧控制阀13、第二臭氧控制阀14、排水控制阀15、催化剂填料16、污水控制阀17、排气阀18、底座19、布水孔20、支管21、通孔22。
具体实施方式
17.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8.实施例一:
19.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示的是污水反应罐,包括罐体1、布水器5、曝气管6、溢流管7、连通管8和催化剂填料16,所述罐体1固定架设在底座19上,所述罐体1内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曝气室2、填料室3和下曝气室4,所述填料室3周侧固定安装有排水管12,排水管12上安装有排水控制阀15,所述罐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排气阀18,所述布水器5固定安装在上曝气室2内,所述曝气管6固定安装在下曝气室4内,所述曝气管6的周侧固定安装有支管21,曝气管6和支管21的周侧开设曝气孔,所述催化剂填料16设置在所述填料室3内。
20.具体的,所述布水器5为圆盘状结构,布水器5的中间为实心部分,其内部设置有环形腔,所述布水器5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环形腔连通的布水孔20,布水器5依次与射流器10、污水泵9连接,且布水器5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控制阀17。污水泵9将污水经过射流器10泵送至布水器5中,并由布水器5上的布水孔20排出至上曝气室2内,污水控制阀17用于控制污水流速和压力。
21.本实施例中,所述射流器10为文丘里射流器10,即射流器10由为三段管体连接而成,其中间段形成管径最小的喉管,臭氧发生器11的出气端分别与射流器10的喉管、所述曝气管6连接,且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臭氧控制阀13、第二臭氧控制阀14。
22.臭氧发生器11产生的臭氧一路通入射流器10的喉管内,在文丘里射流器10内产生负压吸附作用并与污水进行混合,再由布水器5排出。另一路臭氧通入通入曝气管6并对下曝气室4内的污水进行二次曝气,两个臭氧控制阀用于控制臭氧的通断。
23.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7由上曝气室2依次穿过所述布水器5的实心部分、催化剂填料16、下曝气室4并固定,所述溢流管7的顶端延伸至上曝气室2靠近顶部位置,其延伸长度约占上曝气室2高度的五分之四,所述连通管8有多根,连通管8的一端连通所述下曝气室4,另一端嵌入催化剂填料16内,连通管8的周侧开设有若干通孔22,多根连通管8均匀分布。
24.本实用的工作原理:
25.污水与臭氧在射流器10内混合后,由布水器5排出,并在上曝气室2内逐渐汇集,当污水液位到达溢流管7高度后经溢流管7溢流至下曝气室4内,再由曝气管6和支管21排出的臭氧进行二次曝气融合,进而提高臭氧反应时间。此外,经过二次曝气后,60%的臭氧分子能够与污水充分融合反应,剩余臭氧与污水经连通管8通入连填料室3内,并由连通管8周侧的若干通孔22由内部通入催化剂填料16中,在催化剂填料16的作用下继续进行催化融合,进而使得臭氧分子与污水完全融合,提高反应效率,经过臭氧处理后的污水由排水管12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对罐体1进行分层,并由一次曝气、二次曝气和催化反应形成多级臭氧融合反应系统,且相邻两级曝气反应之间均采用溢流方式进行,即污水在上曝气室2溢流至下曝气室4,由下曝气室4溢流至填料室3,从而提高反应时间,并最大限度保证臭氧的
融合量,达到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26.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反应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布水器、曝气管、溢流管、连通管和催化剂填料,所述罐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曝气室、填料室和下曝气室,所述填料室周侧固定安装有排水管,所述布水器固定安装在上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固定安装在下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的周侧固定安装有支管,曝气管和支管的周侧开设曝气孔,所述催化剂填料设置在所述填料室内;所述布水器依次与射流器、污水泵连接,且布水器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控制阀;所述射流器为文丘里射流器,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分别与射流器的喉管、所述曝气管连接,且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臭氧控制阀、第二臭氧控制阀;所述溢流管由上曝气室依次穿过所述布水器、催化剂填料、下曝气室并固定,所述溢流管的顶端延伸至上曝气室靠近顶部位置,所述连通管有多根,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下曝气室,另一端嵌入催化剂填料内,连通管的周侧开设有若干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固定架设在底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为圆盘状结构,布水器的中间为实心部分,其内部设置有环形腔,所述布水器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环形腔连通的布水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的顶部延伸长度占上曝气室高度的五分之四。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反应罐,包括罐体、布水器、曝气管、溢流管、连通管和催化剂填料,所述罐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曝气室、填料室和下曝气室,所述填料室周侧固定安装有排水管,所述布水器固定安装在上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固定安装在下曝气室内,所述曝气管的周侧固定安装有支管,曝气管和支管的周侧开设曝气孔,所述催化剂填料设置在所述填料室内;所述布水器依次与射流器、污水泵连接,且布水器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控制阀;所述射流器为文丘里射流器,臭氧发生器的出气端分别与射流器的喉管、所述曝气管连接,且连接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臭氧控制阀、第二臭氧控制阀。第二臭氧控制阀。第二臭氧控制阀。


技术研发人员:

涂德贵 付豪 姜毅 黄文财 沈顺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福建省闽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3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曝气   填料   连通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