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WD的沥青路面弯沉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第47卷第1期2021年3月
湖南交通科技
HUNANCOMMUNIC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
Vol.47No.1
Mar.,2021
  收稿日期:202005?21
作者简介:臧国帅(1992—),男,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
文章编号:1008844X(2021)01?0060?04
基于FWD的沥青路面弯沉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臧国帅,金光来
(江苏中路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086)
  摘 要:为了有效利用FWD检测仪器,提高弯沉检测效率和精度,分别利用回归分析技术和BP神经网络智能方法,建立了基于FWD动态弯沉预测静态弯沉的预测模型,分析了模型影响因素,并对比了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表明:弯沉检测层位、F
WD系统误差、弯沉测试范围均对弯沉预测模型有较大影响;与回归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μm,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4 6%,预测效果较优;回归模型的路网结构强度评价结果偏于不安全。
关键词:弯沉;落锤式弯沉仪;贝克曼梁;神经网络;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6 223
文献标志码:B
  长期以来,我国使用贝克曼梁弯沉仪检测路面弯沉,已积累了大量的实测数据与经验,建立了相
关评价标准[1]
,但是贝克曼梁(BB)法检测弯沉存在人工操作强度大、效率低等缺点[
2]
无法满足城市道路的路网结构强度检测需求。因此发展快速、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落锤式弯沉仪(FWD),可以很好地模拟路面实际行车荷载作用,数据量测系统速度快、精度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F
WD预测静态弯沉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FWD弯沉与BB弯沉
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3-7]。郑元勋等[8]
发现落锤式弯沉仪稳定性高,且能较好地模拟行车荷载,FWD弯沉与BB弯沉的相关性受试验路段结构及地
域条件影响较大。郑飞军等[9]
发现FWD荷载级位
和路基种类对FWD弯沉与BB弯沉的相关性有影
响。孙璐等[10]针对路基弯沉,基于回归分析及神经
网络方法,构建了FWD弯沉与BB弯沉弯沉之间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最好。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静态弯沉预测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并未系统分析检测层位、FWD系统误差、弯沉测试范围等因素对预测模型的影响,且多局限于回归分析模型。本文选取上海市4条典型路段进行弯沉检测,基于实测数据建立FWD与BB的回归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
1 现场实测弯沉数据
1 1 典型路段选取
依据不同道路等级和路面损坏状况,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选择了4条典型沥青路面路段:环龙路(环龙路北园路—环龙路龙阳路)、金科路(祖冲之路—郭守敬路)、高斯路(祖冲之路—郭守敬路)、孙新路(华夏高架路—兰亭路)。
为了建立准确的FWD动态弯沉与BB静态弯沉对应关系,路段选取时应确保路面弯沉变化范围足够大。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3450—2019)规定弯沉标定路段应按弯沉值不同水平进行选取,因此本文选取了弯沉值包含0~20、20~60、60~100、100(0 01mm)等各种情况的路段进行检测。1 2 弯沉检测方法
依据《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
—2008)[11]
中规定,分别进行BB和FWD点对点弯沉测试。具体检测步骤如下:①沿着所选路段
车道的轮迹带,利用贝克曼梁测定回弹弯沉;②标准车开走后,以测点为圆心,用粉笔画一个半径为15cm的圆,标明测点位置;③在标明位置处进行FWD动态弯沉检测,位置偏差不超过30mm。最终在4条典型路段上共采集了62组数据。
1期臧国帅,等:基于FWD的沥青路面弯沉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1 3 试验数据预处理
因测试数据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残差分析,以剔除异常值。在回归分析中,残差即测定值与按回归方程预测值之差,服从正态分布。如果某一测试数据的残差绝对值大于3倍残差的标准差,则其为异常值。将异常值剔除,对剩余有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建立神经网络模型。
2 回归分析模型
2 1 确定最佳回归模型
图1为FWD弯沉与BB弯沉的测试结果。将通过残差分析确定的异常点(876,1380)剔除,对剩余的61组有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1为对FWD弯沉和BB弯沉进行回归分析的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分析结果,选取最佳回归分析模型。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线性模型的回归效果要
图1 FWD弯沉与BB弯沉相关性分析
表1 FWD中心点弯沉与BB弯沉回归公式模型类型回归公式R2
线性模型LBB=1 343LFWD-33 40 973指数模型L
BB
=6 61e0 0365LFWD0 738对数模型LBB(
=40 97lnL)
FWD
