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测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测试
语文试卷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蜂巢发动机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众身边,服务于广大众的文化需求。
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准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 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机器人焊接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
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众的获得儿童跷跷板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超导限流器 分)
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
务设施网络。
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
与时俱进。
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C.文章围绕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D.文章结尾列举一
些地方的成功案例, 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众需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效率。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众。 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 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
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秦志光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材料二:
从地域来看,5G 首批试点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地理位置逐步西移,试点城市逐渐减少,当下智慧城市的地域布局亦是如此。在我国当前的智慧城市布局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成都等城市都属于“胡焕庸线”以东的范围,而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域,仅有兰州、拉萨、敦煌、银川、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入选首批智慧城市和 5G 试点城市。“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割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智慧城市和 5G 试点城市的建设,也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基本所有省市的省会城市都包含在内,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以及成都,更是全国 GDP 超万亿的大城市。
(摘编自曾凌霄《从 5G 试点城市看我国智慧城市布局》)
材料三: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不同部门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可见, 智慧
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 4.下列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智慧城市”需要以多种新兴的热点技术作为依托。    B.“智慧城市”可主导信息技术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    C.“智慧城市”能让多方受益并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D.“智慧城市”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难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多方面变化。B.“胡焕庸线”可以大体反映我国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国家智慧城市的分布特点。 C.智能营销客户管理系统
家智慧城市试点和 5G 城市试点工作须同时展开,影响二者布局的因素具有共通性。D.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原则,警惕资本和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6.作为试点城市“第一梯队”的成都应该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生死之间
手摇三轮车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 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
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 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 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 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9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 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
我又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2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27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文化   服务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