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十大影响

cof机器人人类社会的十大影响
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机器人在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的担忧。
1 劳务就业
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称为钢领工人。例如,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从事焊接、喷漆、搬运、装配和加工作业,用服务机器人从事医护、保姆、娱乐、文秘、清扫和消防等工作,用探索机器人替代宇航员和潜水员进行太空和深海勘探和救援。因此,将有一部分工人和技术人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机器人,造成他们的下岗和再就业,甚至造成失业,这种无工人参与的机器人作业方式,如果真的全面普及,掀起新的工业革命,我们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转型。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前几天有个节目介绍说,机器人、三维打印、数控机床等技术,让美国的制造业正在逐渐搬回美国本土。我们都知道,廉价的人工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支柱,一旦机器人技术普及,这种经济结构必然面临一次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如何在改变发生之前未雨绸缪,抢先完成结构转型,是我们需要
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机器人所从事的这些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一般都是处于比较恶劣和危险的环境,如高温、粉尘、繁琐、易爆或高空、太空和水下等,对人体健康有害,不适人类去做。以往由人类从事这些劳动是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迫切期望能从这些中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这类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难道谁还甘愿让自己或子孙后代从事这类危险或有害健康的劳动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扩大新的行业(如第三产业)和服务项目,向生产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结构,能够在新的行业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2 社会结构
人们希望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劳动,为人类服务,但又担心机器人的发展将引起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在期待中含有几分不安。
机器人登上社会舞台和经济舞台,使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估计,人-机器的社会结构,终将为人-机器人-机器的社会结构所取代。从医院里看病的医生、护理病人的护士、旅馆、餐馆和商店的服务员,到家庭的勤杂工,还有秘书、司机等等,均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机器人相处,并适应这种共处。由于与机器人打交道毕竟不同于与人打交道,所以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某些智能机器人已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甚至具有部分学习功能。但多数机器人还称不上有智能。机器人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大可能会具有人类那种感情。机器人对所有的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例如,餐馆服务员机器人,她不会因为顾客是熟人或重要人物而特别周到地招待,也不会因为你是陌生人或普通老百姓而麻木不仁,冷眼相待。机器人不会搞不正之风,既不会以权谋私,也不懂得开后门;机器人不会偷懒,也不会发脾气,他们总是任劳任怨和不知疲倦地为人类服务。
3 社会关系
机器人的行为效应(如违法犯罪后果、社会与经济收益等)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研制者、制造者、控制者还是所有者?机器人如果杀了人,应该如何处理?是全部拆卸或分解,还
是重新调整程序?如果机器人被人所“杀”,人应该如何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一方面应该如何使机器人“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应该如何维护机器人的“合法权益”?机器人是否具有继承权?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经济与法律纠纷应该如何处理?机器人是否具有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是否可以“竞选”市长?
4 伦理观念
这是一个更加遥远的问题,值得我们考虑。当机器人的智能达到一定程度,会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会不会因为自身的损坏而感到痛苦?故意损害机器人是不是构成虐待劳工?这些现在看起来很荒谬的问题,也许在将来会成为现实。到了那时,机器人社会学、机器人伦理学可能会走进大学课堂,而机器人劳动法,可能会成为新闻热点。总之,那将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现在有点难以理解的时代,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可能也会具有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由于情感与意志的赋予,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就会越来模糊,机器人具有了“人性”,参与了社会事务与人际交往,人应该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机器人所取得的成绩,如何看待机器人的缺点和错误。机器人作为“二等公民”,应该如何确立其“社会地位”,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之间的“情”、“友情”与“爱情”。
在人机共存的社会中,伦理的构建至关重要。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机共存社会?首先,机器人的智能技术要融入更多的哲学思考,要与整个生态文明的发展相一致。即机器人不仅具备针对某个问题的高智能,而且要对其行为本身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不会威胁到人类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文明。其次,科学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外,在法律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机器人的权利和责任要进行明确规定。
5 人类安全
