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机开机流程及常见问题处理

印刷操作规程
1,版库备版
计划员下发排产单,版库人员根据排产单与技术部下发的工艺单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根据配版图到对应的版辊,核对版号,并在洗版架上对版辊进行详细检查,确认版辊没有版伤,锈点。(未检查出,具体考核待定)
2,机台装版
版库将版辊拉至机台后由机长安排人员根据生产单和工艺单对版辊进行再次核对,做到版辊,生产单,工艺单三对照,防止印错版。并对版辊表面进行再次检查,版辊未上机有版伤一律算版库,上机后一律算机台人员。确认无误后将版辊放置相对应的单元,版辊移动过程中不准在地面拖拽版辊。装版前需根据工艺单确定装版方向,装版时应将锥头表面清理干净,防止跳版。装版应两人配合装版,锁版之前两人一定要交流好,确认手已离开版筒内壁,防止版辊夹伤。装版结束开始缠锥头,注意机速不能超过15m/分。锥头缠绕要平整,不能留尾巴,防止甩墨
3,印前准备
装版结束后,一助二助负责上油墨,准备合适打样膜,机长将刮刀进行更换,装刮刀需注意一定戴手套进行操作,刮刀装平整,不能有波浪,暗伤。刀架一定要按颜进行更换,特别注意专墨刀架一定要擦干净,防止印刷过程中带脏,大挡板要及时更换。滤网有破损需及时更换。准备完成后由机长进行压刀,一助负责粘小挡板。压刀需根据版线的深浅合理调整刮刀角度及前后位置,加压后刮刀气缸伸出一半最为合适,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
4,开机打样
打样前注意核对各项参数是否调整到位,版周,张力,正反方向,温度,确认无误后开始开机对版,机速10-15m之间,两人负责单元对版,一人在电脑前锁标,锁标时注意正序逆序,不要锁错标,对版结束后开始调,调优先消化剩墨,用接近的剩墨加新墨调,需注意不能全部用旧墨,旧墨使用前需过滤干净。尽量用废膜打样对,颜肉眼看无明显差异才能开机印刷,禁止边开边调。
5,开机检查
颜调好准备开机前,机长需将机速提到要开的最高机速,空转状态下对版面进行检查,看有无刀线,刮不净。并对递墨辊进行检查,查看上墨情况,合理调整递墨辊转速。安排一助擦版,并检查粘度仪是否开启油墨粘度是否正常。
6,开机过程
检查无误进行开机时,连好膜后需将压印辊清擦干净,防止上墨不全,开机前再次对印刷参数进行核对,看各单元温度风量,压辊压力是否正常。开机第一卷速度不能超过130m/分,下机第一卷原膜机长,一助,品管负责对版面进行再次核对并签字确认。对样品膜进行详细检查,检查有无版伤及印刷瑕疵,开机过程中每半小时一助需对油墨粘度仪检查一遍,看有无异常。注意在线监测画面前不能离人。时刻关注有问题及时处理。机长每隔半小时用频闪灯将版辊检查一次,严防刮不净,收卷过程中要多观察防止有打皱现象。印刷下机样品膜需做到卷卷检查,避免出现批量问题。                              印刷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1.堵板
现象:在印刷过程中,开始时小字、细线条丢失,严重时印不出图案。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油墨黏度偏高,与印刷速度不匹配。调整油墨黏度至合适值。
(2)油墨干燥速度过快,而印刷速度过慢。在油墨中加入慢干稀释剂(或丁脂慢干溶剂),但要严格控制加入量,如加入量过大会发生粘连等弊病。
(3)印版网穴过浅,需要重新制版。
(4)刮刀角度和位置不当。正常的刮刀角度一般在30-60°之间,不仅可以保口不易伤版,而且印刷墨层较好。刮刀位置要结合油墨干燥情况而定,如油墨干燥过快,可将刮刀适当前移,缩短刮刀与压印点之间的距离。
(5)给热风位置不当,调整热风位置
2.溢墨
现象:实地印刷表面有斑点、花纹,或油墨从线条部分溢出。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油墨稀释后黏度偏低。加部分原墨,将黏度调高;或空机印刷一段时间,使溶剂挥发掉一部分,油墨黏度提高至适合值。
(2)印刷速度太慢,或油墨干燥速度偏慢,提高印刷速度,或向油墨中调加快干稀释剂。
(3)印版网穴雕刻过深或磨损严重,需要重新制版。
(4)刮刀硬度、压力及角度不适当。调整刮刀压力及角度,打磨刮刀刀口,降低硬度。
3,咬
现象:套版印刷时,后一印版上的油墨将承印物上前一油墨的印迹粘下,反印到后一
的印版上。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前一油墨的彻干性欠佳。前一油墨改加快速干燥型稀释剂,提高其干燥速度,并使后一油墨的速度慢于前一油墨。
(2)前一油墨的附着牢度欠佳,更换油墨。
(3)印刷速度过快,印版网穴雕刻过深,印刷压力过大,降低印刷速度,加强干燥功能,减轻印辊的压力或换用浅版。
(4)稀释剂使用不当,核对并换用合适的稀释剂。
4.粘连
粘连现象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1)印刷品收卷后到制袋时发生的粘连,称为“一次粘连”。
网络电视广告
(2存放后的袋子在包装物品时,塑料袋捆中发生的粘连现象,称为“二次粘连”
(3)包装后发生的粘连,称为“三次粘连”。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般来讲,引起粘连的主要因素是压力、温度、相对湿度及时间。
