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_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最佳实验方案的确定

文章编号:1004 - 9762 (2002) 01 - 0046 - 04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共聚物
Ξ的制备及最佳实验方案的确定
赫文秀1 ,张永强1 ,索全伶2 ,简丽2 ,贺文智2
(11 包头钢铁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内蒙古包头014010 ;21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62)
关键词:消失模铸造;悬浮聚合;共聚;制备;正交
中图分类号: T Q316133 +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 MA) - 苯乙烯( S T) 共聚物珠粒,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分散剂
用量、搅拌速率、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共聚物珠粒粒径的影响,选择出最佳工艺参数1
Prep aration and d eterm ination of optimum exp erim ent
plan of m ethyl m eth acrylate2styrene copolym er
HE Wen2xiu1 ,ZH AN G Y ong2qiang1 ,SUO Quan2ling2 ,J I AN Li2 , H E Wen2zhi2
(1. Department of Biolog y and C hemical  Eng ineering ,UIS T Baotou ,Baotou 014010 , C hina ; 2. C hemical  S chool , Inner M ong 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 H ohh ot 010062 ,China)
K ey w ords :EPC ; s 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copolymerization ;preparation ;perpend icu larity
Abstract :The copolymer b eads of meth yl methacrylate(M MA) 2styrene ( S T) w ere synthesized b y th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The in flu ence of the d ispersant d osag e , ag itating speed and surface active reag ent d osag e on d iameter of b eads w as investig ated.  The optimu m copolymerization technical param eter w as chosen b y perpend icu lar experiment .
消失模铸造工艺是指造型后不拔模,模型在浇铸时气化的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铸造工艺1该工艺打破了制模用木材,造型要取模的传统,这是铸造生产的一大革命1 消失模铸造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已越来越引起各国铸造界的关注1 经过世界各国消失模铸造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1    1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工艺的缺陷也不断暴露1 在消失模铸造工艺中有3 大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1) 具有优异铸模性能的可发性树脂的研制; (2) 满足消失模铸造要求的专用涂料的配制; (3) 消失模铸造专用设备的开发1
消失模铸造法涉及诸多技术领域,其中铸模材料的研制尤为重要1 铸模材料的性能将决定能不能获得有足够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形状规整的金属铸件,是影响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1 目前常用也是最早使用的消失模铸模材料是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 1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日本开始研制可发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EP MMA) 作为铸模材料1 现在应用最广的铸模材料是可发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EP MMA 作消失模铸造模样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2    : (1) 价格比EPS 高; (2) 成型发泡条件比EPS 成型要求高; (3) 在机械性能方面EP MMA
Ξ 收稿日期:2001 - 12 - 10
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基金重大资助项目(C D9806) ;内蒙古科技攻关项目(990131) 1 作者简介:赫文秀(1971 - ) ,女,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包头钢铁学院助教,硕士1
