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与装饰纹样

Forum of Arts
艺 苑
龙文化与装饰纹样
L O N G W E N H U A Y U Z H U A N G S H I W E N Y A N G
文/ 曹林娣
    中国人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民族魂的标志。龙的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八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出土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形象地演绎了这个传说。轩辕黄帝最后也是骑龙升了天,汉武帝曾不无羡慕地慨叹道:“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1)
    龙,是先民基于自然崇拜而假想的动物,体现了“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进程的超人的力量”和“原始宗教神秘观念”。(2) 在世界文明史上,人类原始宗教中祭拜的神灵雏形亦以怪禽异兽为多。在自然灾害频发、野兽肆虐的狩猎和采集时代,人们对某种动物或植物产生了依赖、害怕到信仰、
崇拜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血缘和命运的关系,于是就将那种动物或植物奉为该氏族的图腾。图腾说创自西方学者,原是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或曰奥日贝人)的方言,具有“彼之血族”、“种族”、“家庭”、“我的亲属”等意思。王大有等则以为,“图腾”一语源于上古中华,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一语乃由中华传入,图者,文也;腾者,媵也,婚媾也,因此,图腾是“联姻双方的氏族标志的整合
蒸压加气块
夏是禹的后代,所以龙又变为夏的图腾,故夏人的器物多以龙为饰。后来,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各部落间因战争、迁徙、杂居、通婚等因素,彼此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广泛的龙图腾崇拜。
    夏、商、周(西周)三代近一千五百年间,是中华文明走向初步综合的雏型期,也是民族融合的古代国家雏型期,这一时期,正是原始雏形龙存在的时期,从考古挖掘出来的各式龙形物,有花冠象鼻龙、鳄头凤冠龙、鸟头虎头龙、鹰头象鼻龙、象鼻蛇尾龙、蛇头双角双身龙、牛马头蛇身龙、猪头鹰爪蛇身双角龙、象鼻蛇身鱼鳍龙、鲵头双角蛇身龙、牛头蜴龙、虎头牛角龙等,因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华龙主体原形的争论,有蛇图腾的演变说、鳄鱼说、蜥蜴说、海马说、雷电说、恐龙说、穿
山甲说、金鱼子幼虫蛴螬说、青蛙说等。
(8)
    龙以蛇为最初原形比较合乎实际,闻一多先生早已在《伏羲考》中作过系统论述,我们今天判断该物“似龙”的主要标志是似蛇之身。今天可见的殷商后期周初时期的各种青铜器彝器上的夔龙、相柳、肥遗等这些具有神性的动物,都有蛇的身躯。蛇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小龙”。
草龙(拙政园)
图符”,(3) 
具有联姻或血缘关系的标志化等意义。约·弗·麦克
伦南《动植物的崇拜》说“图腾制是拜物教加外婚制和女系的血缘关系”,图腾的亲属观念是最早最基本的观念。在一种图腾符号下是一家人,进而把原始个体合成氏族,吉祥图腾符号成为一个民族最初凝聚力的标志,借此寻觅“亲族”、“先祖”的踪迹,以便求得心灵的庇护,这样,图腾成为恩神、保护神。图腾祖先的某一部分、某一特征,往往成为原始人超自然的力量
化身。(4) 可以帮助人类面对严酷的大自然,所以是一种信心、力
量和希望的人类最初的特殊吉祥物。
    图腾制是建立在狩猎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由于地域的固定,狩猎范围乃专门化而形成猎取一定动物的生产集团,生
产集团与动物名称相连结,即产生图腾的名称,(5) 故不同的地
域也就有了不同的图腾。
    龙最早为东方“夷族”的太  落视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所言:“太  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居江淮流域的太  部落,以龙命官。传说舜命鲧治洪水,不成,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6) 《括地志》:“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
(7)
大如擘指。”郭璞以为即细颈大头的蝮蛇。《楚辞·招魂》中描写的:“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古代,中原人认为南方多蛇,又贱视南方种族,故往往以虫(蛇)命名南方各族,如蛮、闽、蜒、巴、蚩等。
    闻一多《伏羲考》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今天我们看到
