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本体组件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结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可雾化介质,雾化结构件用于对可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食者食用的气雾;本体组件用于向雾化结构件提供能量。
3.但是传统电子雾化装置由于雾化位置设计问题,导致雾化烟雾量小,且存在一致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5.一种雾化结构件,包括雾化芯组件及发热体,所述雾化芯组件包括相连接的雾化部及导入部,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的内部,所述雾化部固定于所述导入部中,所述导入部具有内壁部及外壁部,且所述雾化部具有与所述内壁部相连接的连接位;
6.所述导入部于其所述外壁部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外壁部、所述内壁部及所述连接位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内部;
7.所述雾化部具有与所述导入部相间隔的至少两个雾化面,且所述雾化部与所述导入部之间形成传输所述发热体于所述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至少两个雾化通道。
8.上述雾化结构件,一方面雾化面通过导入部间接地接触雾化介质,因此发热位置与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避免了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且使整个雾化结构件发热效率高;另一方面雾化部从导入部通过吸液面获取雾化介质,接触面积大且全方位导入雾化介质,可有效保障供应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确保了雾化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且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再一方面由于两个雾化面都可以发生雾化反应,因此进一步提升了雾化气溶胶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具有平面形状;及/或,
10.所述雾化部与所述导入部之间仅具有所述雾化通道。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包括相平行的两个所述雾化面,两个所述雾化面分别与所述导入部之间形成传输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通道及第二雾化通道,且所述发热体的嵌设于所述雾化部内部的嵌入发热部位于两个所述雾化面之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嵌入发热部与两个所述雾化面具有相同距离,以使所述发热体对两个所述雾化面具有均匀的加热作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雾化通道及第二雾化通道对称设置。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嵌入发热部包括丝状结构、管状结构、螺旋结构、网状结构、片状结构及厚膜结构。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及所述导入部为一体式结构;及/或,
16.所述雾化部及所述导入部具有相同的高度或者所述雾化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导入部的高度;及/或,
17.所述连接位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所述连接位整体呈对称形状;及/或,
18.所述雾化部具有平板形状;及/或,
19.所述导入部为圆筒形;及/或,
20.所述发热体全部嵌设于所述雾化部的内部或所述发热体具有凸出于所述雾化部之外的引脚。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其包括储液结构件及任一项所述雾化结构件;
22.所述储液结构件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雾化介质的储液腔,且所述导入部设置为接触所述储液腔中的所述雾化介质。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吸嘴结构件,所述发热体于所述雾化面所生成的气溶胶,经两个所述雾化通道与所述吸嘴结构件流体连通。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电源及任一项所述雾化器,所述电源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供电。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结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28.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29.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
30.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31.图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所述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4.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b-b方向剖视示意图。
35.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36.图11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7.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8.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9.图14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0.图15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结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6为图15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2.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c-c方向剖视示意图。
43.图18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44.图19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5.图20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6.图21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7.图22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8.附图标记:
49.雾化结构件100、储液结构件200、吸嘴结构件300、气流方向p;
50.雾化芯组件110、发热体120、密封套件130、电极组件140、通气管150、安装件160、底座170、引导层180、气道190;
51.雾化部111、导入部112、进气端113、出气端114、连接位115、雾化面116、第一雾化通道117、第二雾化通道118、雾化通道119、内壁部112a、外壁部112b;
52.嵌入发热部121、引脚122;
53.电极芯141、电极密封套142、绝缘导线管143、排气孔151、引入口161、安装区162、缝隙区163、进气口171、固定端172、连接端173、进气腔室174;
54.第一外管210、第二外管220、储液结构230、储液腔240、接触区241、限位部250;
55.吸嘴310、出气口311、吸嘴套管320、吸嘴密封套330、吸嘴内管340、夹层350。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0.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结构件100如图1所示,其包括雾化芯组件110及发热体120,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包括相连接的雾化部111及导入部112,所述发热体120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所述雾化部111固定于所述导入部112中。这样的设计,发热体120或其发热部分在雾化部111的内部,不会直接地接触导入部112。
