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史视域下的《香乘》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史视域下的《香乘》及其当代价值
侯金艺  霍静雯  邓怡帆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镗床夹具
中国香文化是以芬芳嗅觉为核心的文化实践与意识形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探寻其意涵及新时代价值,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在扬州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明代文人周嘉胄呕心沥血著成《香乘》,此书总结了明代以前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全书总目·香乘》提要云:“嘉胄此编,殚二十馀年之力,凡香之名故实,以及修合赏鉴诸法,无不旁征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编次亦颇有条理。谈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2]不得不说《香乘》作为香文化的集大成者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当今学界鲜有人对《香乘》进行研究,存在学科视角不均衡,学术人才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重视《香乘》的文本特,挖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发现其当代价值,对于发扬中国传统香文化有重大意义。
一、《香乘》的内容层次与文本特
(一)《香乘》的内容层次
《香乘》集中国香学文化之大成,李维桢为之序,于崇祯辛巳(1641)刊成。“乘”有两种读音,一读ché
ng,一读shèng。《香乘》中的“乘”应读作shèng。《孟子·离娄》说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3]这句话是说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所记载的事情不过如齐桓公、晋文公之类。所用的笔法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3]其中晋国的史书名为《乘》(shèng),由此可知“乘”有史书之意,因此“香乘”可以解释为香文化的历史。
《香乘》共二十八卷,包括《香品》五卷、《香事》二卷、《香绪余》一卷、《法和众妙香》四卷、《香属》一卷、《印纂诸香》两卷、《墨娥小录香谱》一卷、《香炉类》一卷、《香诗汇》一卷、《香文汇》一卷等,涉及香品、治香、香料、香事、香诗及香文等内容,采摭极为繁富,又兼备知识性、历史性、文学性与趣味性。
本书前五卷皆为香品卷,每卷均有中心香品,并附有考证,极具史料价值。作者在介绍香品时关注其形式外观、功效作用、地理位置以及辨认方法,详细又具有条理性。例如第一卷,主要以沉香为中心,首先介绍何为沉水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约水沉。”[4]并援引《本草纲目》等古代书籍作为证明,对于香品的介绍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
卷六为《佛藏诸香》,卷七为《宫掖诸香》。佛藏诸香主要指有关佛事的香品或香事,多选自佛教典籍;宫掖诸香指宫廷用香,书中故事多体现宫中用香的奢华。卷八为《香异》,多记载有关香的奇人异事、迷信故事,多荒诞离奇。
卷九主要以自然界的香为中心,而卷十以人类社会的香为中心。卷十一到卷十二中的记载较为繁杂,无法采用前十卷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纳,内容包括异国风俗、贡香、典籍中的名词释义等。卷十三则介绍香的字义,收录有香偏旁的文字,把各类香与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相联系,赋予香象征意义,也记载了不少制香方法和香具。
卷十四到卷十七主要记载了明代以及明代以前流传的和香配方。例如《汉建宁宫中香》、《唐开元宫中香》这类宫廷合香方。也有佛事用香的合香方,例如《僧蕙深湿香》、《供佛湿香》等。
母液
卷十八收录与花相关的合香,卷十九主要记载了熏佩之香,卷二十内容分为香饼、香煤、香灰、香珠、香药、香茶等制作之法和保存方法。
卷二十一到卷二十二皆记载印篆诸香,印香亦称篆香,是将香粉放入模具压印而成,而模具型制类似篆文或是连笔的图案,故称为篆香。[5]例如《百刻篆香图》、《大衍篆香图》。卷二十二呈现的都是篆香的图案,形状精美,蕴涵丰富,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卷二十三到卷二十五介绍了前人遗漏的小众香谱,分别是《晦斋香谱》、《墨娥小录香谱》和《猎香新谱》。
卷二十六为香炉类,记载各种焚香所使用的香炉,可以给文物考古带来帮助。
卷二十七到卷二十八为《香诗汇》和《香文汇》,卷二十七是收录历代有关焚香、熏香、香药等,与香有关的诗词﹔卷二十八则是与香有关的文章,有赋、颂、铭等文体。
(二)《香乘》的文本特
宋朝的文人雅士热衷编写香谱,“洪颜沈叶”四人就是宋时较具代表性的香谱编纂者。此外,河南陈氏也有《香谱》,其原序中写道:“凡洪颜沈叶诸谱具在此编,集其大成矣。”[6]该谱中汇集了“洪颜沈叶”等十一家香谱精要,可谓是宋代香谱的一个总结之作。明代周嘉胄在《香乘》自序中道:“嗣后次第获睹洪颜沈叶四家香谱”[4],他在《香乘》中收录了前人诸谱序,对前人香学著作既借鉴,也存异,其内容和结构编排上自有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其一,分门别类、秩序井然。《香乘》囊括了丰富的香学知识,搜集了大量与香文化相关的典故趣事,收录了众多香谱等,内容上涉猎广泛,周嘉胄在编写时具有归类意识,条据清晰、井然有序,其中以《香品》卷和《香事》卷为突出代表。
《香乘》的卷一到卷五皆为香品卷,沉香单列一卷。《香乘》中每种香品除了介绍其品类、功用外,还“随品附事实”,比前人记录更为详细。《香乘》中对香品的介绍除了援引前代香谱外,还广罗地理志、佛家经典等。此外,周嘉胄不只是引述前人记载,他也结合自身,对有关香料的性质,真伪等问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如对“熏陆香和乳香是否是同一种香”提出“当从诸说为是”[4]等。
《香乘》中卷九到卷十二主要收录香事并且进行细分,如《香