的龙有“九似”之身,充分说明了中华龙是多元原形龙的集合体。中华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动物资源丰富,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天文圆顶    中华龙是大自然威力的象征,受到以农立国的中华先民敬畏和尊崇。东汉许慎在《说文·龙部》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不仅具有变幻莫测的神异彩,还能在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呼风唤雨,行云播舞,司掌旱涝,主宰风雪雨露,具有利万物的吉祥内涵。雨水乃农业生产的命脉,“主水之神”龙,能兴云作雨祈丰收,遂成为百姓心中神圣、吉祥、喜庆之神和保护神。    龙作为神兽标记符号,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半坡彩陶上就有类龙纹,苏州吴县草鞋山的良渚文化晚期出土陶器盖上也勾刻有似蛇似龙的图案。
    商周青铜器上有了龙形纹饰,如龙耳尊、龙纹钟、龙纹壶、龙纹扁足鼎等,如《坐式铜龙》,此龙仰首张口,弓身,龙尾上卷,左前足踏地,右前爪抓一朵祥云,后腿坐在地上,平稳中显出内在的力量,龙发向后飘扬,与肩部长起的蔓状烟云相接,
犹如腾云驾雾,形象生动威严。
    春秋以前玉佩大多以龙凤图案一并出现。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鉴”通体饰有繁密的蛟龙纹;“吴王夫差
鉴”的提梁是一条龙,龙体无数龙交结而成的透雕蛟龙纹,盖面和器腹饰有细密规整的交形蟠蛇纹,腹下呈扁圆,前有龙角翘出,后有龙尾卷曲,十分生动。湖南楚地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龙凤人物图》、《御龙图》和《龙凤导引升天图》等帛画。
    上古先民视天体为神灵之居所,并发展为“五帝”之说,即东青帝,其精为龙;西白帝,其精为虎,南赤帝,其精为鸟,北黑帝,其精为玄武,中天黄帝,其精为北斗。这样,就使图腾崇拜与诸天帝合一。战国初又有了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青龙为东方七宿宿主,又附会后来发展的“五行说”,以木为青龙。龙成为守护东方之神。
    春秋末期龙装饰图案就用在建筑上了。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国王城(今苏州),城南建有“盘、蛇”二门,用的是十二生肖的方位:越处“巳”位,即蛇位,故筑蛇门以朝越,蛇门上还制作了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头向着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和朝拜吴国;吴的主位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
在线检测仪表    人类最早生活在非洲丛林里,蛇类在森林草树间游弋如飞、又喜欢在阴雨雾霭的天气里溯游戏水,还常潜于幽谷深潭或沼泽之中,威胁人类安全,人类对此产生恐惧是必然的。据MTP医学信息网2003-8-30说,一项发表于7月的《普通精神病学档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期刊上最新的研究建议,对蛇的恐惧其实是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上。
也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上古时代,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将蛇类视作图腾来崇拜,古埃及先以鹰为图腾,后以蛇为图腾;希腊神话中的地神是蛇,神庙里供养着大蛇;印度有崇蛇传统,眼镜蛇深受人们的崇拜,印度还有蛇节;远古时代的“西方龙”大多也为巨蟒状或蜥蜴状的怪物,如古代挪威神话中的龙就是一条“人间巨蟒”,传说体长可绕世界一周。中国上古时期的酋长,不少为人首蛇身,除了上面引述的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外,《山海经》中共工之臣相柳九首蛇身;太  为人头蛇身。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安徽等地都有崇蛇习俗;东汉许慎认为闽
oled灯人是蛇图腾的种族:“闽,东南越,蛇种。”(9) 
dota重金属《福建通志》载:
“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丛生。”“闽”字为门内一“虫”字,“虫”篆文蛇形,《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
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相传当时城门上曾刻置一条九曲蟠龙,面朝越国,因名盘门。这里已经用了十二生肖方位的生克观念。    至今发现最早的可能与四神观念有某种联系的纹样,是距今近六千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蚌壳摆塑龙、虎纹样,防卫恰好是龙东虎西。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漆衣箱上,绘有二十八星宿图,龙为东宫、虎为西宫。西汉未央宫遗址出土的四神瓦当,据推测,均按不同方位使用,当是最早的完整四神纹样。同时,汉铜镜、唐铜镜、隋唐墓志盖上,都可看
到。东汉墓室的画像石、高句丽墓室壁画、唐墓室壁画中,常见青龙、白虎纹,多刻在墓道的东西壁上,显然代表东西方之神。秦代屠龙纹瓦当,汉代瓦当、画像砖上龙纹饰大量出现。画像砖“东王公乘龙”、“苍龙星座”画像石上的“龙驾云车”、应龙纹、乐舞百戏图之龙纹等。如瓦当应龙纹,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体极大,眉弓高耸,牙齿锐利,前额突起,长脸无须,独角或齿状双角,颈细腹大,尾尖长,尾梢作三角形,极似鱼尾和海马海龙尾,整个体形大而短粗,四肢强壮,足多作三趾,俨然是一只爬行走兽,一只生翅的。该文饰取圆形适合,在圆形中,简约表现的应龙奔突呼哧向前,极有生意和运动感。龙纹的形态已经比较完整。    汉开国之君刘邦首先以龙子自贵,“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10) 汉画像砖上出现了龙拉车的《黄帝巡天图》,自此,在整个专制帝国社会,龙一直作为皇室的标帜。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戴龙冠、坐龙椅、乘龙舟。皇帝的一切都要跟龙扯上关系。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藉以神化自己的统治,失去了原来图腾综合的意义。