赫文秀等: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最佳实验方案的确定47
泡沫材料弹性回复率比E PS 高,但压缩强度比E PS 低; (4) 发气量大1
鉴于EP MMA 和EPS 的优缺点, 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和苯乙烯( ST) 共聚,结合两者的优点进行改性,有望能够生产出优良的铸模材料1 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我们选择了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进行开发和研究,期望能对我国消失模铸造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
用作铸模材料,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方法只能采用悬浮聚合法  3    1 悬浮聚合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最终产物的形态是颗粒态,这也是作为铸模材料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1 悬浮聚合可以直接得到直径为5~1 000 μm 的球形颗粒, 可应用于对颗粒形态及粒径、粒径分布有很高要求的高分子材料的生产1 作为铸模材料的共聚物,其粒径为013~018 mm 为最佳,而且粒径分布越窄越好,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共聚物珠粒粒径分布的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反应条件以出最佳工艺条件1 存期间要加入阻聚剂以防止其缓慢聚合,另外单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杂质,有的杂质可以作为链转移剂, 使反应产物复杂化,影响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从而影响产品性能1 此外引发剂BPO 也含有一定量的杂质,为了提高引发效率也必须进行纯化1 11211    单体MMA 和ST 的纯化方法
首先用w (NaOH)  = 10 %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单体几次,此时苯乙烯单体变为黄,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颜未发生变化,然后用蒸馏水洗涤单体至中性,用无水氯化钙脱水处理后进行减压蒸馏, 在真空度为01086 MPa ,蒸汽温度为2415 ℃时开始滴出苯乙烯单体并且黄消失,蒸汽温度为3615  ℃ 时开始蒸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蒸馏后的单体要先抽真空,再通入氮气进行保护,最后放入冰柜中待
用1
11212    引发剂BPO 的纯化方法
首先用无水碳酸钾对丙酮进行脱水处理,然后进行蒸馏,收集55~5615  ℃的馏分1 把BPO 溶于蒸馏后的丙酮中直至饱和,必要时对溶液进行加热,将此饱和溶液进行过滤后,用水泵抽真空直至出现少量结晶,然后放入冰柜中3~6 h 后取出,轻轻倒掉上面的溶剂,结晶物抽干后氮气保护,然后放入冰柜中待用1
113    实验方法
先将10615 m l 蒸馏水和01639 g (水重的016 %) 磷酸钙加入到500 m l 三口瓶中,再加入01001 1 g (水重的01001 %) 磷酸二氢钠,01001 1 g (水重的01001 %)十二烷基磺酸钠和01003 2 g ( 水重的01003 %) 硫化钠,开始通氮气、搅拌和水浴加热,当温度升到75  ℃时加入溶有01655 g (单体总摩尔数的015 %) 过氧化二苯甲酰的15 m l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411 m l 苯乙烯单体混合物,继续通氮气1 h ,75  ℃恒温反应8 h ,然后再升温到95  ℃熟化2 h ,反应结束后降温至30  ℃时出料,所得共聚物珠粒先用w ( HC l ) = 10 %的盐酸进行洗涤,再用蒸馏水冲洗,边洗边过滤直至中性,将洗净后的共聚物珠粒自然晾干,经试样筛筛分后得到不同粒径的珠粒1
实验内容及方法
1
111    实验装置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实验( 见图1) 使用500 ml 玻璃三口瓶,一口通入氮气进行保护;另外两口分别装有冷凝器和电磁搅拌器,用恒温水浴加热,并维持75  ℃1 冷凝器与液封装置相连, 以使反应在惰性条件下进行1
图1    共聚实验装置图
F ig. 1    T est equipment of copolymerizatio n
11 玻璃恒温水浴缸;21 热电偶;31 控温仪;41 导气管;
51 搅拌器;61 冷凝管;71 水浴搅拌器;81 液封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2
211 正交实验目标函数的确定
铸模材料对粒径有一定要求,这是因为粒径越大发泡剂的吸附量越大,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发泡剂越易挥发, 珠粒保存期短, 即发泡能力容易下
112 单体和引发剂的纯化4
在参加反应前单体需进行纯化1 因为单体在贮
48
包 头 钢 铁 学 院 学 报 2002 年 03 月  第 21 卷 第 1 期
降 ,不易得到低密度模型 1 合格的共聚物珠粒粒径 应在 013~018 mm 范围内
5 ,6
1 为了达到此目的 ,采
用正交实验研究影响粒径分布的因素 1
212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悬浮聚合过程是在分散剂存在下 ,借助于搅拌 的分散作用将单体分散为小液滴而进行聚合 1 分散
过程是由搅拌桨产生的剪切与湍流作用推动的 1 当 搅拌速率一定时 ,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 ,聚合物粒 径减小 ,所以搅拌速率和分散剂用量都要影响粒径 且有交互作用 1