-179 80 905显著好于其它两个模型。线性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 973,满足规范[11]的要求,表明FWD动态弯沉与BB静态弯沉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2 2 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 2 1 检测层位
按检测层位划分,弯沉预测模型可以分为面向沥青路面顶面或面向土基。其他研究者建立的回归公式对比见表2。当检测层位为沥青路面顶面时,回归方程的斜率均大于1,这是因为沥青混合料是黏弹性材料,其模量受荷载频率影响显著。FWD荷载为冲击荷载,荷载频率约为25~30Hz,而贝克曼梁荷载为准静态荷载,因此沥青层在FWD作用时的响应模量远远大于贝克曼梁作用时的静态模量,使得FWD检测弯沉要小于贝克曼梁检测弯沉,表现为回归方程的斜率大于1。
当检测层位为路基顶面时,回归公式的斜率均小于1,这是因为FWD所施加的冲击荷载使土基发生了较大塑性变形,而FWD检测弯沉为总弯沉,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但是BB检测弯沉采用的是前进法,测试弯沉为回弹弯沉,仅包含弹性变形,最终使得FWD检测弯沉大于BB检测弯沉,表现为回归方程的斜率小于1。所以,基于路面和基于路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本质差异,应当分别建立回归方程。
表2 不同研究者建立的FWD与BB转化公式
检测层位年份作者回归公式相关系数1990唐伯明等[2]LBB=1 327×LFWD-86 50 980沥青路面顶面
1993张洪华[12]LBB=1 06×LFWD-160 910
1995李锦华等[13]LBB=1 43×LFWD-89 60 960
2003樊兆强等[14]LBB=1 34×LFWD-22 990 920土基顶面
2010王兵等[6]LBB=0 843×LFWD-8 74720 953
2014郑飞军等[9]LBB=0 7286×LFWD+17 8260 988
循环烘干机2 2 2 FWD系统误差
为了分析FWD系统误差对回归模型的影响,在上文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另一台FWD仪器(记为“FWD
II
”)在相同位置进行了动态弯沉检测。
表3为FWD
II
与BB、FWD
II
与FWD弯沉检测
 湖南交通科技47卷炒茶机
数据回归对比分析结果。由表3可知,FWD
II
与BB的线性回归公式斜率为1 494,与上文建立的回归公式斜率1 343有较大差异,2台FWD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但斜率并不为1,表明2台FWD检测设备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由于最终将FWD检测弯沉转化为BB弯沉后,再对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而FWD弯沉与BB弯沉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因此FWD设备的系统误差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小。由此可得:FWD系统误差对回归模型影响较大,而对评价结果影响不大。
表3 不同FWD的回归公式对比
检测设备回归公式R2
FWDII与BBLBB=1 494LFWD
II
-22 10 980
FWDII与FWDLFWD
II
=0 8914LFWD-8 70 998
2 2 3 弯沉测试范围
随着测试弯沉增大,BB弯沉的人工读数误差对测试结果影响降低,图2为FWD弯沉和BB弯沉之间相关系数随BB弯沉测试范围变化的关系图。由图2可知,随着弯沉测试范围增大,FWD弯沉与BB弯沉的相关系数均急剧增加,而后趋于平缓,接近于1。当BB弯沉测试范围超过0 75mm时,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才能大于0 95,满足规范要求。因此为了得到可靠的转化关系式,应当使得BB弯沉测试范围大于0 75mm
图2 弯沉测试范围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综上所述,路面结构和FWD系统误差均对回归模型有较大影响,在面对不同用途时,应当分别建立FWD与BB的回归模型;而弯沉测试范围对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有较大影响,为了准确预测沥青路面静态弯沉,建立模型所选取路段的弯沉变化范围应足够大。3 BP神经网络模型
3 1 BP神经网络原理
BP人工神经网络是Rumelhart、McClelland等[15]研究设计,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的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BP算法是人工神经网
络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学习算法,主要结构包含1个输入层、1个或多个隐含层和1个输出层。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节点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及阈值决定,如式(1)所示。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到输出层,经作用函数运算后得到输出值,与期望值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沿原先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结果符合精度要求为止。最基本的3层BP神经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16]。
Oj=f(jNet)j=f(jθj+∑ωijx)i(1)式中:Oj为神经元j的输出值;fj为神经元j对应的激发函数;θj为神经元j的阈值;xi表示对神经元j的各个输入;ωij表示对应输入和该神经元j的连接
权重。
图3 3层BP神经网络结构图转移印花
3 2 模型构建与训练
在构建与训练神经网络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映射到[0,1]或[-1,1]或更小的区间。这是因为神经网络输出层的激活函数的值域有限制,如本文采用的双极性S型激活函数,其值域为(-1,1)。因此采用式(2)将数据映射到区间(-1,1)。
yn=2×
xn-xmin
xmax-xmin
-1(2)式中:xn为实测数据;xmin、xmax为实测数据的取
