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两轮车架、一种两轮车转向装置和一种两轮车。


背景技术:



2.在行驶速度较低的情况下,两轮车的运转行为可能是不稳定的。在运转稳定性较低的情况下,两轮车的前轮可能倾向于向侧面偏斜。偏斜的前轮和由此摆向侧方的车把可能导致危险的行驶状况。
3.即使在两轮车的前轮被抬高的情况下,前轮也可能向侧面偏斜并且车把可能摆向侧方。例如,两轮车的停驻或抬高或者两轮车的运输可能由此受到不利影响并且可能在两轮车的周围导致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所述设备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取决于转向角度来提供复位矩。所述两轮车转向机构可以为自行车转向机构或摩托车转向机构。
5.复位矩可以为用于使叉杆或布置在叉杆处的两轮车把手(可以为自行车把手或摩托车把手)复位的复位矩。因此,复位矩可以为叉杆复位矩或把手复位矩或者可以产生叉杆复位矩或把手复位矩。转向角度可以基于两轮车转向机构的两轮车把手的转动角度。所述设备可以为可补装在两轮车上的两轮车部件。所述设备可以支承在两轮车的两轮车架处并且可以与两轮车的叉杆连接。所述两轮车部件可以为自行车部件和/或摩托车部件。
6.复位矩可以实现两轮车转向机构向所述设备的中性位置复位。所述中性位置可以是所述设备的能够引起两轮车的直线行驶的状态。所述中性位置还可以为所述设备的如下状态:其中所述设备在没有外部转向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处于力矩平衡或力平衡。
7.所述设备可以具有支承装置,以便将所述设备支承在两轮车架处。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安置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支承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述设备牢固地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替代于此,所述支承装置还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述设备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例如用于将所述设备旋转铰接式地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例如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支承销,所述设备可以经由所述支承销而旋转铰接式地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
8.所述设备可以具有连接装置,以便将所述设备与叉杆防旋转地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述设备与所述叉杆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地连接。例如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为可以防旋转地紧固在把手杆处的圆形夹或夹子。转向角度因此可以对应于所述叉杆的旋转角度。所述两轮车把手可以经由把手立管(lenkervorbau)与所述叉杆防旋转地连接。转向角度因此可以对应于所述两轮车把手的转动角度。
9.所述连接装置可以具有旋转轴线,所述旋转轴线可以对应于所述叉杆的旋转轴
线。所述旋转轴线可以为所述叉杆和所述连接装置的共用的旋转轴线。所述叉杆可以围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的头管中的头组件。
10.根据所述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为前轮叉。所述设备由此可以经由所述前轮叉与所述叉杆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例如为所述前轮叉的叉臂。所述设备由此还可以经由所述叉臂与所述叉杆连接。所述设备由此可以以特别紧凑的方式被补装在前轮处。
11.所述设备可以具有储能装置,以便储存复位力。复位力可以为用于使叉杆或布置在叉杆处的两轮车把手复位的复位力。因此,复位力可以为叉杆复位力或把手复位力或者可以产生叉杆复位力或把手复位力。所述储能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提供或输出在所述连接装置旋转时增大的复位力。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可以基于所述把手杆的旋转或者所述两轮车把手的转动。
12.所述设备可以具有力传递装置,以便将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力传递装置还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述复位力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储存的复位力引入所述力传递装置中。
13.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力传递点。所述力传递点可以形成力杠杆的力接合点,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或提供所述复位矩。所述力杠杆可以形成或实现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力传递点之间的单侧力杠杆。
14.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通过所述偏心的力传递点和所述力传递装置在所述储能装置处的接合点形成力作用线,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力作用线可以被适配为用于传递基于所述转向力的拉力。所述力线还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所述复位力从所述储能装置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
15.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点和/或所述接合点可以被布置在车架纵轴线上或者可布置或被布置在车架中心。替代于此,所述力传递点和/或所述接合点可以被布置为相对于车架纵轴线偏移或者可布置或被布置为偏离车架中心。
16.在所述设备的中性位置中所述力作用线与穿过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接合点延伸的直线可以围成角度。所述力作用线与所述直线可以以所围成的角度相交。所述角度可以为不是180
°
的角度。所述角度尤其为锐角。所述力作用线可以为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设定的转向角度下起作用的力线。利用本发明的设备可以有利地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在增大复位矩时创造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接响应行为。利用穿过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接合点的直线间隔开的力传递点以及由此得出的且倾斜于所述直线形成的力作用线,可以直接保证用于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的有效连接。因此可以利用所述设备来减小或消除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的力传递中初始的死区域。
17.作为有利的效果,利用本发明可以实现两轮车的改进的行驶行为。利用本发明尤其可以使两轮车的运转行为更稳定。另外,利用本发明还可以实现自行车的改进的操作性。尤其可以阻止抬起的前轮的摆动。
18.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效果在于,由于利用本发明设备的两轮车的改进的行驶行为和提高的运转稳定性,在两轮车的转向几何形状参数设计中实现了增大的自由空间。由此可以通过本发明在更大的参数范围内改变两轮车的转向几何形状参数,而不会由
此妨害两轮车的运转稳定性。例如利用本发明由此在适配或改变把头角度、前轮直径、叉弯曲度或在前轮转向情况下的跟随作用时存在更大的自由空间。
