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一、眼镜的介绍
(一)简介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等。其他种类的眼镜包括护目镜,太阳眼镜,游泳镜等,为眼睛提供各种保护。
(二)眼镜的分类
中国光学眼镜交易网的小编总结了以下四总分类:
框架眼镜:由于安全价廉,易配戴,使用及保存方便,加上近年在镜片设计,材料研制和镀膜工艺上的进展,因此仍是矫正近视眼远视力最常用的工具。
接触镜:目前接触镜用于近视眼,在国内外已较普遍。接触镜的优点为镜片贴于角膜表面,可随眼球转
翻转气缸动,免除了视物变形和三棱镜效应,视物变小较轻,并避免了框架眼镜对外观的影响。较适用于高度近视眼及较大的屈光参差。
双焦点镜:双焦点镜是框架眼镜的一种。视远时的镜片为一般的凹透镜,视近的镜片则较视远的减少2-3D.有人认为用双焦点镜可减轻视近时调节负荷,因此能防止近视眼进行。根据同样原理,近年有人将渐变多焦点眼镜用于青少年近视眼,希望能防止或减慢近视眼的进行。其确切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是否对不同类型近视眼有不同作用,也值得注意。
角膜塑型术:指在晚间戴用中央较扁平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使角膜曲率半径加大,希望在白天不戴镜时能有较好远视力。本法能降低近视屈光度1.5-5D,平均3.0D.约75%的屈光降低量发生于开始后的2周之内。屈光度降低的同时,裸眼远视力也有提高,低度近视眼常能恢复正常视力。但停用后其效果很快消失,因此只有暂时性作用。
二、眼镜的发明
(一)产生于中国的说法
在国际上,关于眼镜的发明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眼镜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
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二)产生于外国的说法
还有一种关于眼镜的发明说法。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后来他又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
三、眼镜的发展演变过程
眼镜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从无腿的到有腿的,从水晶到透镜,它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现在,中国光学眼镜交易网的小编将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眼镜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原始传说阶段(黄帝时代—西汉)
据《世界之最——世最早的眼镜》载:『早在公元前二二八三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
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他用透镜『迎日推测』,观察星星。据《古老宝石——水晶》载: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君主
佩戴水晶眼镜。
(二)透镜的孕育时期(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证明,世界上第一枚透镜是用天然水晶制成,真正的玻璃透镜用做镜片出现
于十三世纪末期。而水晶透镜远在公元前一二00年——六00年就已出现。
搅拌摩擦焊接(三)透镜的萌芽时期(夏、商、周、春秋)
眼医学的萌始,甲骨文中对“疾目”,“目盲”的记载等,为透镜的萌芽都提出了需求。
据考古发掘,在这段历史时期,水晶器工艺已有很大提高。这时候的水晶圆珠、扁珠、环
制作候车亭都已抛光,晶莹剔透,已具备了磨制透镜镜片的工艺要求,扁平的器形,本身就具有凸透
镜片放大的功能,人们就是在加工水晶的过程中,发现了水晶的透光性、聚光性及抛物面
形体的放大性。因此,这时期作为水晶透镜的萌芽期是完全成立的。
(四)透镜的生成时期(战国、秦、西汉)
著名思想家墨翟在其著作《墨子》一书《经下》,《经下说》两篇著作中,对“光线
联络柜
的直线传播”“凹凸镜成像”“小孔成像”“倒影”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进行可翔实的论述,为我国光学之鼻祖,也为眼镜的主要构件——镜片(透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刘安《淮男万毕术》一书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早在
公元前2世纪,我们的祖先即成功地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了具有相当潜望镜功能的器物,以隐蔽观察事物,在世界上居于首创地位。
(五)单片镜阶段(东汉—北宋)
单片眼镜于公元67年前(时为东汉初年)孕育而生了,1974年至1977年在安徽元宝村
一号墓出土了两件聚光玻璃,明亮与水晶相同(体内有微泡)。董园村一号墓出土聚光玻
璃三件(边有铜绿),形状为凸透镜聚光镜,这又一次证明,我国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能磨
制玻璃光学聚光镜片,并装有铜质镜框。
(六)眼镜发展史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对光学及凹凸镜成像等原理,用自然现象作了很透彻的解释,对墨子《经下》及《经下说》中的光学理论认识更深入一步,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的光学理论基础。
(七)双片无腿镜阶段(南宋、元、明)
人们经历了1000多年对单片眼镜的使用,觉得用手持镜看物体很不方便,在原始防护眼镜的启发下,经反复实验,进而产生了两枚镜片镶嵌在梁圈中,能用手持或用线绳系于脑后的双片眼镜。双片防护眼镜比较正曲光镜产生的要早,传说中的皇帝用透镜观察星星,孔子时代用水晶眼镜遮阳和眼炎等,都是防护镜,据推论,可能在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已有了双片茶晶防护眼镜。在我国西北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公元三世纪作用的一种防沙眼镜,是在蚌壳一类的物质上穿若干小孔,用以遮光及防风沙保护眼镜。
双片镶梁圈
双片镶梁圈装合页折叠式眼镜双片镶梁圈可折叠双额托式眼镜双片拱梁无圈歧合式眼镜双片拱梁镶圈有额托歧合式眼镜
装额托式眼镜。
经上述八种形式的演变,眼镜在漫长曲折的进程中逐渐成熟,并且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眼镜
(八)双片直腿眼镜阶段(明清)
从南宋至明代,人们经过三百多年对双片无腿眼镜的使用,感到丝绳挂耳有额托眼镜佩带既不方便,
也不美观,且稳定性较差。便开始在折叠式眼镜两个框外侧边沿中部装上两条直腿增强了双片眼镜的稳定性,但该款眼镜使用起来还不够方便,于是铜框门形梁直腿眼镜应云而生。这样,镜梁经历了有拱形梁向门形梁的转变,增加了眼镜的稳定性。中国式的双片直腿眼镜就在明代万历年(一五七三-一六二0年)前后诞生了。
明末清初,天才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一六二八-一六六一),江苏吴江县人,呀
会运用凹凸透镜屈光原理,按照人们的年龄不同视力要求,研制出老花、少花、远视、近视等各种镜片。这是我国主觉验光取镜的开始。
孙云球的《镜史》在我国光学仪器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我国光学仪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学者世界科技权威李约瑟在一篇研究眼镜的论文中,称孙云球为最早的光学大师。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现了一位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钢格板压焊机
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技术人才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至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
热转印墨水
结束语
如今,眼镜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眼镜的变化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外型上,更多的是它功能上的变化。各大眼镜公司例如江西亨通有限公司都普遍有着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太阳眼镜等等比较常见的眼镜类型,各种琳琅满目的款式就更不在话下,可以说是花样百出。除此之外,眼镜作为人们的穿戴产品之一,许多高科技公司将科技元素注入了眼镜当中,让其不再仅仅是解决人们看东西的一种产物,将其转变成为了拥有多种功能的高科技产品,例如被大众所熟悉的谷歌眼镜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将是眼镜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当代眼镜历史的新篇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13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眼镜   透镜   双片   镜片   水晶   视力   人们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