在悬浮聚合中 ,为了进一步降低表面张力 ,改善 分散能力 ,提高保护能力 ,更好地控制粒径分布 ,往 往要加入分散剂的助剂即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 钠 ,其用量很少时就有显著的效果 ,所以它也是影响 粒径分布的因素 1
对苯乙烯磺酸钠综上所述 ,在正交实验中 ,选择分散剂用量 、搅 拌速率 、表面活性剂用量 3 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1
在 前 人 实 验 基 础 上 选 择 分 散 剂 用 量 为 0145 % , 0150 % ,0155 % , 0160 % ( 水 重 量 的 百 分 数) 四 水 平 ; 搅拌速率为 400 ,450 ,500 ,550 r/ min 四水平 ;表面活 性剂用量为 01000 88 ,01001 1 ,01001 32 ,01001 65 g 四 水平 1
考虑到搅拌速率和分散剂用量的交互作用对共 聚物珠粒粒径的影响 , 选用正交表 L 16 4 (5)  ] 安排实 验 ,正交实验的因素水平见表 17 ~9  1
表 2    粒径分布数据
T a b le  2
Data  o n  dia m eter  o f  b ea d s  d istribution
实验号    A ×C  目标值
A  B  C  1 # 2
#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均质泵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2 1 4 3 3 4 1 2 4 3 2 1
1 2 3 4 3 4 1 2 4 3 2 1 2 1 4 3
1 2 3 4 4 3 2 1 2 1 4 3 3 4 1 2
60. 94 55. 6 79. 48 69. 56 59. 25 33. 76 72. 51 37. 57 58. 88 64. 36 20. 06 48. 25 70. 11 70. 48 47. 27 44. 57
#
3 4 # 5 # 6 # 7 # 8 # 9
# #
10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M 1 M 2 M 3
M 4
265. 58 203. 09 191. 55 232. 43 249. 18 224. 20 219. 32 199. 95 159. 33 210. 37 246. 41 276. 54 252. 18 183. 34 247. 66 209. 47 210. 14 231. 56 231. 60 219. 35 T = 892. 65
R  74. 03
49. 23 117. 21 68. 84
21. 46
j
剑式机器人
S j  821. 85  307. 89  1  906 . 96  803. 87    81. 46
火锅红
根据表 2 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
验 ,结果见表 31
表 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T a b le 1    F actor and lev el in p erp endicular experiment
表 3    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V ariance analysis and result of signif i catio n test  T
a b le 3 因
方差来源
F  显著性
S  f  S 1 水 平
A
分散剂用量/ % B
表面活性剂用量/ g  C
搅拌速率/ (r ·m in 21)
3 A B C  A ×C
821. 85
307. 89 1 906. 96 803. 87
防盗报警装置81. 46
3 3 3 3 3
273. 95 102. 63 635. 65 267. 96 27. 15
10. 09 3. 78 23. 41 9. 87 9. 00
3 3
1 0. 45 0. 000 88 400
2 0. 50 0. 001 1 450 误
差 3
0. 55 0. 001 32 500 4
0. 60
0. 001 65
550
考察各因素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1 由于 F 0. 95 (3 ,3) = 9. 23 ,而 F A  和 F A ×C 均大于 9123 ,所以因素 A , A 与 C  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 1 F 0. 99 (3 ,3)  = 29. 5 , 而 F C 接 近于  F 0199  ( 3 , 3) , 所 以 因 素  C 的 作 用 非 常 显 著 1
F 0190 (3 ,3)  = 5. 39 > F B ,所以因素 B 的作用不显著 1
由于交互作用 A ×C 对粒径的影响显著 ,则可 选择交互效应 ( ac ) ij 中最大者对应的水平 A i , C j , 求 A i  , C j  的各自效应 , 见表 41
21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共聚合成所得珠粒经筛分后 ,计算在各种粒径 范围内的珠粒重量占总量的百分数 ,以此来表示粒 径分布情况 1 根据消失模铸造对珠粒粒径的要求 , 选择粒径在 20~60 目 (0190~0130 mm ) 的珠粒占总 量的百分数作为目标函数值进行数据分析 ,见表 21
赫文秀等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最佳实验方案的确定
49
表 4
T a b le 4 A 与 C 各自效应 ( D ij )
E a ch effect o f  A and  C
表 4 中 a i  又由公式 [ ac ] ij  =  ( rM i j  -  T ) /  n , c j  =  ( rM ji  -  T ) /  n ,