19.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具有两个力传递元件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根据这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元件可以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力传递点。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一个偏心的力传递点和所述接合点形成力作用线,以便在向右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在所述储能装置处具有另外的接合点,以便将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另外的接合点可以与所述接合点间隔开地形成在所述储能装置处。可以形成穿过另一个偏心的力传递点和所述接合点或所述另外的接合点的另外的力作用线,以便在向左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在所述设备的中性位置中,穿过所述另一个偏心的力传递点的力作用线与穿过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另外的接合点延伸的另外的直线可以围成另外的角度。所述另外的角度可以如上述的角度那样形成。
20.所述力作用线可以在所述接合点中围成角度,所述角度对应于所述力作用线与穿过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接合点的直线之间的角度的两倍。所述力传递元件可以在中性位置中相对于穿过所述接合点和所述旋转轴线的直线轴对称地布置。所述力传递点还可以在中性位置中关于所述旋转轴线等距地布置。所述设备因此可以为向右和向左转向对称地提供对应的复位矩。
21.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设备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将能量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利用所述能量,在所述中性位置中能够将用于稳定所述叉杆的稳定化力经由所述力传递装置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被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的能量可以从所述支承装置和/或从所述力传递装置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稳定化力可以为作用在所述设备中的拉力,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在中性位置中可以受到拉伸应力。所述稳定化力可以抵消转向机构的偏转。因此,所述设备在中性位置中已经可以提高两轮车的运转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22.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设备可以具有补偿机构,所述补偿机构被适配为用于补偿拉伸应力,所述拉伸应力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作用于所述储能装置。所述补偿机构可以将拉伸应力转化为所述储能装置的另一种形式的应力,例如弯曲应力或扭转应力。因此,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过程中可以取决于应力的另一种形式来形成复位矩。所述补偿机构可以被适配为可以在从中性位置转向时流畅地设定复位矩的增长、尤其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
23.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递增式增长可以在与预定转向角度范围邻接的另一个转向角度范围内过渡到复位矩的成比例增长或递减式增长。递增式增长可以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增长的复位矩下改进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接响应行为。
24.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用于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而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所述预定转向角
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可以小于用于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而设定在所述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预定转向角度区域可以彼此邻接或者可以相对彼此具有角度间距。
25.仍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所述复位矩的成比例增长。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被适配为可以由所述复位矩的呈比例增长来设定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所述成比例增长可以将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与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相连接。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或者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可以通过所述力传递装置中的可变式力转换来产生,其中可变式力转换可以在对应的预定转向角度范围内形成。尤其通过递减式增长,即使在大转向角度下也可以保持所述储能装置的响应行为。
26.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储能装置可以将所述支承装置和所述连接装置弹性连接。所述储能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弹性的储能元件。所述储能元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所述力传递装置的力传递元件因此可以被形成为非弹性的、尤其拉伸刚性的。替代于或附加于所述弹性的储能元件,所述力传递元件还可以至少部分形成为弹性的。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具有另外的或附加的储能元件。可弹性变形的储能装置可以有利地保证用于提供复位力的弹性复位并且保证在转向时在所述设备中设定的长度变化。
27.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储能装置可以具有两个储能元件以便储存复位力。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与所述弹性的储能元件一样形成的。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一个可以被形成为用于在向右转向时储存复位力,并且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另一个可以被形成为用于在向左转向时储存复位力。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一个可以被适配为用于提供或输出在向右转向时在所述连接装置旋转时增大的复位力。因此,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另一个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向右转向时储存复位力。所述力作用线可以穿过所述偏心的力传递点和所述接合点形成,以便在向右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元件。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另一个可以被适配为用于提供或输出在向左转向时在所述连接装置旋转时增大的复位力。因此,所述另外的储能元件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向左转向时储存复位力。这两个储能元件可以有利地以外露的方式补装在两轮车架上。所述另外的力作用线可以穿过所述另外的偏心的力传递点和所述另外的接合点形成,以便在向左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另外的储能元件。