26
1期臧国帅,等:基于FWD的沥青路面弯沉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值范围;yn为实测数据归一化结果。
BP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根据
Kolrnogorov定理,一个3层BP神经网络能够实现
对任意非线性函数进行逼近[17-18]。因此,本文利
用商业数学软件MATLAB构建只有1个隐层的3
层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参数为FWD中心点弯
沉,输出参数为BB弯沉。训练函数采用LM
(Levenberg Marquardt)神经网络算法,该算法是
梯度下降法和高斯-牛顿法的结合,具有梯度下降
法的全局特性和高斯-牛顿法的局部收敛性,并通
过自适应调整阻尼因子来达到收敛特性,具有更高
的迭代收敛速度。
将实测的61组弯沉数据输入到构建的BP神
经网络模型中,进行网络训练,然后使用训练好的
神经网络进行静态弯沉预测。
4 两种模型预测效果对比
4 1 拟合效果对比
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RootMeanSquareEr
ror)和平均相对误差MRE(MeanRelativeError)
进行模型拟合效果评价,计算公式如式(3)和
(4)所示。表4为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模型的拟
合效果评价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与线性回归模型
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
了10μm,平均相对误差MRE降低了4 6%,表
明BP神经网络模型优于线性回归模型。
RMSE=
∑n
i=
(
y-y)∧2
槡n(3
MRE=∑n
i=1
y-y∧y
(4)
式中:y为被测量真值;y∧为估计值;n为数据量。
表4 模型拟合效果对比
模型RMSE/μmMRE/%线性回归模型5944 0
神经网络模型4939 4降低值104 6
4 2 路网结构强度评价结果对比
弯沉预测模型的建立是为了将FWD中心点弯沉转化为BB弯沉,然后依据《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
(DG/TJ08-92—2013)[19]中的贝克曼梁弯沉评价标准,进行沥青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沥青路面结构强度可以分为3种状态:足够、临界、不足,为了了解路网整体的结构强度情况,需要统计这3种状态所占的比例,以道路面积作为统计口径。
分别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浦东新区2014年路网结构强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结构强度不足路段所占比例为8 9%,而线性回归模型仅有5 9%,表明使用线性回归模型会使得路网结构强
度评价偏于不安全。
图4 路网结构强度评价结果对比
5 结论
使用FWD和贝克曼梁检测沥青路面弯沉,通过反演对路面的静态弯沉进行预测,建立了道路静态弯沉的回归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1)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受检测层位和FWD系统误差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受弯沉测试范围影响较大。
2)与回归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μm,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4 6%,预测效果较优。
3)分别使用两种模型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路网结构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评价结果偏于不安全。
为了准确预测沥青路面静态弯沉,不同检测层位应分别建立预测模型,且选取路段的弯沉变化范围应足够大,并选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下转第76页)
 湖南交通科技47
图7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3 小结
1)采用机制砂配制的C50混凝土抗压强度明显要高于天然砂配制的混凝土,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
离散性较天然河砂混凝土大。
2)天然砂混凝土试件的各龄期轴心抗压强度值明显低于机制砂混凝土,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各龄期轴心抗压强度值均小于原状机制砂混凝土。石灰岩机制砂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均小于水洗机制砂,且石灰岩机制砂在28d后的强度发展速率也较水洗机制砂低。
  3)合理的石粉含量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当石粉掺加量超过一定数值后,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的同时,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fc/fcu也会出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是仍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矿物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长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轴心抗压强度。
参考文献:
[1]张其分,虞海,黄盛.平塘特大桥机制砂质量控制与高泵送混凝
土[
尼龙包胶线J].公路,2019(9):114-116.[2]韩富庆,梁晓东,曾雄鹰,等.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力学性
能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20,46(2):13-17,70.
