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头孢菌素生产工艺

16章 头孢菌类抗生素生产工艺
学习目标
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研发历史和发展趋势
理解头孢菌素及其中间体结构特点及合成工艺原理
掌握其重要产品的工艺路线选择工艺原理、过程控制与分析。
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使用一类抗菌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是在天然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针对天然抗生素的低稳定性、毒副作用大、抗菌谱窄等问题,通过化学结构改造,提高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性、改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目前已有31个抗生素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5版)中,头孢类产品最多,如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头孢噻肟(cefotaxime)。本章分析头孢菌素半合成生产工艺原理、过程
控制及三废处理方法。
1器械消毒6.1  概述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是含有β-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嗪环的抗生素β-内酰胺头孢菌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在和细作用时,β-内酰胺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由于β-内酰胺的张力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由此开启了对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研究,以增强稳定性和广谱抗菌活性。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
16.1.1  头孢菌素研究
1头孢菌素效关系  头孢菌素是顶头孢菌发酵产物,含有β-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嗪环的抗生素,其母核结构如图16-1所示。
图16-1  头孢菌素母核基本结构
与青霉素相比,头孢菌素稳定性好,对人体的毒性低、抗菌活性强、构效关系明确、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发生率低,药物间彼此不引起交叉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环开裂后不能形成稳定的头孢噻嗪环,而是生成以侧链(R)为主的各异的抗原簇;由于没有共同的抗原簇各个头孢菌素之间,或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只要侧链(R)不同,就不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由于β-内酰胺的张力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为了提高头孢菌素的对稳定性和抗菌活性,药物化学深入研究头孢菌素母环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有5个部位可供结构修饰或改造,即2位的羧基、3位侧链、5位硫原子、7位氢原子和7位酰胺基侧链。对2位的羧基进行酯化等可改善口服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位引入不同的杂原子取代基,可增强抗菌活性,并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细胞的渗透等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5位硫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被氧原子或亚甲基取代后,分别称为氧头孢烯和碳头孢烯,它们的稳定性均比头孢烯强,抗菌活性明显提高,但合成难度较大; 7位酰胺基部分是抗菌谱的决定性基团,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可扩大抗菌谱并可提高抗菌活性,增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7位的 -氢原子被甲氧基取代后成为头孢霉素,由于甲氧基的空间位阻,影响了它与酶分子的接近,从而增加了对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由此看出,通过上述部位的结构修饰,可衍生一系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发展历史  1948年意大利人Broyzn首先发现了头孢菌素对革兰氏菌有抗性,1956年Abraham等人从头孢菌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c水刺无纺布ephalosporin 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1962年美国礼来公司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合成头孢菌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
由此开创了半合成头孢菌素的研究。
1962年研制出第一个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头孢噻吩(cephalothin),其对革氏阳性(G+)菌有良好作用。1963年Morin等报道了青霉素向头孢菌素的转化反应,从而使得由廉价的青霉素制头孢菌素成为可能。1967年美国化学家Woodward等完成了头孢菌素C的全合成,为头孢菌素更深入的化学修饰奠定了基础。1969年发明了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cefamandole)抗革氏阳性(G+)菌的活性第一代头孢菌素明显增强1981年出现了第三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噻肟丝网除沫器安装1987年出现了第三代口服用头孢菌素‒‒头孢克肟(cefixime);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抗革氏阳性(G+)菌活性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1992年上市的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cefpirome),对G+菌、G-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性,同时增强了对G+的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很强活性,对 -内酰胺酶的亲和力降低,对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耐药性强,大多数已上市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其无效第五代广谱头孢菌素头孢洛啉(ceftaroline)2010