28.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两个支承元件,以便将所述设备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储能元件可以经由这两个支承元件中的一个可支承或被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另外的储能元件可以经由这两个支承元件中的另一个可支承或被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支承元件可以彼此间隔开地可安置或被安置在所述两轮车架、例如车架管处。所述支承元件可以以外露的方式或者从外部可安置或被安置在车架管处,例如可支承或被支承在车架管的凹槽中。
29.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储能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弹簧以便储存张力能量。这两个储能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所述弹簧。所述储能装置可以例如具有弹簧对。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簧可以被形成为拉伸弹簧。根据所述设备的仍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簧可以被形成为压缩弹簧。所述至少一个弹簧可以为螺旋弹
簧或具有螺旋弹簧。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至少一个弹簧可以为弹性体弹簧或具有弹性体弹簧。储存在所述弹簧中的张力能量可以提供或实现复位力。
30.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设备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中用预张紧力来加载所述弹簧,利用所述预张紧力,在所述中性位置中能够将用于稳定所述叉杆的稳定化力经由所述力传递装置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所述支承装置和/或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被适配为用于用预张紧力来加载所述弹簧。所述弹簧的预张紧力可以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大。
31.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簧可以被适配为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受到弯曲应力。所述弹簧因此可以是所述补偿机构的组成部分,以便补偿所述拉伸应力。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中所述弹簧的弯曲应力可以过渡为在与所述预定转向角度区域邻接的转向角度区域中所述弹簧的拉伸应力或者与拉伸应力叠加。所述弯曲应力可以通过拉伸元件引起,所述拉伸元件可以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中接合所述弹簧,使得所述拉伸元件可以共同地将拉力引入所述弹簧上并且因此可以引起弯曲应力。
32.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具有拉伸机构,所述拉伸机构将所述连接装置和所述储能装置相连,以便将基于所述转向力的拉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拉伸机构可以防拉伸地被安置在所述连接装置处以及所述储能装置处。
33.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拉伸机构可以具有两个拉伸元件,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力传递元件可以具有所述拉伸元件或者形成为所述拉伸元件。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由一个拉伸元件形成力作用线,以便在向右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可以由另一个拉伸元件形成另外的力作用线,以便在向左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沿着相应的力作用线可以将拉力引入所述储能装置中。通过所述偏心的力传递点由所述转向力得到的拉力由此可以在向右和向左转向时被导入所述储能装置中并且实现对应的复位力。
34.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拉伸机构可以被适配为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使这两个拉伸元件受到拉伸应力。此类拉伸应力可以由在所述中性位置中被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的能量产生。于是,所述拉伸应力例如可以由可加载所述弹簧的预应力来产生。
35.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拉伸元件可以在所述储能装置处彼此间隔开地布置。此类间隔开的布置可以是所述补偿机构的组成部分。另外,所述弹簧的弯曲应力可以基于所述间隔开的布置。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拉伸机构可以经由4点式连接、尤其梯形连接将所述连接装置和所述储能装置相连。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机构和所述储能元件可以经由4点式连接、尤其梯形连接相连。梯形连接的短底边可以被布置在所述储能装置处或所述储能元件处,而梯形连接的长底边可以被布置在所述连接装置处。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梯形连接的腰可以由拉伸元件形成,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或者传递给所述储能元件。所述拉伸元件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基于转向力的拉力引入所述储能装置或所述储能元件中。所述拉伸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拉带,所述拉带可以经由所述力传递点或在所述力传递点处将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储能装
置或者与所述储能元件防拉伸地相连。
36.替代于或附加于所述拉带,所述拉伸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拉杆,所述拉杆可以经由所述力传递点或在所述力传递点处将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防拉伸地相连。于是尤其还可以通过拉带或拉杆形成这两个拉伸元件。所述拉伸元件可以至少局部形成为拉伸刚性的拉伸元件。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拉伸元件可以至少局部形成为弹性的拉伸元件、例如形成为拉伸弹簧。拉伸元件可以在所述力传递点或所述连接装置处被可移动地支承或引导。由此,由转向力在所述设备中产生的拉力可以被高效地引入所述储能装置中。
37.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拉伸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条带形成,所述条带与所述连接装置相连。所述条带可以为所描述的拉带或者反之亦然。这两个拉伸元件都可以由条带形成,其中所述条带可以由连续的条带区段构成。所述条带可以将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以如下方式相连,使得所述条带在向右转向时以及在向左转向时可受到拉伸应力。所述条带可以至少局部形成为拉伸刚性的和/或弹性的条带。