62.结合图1及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仅具有所述雾化通道119。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升发热体120加热雾化介质后通过雾化通道119输出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为了便于雾化介质在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内部传输,进一步地,所述雾化部111为设有中空结构的微孔材料,亦可称为中空多孔体。进一步地,所述微孔材料的孔径为100纳米至12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材料的孔径为1微米至100 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材料的孔径为10微米至5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部112与所述雾化部111的材质相同。所述微孔材料的材质为陶瓷或玻璃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材料的内部孔隙率为30%至9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材料的内部孔隙率为50%至65%。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仅通过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传输所述雾化介质,即将所述导入部112输送的雾化介质通过毛细作用克服重力因素传输到所述雾化部111的各个位置,由发热体120加热雾化介质产生气溶胶且通过所述雾化面116 进入所述雾化通道119。
6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部112的孔隙率大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孔隙率,以使所述导入部112的雾化介质的总量供给充分,同时所述雾化部111孔隙率相对较小也可以防止所述雾化部111由于孔隙率过大出现泄漏,有利于将雾化介质导流至所述雾化部 111中。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部112的内部设有相异孔隙以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吸液面119通过所述导向通道将所述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雾化部111或所述连接段114,从而有利于准确、均匀地将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雾化部111及其中的所述发热体120,从而获得均匀的气溶胶。且这样的设计,将雾化部111和导入部112连接,并通过导油部分即所述导入部112的整个管状外壁进行雾化介质输送例如导油,导油面积大且全方位导油,可有效保障对所述发热体120的雾化介质供应充分,同时雾化部分即所述雾化部111包含管内和管外多个雾化区域,雾化量大。
64.结合图1及图2,所述导入部112具有内壁部112a及外壁部112b,且所述雾化部111 具有与所述内壁部112a相连接的连接位115;所述导入部112于其所述外壁部112b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外壁部112b、所述内壁部112a及所述连接位115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111内部。这样的设计,位于雾化部111内部的发热体120或其发热部分,其发热位置与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避免了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且因上述结构设计而使整个雾化结构件发热更为均匀。
65.结合图1、图3及图4,所述雾化部111具有与所述导入部112相间隔的至少两个雾化面 116,且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传输所述发热体120于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气溶胶的至少两个雾化通道119,即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至少两个雾化通道119,所述雾化通道119用于传输所述发热体120于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的气溶胶。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两个雾化通道119,分别为第
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亦可理解为所述雾化通道119包括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这样的设计,雾化部从导入部通过吸液面获取雾化介质,接触面积大且全方位导入雾化介质,可有效保障供应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确保了雾化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且由于两个雾化面都可以发生雾化反应,因此雾化气溶胶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
66.结合图2及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具有平板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部112为圆筒形。结合图3、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具有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内部的嵌入发热部121及凸设于所述雾化部111外部的引脚122。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述嵌入发热部121与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相同距离,以使所述发热体120或其嵌入发热部121在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均匀的加热作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嵌入发热部121的边缘位置与所述雾化部111的至少部分边缘位置具有相同距离,或者,所述嵌入发热部121的外形轮廓与所述雾化部111的外形轮廓为相似图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优化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雾化面116处透出的雾化气溶胶稳定的一致性,且具有雾化气溶胶量大的优点。
67.依据具体实现的设计方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嵌入发热部121包括丝状结构、管状结构、螺旋结构、网状结构、片状结构及厚膜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发热体120或其所述嵌入发热部121的形状不限于此,只需均匀放置于所述雾化部111且对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均匀、稳定的加热作用即可。结合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所述嵌入发热部121 为片状结构,结合上述实施例,所述嵌入发热部121与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相同且一定的距离,有利于避免高温加热时雾化部111的过薄区域出现粉末化,影响雾化效果乃至于威胁用户健康。
6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位11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所述连接位115整体呈对称形状。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导入部112 为一体式结构;以使所述雾化介质通过所述导入部112内部输送至所述雾化部1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部112与雾化部11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位115的数量为多个且各所述连接位115相对于所述内壁部112a均匀设置,以确保雾化介质可以被均匀导向雾化部 111的各区域。
6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的高度低于所述导入部112的高度;或者,如图6 所示,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导入部112具有相同的高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重力及毛细作用力,进一步确保雾化介质可以被均匀导向雾化部111的各区域。