[3]陈涛,陈海波,宿健.机制砂与河砂海工混凝土T梁力学性能对
比试验研究[
J].公路,2015,60(8):230-235.[4]薛晓芳,尹军,蒋正武.石粉含量对C50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性
能的影响[J].混凝土世界,2016(1):98-102.
[5]杨振国.机制砂质量指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D].武汉:武
汉理工大学,2015.
[6]马相明,张蕾.高速公路施工中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的应用研究
J].公路工程,2017,42(5):149-153,238.[7]张杰.全机制砂制备高性能灌浆料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
2017,42(3):278-281.
[8]李徐.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在高速公路中的试验研究[J].公路
工程,
2013,38(6):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
224-228.(上接第63页)
[2]唐伯明,邓学钧,李一鸣.落锤式弯沉仪(FWD)与贝克曼梁式弯
沉仪(BB)的对比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0(3):37-43.
[3]曾凡奇,张四伟,程霞.FWD和贝克曼梁在路面检测中的相关关
系分析[J].公路,2001(9):131-133.
[4]张向阳,王光明.FWD和贝克曼梁在路基弯沉检测中的相关性
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4(2):76-78.
[5]王兵,高翌春,印朝辉.落锤式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在路基路面弯
沉检测中的相关性分析[J].宇航计测技术.2010,30(6):26-29.
[6]徐平,蔡迎春,陈忠平,等.FWD和BB在路基检测中的对比分
析[J].公路,2007(10):181-183.
[7]陈岳峰,王桂尧.落锤式弯沉仪与贝克曼梁检测路基的对比分
析[J].公路与汽运,2006(3):82-83.
[8]郑元勋,蔡迎春,张亚敏.FWD与BB工作性能对比及其测试数
据相关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31(6):39-42.
[9]郑飞军,李振存,徐正邦,等.不同路基条件下FWD和BB对比
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4(2):79-81.
[10]孙璐,王登忠,张惠民.基于便携式落锤动力弯沉的路基弯沉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5):970-974.
[11]JTG3450—2019,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S].
[12]张洪华.落锤式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在半刚性路面上的弯沉对
比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3(4):13-16.
[13]李锦华,徐明德,唐伯明.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上FWD与贝克曼
梁的对比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5(2):22-26.[14]樊兆强,杨辉,攸频.FWD与贝克曼梁相关关系研究[J].市政
技术.2003(5):295-296.
[15]RumelhartDE,McclellandJL,GroupPR.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M].Cambridge:MITpress,1988.
[16]杨淑娥,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12-18,26.[17]闻新,周露,
烷基叔丁基醚王丹力.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北京:
科学出版社,
验光组合
2000.[18]阎平凡,张长水.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5.
[19]DG/TJ08-92—2013,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S].
67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3:2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21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型   回归   检测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