38.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条带可以被形成为软性条带。所述条带可以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在径向上变形并且在与所述力传递点间隔开的紧固点处被紧固在所述连接装置处。所述力传递点由此还可以为力转换点,所述力传递元件、所述拉伸元件或所述条带可以被布置在所述力转换点处。所述条带可以在所述力传递点处绷紧(abgespreizt)或者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径向地伸长。所述条带因此可以形成对于力传递而言可变地取向的且同时防拉伸的拉伸元件。
39.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条带可以具有由塑料制成的条带、尤其由芳纶纤维制成的条带。于是,可以在维持抗拉强度的情况下高效地降低可以被形成为两轮车部件的设备的重量。
40.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装置可以具有被布置在所述连接装置处的力转换元件,所述力传递点形成在所述力转换元件处。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形成为力杠杆。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径向形成的轮廓或者符合此类轮廓,其中所述力传递点在所设定的转向角度下可以在所述轮廓上移动或者可以可变地设定。
41.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布置在所述前轮叉上。所述前轮叉可以具有或形成所述力转换元件。所述前轮叉和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一体式形成。所述力转换元件还可以被整合到所述前轮叉中。
42.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可变地设定用于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存装置的力转换比。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用于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的力转换比。因此,预定的转向角度区域尤其可以为从所述中性位置起可以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的转向角度区域。
43.替代于或附加于对于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所适配的力转换比,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用于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的力转换比。预定的转向角度区域尤其还可以为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的转向角度区域。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被适配有轮廓,以便对应地提供力转换比。
44.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转换元件可以为凸轮或具有凸轮。所述设备可以具有两个力转换元件,在所述力转换元件处分别可以布置所说明的力传递点之一。因此该设备还可以具有双凸轮。所说明的轮廓可以被形成在所述凸轮上。
45.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与所述力转换元件一体式形成。所述连接装置因此可以具有或形成凸轮或双凸轮。所述设备的构造空间由此可以减小,使得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安装在两轮车架处。
46.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操纵机构,以便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将能量传递给所述储存装置。所述操纵机构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力、例如拉力引入所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装置因此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将能量或力、例如稳定化力传递给所述力传递装置。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操纵机构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将张力能量传递给所述弹簧。所述操纵机构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将力、例如拉力引入所述弹簧中。所述弹簧因此可以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将能量或力、例如稳定化力传递给所述力传递装置。
47.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操纵机构可以具有能够旋转操纵的偏心轮,所述偏心轮可以与所述储能装置有效连接,以便将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能够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的能量。所述偏心轮可以具有支承元件,利用所述支承元件可以将所述偏心轮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偏心支承的缸体,所述缸体形成所述偏心轮。所述储能装置可以具有接纳部,所述偏心轮或所述缸体可以旋转支承在所述接纳部中。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运动因此可以被转化为所述接纳部的平移运动,所述平移运动可以将所说明的力传递到所述储能装置中。所述接纳部可以为柱状的接纳部。利用偏心轮,所述操纵机构可以以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被布置在两轮车架的车架部件中,以便在中性位置中将能量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
48.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操纵机构可以具有能够平移操纵的操纵元件,所述操纵元件与所述储能装置有效连接,以便将所述操纵元件的平移运动转化为能够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的能量。所述操纵元件可以具有引导元件,利用所述引导元件可以在所述两轮车架处直线引导所述操纵元件。所述操纵元件可以为滑块元件,所述滑块元件与所述储能装置拉伸刚性地相连,以便将施加在所述滑块元件上的推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所述滑块元件可以与所述弹簧拉伸刚性地相连,以便将张紧力传递给所述弹簧。所述滑块元件可以被适配为可手动操纵。例如可以通过布置在车架部件中的长孔来操纵所述滑块元件。利用可以被整合在车架部件中的滑块元件,可以避免在所述车架部件处外露的构件。
49.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操纵机构可以具有与所述偏心轮防旋转地连接的操纵元件、尤其操纵杠杆,利用所述操纵杠杆能够在无工具的情况下引起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运动。所述操纵元件可以被适配为可手动操纵。所述操纵元件还可以形成所述支承元件,以便将所述操纵装置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操纵元件可以与所述偏心轮防旋转地相连并且将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偏心轮。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引导件、尤其弯曲的引导凹槽,以便引导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运动。所述引导件可以形成在所述接纳部处或所述偏心轮处。