70.结合图4及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平面形状,或者,所述雾化面116为平面;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包括相平行的两个所述雾化面116,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分别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传输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且所述发热体120的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内部的嵌入发热部121位于两个所述雾化面116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对称设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控制嵌入发热部121,保证在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均匀的加热作用,使得雾化气溶胶在两个雾化通道具有相同的雾化环境及输出环境,从而进一步保证了雾化面116 处透出的雾化气溶胶稳定的一致性。
71.对于发热体的位置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全部嵌设于所述雾
化部 111的内部;或者结合图5及图6,所述发热体120具有凸出于所述雾化部111之外的引脚122,所述引脚122电连接所述嵌入发热部121。可以理解的是,引脚122在一些实施例中并非必要项,只需嵌入发热部121能够实现发热雾化即可,进一步地,采用电磁场变换方式控制所述嵌入发热部121发热,以使所述雾化部111内部的雾化介质气化形成气溶胶,亦可称为雾化气溶胶。
72.结合图1至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包括中空腔体的导油部分即所述导入部112,以及设置于腔体内的雾化部分即所述雾化部111,所述雾化部111将中空腔体分割为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所述雾化部111内部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导入部112的外壁部112b可与液体即所述雾化介质接触,并将所述雾化介质传导至所述雾化部111,并在发热体120工作时使雾化部111的雾化介质被雾化生成气溶胶,生成的气溶胶可分别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及所述第二雾化通道118流出。
73.所述雾化部111、所述导入部112均为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微孔材料制成,且两者为一体加工成型,所述雾化介质例如烟油可以借助上述微孔材料所形成的微孔结构的内部孔隙的毛细作用,在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内部实现传导。所述雾化部111暴露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 及所述第二雾化通道118内的区域分别为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可称为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发热体120加热雾化介质而生成的气溶胶对应于雾化通道中传递。所述雾化结构件100还包括进气端113和出气端114,外界空气可由进气端113进入,经所述第一雾化通道 117及所述第二雾化通道118,带走生成的气溶胶,并由出气端114流出。
74.所述发热体120位于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之间,位于中间位置为较优解,但不一定必然位于中间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中的嵌入发热部121采用电阻发热片,并通过引脚122或导线与电源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或其嵌入发热部121也可为其他结构,如网状发热体或丝状发热体等均可以应用,另外考虑电磁发热的可能性,引脚 122并不是必然需要项,只需要嵌入发热部121可通过某种途径实现发热雾化即可,此实施例中,发热体120仅包括嵌入发热部121,且所述发热体120全部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
75.这样的设计,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可将雾化部111和导入部112一体烧结而成,并通过导入部112的整个外壁部112b例如管状外壁进行导油,接触面积大且全方位导入雾化介质,可有效保障供应充分,同时雾化部111包含两个雾化区域,烟雾量大。雾化部111以及发热体120不与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接触,有效隔离热量的传递,使整个雾化结构件100发热效率高,同时也避免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被高温污染导致变质变,影响抽吸口感和用户体验。
7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包括储液结构件及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结构件;所述储液结构件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雾化介质的储液腔,且所述导入部设置为接触所述储液腔中的所述雾化介质。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结构件200及所述雾化结构件100;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容置所述雾化介质,且所述导入部112设置为接触所述雾化介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单独容置所述雾化介质,或者,所述储液结构件200配合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共同容置所述雾化介质。
77.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吸嘴结构件300,所述发热体120 于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的气溶胶,经两个所述雾化通道119与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流
体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包括第一外管210、第二外管220及储液结构230,所述储液结构23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外管210紧密结合所述雾化结构件100,所述储液结构 23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外管220紧密结合所述吸嘴结构件30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嘴结构件300与所述雾化部111所生成的气溶胶流体连通,或者所述吸嘴结构件300与所述气道190流体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储液结构230可以单独容置所述雾化介质,亦可结合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共同容置所述雾化介质;结合图8及图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230结合所述雾化结构件100的通气管150、安装件160及底座170 共同容置所述雾化介质。
78.结合图8及图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件200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雾化介质的储液腔240,所述雾化介质包括烟油、香精及香料等。且所述导入部112设置为接触所述储液腔240中的所述雾化介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嘴结构件300设有吸嘴310,所述储液结构23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外管210紧密结合所述雾化结构件100,所述储液结构230 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外管220紧密结合所述吸嘴310,所述吸嘴310与所述气道190流体连通。所述储液腔240中设有接触区241,雾化介质于所述接触区241中接触所述外壁部112b,然后进入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接触所述发热体120。
79.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结构件100还包括底座170,所述底座170 通过所述第一外管210紧密结合所述储液结构230的一端且所述底座170的连接端位于所述储液结构230之外,用于安装给所述雾化结构件100供电的电源,且直接或间接实现导电连接。
80.为了准确定位安装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结构件100还包括通气管150,所述储液结构件200于所述储液结构23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 250,所述通气管150穿过所述限位部250,所述吸嘴密封套330、所述吸嘴内管340及所述吸嘴310的外层由里而外顺序地抵接于所述限位部250上。结合图17及图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结构件100还包括通气管150,所述通气管150与两个雾化通道119均流体连通,即所述主气道150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及所述第二雾化通道118流体连通。