=  ( r 2 D ij  -  T ) , ( ac ) ij  = ac ] i j  -  a i
C j
-  c j , 求出联合效应 ( 表 5) 1
从表 5 中 A 与 C 的交互效应可知 , ( ac ) 22  = 11. 675 在所有 ( ac ) ij  中最大 1 因此 A 因素选择 A 2 水平 1 由于 因素 C 的显著性远大于交互作用 A ×C 的显著性 ,因 此应首先考虑单因素 C 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 由表 2 可
知 ,因素 C 取 C 4 水平 1 由于 B 因素的作用不显著 ,由表 2 可知 , B 因素选择 B 1 水平 1 所以以粒径分布为目标函 数的共聚反应的最佳实验方案为 A 2 B 1 C 41
A i  总和 效应 a i
C 1
C 2
C 3
C 4
A 1  A 2  A 3
A 4
总 和
效应 c j
60. 94  33. 76  20. 06
44. 57
159. 33 55. 6  59. 25  48. 25
47. 27
210. 37 79. 48  37. 57  58. 58
70. 48
246. 41
5. 812 69. 56  72. 51  64. 36
70. 11
276. 54
钣金专用工具13. 352
265. 58  203. 09  -  191. 55  -
232. 43
892. 65
10. 604  5. 018  7. 903
2. 317
-  15. 958 -  3. 198 表 5    A 与 C 联合效应
T a b le 5 U nited effect of  A and  C
[ ac ]11  = 5. 149
[ ac ]21  = -  22. 031 [ ac ]31  = -  35. 731 [ ac ]41  = -  11. 221
( ac ) 11  = 10. 503 ( ac ) 21  = -  1. 055 ( ac ) 31  = -  11. 87 ( ac ) 41  = 2. 42
[ ac ]12  = -  0. 191
[ ac ]22  = 3. 459 [ ac ]32  = -  7. 541 [ ac ]42  = -  8. 521 ( ac ) 12  = -  7. 597 ( ac ) 22  = 11. 675 ( ac ) 32  = 3. 56 ( ac ) 42  = -  7. 64
[ ac ]13  = 23. 689
[ ac ]23  = -  18. 221 [ ac ]33  = 3. 089 [ ac ]43  = 14. 689 ( ac ) 13  = 7. 273 ( ac ) 23  = -  19. 015 ( ac ) 33  = 5. 18 ( ac ) 43  = 6. 56
[ ac ]14  = 13. 769
[ ac ]24  = 16. 719 [ ac ]34  = 8. 569 [ ac ]44  = 14. 319 ( ac ) 14  = -  10. 187 ( ac ) 24  = 8. 385 ( ac )
34  = 3. 12 ( ac ) 44  = -  1. 35
参考文献 :
结论
(1) 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分散剂用量为
水重的 0150 % ,表面活性剂用量为 01000 88 g ,搅拌 速率为 550 r/ min 1
(2) 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大 ,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
粒径分布变窄 1 因为转速的增大 ,除了增大剪切作 用外 ,同时也增大了体系的循环作用 ,轴向混合程度 增加 ,使釜内各处的剪切效果的差别减小 ,湍动程度 的差别所引起的粒径不均匀性相应地得到改善 ,所 以粒径分布变窄 1
(3) 平均粒径随分散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1 因
此分散剂浓度增大 ,也就增加了连续相的粘度 ,并包 裹在液滴外层 ,起着防止凝聚的作用 ,同时由于界面 张力的降低 ,也使颗粒直径减小 ,粒径分布随分散剂 浓度的增大而变窄 1
3    1 梁光泽 1 实型铸造 M  19901
1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姜不居 1 实型铸造用泡沫塑料模型 M    1 北京 : 清华大 学机械工程系 ,19951
潘祖仁 ,翁志学 1 悬浮聚合 M    1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 社 ,19971
赵德仁 1 高聚物合成工艺学 M    1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 社 ,19951
宗 俊 峰 , 闫 双 泉 1 我 国 实 型 铸 造 用 泡 沫 塑 料 的 现 状
R  1北京 :清华大学 ,19951
白天申 ,李德华 1 消失模铸造新工艺 R    1 北京 : 清华 大学机械工程系 ,19951
白新桂 1 数据分析与试验优化设计 M    1 北京 : 清华大 学出版社 ,19861
金良超 1 正交设计与多指标分析 M    1 北京 : 中国铁道 出版社 ,19881
奥野忠一 ,芳贺敏郎 1 试验设计方法 M  1 牛长山 ,张 永生 1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41
3 4 5 6 7 8 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1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31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粒径   进行   铸造   单体   实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