50.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止挡体,以便设定所述偏心轮的预定义的旋转位置,在所述旋转位置中所述操纵机构在所述中性位置中
实现预定义的且储存在所述储能装置中的能量等级。由此,在所述中性位置中已经可以确保预定义的能量等级,以便尤其提供稳定化力。于是可以进一步改进递增式增长和在从所述中性位置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增长的复位矩下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接响应行为。根据所述设备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引导件可以具有所述止挡体。所述支承装置于是可以具有特别紧凑的结构。
51.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架,根据前一方面的设备以与叉杆可连接的方式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所述两轮车架可以为自行车架或摩托车架。所述设备可以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至少一个车架管处、例如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车架上管和/或车架下管处。
52.根据所述两轮车架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设备可以以整合到所述两轮车架的至少一个框架部件中的方式布置。所述储能装置或所述储能元件可以以整合到所述两轮车架中的方式布置。替代于此,所述储能装置或所述储能元件可以布置在所述两轮车架之外。所述设备可以以至少部分整合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至少一个车架管中、例如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车架上管和/或车架下管中。所述储能装置或所述储能元件可以以至少部分整合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两轮车架的所述至少一个车架管中、例如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车架上管和/或车架下管中。替代于此,所述储能装置或所述储能元件可以布置在所述两轮车架的所述至少一个车架管之外、例如在所述两轮车架的车架上管和/或车架下管之外。所述设备可以支承在所述车架上管和/或车架下管处。所述设备可以以至少部分整合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两轮车架的头管中。所述设备可以与所述头管间隔开地布置或者与之无接触地布置。
53.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转向装置。所述两轮车转向装置具有根据前述对应方面的设备。所述两轮车转向装置具有叉杆,所述叉杆与所述设备连接。所述两轮车转向装置可以为自行车转向装置或摩托车转向装置。根据所述两轮车转向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设备可以经由两轮车叉与所述叉杆连接。所述设备例如可以经由两轮车叉的叉臂与所述叉杆连接。
54.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所述两轮车具有根据前述对应方面的两轮车架和/或根据前述对应方面的两轮车转向装置。所述两轮车可以为自行车、滑板车、机动滑板车或摩托车。
55.在本发明中,所说明的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的实施方式和特征可以形成所说明的方面中的另一个方面的对应实施方式和特征。
附图说明
56.图1a为了解说本发明以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示出了一种用于提供复位矩的设备。
57.图1b为了解说本发明以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示出了用于提供复位矩的设备。
58.图2以根据一个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出了一种用于提供复位矩的设备。
59.图3以分解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0.图4以截面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1.图5为了进一步解说本发明在储能装置的能量状态下以截面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2.图6以俯视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3.图7为了进一步解说本发明在连接装置的第一转向状态下以俯视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4.图8为了进一步解说本发明在连接装置的第二转向状态下以俯视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5.图9为了进一步解说本发明在连接装置的第三转向状态下以俯视图示出了图2的设备。
66.图10以安装在两轮车架以及把手杆处的安装状态下示出了图2的设备。
67.图11以根据另一个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出了一种用于提供复位矩的设备。
68.图12以分解图示出了图11的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69.图1a示意性示出设备100,所述设备用于为未示出的两轮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在俯视图中以示意性图示示出设备100。以设备100的中性位置n示出设备100。所示的中性位置n可以通过两轮车转向机构引起直线偏转。在中性位置n中,两轮车转向机构可以处于不形成转向角度的状态。设备100在所示的中性位置n中不提供复位矩。设备100在中性位置n中可以处于力平衡,没有外部的转向力作用在设备100处。
70.设备100具有支承装置10,所述支承装置支承在两轮车架2处。设备100此外具有连接装置60,所述连接装置与两轮车转向机构的叉杆4防旋转地连接。连接装置60具有旋转轴线a,所述旋转轴线可以对应于叉杆4的旋转轴线。设备100由此可以被布置或夹在支承装置10在两轮车架2处的支承点与连接装置60的旋转轴线a之间。
71.设备100具有用于储存提供复位矩的复位力的储能装置30。连接装置60通过储能装置30与支承装置10连接。设备100此外具有力传递装置40,所述力传递装置被适配为用于将接合在两轮车转向机构处的或者由其产生的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
72.力传递装置40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偏心的力传递点p1,所述力传递点与连接装置60有效连接,以便将转向力传递给力传递点p1。穿过偏心的力传递点p1和力传递装置40在储能装置30处的接合点p2形成了力作用线l,尤其在向右转向时,转向力可以通过力作用线传递给储能装置30。力传递点p1和力作用线l被适配为用于尤其在由两轮车转向机构引起向右转向时将接合在两轮车转向机构处的用于引起转向的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所述储能装置可以确保对应的复位力。
73.力传递装置40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偏心的另外的力传递点p1',所述另外的力传递点与连接装置60有效连接,以便将转向力传递给力传递点p1'。穿过偏心的力传递点p1和力传递装置40在储能装置30处的接合点p2形成了另外的力作用线l,尤其在向左转向时,转向力可以通过所述另外的力作用线传递给储能装置30。另外的力传递点p1'和另外的力作用线l'被适配为用于尤其在由两轮车转向机构引起向左转向时将接合在两轮车转向机构处的用于引起转向的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所述储能装置可以确保对应的复位力。
