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模板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
1.前言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l%。这些未加以利用的生物质,为完成自然界的碳循环,其绝大部分由自然腐解将能量和碳素释放,回到自然界中。事实上,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生物质燃烧是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专家认为,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持续能源重要部分,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几乎是农村燃料的主要依靠,多数生物质以直接燃烧为主,
燃烧效率低于10%。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秸秆和林业剩余物及有机固体垃圾被浪费,甚至有些地区。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烽烟四起,不但烧掉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大气,因此对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开发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生物质燃烧发电过程中,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所产生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对能量转化装置的设计,灰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系统地研究生物质的燃烧特性,以便为生物质高效燃烧发电提供理论基础。
2.主题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低压蒸汽锅炉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寻新的能源,以减少或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储存太阳能的惟一种可再生的炭源,是可持续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质能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能源;其次,生物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 与其燃烧利用中排放的CO2是相等的,在CO2总量上实现了零排放[1-2] ;此外,与煤相比,生物质通常含有很低的灰分,几乎不含硫
[3]。因此对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开发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4-5]。世界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研究计划,在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发展计划,并形成了各具特的生物质能源研究与开发体系,拥有各自的技术优势。 其它诸如美国、丹麦,英国和芬兰等正在大规模推广利用生物质能发电[6]四技术,这也是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我国早期在生物质的开发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其他技术如热解裂化,直接燃烧等工业技术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且生物质能转化效率低下运行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重大的能源作用。
2.2 国内发展状况
2.2.1 生物质制取沼气
沼气技术是我国发展最早、曾晋遍推厂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70年代,我国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曾大力开发和推广户用沼气地技术,全国已建成525万户用沼气池[7]。在最近的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家都将发展新的沼气技术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
实施了一大批沼气及其利用的研究项目和示范工程。至今,我国已建设了大中型沼气池3万多个,总容积超过137万m3,年产沼气5,500万m3天线制作,仅100m3以上规模的沼气工程就达630多处,其中集中供气站583处,用户8.3万户,年均用气量431m3,主要用于处理禽畜粪便和有机废水。这些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当地经济和我国厌氧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九五”计划中,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城市垃圾的高效厌氧技术被列为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分别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杭州能源环境研究所承担实施,现已取得预期的进展[8-9]
2.2.2 生物质气化
我国的生物质气化技术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气化炉的形式从传统上吸式、下吸式到最先进的流化床、快速流化床和双床系统等,在应用上除了传统的供热之外,最主要突破是农村家庭供气和气化发电上[10]。“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安排了“生物质热解气化及热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专题,取得了相当成果:采用氧气气化工艺,研制成功生物质中热值气化装置;以下吸式流化床工艺,研制成功l00户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与装置:以下吸式固定床工艺,研制成功食品与经济作物生物质气化烘干系统与装置;以流化床干馏工艺,研制
成功1000户生物质气化 集中供气系统与装置。“九五”期间,国家科委安排了“生物质热解气化及相关技术”的科技攻关专题,重点研究开发1MW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和农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复合纸[11]。目前全国已建成农村气化站近200多个,谷壳气化发电100多台套,气化利用技术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2.2.3 生物质制取乙醇燃料
“八五”期间,我国开始了利用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燃料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主要研究纤维素废弃物的稀酸水解及其发酵技术,并在“九五”期间进入中间试验阶段。我国已对植物油和生物质裂解油等代用燃料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植物油理化特性、酯化改性工艺和柴油机燃烧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九五”期间,开展了野生油料植物分类调查及育种基地的建设。我国的生物质液化也有一定研究,但技术比较落后,主要开展高压液化和热解液化方面的研究[12-13]
2.3 国外发展状况
2.3.1 生物质制取沼气
主要为厌氧法处理禽畜粪便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是发展较早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沼气池技术,以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作为生活炊事燃料。如印度和中国的家用沼气池;而发达国家则主要发展厌氧技术,处理禽畜粪便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目前,日本、丹麦、荷兰、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普遍采取厌氧法处理禽畜粪便,而象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处理禽畜粪便的应用示范工程。采用新的自循环厌氧技术。荷兰IC公司已使啤酒废水厌氧处理的产气率达到10m3/m3.d的水平,从而大大节省了投资、运行成本和占地面积。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将沼气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垃圾,美国纽约斯塔藤垃圾处理站投资2000万美元,采用湿法处理垃圾,日产26万m3沼气,用于发电、回收肥料,效益可观,预计10年可收回全部投资。英国以垃圾为原料实现沼气发电18MW,今后10年内还将投资1.5亿英镑,建造更多的垃圾沼气发电厂。
2.3.2 生物质热裂解气化
早在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欧共体诸国,就开始了以生物质热裂解气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到80年代,美国就有19家公司和研究机构从事生物质热裂解气
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拿大12个大学的实验室在开展生物质热裂解气化技术的研究;此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印尼等发展明家也先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芬兰坦佩雷电力公司开始在瑞典建立一座废木材气化发电厂,装机容量为60MW,产热65MW,1996年运行:瑞典能源中心取得世界银行贷款,计划在巴西建一座装机容量为20-3OMW的发电厂,利用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先进技术处理当地丰富的蔗渣资源[14]
2.3.3 生物质液体燃料
恶劣的太阳
另一项令人关注的技术,因为生物质液体燃料,包括乙醇、植物油等,可以作为清洁燃料直接代替汽油等石油燃料。巴西是乙醇燃料开发应用最有特的国家,70年代中期,为了摆脱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乙醇开发计划,到1991年,乙醇产量达到130亿升,在980万辆汽车中,近400万辆为纯乙醇汽车,其余大部分燃用2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也就是说乙醇燃料已占汽车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1996年,美国可再生资源实验室已研究开发出利用纤维素废料生产酒精的技术,由美国哈斯科尔工业集团公司建立了一个1MW稻壳发电示范工程:年处理稻壳12000吨,年发电量800万度,年产酒精2500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15-16]
3.总结
生物质能源在未来世纪将成为可持续能源重要部分。我国幅员辽阔,但化石能源资源有限,生物质资源丰富,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高新技术将秸秆、禽畜粪便和有机废水等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开发生物质能源将涉及农村发展、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平衡等诸多利益。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为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事业创造有益的发展环境。
4.参考文献
[1] Demirabas A.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iomass fuels[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04,30:219-230.
[2] Fenkins B M,Baxter L L,Miles Jr T R,et al. Combustion properties of biomass[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8,54:17-46.
[3] 闵凡飞,张明旭.生物质与不同变质程度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
5,34(2):236-241.   
[4] Demirbas A,Recent advances in biomass combustion technologies[J].Energy Edu Sci Technol, 2000(6):77-83.
[5] 胡亚才.随机热传导理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1998.
[6]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万仁新主编.生物质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物流追踪系统
[8] 同济大学等院校编.锅炉及锅炉房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 张无敌,董锦艳,宋洪川,等.生物质能利用[J],太阳能,2000 (1):6-7.
[10]钟浩,谢建,杨宗涛,等.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 其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1):4l-45.
[11]朱清时,阎立峰,郭庆祥.生物质洁净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从德奇,侯金华,金龙.生物质能开发与吉林省利用现状研究[J].农业与技术,1999,19 (6):1-4.
[13]修双宁,易维明,何芳.几种生物质热重曲线的分析[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4(2):82-85.
[14]聂其红,孙绍增,李争起,等.褐煤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7(1):72-76.
[15]陈镜泓,李传儒.热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6]付维标,卫景彬,燃烧物理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1:2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94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物质   技术   能源   研究   气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