人类出现的一个担忧是:会不会有这样一天,机器人征服了人类后,把人关进笼子里,并在笼子门口写着,请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让机器人们来参观,就像今天人类去动物园参观猴子一样。机器人的智能将要超过人类,从而反宾为主,要人类听从它的调遣。这种担心,随着科幻小说和电影、电视、网络的传播,已经十分普遍了。造成这种担心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对未来机器人还不够了解,因而产生不信任感;二是由于现代社会矛盾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应,比如,西方社会在使用机器人后,给工人带来的失业恐惧所造成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出现机器人超过人类这种情况的。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机器人的发展与人类的进货,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是不同的。机器人要由人去设计制造,它们既不是生物,也不是生物机构,不是由生命物质造成的,而仅仅是一种电子机械装置。即使是有智能的机器人,它们的智能也不同于人类智能,不是生命现象,而是非生命的机械模仿。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涉及到人类是否能够把未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是由人类创造的,并由人掌握与控制的。人是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一切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即使有一天,机器人不听人类指挥了(当然,人类有足够的聪明和理智来避免制造这种机器人),人类还可以研制更先进的技术来管理和改造这些叛逆分子。
其实,要求机器人绝对服从人类的机器人三守则,也规定了人类要研究和使用什么样的机器人。这里的关键是,人类对高技术和新技术的正确使用。例如,原子能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也能够毁灭人类。机器人技术也是如此,它既可为人类服务,但也有可能被用于战争目的,从而危害人类安全。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个非机器人技术所特有的问题。
充退磁控制器未来的高智能机器人的某些功能,很可能会超过人,但从总体上看,机器人智能不可能超
过人类智能。至少,现在看来是如此。tokyo hot n0808
6 生活方式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类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恶劣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人类将会主要从事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时间的随意性、工作地点的游动性、工作内容的自主性、工作报酬的随机性和工作方式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必须会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个人消费、人际交往和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此外,人将会越来越多地与机器人打交道,机器人家庭保姆将会大规模地进入家庭,并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打电话时的第一句话可能是“请问,你是人吗?”或“请你的主人接电话”。
7 经济结构
机器人能够参与社会事务和人际交往以后,就会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服务领域取代人,机器人将会成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劳动大军”,那么机器人的机体制造厂、软件开发公司、程序调整中心、医院、美容店、餐馆、俱乐部、学校、托儿所、
职介所等行业将会迅速发展起来,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将会出现重大调整,机器人全面普及之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将发生改变,而生产关系的改变,则意味着政治结构的改变。想象一个工厂里全是机器人的时代,那时的机器人是不是私有制?如果是,那么谁掌握了机器人,谁就掌握了生产资料,他一个人就能开一个大工厂,而绝大多数工人都会失业,社会财富无法流动。如果机器人不允许私有,那么归谁所有?当生产力变得足够强大,甚至不需要人类参与生产时,分配方式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制作衣架
8 社会隐患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甚至拥有感情,由于其信息的处理速度快,信息的贮存量大,运转的准确性高,在许多方面具有比人类更多的优势,他们一旦“哗变”,其后果不堪设想,其灾难性不会亚于核武器的大规模引爆。机器人参与社会生活以后,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的不稳定性;机器人进入家庭(如家庭保姆、健康顾问、精神陪护等)以后,由于赋予了机器人以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家庭矛盾也日趋复杂化,将会大大提高家庭的不稳定性。
9 吸咪头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将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并使它们发生改变。例如,传统知识一般印在书本报刊或杂志上,因而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库的知识却是可以不断修改、扩充和更新的。又如,一旦专家系统的用户开始相信系统(智能机器)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多动脑筋,变得懒惰,并失去对许多问题及其求解任务的责任感和敏感性。那些过分依赖计算器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也会明显下降。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的建议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将会使智能机器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误解。在设计和研制智能系统时,应考虑到上述问题,尽量鼓励用户在问题求解中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智力积极参与问题求解过程。
10 人机一体化
情感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决定和制约着人的行为活动和其它思维活动的基本框架与总体方向,人工情感的全面实现不仅可以使计算机具有友好的、人性化的人机界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机器人或计算机具有更高的信息处理速度与效率,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到了那个时候,从纯逻辑的角度来看,人与机器人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只有机器体与肉体之间的区别了,人与
机器人之间就可以实现全面的融合:一方面,机器人的一些“部件”(包括思维“部件”),可以实现“肉体化”;另一方面,人身上的一些“部件”(包括思维“部件”),可以实现“非肉体化”;第三方面,机器人与人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例如,一个人的肉体老化后,可以将其大脑中所有的认知、情感与意志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暂时“贮存”下来,并由该机器人代为本人继续行使有关的社会职责,等本人的“克隆”体制作完成后,再把机器人的大脑中的有关信息移植到过来。总之,将来的情感机器人与人类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彼此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你争我斗”,而是“和谐同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302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器人   人类   社会   具有   技术   可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