74.在设备100的所示的中性位置n中,力作用线l与穿过旋转轴线a和接合点p2延伸的直线g围成角度w,所述角度被形成为小于180
°
并且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小于90
°
、尤其形成为小于45
°
的锐角。角度w是由旋转轴线a、接合点p2和力传递点p1围成的并且形成在接合点
p2处。角度w可以为锐角。角度w还可以在直线g处以镜像方式由力传递点p1'、接合点p2和旋转轴线a围成并且在接合点p2处形成为角度w'。力作用线l、l'可以关于直线g对称地布置。旋转轴线a与力传递点p1、p1'之间的有效连接也可以关于直线g对称地布置。力作用线l、l'和有效连接可以扩展成三角形或梯形,其中对于梯形而言,两个彼此间隔开的接合点可以接合在储能装置30处。
75.根据在图1b中示出的设备100的实施方式,储能装置30具有两个储能元件30'。另外,设备100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接合点p2、p2',通过所述接合点,利用力传递装置40可以将接合在两轮车转向机构处的或者由其产生的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在设备100的所示的中性位置n中,力作用线l'与穿过旋转轴线a和另外的接合点p2'延伸的另外的直线g'围成角度w'。这两个储能元件30'中的一个被适配为用于在向右转向时将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这两个储能元件30'中的另一个被适配为用于在向左转向时将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30。根据这个实施方式,连接装置60可以为在图中未示出的两轮车叉。储能元件30'可以具有可以悬挂到两轮车叉中的拉伸弹簧。
76.根据在图1b中示出的设备100的实施方式,支承装置10具有两个支承元件10'。这两个支承元件10'以外露的方式被布置在两轮车架2处。支承元件10'可以外置地布置在车架管处。储能元件30'还可以具有支承在车架管处的支承元件10'。如果储能元件30'具有拉伸弹簧,则拉伸弹簧可以悬挂在车架管处。
77.图2和图3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设备100。图2以立体图示出了处于中性位置n中的设备100。图3以分解图示出了设备100。
78.连接装置60具有夹持环62,所述夹持环可以在叉杆4处与夹持螺钉63牢固夹紧。在连接装置60处布置有力转换元件50,力传递点p1形成在所述力转换元件处。在连接装置60处布置有另外的力转换元件50',另外的力传递点p1'形成在所述另外的力转换元件处。力转换元件50、50'可以彼此相反地布置在连接装置60处。因此力传递点p1、p1'也可以彼此相反地布置在连接装置60处。力转换元件50、50'可以形成为相应的凸轮54、54'。力转换元件50、50'可以具有面向储能装置30的凸轮面56、56'。在连接装置60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时,这些力传递点p1、p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在凸轮面56、56'上。
79.力传递装置40具有两个力传递元件42、42',基于所述力传递元件形成力作用线l、l'。力传递元件42、42'被形成为拉伸元件43、43',所述拉伸元件在由两轮车转向机构引起向右或向左转向时将转向力作为拉力引入储能装置30中。
80.力传递装置40还具有形成拉伸元件43、43'的拉带44。拉伸元件43、43'可以由拉带44的带区段形成。拉带44可以一体式形成并且力转换元件50、50'可以形成为至少局部环绕的。拉带44可以紧固在连接装置60处,其中拉带44可以经由紧固元件、例如紧固板36紧固、例如拧合在连接装置60处。拉带44可以在背离储能装置30的一侧上紧固在连接装置60处。
81.拉带44还可以紧固在储能装置30处。储能装置30可以例如具有两个拉伸弹簧33。拉带44可以紧固在与储能装置30相连的固持件34处。拉带44可以经由紧固元件、例如紧固板36紧固、例如拧接在固持件34处。如果拉带44一体式形成,则拉带44可以在带重叠区域46处被拧接在固持件34处。
82.固持件34可以具有两个螺纹38,所述螺纹也可以拧到形成为螺旋弹簧的拉伸弹簧33上。拉伸元件43、43'可以间隔开地接合在拉伸弹簧33处,其中拉带44可以在储能装置30
与力传递元件42、42'之间梯形地绷紧。
83.支承装置10可以具有被布置在柱状接纳部26中的偏心轮22,所述偏心轮在接纳部26中可以经由定心装置16、例如中心螺钉而支承在中心。支承装置10还可以具有操纵机构20,利用所述操纵机构,偏心轮22可以相对于定心装置16偏心地旋转。为此,支承装置10可以具有操纵杠杆24,所述操纵杠杆可以经由接入区域14接入到偏心轮22中的相对于偏心轮22中的定心装置16偏心地形成的偏心轮接入件23中。经由接入区域14向偏心轮接入件23中的形状配合的接入,可以经由操纵杠杆24旋转偏心轮22。操纵杠杆24可以具有可支承在两轮车架2处的支承销28。通过旋转偏心轮22,接纳部26可以相对于两轮车架2移动。在偏心轮22旋转时,接入区域14可以沿着被布置在接纳部26中的引导凹槽12移动或被引导。
84.储能装置30可以紧固在接纳部26处。如果储能装置30具有拉伸弹簧33,则通过接纳部26相对于两轮车架2的相对移动可以将预张紧力传递给拉伸弹簧33。拉伸弹簧33可以与被布置在接纳部26处的螺纹38紧固在一起。接纳部26的移动可以被引导件12引导,所述引导件接纳操纵杠杆24的接入区域14。由此,在中性位置n中已经可以将能量传递到储能装置30中或者可以产生拉伸弹簧33的拉伸应力,以便将稳定化力传递给把手杆4。
85.图4和图5以沿直线g的截面示出了设备100。在图4中,支承装置10的接纳部26位于由于偏心轮22的旋转位置而在相对于连接装置60相反的方向上被推移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已引起储能装置30的拉伸弹簧33的预张紧。在图5中,支承装置10的接纳部26位于由于偏心轮22的旋转位置而在向耦合装置60的方向上被推移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与图4所示的预张紧状态相比储能装置30的拉伸弹簧33已被松弛。图5中所示的状态可以为安装状态或松弛状态e,其中与图4中所示的拉伸弹簧33的预张紧状态相比拉伸弹簧33的预张紧力被减小或去除。
86.图6以俯视图并且在如图4所示的储能装置30的拉伸弹簧33的预张紧状态下示出了设备100。设备100处于中性位置n中,其中拉伸元件43、43'从力传递点p1、p1'出发直至共用的接合点p2为止在拉伸弹簧33处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受到相同的拉伸应力。力传递点p1、p1'对称地形成在凸轮54、54'处或力转换元件50、50'处。在此,力传递点p1、p1'形成在凸轮54、54'的分别最大的半径处。
87.图7以俯视图并且在与图6中所示的状态相比有所变化的状态下示出了设备100。在图7中所示的状态下,通过设定的向右转向,连接装置60向右旋转。在这种状态下,这两个拉伸元件43、43'仍被施加拉伸应力,并且与图6中所示的状态相比拉伸弹簧33受到弯曲应力。在图6和图7中所示出的状态之间,复位矩可以递增地增长。复位矩可以直接从图6中的中性位置n起递增地增长。
88.图8以俯视图并且在与图7中所示的状态相比又有所变化的状态下示出了设备100。在图8中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向右更大幅度转向,连接装置60仍进一步向右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拉伸元件43、43'中仍仅有一个拉伸元件43受到拉伸应力。如果不受拉伸应力的拉伸元件为条带,则这个条带可以是松垂的。与图6中所示的状态相比,拉伸弹簧33受到更强的拉伸应力。
89.图9以俯视图并且在与图8中所示的状态相比又有所变化的状态下示出了设备100。在图9中所示的状态下,与图8中所示的状态相比,通过向右仍更大幅度转向,连接装置60再次进一步向右旋转。在这种状态下,力转换元件50上或者凸轮面56上的力转换点p1被
推移,使得力转换点p1形成在凸轮54的更小的半径处。因此,力转换比可以改变为使得复位矩的增大采取递减的曲线。与图8中所示的状态相比,拉伸弹簧33受到更强的拉伸应力。
90.图10示出了处于安装状态下的设备100。连接装置60通过夹持环62紧固在叉杆4处。连接装置60被布置为整合在两轮车架2的头管6中。支承装置10经由支承销28支承在两轮车架2的上管8处。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承销28另外支承在两轮车架2的下管9处。设备100以整合到两轮车架2中的状态安装。力传递装置40被整合到两轮车架2中,其中力传递装置40可以被布置为整合在头管6和上管8中。操纵杠杆24可以作为设备100的唯一部件从两轮车架2中伸出,以便在中性位置n中将能量传递给储能装置30。
