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通过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气溶胶,用户通过吸食气溶胶,以达到获取气溶胶产生基质中有效物质的目的。
3.现有电子雾化装置在抽吸力作用下,气溶胶会经气流通道传输并汇集到中心出气通道内,进而被用户抽吸到嘴中。但是,气溶胶在气流通道内的传输过程中,易在图1中虚线圈a所示部分发生散乱,形成涡流。导致雾气不能完全被抽吸带走,从而在气流通道上残留形成冷凝液,冷凝液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漏液现象,最终漏液可能会被抽吸进入用户口中,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用户使用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体验感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5.雾化座,具有安装腔及出气口;
6.雾化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配合所述雾化座界定形成雾化腔;
7.第一气流通道,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雾化座内且其进气端连通于所述雾化腔;以及
8.第二气流通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设于所述雾化座内且其出气端连通于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
9.其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之间的拐角为平滑过渡的拐角。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中轴线之间为一平滑圆角。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所述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雾化座上且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12.当所述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的积液流动至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内并被所述毛细吸液结构收集。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毛细槽,所述多个第一毛细槽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雾化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毛细槽,所述第二毛细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雾化座上。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于所述雾化座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的积液经过所述导流结构流动至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根导流槽,所述导流
槽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导流槽的出液端与所述毛细吸液结构连通。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雾化壳体,所述雾化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雾化座及所述雾化芯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
18.所述雾化壳体内还开设有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出气口。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包括雾化顶座和雾化底座,所述雾化顶座与所述雾化底座共同配合并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雾化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雾化芯配合所述安装腔的腔壁界定形成所述雾化腔,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雾化顶座。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21.第一密封部,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顶座的外侧壁与所述雾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22.第二密封部,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底座的外侧壁与所述雾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2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以及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的供电组件;
24.所述雾化组件为如上述的雾化组件。
25.上述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在抽吸过程中,气溶胶由雾化腔流向出气口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与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的连通处平稳转向,从而避免气溶胶因急转向形成涡流或漏液,进而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附图说明
26.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雾化组件的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2所示的雾化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2所示的雾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2所示的雾化组件的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31.200、雾化组件;20、雾化壳体;201、容置腔;202、出气通道;203、储液腔;21、雾化座;211、安装腔;212、出气口;213、雾化顶座;214、雾化底座;215、雾化腔;216、下液通道;22、雾化芯;241、第一密封部;242、第二密封部;251、第一气流通道;252、第二气流通道;27、毛细吸液结构;271、第一毛细槽;272、第二毛细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进行说明。
39.请参阅图2,本技术至少一实施例公开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200以及与雾化组件200电连接的供电组件(图未示)。雾化组件200用于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是药液、植物草叶类液体等液态基质。雾化组件200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电子气溶胶化等。电源组件包括电池等元件,电池用于为雾化组件200供电,以使得雾化组件200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即可。
40.请参阅图3所示,雾化组件200包括雾化壳体20。具体地,雾化壳体20内具有储液腔203及出气通道202。储液腔203环绕出气通道202设置,储液腔203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
41.请参阅图4,雾化壳体20具有一容置腔201,雾化组件200还包括收容于该容置腔201内的雾化座21和雾化芯22。其中,雾化座21包括雾化顶座213和雾化底座214,雾化底座214设置于雾化顶座213远离储液腔203的一侧,与雾化顶座213共同配合并形成安装腔211。雾化芯22设于安装腔211内,雾化芯22配合安装腔211的腔壁界定形成雾化腔215。
42.请参阅图5,其中,雾化顶座213上设置有出气口212及两个下液通道216,两个下液通道216对称设置于出气口212的两侧,且连通于储液腔203与雾化腔215之间。如此,储液腔203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通过两个下液通道216进入雾化腔215,以被雾化芯22吸附并雾化。出气通道202连通外界与出气口212,出气口212与雾化腔215连通。
43.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第一密封部241,第一密封部241密封连接于雾化顶座213的外侧壁与雾化壳体20的内侧壁之间。具体地,第一密封部241可以采用硅胶
材料制成,第一密封部241用于对储液腔203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储液腔203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存在泄漏。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密封部242,第二密封部242密封连接于雾化底座214的外侧壁与雾化壳体20的内侧壁之间。具体地,第二密封部242可以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可以进一步保证雾化组件200对气溶胶和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密封性能。
45.雾化芯22包括多孔导液件和加热件。加热件设置于多孔导液件的一表面。多孔导液件利用毛细作用力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导引至加热件上,并经加热件加热雾化产生气溶胶。进一步地,雾化座21内开设有连通于雾化腔215与出气口212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251和第二气流通道252。
46.请参阅图5,第一气流通道251沿第一方向设于雾化座21内且其进气端连通于雾化腔215。具体地,第一气流通道251沿第一方向在雾化顶座213与雾化底座214之间设置,第一方向可以为雾化座21的长度方向,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方向,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第二气流通道252沿第二方向设于雾化座21内且其出气端连通于出气口212。具体地,第二气流通道252沿第二方向设置在雾化顶座213上,第二方向可以为与第一方向相交的任何方向,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二方向可以为雾化座21的宽度方向。第二气流通道252的进气端连通于第一气流通道251的出气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雾化腔215内加热产生的气溶胶能够依次经雾化腔215、第一气流通道251、第二气流通道252及出气口212进入出气通道202,并最终为用户吸入。