出现印刷回粘的原因主要有:溶剂过慢干,油墨的干燥性不良;印刷过程中收卷压力太大,印刷后叠放压力过大(特别是高温天气);冷却水温度太高,起不到冷却效果;烘干箱的温度过高,风力过大使油墨出现假干现象;印刷膜的非印刷面表面张力大(或双面电晕的情况),使薄膜非印刷面上油墨的亲和力大,油墨发生转移。
处理办法:
(1)更换为快干熔剂,使油墨充分干燥。
(2)调整收卷压力,尽量放小。收卷的卷径不要太大,堆积重量要小。
(3)检查印刷机的冷却水是否打开,水温是否符合要求。
(4)调整烘箱温度及风力,一般在50一65C为宜。
(5)刷前检测薄膜的表面张力,印刷面的表面张力要大于非印刷面,双面电晕的薄膜最好不要使用。
监视器安装
5.防盗追踪水纹
现象:印刷品实地部分不饱满,有波浪形花纹。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油墨黏度偏低。补充适当原墨,或添加高黏度的连续料。
(2)印刷速度较慢。适当提高印刷速度即可。
(3)压辊压力太大或压辊变形,更换压辊
(4)压印辊两端压力不均衡,调节两边气缸气压
6.漏印
现象;印刷图案或文字部分的缺失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压辊橡胶老化,太硬,弹性不足;压辊上有暗坑;更换压辊或适当加大压辊压力
(2)检查递墨辊上是否有伤或者墨块导致上墨不全表面电晕处理机
7,刮不净糊版
现象;由于印版的非图文部分的油墨未刮干净,印刷时转移到薄膜上出现成片的污染。黑墨较易出现此现象。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刮刀压力不足;刮刀磨损;印版表面损伤;油墨黏度太大,难以刮干净。更换刮刀,适当降低油墨粘度,加大刮刀压力,印版表面磨损严重的需返版退镀
(2)油墨本身问题则需要更换油墨
8,墨点甩墨
现象;印刷时墨点飞溅到料带上,污染印品表面,多出现在料带边缘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碳计算器
(1)通常油墨粘度低、速度偏高、印版两端防护不当时容易出现此类缺陷
(2)递墨辊转速过快
(3)原膜静电过大
9,刀丝刀线
现象;也称刮墨刀痕,指出现在印品表面的线状油墨痕迹或线状空白。线条的形态各异,有些有油墨,有些无油墨,有些连续,有些是断续的。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刀线出现得比较有规则,而且会阻碍刮刀的移动,可断定其主要是由刮刀和刮刀粘
附的杂质引起的,通过研磨或更换刮刀以及刀刃背面的异物来解决。
若移动刮墨刀位置,刀丝是固定的,说明印版网孔嵌有硬性物,可用细砂纸把出刀丝处擦掉,或者用风管对准出现刀丝处吹。
若刀丝跟着刮墨刀移动,说明刀口有缺陷或夹有杂质,可用筷子将异物剔除。
(2)若出现无油墨的刀线夜通常叫卡道,是因为有较大的异物卡在刮刀下面,可用竹签轻按刀背面使异物弹出,或者用墨皮在卡道处按下将异物带出。较严重的需停机将刮刀抬起解决
(3)若因版辊表面抛光不好引起刀线可先用细砂纸在印刷版面上来回打磨,如仍不能解决,需退铬重镀。
(4)油墨粘度太高也容易起刀线,印刷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油墨粘度
(5)油墨太脏也容易起刀线,要求滤网及时更换,剩墨使用前一定要过滤
10,静电故障
现象;薄膜静电可引起的印刷故障主要有:在印刷图文的周围引起“胡须”状的油墨丝;实地部分印刷时会出现斑驳状;油墨转移不上,产生空白部分。薄膜静电虽不能完全消除,但在印刷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产生静电故障。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适应提高车间内空气温度。
(2)适应提高油墨的印刷粘度。
(3)印刷溶剂中适当增加醇类、酮类溶剂的比例,但不可添加过度,否则会影响后工序的复合强度。弯曲玻璃
(4)设备安装静电消防装置且要经常维护、检查。
11.差
现象;同批次及不同批次间颜有明显差异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出现印刷差的原因主要有:刮墨刀的位置、角度、压力发生变化引起印刷差;油墨粘度变化引起印刷差;油墨浓度的变化引起印刷差;印刷版印到一定量后已变浅;印刷版堵版引起印刷差;多混合配置专时,如果混合油墨中个颜料的比重相关较大,在印刷过程中,如油墨循环不良易发生油墨沉淀从而引起印刷差。      处理方法:
(1)适当调整刮墨刀的位置、角度、压力,使印刷相基本保持一致。
(2)定时测量油墨粘度,保持油墨粘度的一致,有条件的厂家可以配备油墨粘度自动控制器。
(3)调整油墨的浓度(在油墨中添加原墨或冲淡剂),保持浓度的一致
(4)印刷版退铬重镀处理或印版重制。
(5)使用印刷版清洗剂清洗版混。
(6)添加新墨之前要进行刮样比对,目测看不出差别,并测量油墨粘度,确保添加的新墨油墨粘度与墨盘的保持一致,专墨尽量一次调够避免中间再配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32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油墨   印刷   刮刀   进行   检查   粘度   压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