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现状与需求分析

中国军转民74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现状与需求分析33ri
摘要:目前,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
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下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进一步保障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纵观世界各国,我国发生灾害和事故的后果普遍比较严重,突发事件比较频繁,其中生产安全事故占比较高。面对这种严重且复杂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件,就需要完善与优化国家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应该是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兼容,构建的应急管理系统要具有系统化,智能化,人性化等特征。关键词:信息化;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一、背景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类型多
样,地震、滑坡、泥石流、雪灾、林火等灾害多发、易发;安全生产也面临很大压力,含重大危险源的
高危行业(领域)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大,尾矿、煤矿等行业条件差、隐患多。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以及应急救援处置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虽然部分地区建成了值班值守、视频会商以及指挥调度等多个业务系统和平台,这些信息化系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助推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持续稳定。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真正能用、好用的系统不多,集预防、预警、预测、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各类业务系统人机界面不友好、操作繁琐;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地理、企业分
布、人口分布、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水文资料、气象等基础数据离散、分裂,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当意外事件发生时,事故或灾害现场通信联络不畅,信息获取、视频采集能力低下,自动化监测手段匮乏、单一,各类突发事件隐患底数不清,难以高效形成辅助指挥决策信息,统一指挥、协调难度极大,不能满足快速、高效、有序反应的应急管理工作要求。
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机构是党中央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采取的重要战略决策。建立统一的领导,权责一致,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可见,该制度体系地实施是基于我国国情特点而制定的,因此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的紧急情况管理系统,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应急救援体系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国家灾害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通过加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从原先的灾后救济转为灾前预防,从单一灾害应对转为综合减灾,
从减少灾害风险损失转为减轻灾害风险,进而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保障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应急管理指挥能力建设。
在应急指挥能力中,“耳聪目明”是前提和基础,快速反应是最终目标。利用通讯、计算机、网络和视频图像等技术,围绕指挥协调、风险防范、救援处置、监管执法等应急管理核心能力需求,以应急指挥信息网、电子政务外网等有线网为基础,整合卫星通信、4G/5G 通信、集通信等设备,构建链
路畅通,指挥、控制、通信指令上下通达,情报、监测等数据实时共享的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的地市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现状与需求分析
工程仿真
(一)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现状
随着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成立,应
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应急管理对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能力不断加强,但由于应急管理部门由消防、安监、应急办等部门转隶组成,现有的各信息化系统尚未有效融合,其中在系统的覆盖面、融合深度
和应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应急管理发展的需求,具体问题如下:(1)通信技术延迟,协作调度性能比较差。当前的应急调度系统采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和对讲技术,只能在所在的部门进行安排部署,无法扩大范围实现分布式部署及远程指挥调度,无法实现部门之间的协作调度与执行的要求。(2)应急指挥调度功能比较简单,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客观需求。目前,各级部门使用的应急调度系统功能普遍都比较简单,只能使用一些最基础的功能,现阶段视频联动调度,GIS 地理信息系统联动调度等新的城市应急调度功能仍无法使用。尤其是手机可视对讲调度,短信调度,传真调度,应急业务系统联动调度等也无法实现。(3)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而系统信息则存在信息壁垒。国内开始了日新月异的通信现代化建设,各级部门都逐步建设协同办公系统、语音调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 地理信
三七的花怎样制成干茶■  何跃  郭志刚  张少斐  吴山峰
75
息系统、综合指挥系统,但由于各系统间缺乏紧密的互动和协作,无法融合,导致大量信息孤岛的存在,难以在效率上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指挥救援能力,建设一套完整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二)业务需求分析
从业务上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需
求:(1)日常应用需求。实现地市日常突发事件信息的接收、送审、处理等功能。在接报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核实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性质、影响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情况,并对突发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和跟踪,进行事件情况汇总,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应急指挥平台开展应急管理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培训,开展桌面、实战,以及虚拟化场景的应急演练。在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兼顾全局日常会议和向上与省级应急管理厅、向下与区市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视频会议的需要。(2)突发事件处置需求。主要通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风险隐患的监测,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预警信息的发布,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通过通信、综合应用等系统接报突发事件信息后,接入事件现场图像、数据等各类信息,召开视频会议,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下达命令。对接入的信息开展汇总、分析、研判,提出建设性的处置方案,为省领导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时,启动联合办公、联合应对机制,各相关部门进驻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共同开展事件应对,辅助决策。事件应对结束后,
总结分析处置情况,开展事件全过程跟踪,提出今后重点改进和加强的方面,提高应急能力。(3)大
型活动服务保障需求。各相关单位进驻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开展活动方案、流程等文件编制,开展活动服务保障协调、会商。接入活动期间各个现场图像、气象、交通等信息,接入各服务保障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召开视频会议,开展异地会商,通过数据汇总、分析研判,开展指挥调度。(4)专项应急指挥部进驻需求。特殊时期,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有关成员单位进驻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开展突发事件处置,需要接入本部门和相关部门专业系统及数据,开展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同时,对上连接省级应急部门,对下连接区市县、各委办等相关部门。
(三)系统其他需求分析
茂发跳跳糖第一,安全需求分析。安全保障体系主要依托地市现有的网络布局、硬件设施、管理体制和安全体系架构,在物理安全、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方面进行增强,并将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纳入统一的运维管理工作。系统安全设计的目标是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并在系统遇到故障时(包括硬件损坏和软件系统崩溃等),能够有效地避免信息丢失和破坏,并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地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根据系统情况,在现有物理安全的基础上,对业务服务进行等级保护加固,并按照业务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将系统划分成区域边界、通信网络、计算环境和数据安全四部分,以终端安全为基础
对这四部分实施保护,构成由安全管理中心支撑下的区域边界、通信网络、计算环境和数据安全所组成的“一个中心”管理下的“四重防御体系”。
第二,系统性能要求。要求系统软硬件整体及其功能模块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在操作方式、运行环
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系统关键设备、部件要考虑冗余,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方便。系统建设要强调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统一,连接畅通,使系统既有完整性,又有灵活性,以便于最终实现有效集成。完全遵照GUI(图形用户界面)的标准,用户只要了解实际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即可很方便地使用。
三、结束语
建设适合大应急体系的应急指挥
信息系统,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
任务。随着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提升,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明显改善,涉外应急能力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健全防控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保障能力、加强统筹推动等政策措施,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Z车位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濮阳市地震台)束线带
作者简介:何跃,生于1980年,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通信,系统集成与运维。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5:2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100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应急   系统   指挥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