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行业外观标准

外观检验标准
                                                               
. 外观表面等级定义
结构件外观表面分为三个等级:1 级面、2 级面、3 级面,各表面等级定义如下:
1.1 1 级面 
重要外观表面,  具有装饰性、体现产品外观形象、可以直接正视到的主要外观表面。包括机柜、插框、盒式结构、拉手条的正面和正面上主要零部件的外表面,机柜前门开门后的正视面。
1.2 2 级面
主要外表面、半装饰性的经常可见的外表面。主要包括机柜(插框)方孔条正面、外侧面、后面、高度不大于 1。8 米的机柜顶面。小五金件、机柜机箱附件均定义为 2 级面。
1.3 3 级面
次要外表面和内表面,主要包括机柜(插框)内表面、底面、高度大于 1。8米的机柜顶面以及安装支架、绑线架、内部框架、内部焊件的所有表面。除 1、2级面以外的表面均定义为 3 级面。
                                     
. 外观检验条件
2.1  目视检测条件
在自然光或光照度在 300-600LX 的近似自然光下(如 40W 日光灯、距离500mm 处),相距为 500mm,观测时间随不同检测面而不同。
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 45-90°进行正常检验。要求检验者的校正视力不低于 1.2 。不能使用放大镜用于外观检验。
且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 45-90°进行正常检验。要求检验者的矫正视力不低于 1.2。不能用放大镜做外观检查。
2.2 检测面积划分
检查时,每一表面按其最大外形尺寸划为不同大小类型,表面大小划分标准如下表:
2.1 可接受的外观缺陷总数如下表
                                       
. 可接收的缺陷标准
3.1金属表面
3.1.1缺陷定义
缺陷类型
缺陷定义
对照图片
模具痕
折弯等模具成型过程中在结构件表面产生的压痕、轻微凹坑等
摩擦痕
加工过程中板材在机床台面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轻微划痕,无凹入感
凹坑
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抛光区
对机材上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出的局部高亮泽、光亮区域、焊接背面所呈现的打磨痕迹
焊渣
焊接时飞溅到焊缝以外区域的表面残渣和颗粒,牢固地附在表面
烧伤
拉丝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3.1.2  金属表面外观缺陷可接受范围一览表
提示:  L表示单个缺陷长度,单位 mmS表示单个缺陷面积,单位 mm2D表示单个缺陷直径,单位 mmP 表示被测表面允许的缺陷最大数量,单位个。
赤纬角计算公式
缺陷类型
表面大小
表面状态
合格范围
1级面
2级面
3级面
模具痕
不限
各种
不允许
可接受
可接受
磨擦痕
各种
L10 P2
L10 P3
可接受
L20 P3
L20 P4
L40 P4
L40 P台风实时定位系统4
超大
L80 P5
L80 P6
运动部件摩擦痕
不限
各种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焊渣
不限
各种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烧伤
不限
各种
不允许
不允许
S10 P2
凹坑
各种
不允许
D2 P3
可接受
D2 P3
D3 P4
D3 P4
D3 P5
超大
D3 P5
D3 P6
抛光区
各种
不允许
S100 P卤素管2
可接受
S50 P2
可接受
陷面积总和≤5%
可接受
超大
注: 
11级面摩擦痕、镀前划伤间距大于 200mm以上;
21级和 2 级表面上凹坑间距大于 50mm
3.2 喷涂表面
3.2.1缺陷定义
缺陷类型
缺陷定义
对照图片
零件间差
同种喷涂层要求的零件分别符合涂层颜要求,但组装后在相邻零件表面出现涂层颜差异的现象
喷涂保护面差
零部件的喷涂保护表面出现的发黄等和基材表面颜不一致的现象
涂层破损
涂层脱落、剥落、开裂等现象
孔洞
涂层出现的针孔、小孔洞
杂质
由材料、模具、环境或机器设备中的灰尘、夹杂物、污物等影响而在涂层中形成的不同斑点
颗粒
因材料杂质或外来物等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粒状凸起现象
喷涂保护斑点
喷涂保护表面出现的漆点、粉点等
涂料堆积
结构件孔口边缘积粉、积漆和积瘤等现象
毛边
在喷涂保护区的分界线上因去除保护材料而出现的附着力牢固的、明显的涂层多余或缺少现象
浅划痕
锐器在涂层表面产生的划痕,但未伤至底层(即底层未暴露)
深划痕
锐器在涂层表面产生的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
挂具痕
喷涂时挂具和结构件接触部位局部无膜层现象
usb存储器压铆印
压铆工序正常加工过程中在结构件表面产生的凹凸痕迹
凹坑
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焊接变形、打磨过深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
点状熔化痕
点焊位置的材料凹陷、局部变形等
擦拭印
清洁涂层表面不当而留下的水印样痕迹
涂层鼓起
由于气泡、涂层底层膨胀等导致局部产生涂层凸包
光泽差异
同一表面或者不同表面间的涂层光泽不均匀,从不同角度可看出差异
3.2.2 喷涂表面外观缺陷可接受范围一览表
提示:  L表示单个缺陷长度,单位 mmS表示单个缺陷面积,单位 mm2D表示单个缺陷直径,单位 mmP 表示被测表面允许的缺陷最大数量,单位个。
缺陷类型
表面大小
     