91.图11和图12示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设备100。图11以立体图示出了处于中性位置n中的设备100。图12以分解图示出了设备100。
92.在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设备100的实施方式与图2至图10中所示的设备100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力传递装置40的形成方式、储能装置30的形成方式和支撑装置10的形成方式。
93.与图2至图10中所示的力传递装置40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力传递装置40具有拉伸元件43、43',所述拉伸元件在接合点p2处接合在储能装置30处,其中拉带44可以在储能装置30与力传递元件42、42'之间绷紧为三角形。
94.与图2至图10中所示的储能装置30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储能装置30具有形成为螺旋弹簧的压缩弹簧32。压缩弹簧32可以在向左或向右转向时经由压杆39受到压缩应力。压杆39与条带44相连,使得条带44的拉伸应力可以引起压杆39的拉伸应力并且由此引起压缩弹簧32的压缩。压缩弹簧32可以被布置在可以与支承装置10相连的弹簧笼35中。压杆39可以在弹簧笼35处被引导。
95.与图2至图10中所示的支承装置10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10具有可用工具、例如六角螺丝刀操纵的操纵元件25。偏心轮22具有引导件12,所述引导件可以具有止挡体,以便限制偏心轮22的旋转。
96.附图标记清单
97.2两轮车架
98.4叉杆
99.6头管
100.8上管
101.9下管
102.10支承装置
103.10'支承元件
104.12引导凹槽
105.14接入区域
106.16定心装置
107.20操纵机构
108.22偏心轮
109.23偏心轮接入件
110.24操纵杠杆
111.25操纵元件
112.26接纳部
113.28支承销
114.30储能装置
115.30'储能元件
116.31弹簧
117.32压缩弹簧
118.33拉伸弹簧
119.34固持件
120.35弹簧笼
121.36紧固板
122.38螺纹
123.39压杆
124.40力传递装置
125.42,42'力传递元件
126.43,43'拉伸元件
127.44拉带
128.46带重叠区域
129.50,50'力转换元件
130.54,54'凸轮
131.56凸轮面
132.60连接装置
133.62夹持环
134.63夹持螺钉
135.100设备
136.e松弛状态
137.g,g'直线
138.l,l'力作用线
139.n中性位置
140.p1,p1'力传递点
141.p2,p2'接合点
142.w,w'角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100),所述设备具有:-支承装置(10),所述支承装置用于将所述设备(100)支承在两轮车架(2)处,-连接装置(60),所述连接装置用于将所述设备(100)与叉杆(4)连接,其中该连接装置(60)具有旋转轴线(a),-用于储存复位力的储能装置(30),以及-力传递装置(40),所述力传递装置用于将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a)偏心的力传递点(p1),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通过所述偏心的力传递点(p1)和所述力传递装置(40)在所述储能装置(30)处的接合点(p2)形成力作用线(l),用于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并且其中在所述设备(100)的中性位置(n)中所述力作用线(l)与穿过所述旋转轴线(a)和所述接合点(p2)延伸的直线(g)围成角度(w)。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具有两个力传递元件(42,42')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其中所述力传递元件(42,42')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a)偏心的力传递点(p1,p1'),其中通过一个偏心的力传递点(p1)和所述接合点(p2)形成力作用线(l),以便在向右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并且其中通过另一个偏心的力传递点(p1')和所述接合点(p2)形成另外的力作用线(l),以便在向左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设备(100)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将能量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利用所述能量,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能够将用于稳定所述叉杆(4)的稳定化力经由所述力传递装置(40)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60)。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所述设备具有补偿机构,所述补偿机构被配置为用于补偿拉力,所述拉力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n)产生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作用于所述力传递装置(40)。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被配置为用于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n)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被配置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7.根据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设备(100),其中用于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增式增长而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n)起的所述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小于用于提供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而设定在所述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储能装置(30)将所述支承装置(10)和所述连接装置(60)弹性连接。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储能装置(30)包括两个储能元件(30')以便储存复位力,其中这两个储能元件(30')中的一个被形成为用于在向右转向时储存复位力并且这两个储能元件(30')中的另一个被形成为用于在向左转向时储存复位力。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储能装置(30)包括至少一个弹簧(31),以便储存张力能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弹簧(31)被形成为拉伸弹簧(33)。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设备(100)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用预张紧力来加载所述弹簧(31),利用所述预张紧力,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能够将用于稳定所述叉杆(4)的稳定化力经由所述力传递装置(40)传递给所述连接装置(60)。