81.各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开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道190流体连通。进气口的数量不限,例如所述雾化装置可包括两个进气口,两个进气口分别与所述气道190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道190及所述进气口顺序流体连通,以使形成的气溶胶经由所述通气管150从所述出气口排出。结合图10及图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吸嘴结构件300中,即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开设有连通所述通气管150的出气口311;结合图14及图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底座170中,即所述底座170开设有进气口171。
82.结合图9及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150还开设有排气孔151,所述排气孔151用于在组装时,为防止所述储液结构230中的所述储液腔240内气压过大而进行排气,随着组装推进,所述排气孔151与所述储液结构230中的所述储液腔240分离且露置于所述储液腔240之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151还可用作定位槽,以配合定位安装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或其吸嘴310或者吸嘴密封套330。
83.结合图9及图10,所述进气口171用于在抽吸时提供空气以传递所生成的气溶胶,并经通气管150的气道190输出,以使气溶胶按气流方向p流向所述吸嘴结构件300的出气口
311。这样的设计,形成了雾化输送的空气及气溶胶流通的途径。结合图19及图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结构件100还包括底座170,所述底座170的固定端172抵接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及所述雾化部111或所述雾化结构件100的其他部件,以配合安装所述雾化结构件100或其所述雾化部111,所述底座170的连接端173用于安装电源;所述底座170开设有进气口171及连通所述进气口171的进气腔室174,所述进气腔室174位于所述底座170 的内部,所述进气口171通过所述进气腔室174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及所述第二雾化通道118流体连通。
84.结合图12及图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嘴结构件300设有吸嘴310、吸嘴套管 320、吸嘴密封套330及吸嘴内管340,结合图9及图10,所述通气管150外套设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310,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310分别与所述通气管150相接触,且所述吸嘴310位于所述吸嘴密封套330的上方,所述吸嘴310开设有连通所述通气管 150的出气口311,以输出所述通气管150中的气溶胶。这样的设计,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所述雾化装置,通过其吸嘴310从所述气道190获得两个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的气溶胶。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开口311作为所述出气口。所述吸嘴内管340套设于所述吸嘴密封套330 外;所述吸嘴结构件300于所述吸嘴310中形成有夹层350,所述吸嘴套管320位于所述夹层350中且套设于所述吸嘴310内层的外部,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内管34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夹层350中,且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内管340位于所述吸嘴310及所述通气管150之间;所述吸嘴310的一延伸端位于所述吸嘴内管340及所述储液结构230 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外管220位于所述储液结构230的一端之外,以使所述储液结构230 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外管220配合所述通气管150、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内管340 共同紧密结合所述吸嘴310,亦即所述第二外管220、所述储液结构230、所述吸嘴310的一延伸端、所述吸嘴内管340、所述吸嘴密封套330及所述吸嘴310的另一延伸端顺序紧密套接于所述通气管150外,亦即所述吸嘴310的内层、所述吸嘴密封套330、所述吸嘴内管340、所述吸嘴310的外层、所述储液结构230及所述第二外管220由里而外顺序地套设于所述通气管150外,其中所述吸嘴密封套330有一部分直接套接于所述通气管150外,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在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及其吸嘴310处实现气道190贯通所述通气管150,另一方面有利于密封所述储液结构230的储液腔240,避免其中的雾化介质受热蒸发或者常温挥发而从连接所述吸嘴结构件300的一端散逸;再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所述夹层350保持所述通气管150的邻近出气口311处的气溶胶的温度,确保输出气溶胶的一致性。
85.结合图16及图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100还包括电极组件140,所述电极组件140连接所述发热体120,所述电极组件140还用于连接电源;结合图19及图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140包括电极芯141、电极密封套142及绝缘导线管143,所述电极密封套142套设于所述电极芯141外,所述电极芯141用于接入电源的电极或其接头,且导电连接所述发热体120;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密封套142配合所述底座170共同绝缘固定所述电极芯141。所述绝缘导线管143固定于所述底座170,或所述电极密封套142 配合所述底座170共同绝缘固定所述绝缘导线管1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芯141 用于通过卡合、螺接或插接等方式接入电源的电极或其接头。这样的设计,所述电极芯141 除了通过所述底座170露置于外部以接入电源的电极或其接头的部分之外,其余部分被所述电极密封套142配合所述底座170共同密封保护,同时亦保护了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内部
的所述雾化组件100尤其是所述雾化芯组件110。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导线管143内部设有导线,外部设有绝缘层,所述导线连接所述电极芯141及所述发热体120或其引脚122,用于使电源通过所述电极芯141加热所述发热体120。
86.继续结合图9及图1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安装件160 及密封套件130,结合图17、图18及图22,所述安装件160连接所述通气管150,所述安装件160与所述储液腔240中的雾化介质相接触且所述安装件160开设有用于流入或渗入雾化介质的引入口161及容置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安装区162,雾化介质经过所述安装件160 的引入口161与所述导入部112的外壁部112b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160还设有缝隙区163,以使雾化部111在安装完成后与所述安装件160连接于所述通气管150处留有缝隙,以便于雾化气溶胶从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进入所述通气管150。
87.结合图18及图20,所述安装件160抵接所述底座170,以使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进气端113连通所述底座170的进气口171或进气腔室174,且使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出气端114连通所述通气管150的气道190,从而实现雾化输送的空气及气溶胶流通的途径;所述密封套件130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60及所述底座170之间,或者,所述密封套件130容置于所述底座170的安装槽中,所述密封套件130用于密封所述安装件160及所述底座170之间的安装位置或接触位置,避免雾化介质从上述安装位置或接触位置泄漏。