47.进一步地,第二气流通道252的进气端与第一气流通道251的出气端之间的拐角为平滑过渡的拐角,如图5中虚线圈b所示部分。具体地,第二气流通道252的进气端的通道壁与第一气流通道251的出气端的通道壁之间平滑过渡。在抽吸过程中,气溶胶由雾化腔215流向出气口212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第一气流通道251的出气端与第二气流通道252的进气端的连通处平稳转向,从而避免气溶胶因急转向而散乱形成涡流或堆积形成漏液,进而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251的中轴线与第二气流通道252的中轴线之间可以设有一平滑圆角。具体地,第一气流通道251的出气端与第二气流通道252的进气端的连通处形成一平滑的圆弧段。如此,能够实现气溶胶沿圆弧段平稳转向至出气口212处,避免因急转向而出现气流堆积,形成涡流,并最终导致气溶胶残留与漏液,从而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49.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为了更为有效地防止漏液现象的出现,有鉴于此,本实施例中设计毛细吸液结构27。毛细吸液结构27设于雾化座21上且与第二气流通道252连通。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能够在重力和/或毛细吸力作用下流动至毛细吸液结构27内并被毛细吸液结构27收集。
50.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252远离储液腔203的通道壁上挖设有积液缺口,第二气流通道252通过该积液缺口与毛细吸液结构27相连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抽吸力的作用下,堆积在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能够从该积液缺口进入到毛细吸液结构27中被收集,从而减少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因而有利于缓解漏液的情况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吸液结构27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毛细槽271,多个第一毛细槽
27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雾化座21上。具体地,多个第一毛细槽271可以通过沿第一方向间隔地挖除雾化座21的部分外侧壁所形成,并均被构造为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实际运用中,每一第一毛细槽271均能够通过其毛细作用力吸收并存储积液,以减少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提高用户体验。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吸液结构27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毛细槽272,多个第二毛细槽27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雾化座21上。具体地,多个第二毛细槽272可以通过沿第二方向间隔地挖除雾化座21的部分外侧壁所形成,并均被构造为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实际运用中,每一第二毛细槽272均能够通过其毛细作用力吸收并存储积液,以减少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提高用户体验。
53.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毛细吸液结构27,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5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气溶胶更加集中,故,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对第一气流通道251作收窄设计,以减小其流通横截面积,从而提升用户抽吸体验。具体地,定义雾化座21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侧第二侧。在对第一气流通道251作收窄设计时,可将第一气流通道251靠近第一侧的通道壁朝靠近第二侧的通道壁的方向设置,如此,能够收窄第一气流通道251。
55.请参阅图1及图5,第一气流通道251收窄后具有收窄空间,该收窄空间的体积为收窄前的第一气流通道251所占体积减去收窄后的第一气流通道251所占体积。进一步地,毛细吸液结构27可设置在该收窄空间上,如此,能够实现气溶胶更加集中、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提高防漏液效果。
56.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进入到毛细吸液结构27中,本技术实施例中还设计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于雾化座21上,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经过该导流结构流动至毛细吸液结构27内。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结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雾化座21上的多根导流槽,导流槽的进液端与第二气流通道252连通,导流槽的出液端与和毛细吸液结构27连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出气通道202发生抽吸动作时,第二气流通道252内的积液能够从各个导流槽的进液端进入到导流槽内,并被导流至毛细吸液结构27区域后从各个导流槽的出液端流出。
5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座,具有安装腔及出气口;雾化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配合所述雾化座界定形成雾化腔;第一气流通道,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雾化座内且其进气端连通于所述雾化腔;以及第二气流通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设于所述雾化座内且其出气端连通于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其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之间的拐角为平滑过渡的拐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中轴线之间为一平滑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毛细吸液结构,所述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雾化座上且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当所述出气口发生抽吸动作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的积液流动至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内并被所述毛细吸液结构收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毛细槽,所述多个第一毛细槽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雾化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毛细槽,所述第二毛细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雾化座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于所述雾化座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的积液经过所述导流结构流动至所述毛细吸液结构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根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导流槽的出液端与所述毛细吸液结构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雾化壳体,所述雾化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雾化座及所述雾化芯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雾化壳体内还开设有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出气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包括雾化顶座和雾化底座,所述雾化顶座与所述雾化底座共同配合并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雾化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雾化芯配合所述安装腔的腔壁界定形成所述雾化腔,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雾化顶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部,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顶座的外侧壁与所述雾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第二密封部,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底座的外侧壁与所述雾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1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组件以及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的供电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如上述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组件包括:雾化座,具有安装腔及出气口;雾化芯,设于安装腔内,并配合雾化座界定形成雾化腔;第一气流通道,沿第一方向设于雾化座内且其进气端连通于雾化腔;以及第二气流通道,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设于雾化座内且其出气端连通于出气口,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连通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其中,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与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之间的拐角为平滑过渡的拐角。上述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在抽吸过程中,气溶胶由雾化腔流向出气口时,能够实现在第一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与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的连通处平稳转向,从而避免气溶胶因急转向形成涡流或漏液,进而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户的抽吸体验。户的抽吸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

黄永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门摩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2.30

技术公布日:

2022/8/1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2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0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流   通道   气溶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