合格范围
一级面
二级面
三级面
零件间差
不限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喷涂保护面差
不限
不允许
可接受
可接受
光泽差异
不限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涂层破损
不限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涂层鼓起
不限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孔洞
不限
不太显眼
可接受
可接受
杂质
S≤1,且 P≤1
S≤1,且 P≤2
可接受
S≤2,且 P≤2
S≤2,且 P≤4
S≤3,且 P≤3
S≤3,且 P≤6
超大
S≤3,且 P≤5
S≤3,且 P≤8
喷涂保护斑点
不限
偏离边界≤5
可接受
可接受
涂料堆积
不限
不太显眼
可接受
可接受
毛边
不限
不太显眼
可接受
可接受
浅划痕
L≤15,且 P≤1
L≤15,且 P≤2
可接受
L≤20,且 P≤2
L≤20,且 P≤3
L≤40,且 P≤3
L≤40,且 P≤4
超大
L≤60,且 P≤4
L≤60,且 P≤5
颗粒
S≤1,且 P≤1
S≤1,且 P≤3
可接受
S≤2,且 P≤3
S≤2,且 P≤5
S≤3,且 P≤5
S≤3,且 P≤6
超大
S≤3,且 P≤6
S≤3,且 P≤10
放血笔
凹坑
不允许
D≤2,且 P≤3
可接受
D≤2,且 P≤3
D≤3,且 P≤4
D≤5,且 P≤4
D≤5,且 P≤5
超大
D≤5,且 P≤5
D≤5,且 P≤6
模具痕
不限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压铆印
不限
除盒式产品1级面外,均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点状熔化痕
不限
不允许
不允许
可接受
挂具印
不限
不允许
补漆可接受
补漆可接受
擦拭痕
不限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注 : 
钢丝绳滑轮1、1级和 2 级表面浅划痕间距大于 200mm 以上。
      2、1级和 2 级表面上凹坑、颗粒、杂质间距大于 50mm。
      3、涂料焊渣、堆积不能影响装配,如面板上方孔。
      4、 不太显眼指视距 1。2 米左右缺陷不可见。
      5、所有直径小于 0.25mm 的缺陷均可视为不可见。
      6、任何外露基材的缺陷均不可接受。
      7、挂具印尽量设置在最低级表面,如仅有 1 级面,必须满足 S≤3,且 P≤4
      8、凹坑深度≤0.5 倍板厚。
      9、污迹、手印均需擦去。
      10、必须用颜与原膜层相近的涂料修补。
3.3. 电镀表面
3.3.1缺陷定义
缺陷类型
缺陷定义
对照图片
镀前划伤
电镀或氧化前的基体材料上的迹,手摸有明显的凹感
镀后划伤
电镀之后因为操作不当等人为造成的表面划伤痕
基材花斑
电镀或氧化前基体材料腐蚀、材料中杂质、材料微孔等原因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镀层起泡
电镀不良、或因基材原因而出现
的镀层鼓起甚至脱落现象
雾状
镀铬、镀镍表面的模糊、不清晰、
不光亮现象
露白
镀锌彩钝化膜因磨擦而去除、露出锌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无钝化膜
现象呈现区别于周围彩的白
黑点
镀锌彩钝化膜因初期腐蚀变化而
出现的零星分散小黑点
水印
电镀或氧化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而形成的斑纹、印迹
挂具印
电镀或氧化时挂具和结构件接
触部位局部无镀层或膜层现象
指印
电镀或氧化后表面的指纹等缺陷
局部无鉻层
镀鉻表面因电镀工艺局限在凹槽、深孔、折弯内角等低电位区出现鉻层未镀上的现象
修补
膜层损伤、轻微腐蚀等原因而用涂
料所做局部遮盖处理
腐蚀
各种原因导致的表面金属生锈、氧化现象
镀锌彩钝化膜发生的变黄、变白、变浅等表面颜不一致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09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面   缺陷   涂层   外观   材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