88.结合图9及图10,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引导层180,所述引导层180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60的安装区162中,所述引导层180位于所述安装件160及所述导入部112的外壁部112b之间,且所述引导层180遮挡所述引入口161,所述引导层180用于将从所述引入口161引入的雾化介质均匀地或尽可能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导入部112的外壁部112b,以增强发热体120接触且加热雾化介质的一致性。
89.结合图21及图22,所述安装件160与所述通气管150一体成型设置,以便于生产制造。进一步地,所述外壁部112b具有圆柱面外形,所述安装件160的安装区162具有圆柱面形状,所述引导层180呈与圆柱面外形及圆柱面形状相匹配的圆筒形。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安装匹配,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雾化介质进入雾化部111的均匀性。
9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电源及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器,所述电源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供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具有电极,所述电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电极组件140或其电极芯141。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雾化面通过导入部间接地接触雾化介质,因此发热位置与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避免了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且使整个雾化结构件发热效率高;另一方面雾化部从导入部通过吸液面获取雾化介质,接触面积大且全方位导入雾化介质,可有效保障供应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确保了雾化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且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再一方面由于两个雾化面都可以发生雾化反应,因此进一步提升了雾化气溶胶量。
9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9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结构件(100),包括雾化芯组件(110)及发热体(120),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包括相连接的雾化部(111)及导入部(112),所述发热体(120)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所述雾化部(111)固定于所述导入部(112)中,所述导入部(112)具有内壁部(112a)及外壁部(112b),且所述雾化部(111)具有与所述内壁部(112a)相连接的连接位(115);所述导入部(112)于其所述外壁部(112b)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外壁部(112b)、所述内壁部(112a)及所述连接位(115)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111)内部;所述雾化部(111)具有与所述导入部(112)相间隔的至少两个雾化面(116),且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传输所述发热体(120)于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气溶胶的至少两个雾化通道(1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平面形状;及/或,所述雾化部(111)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仅具有所述雾化通道(1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111)包括相平行的两个所述雾化面(116),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分别与所述导入部(112)之间形成传输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且所述发热体(120)的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内部的嵌入发热部(121)位于两个所述雾化面(116)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发热部(121)与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相同距离,以使所述发热体(120)对两个所述雾化面(116)具有均匀的加热作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雾化通道(117)及第二雾化通道(118)对称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发热部(121)包括丝状结构、管状结构、螺旋结构、网状结构、片状结构及厚膜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雾化结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导入部(112)为一体式结构;及/或,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导入部(112)具有相同的高度或者所述雾化部(111)的高度低于所述导入部(112)的高度;及/或,所述连接位(11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所述连接位(115)整体呈对称形状;及/或,所述雾化部(111)具有平板形状;及/或,所述导入部(112)为圆筒形;及/或,所述发热体(120)全部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或所述发热体(120)具有凸出于所述雾化部(111)之外的引脚(122)。8.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结构件(200)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雾化结构件(100);所述储液结构件(200)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雾化介质的储液腔(240),且所述导入部(112)设置为接触所述储液腔(240)中的所述雾化介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嘴结构件(300),所述发热体
(120)于所述雾化面(116)所生成的气溶胶,经两个所述雾化通道(119)与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流体连通。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及权利要求8或9所述雾化器,所述电源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供电。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导入部于其外壁部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外壁部、内壁部及连接位将雾化介质传递到雾化部内部;雾化部具有与导入部相间隔的至少两个雾化面,且雾化部与导入部之间形成传输发热体于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至少两个雾化通道。一方面发热位置与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避免了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另一方面接触面积大且全方位导入雾化介质,可有效保障供应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确保了雾化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且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再一方面两个雾化面都可以发生雾化反应,提升了雾化气溶胶量。溶胶量。溶胶量。


技术研发人员:

张春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大迈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13

技术公布日:

2022/8/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8: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15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溶胶   介质   结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