年上市和头孢洛扎(ceftolozane) 2014年上市),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厌氧菌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头孢菌素具有高效、广谱、低毒、耐酶等优点,其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己上市了近60个品种,其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的首位。根据其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其药理学性质比较参见表16-1,部分结构见图16-2。
表16-1  头孢菌素药理学性质
种类
抗G活性
抗G-活性
抗绿脓杆菌
酶稳定性
肾毒性
举例
第一代
+++
+
-
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硫脒*、头孢丙烯
第二代
++
++
-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
第三代
+
+++
-/+++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地嗪、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布烯、头孢帕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匹酯
第四代
+++/++
+++/++++
+++
更强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头孢瑟利
第五代
++++
++++
++++
更强
头孢洛啉、头孢洛扎
*头孢硫脒由我国(研发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示抗菌活性的强弱。
图16-2  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
16.1.2  头孢菌素类生产工艺路线
半合成头孢菌素类的生产工艺路线主要有化学酰化法、微生物酰化法和青霉素扩环法。化学酰化法又有两种策略,可以先修饰7位,再改造3位;反之亦然。
16.1.2.1 7位酰化的合成工艺路线
以头孢母核7-ACA或7-氨基脱乙酰基头孢烷酸(7-Aminodesacetoxycephalosporanic acid7-ADCA)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先将羧酸活化后,再与7位氨基缩合制备相应的头孢药物。由于头孢母核的稳定性较差,必须在低温下反应,导致7-位氨基的反应活性不太高,直接与羧酸反应收率偏低,且头孢母核价格昂贵为了提高原子利用率,通常需要对羧酸中间体进行活化,主要的活化方式酰氯法活性酯法。
在头孢哌酮的工业生产工艺中,将侧链酸倒挂器D(-)-α-(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酰胺基)对羟基(D(-)-α[[(4-Ethyl-2,3-dioxo-1-piperazinyl)carbonyl]amino]-2-(4-hydroxyphenyl) acrtic acidHO-EPCPPOCl3反应,现场制得酰氯中间体,然后与母
中文名称7-氨基-3-{[(1-甲基-1H-四氮唑-5-基)硫]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二环[4.2.0]--2-烯-2-羧酸,(6R,7R)-7-amino-3-(((1-methyl-1H-tetrazol-5-yl)thio)methyl)-8-oxo-5-thia-1-azabicyclo[4.2.0]oct-2-ene-2-carboxylic acid7-TMCA反应,制得头孢哌酮(图16-3),收率在90%以上。
图16-3 头孢哌酮的合成工艺路线
如果羧酸制备酰氯比较困难,可转化为活性酯进行酰化。在压缩空气过滤头孢噻肟的生产工艺中,PPh3和Et3N存在下氨噻肟酸与二(2-苯并噻唑)硫醚反应制备AE活性酯然后与母核7-ACA进行反应,制得头孢噻肟(图16-4),收率在95%以上。
图16-4 头孢噻肟的合成工艺路线
将侧链转化为酸酐合金钢密度进行酰化反应,头孢丙烯的生产工艺中,以对羟基苯甘氨酸为原料,由于氨基活性太高,先在有机碱的促进下,乙酰乙酸甲酯反应制得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邓氏钾盐,然后与特戊酰氯反应现场制酸酐,最后与头孢丙烯母核反应,制得头孢丙烯(图16-5)
图16-5 头孢丙烯的合成工艺路线
16.1.2.2 3-位取代的合成工艺路线 
以含氮或硫的亲核试剂,如吡啶、吡咯、杂环硫醇等取代7-ACA上的乙酰氧基OAc
制得的头孢菌素3-位取代衍生物。头孢曲松的工业生产工艺中,以7-ACA为原料,乙腈为溶剂,BF3催化下与三嗪环(ThiotriazinoneTTA)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7-氨基头孢三嗪7-amino-3-[(2,5-dihydro-hydroxy-2-methyl-5-oxo-1,2,4-triazin-3-yl)thiomethyl]- cephalosporanic acid.7-Aminoceftriaxone sodium7-ACT)。然后在Et3N促进下,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与AE活性酯反应,得到头孢曲松(图16-6),同时产生副产物2-巯基苯并噻唑。
图16-6 头孢曲松的合成工艺路线
16.1.2.3 酶法生产头孢菌素的工艺路线
虽然化学酰化法制备头孢菌素的工艺路线比较成熟,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原子经济性较差。用AE活性酯制备头孢菌素的工艺中,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危害的促进剂2-巯基苯并噻唑这是美国FDA严格限制超标的杂质之一。近年来,酶法制备头孢菌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228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头孢   活性   抗菌   药物   反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