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弹簧(31)被配置为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n)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受到弯曲应力。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具有拉伸机构,所述拉伸机构将所述连接装置(60)和所述储能装置(30)相连,以便将基于所述转向力的拉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拉伸机构具有两个拉伸元件(43,43')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其中力作用线(l)由一个拉伸元件(43)形成,以便在向右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并且其中另外的力作用线(l')由另一个拉伸元件(43')形成,以便在向左转向时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拉伸机构被适配为在设定在从所述中性位置(n)起的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使这两个拉伸元件(43,43')受到拉伸应力。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拉伸元件(43,43')在所述储能装置(30)处彼此间隔开地布置。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拉伸机构经由梯形连接将所述连接装置(60)与所述储能装置(30)相连,其中所述梯形连接的短底边被布置在所述储能装置(30)处并且所述梯形连接的长底边被布置在所述连接装置(60)处。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梯形连接的腰由拉伸元件(43,43')形成,以便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拉伸元件(43,43')中的至少一个由条带形成,所述条带与所述连接装置(60)相连。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条带被形成为软性条带。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条带具有由塑料制成的条带、尤其由芳纶纤维制成的条带。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40)具有被布置在所述连接装置(60)处的力转换元件(50),所述力传递点(p1)形成在所述力转换元件处。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转换元件(50)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可变地设定用于将所述转向力传递给所述储存装置(30)的力转换比。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转换元件(50)被适配为用于在设定在预定转向角度区域中的转向角度下提供用于所述复位矩的递减式增长的力转换比。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力转换元件(50)为凸轮(54)。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连接装置(60)与所述力转换元件(50)一体式形成。2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支承装置(10)具有操纵机构(20),以便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将能量传递给所述储存装置(30)。2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和28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操纵机构(20)被适配为用于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将张力能量传递给所述弹簧(31)。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操纵机构(20)具有能够旋转操纵的偏心轮(22),所述偏心轮与所述储能装置(30)有效连接,以便将所述偏心轮(2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能够传递给所述储能装置(30)的能量。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操纵机构(20)具有与所述偏心轮(22)防旋转地连接的操纵元件(25)、尤其操纵杠杆(24),利用所述操纵杠杆能够在无工具的情况下引起所述偏心轮(22)的旋转运动。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支承装置(10)具有引导件、尤其弯曲的引导凹槽(12),以便引导所述偏心轮(22)的旋转运动。33.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之一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支承装置(10)具有至少一个止挡体,以便设定所述偏心轮(22)的预定义的旋转位置,在所述旋转位置中所述操纵机构(20)在所述中性位置(n)中实现预定义的且储存在所述储能装置(30)中的能量等级。34.根据权利要求32和33所述的设备(100),其中所述引导件具有所述止挡体。35.一种两轮车架(2),尤其一种自行车架,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设备(100)以能够与叉杆(4)相连的方式支承在所述两轮车架处。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两轮车架(2),其中所述设备(100)以整合到所述两轮车架(2)的至少一个框架部件中的方式布置。37.一种两轮车转向装置,尤其自行车转向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34之一所述的设备(100)以及叉杆(4),所述设备(100)与所述叉杆连接。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两轮车转向装置,其中所述设备(100)经由两轮车叉、尤其所述两轮车叉的叉臂与所述叉杆(4)连接。39.一种两轮车,尤其自行车,所述两轮车具有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两轮车架(2)或者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两轮车转向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说明了用于为两轮车转向机构提供复位矩的设备,具有:支承装置,用于将设备支承在两轮车架处;连接装置,用于将设备与叉杆连接,其中连接装置具有旋转轴线;用于储存复位力的储能装置;以及力传递装置,用于将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其中力传递装置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偏心的力传递点,其中力传递装置形成穿过偏心的力传递点和力传递装置在储能装置处的接合点的力作用线,用于将转向力传递给储能装置,其中在设备的中性位置中力作用线与穿过旋转轴线和接合点延伸的直线围成角度。本发明还说明了两轮车架、两轮车转向装置和两轮车。两轮车转向装置和两轮车。两轮车转向装置和两轮车。


技术研发人员:

J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J

技术研发日:

2022.06.09

技术公布日:

2022/12/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4:3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3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装置   元件   设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