    龙既为“帝德”和“天威”的标记,也成为皇家建筑装饰的专利,而不允许出现在非皇家的建筑装饰中。明清两朝皇宫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众多的雕有龙图案的器物,皇宫城墙上都是以雕龙为标志。哑光玻璃
    故宫金銮殿用沥粉贴金以及玺彩画装饰神态各异的金龙12554条,为世界上最大的龙宫。金銮
宝座上段天花中央的大型盘龙藻井。藻即水藻等水中植物,代表水。井,即天文上所称的东井,为储水之所,是克火的吉祥物。这口藻井上圆下方,全井分上中下三层,以斗拱承托,层层递收。中层八角井,满布云龙雕饰。穹隆圆顶内,盘卧巨龙,俯首下视,口衔宝珠,这种宝珠称轩辕镜,取自轩辕星。据《晋书·天文志》载,轩辕
台北关渡宫
十七星,在北斗七星之北,为轩辕皇帝之神,系黄龙之体。《春秋合诚图》记载,轩辕星是主雷雨之神。雷雨之神坐镇于此,保证大殿的安全。同时也标榜自己继承了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以来的法统之意。故宫养心殿顶也装饰有精美的蟠龙斗八藻井。
    北海的九龙壁是我国著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最精美的一座,整壁用424块七琉璃砖砌成,壁两面各有蟠龙9条,飞腾戎珠于波涛云际之中,栩栩如生的飞龙在整个审美视域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神圣超然的联想余地。北海临水的五座亭子,相传为帝、后垂钓、观烟火和赏月的地方,以中亭最大,由白石护栏相连,主次分明,飞金走彩,远望形如游龙,也以“五龙亭”称之。
    凡是与帝王有关的御碑亭、丹墀,都有龙的身影。
    在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木构架建筑怕火,主水的龙自然成为建筑的保护神,成为降火灾的象征物,大量出现在皇家和民间建筑物屋脊及墙体上。
    屋脊两端的鸱吻,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
《营造法石墀 (故宫)式》载《汉纪》,称汉代“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以厌火祥”。李允  在《华夏意匠》里则说:“据说鸱尾是佛教输入后而带来的一
种意念,所谓虬尾似鸱的鱼,就是‘摩诘鱼’,所谓‘摩诘鱼’,就是今日所称的鲸鱼,鲸鱼会喷水,因此将它的尾巴的形状放在屋顶上象征性地希望它能产生‘喷水’的防火作用。”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
    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一说是仙人为了防止能降雨消灾的脊龙逃走因而将剑插入龙身。其实也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物,是为了在脊龙背上开口以便倒入填充物,剑靶是作为塞子用来塞紧开口的。
    龙吻脊是最高等级的屋脊,俗称龙门脊。龙吻脊饰最早出现在金代,明清时龙吻脊饰普遍见于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这时龙脊饰的象征义除了厌火,还象征天、皇权和神权。
    目前我国最大的“龙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鱼龙吻脊品位较龙吻脊低,一般用于寺庙的副殿建筑以及大户宅第建筑。鱼为原始社会崇拜物之一,很早就被先民视为具有神秘再生力与变化力的神圣动物。鱼本来就是龙的原摹本之一,在上古神话中早就有鱼变龙的传说,《辛氏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
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鲤鱼跳龙门”便成为祝颂高升、幸运的吉祥符。伴随着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龙首鱼身的半龙形象大量出现,寒士的“金榜题名”成为“跳龙门”的象征,科举落第者则“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11) 龙头鱼身的鸱吻造型,既象征着“变龙”的期盼,又借龙首吐水,藉以阻挡风雨雷电,确保屋宇永固。
    还有筑脊的两端有龙首形饰物者,往往仅有龙头而不见尾巴,且龙首向外,称哺龙脊,是南方寺宇厅堂常用之脊饰,较清代官式之正吻简单。
    私家园林建筑物上的龙饰物,大多为四爪龙、三爪龙,以区别作为皇帝象征的“五爪金龙”,其它大量用夔龙纹、草龙纹、拐子龙纹来装饰,以避僭越之嫌。
    上海豫园园中有几处龙墙:园里的围墙,蜿蜒起伏,顶上饰以龙头,并用瓦片组成麟状,象征龙身,一垛墙如居龙游动,称为龙墙。大假山后有卧龙,和煦堂西有双龙戏珠,内园“可以观”前有眠龙,各具特。点春堂西有一垛龙墙,名穿云龙墙,龙头用泥塑成,龙身以瓦作成鳞片,龙首威武,龙身蜿蜒。整条龙似欲昂首腾飞,穿向云中。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37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腾   象征   成为   龙纹   建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