摘  要:明代周嘉胄的《香乘》是中国香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采摭繁富,内容和结构编排别具一格;其叙写的香文化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内外兼修的古典美学,反映中国人以“礼”为枢的民族道德追求;《香乘》连通古今,对积累文献整理经验,传承古时制香技艺,重建扬州城市气质,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有重大意义。《香乘》具有经典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特征,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
关键词:《香乘》;香文化;当代价值
事分类(上)》中主要是记载自然界的香,或为雨露风雨等“天文香”,或为山川溪林等“地理香”等;《香事分类(下)》中则主要收入与人相关的香,主要分为“身体香”、“饮食香”等。周嘉胄在分类归纳方面比前人做得更为细致,这也是《香乘》具有经典性的原因之一。
其二,独树一帜、内涵丰富。周嘉胄创造性地将佛事用香单独罗列,赋予了其独立丰富的内涵。香品不再是佛道儒的附属,能够体现佛、道、儒文化的独立意义。
《香乘》中《佛藏诸香》一卷援引诸多佛家经典,介绍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香事、香方等,反映了香品丰富的内涵。香可以作为妙药,如《香乘》中介绍 “象藏香”时援引《华严经》道:“众生嗅者诸病不
相侵害”[4];佛家认为香能清除污秽,沟通凡圣,故香常被供于佛前;香还与人的智慧等有关系,贤圣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如《佛藏诸香》中收录了“香从顶穴中出”的传说,佛家还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好香能助人达到空净自在的境界等。在佛事之外,《香乘》还反映了一些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如《香异》卷中多处记载了关于“返魂香”的传说,“愿此香烟用为引导,尽见其父母、曾、高”[4]等,这些神异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从古至今中国人信奉的“万物有灵”的鬼神观念。
其三,视野开阔、包罗多方。周嘉胄编写《香乘》时兼具历史视野和文学视野,关注到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香乘》中收录了各类香事、香方等,对各代历史有所反映,如卷一《香品》中写道:“然秦汉已前无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广,尚书郎奏事者始有含鸡舌香”。[4]《香乘》的文学性体现于单独成卷的《香诗汇》和《香文汇》等。
《香乘》不仅收录香品,还涉及香方、香事等,这些物质载体反映出不同阶级的用香特点。文人用香更多注重香带来的精神愉悦,心灵升华;王公贵戚等多用奢靡之香来象征尊贵的身份,如《宫掖诸香》提到隋炀帝的“五方香床”等;平民用香多注重香的功用价值,重视香在治病等方面的作用。
《香乘》还注意到香文化载体“香炉”,并单列一卷。香炉的造型、花纹等可以体现各个朝代的时代风貌和思想倾向,比如两汉时期的精美熏香炉器多将炉盖设计成岛屿形状,炉体则以仙人或龙托起,这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思想有密切联系。
周嘉胄还关注到小众香谱的收录,如卷二十三到二十五收录的《晦斋香谱》、《墨娥小录香谱》和《猎香新谱》。他对这几部香谱中的香方进行了考证,这些香谱是难得的香事资料,弥补了前人在香谱搜集上的遗漏处。
其四,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宋时焚香兴盛,风雅之士普遍掌握制香技巧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即使是低档之香,也多用合香。《洪氏香谱》等宋代香谱中都对合香制法有所记载。周嘉胄对前人的合香香方进行收录整理且进行归类,分为法和众妙香、凝合花香、熏佩之香等。周嘉胄还传承了前人对印篆香的记载,照用了洪刍关于香篆的定义,虽改称为“香范”[7],但本质差不多。此外,周嘉胄对《陈氏香谱》中的印香方子进行改动和增加,添增“梦觉庵妙高印香”等佛香,他还整理了前人没有的印篆香图等。周嘉胄传承了中国合香文化,他在继承的同时也加入自己巧思,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二、《香乘》的文化意涵
《香乘》包罗广阔,无论是久远的香谱、香料的介绍,还是古代香事和香诗香词,都整理得完备齐全。《香乘》的内容所反映的中华民族文化观可以大体概括为三部分:“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内外兼修的中式美学;以“礼”为枢的民族道德品质。
(一)《香乘》与“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8],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十分依赖自然界,而变幻多端的自然灾害让人们对于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古人将大自然这一客观事物与想象中的能掌握人类命运的最高主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的提出了神鬼思想,产生了天神崇拜观念,君主常带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天神保佑人寿民安。例如《香乘》序中李维桢言:“燃诗礼所称燔柴事天,萧焫供祭”。[4]周嘉胄对于香的用途、内涵以多种方式抒写,有香料考证,有香事记载,有香诗香文,有时附以简单注解,他把先秦到明代几乎所有能用“香”这一特殊概念表现中国哲思的故事或是语录记载下来,融入进每一个香文化载体之中,以诚实客观的笔触传达出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的突出特点:“天人合一”。
经过时间的沉淀,“天人合一”观中的“天”发展为三种内涵:一是自然界;二是古人想象的把握人类命运的主宰;三是道德伦理准则。从《香乘》中源引的史籍、诗文记载来看,作者已经将“天人合一”的三大内涵融为一体,认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感悟生命存在,体会宇宙自然的内在规律,在自我灵魂和上天的沟通中,达到本我境界。
此外,《香乘》的优势主要在于周嘉胄按时间顺序对有名的诗文做了收录,并勾勒出古时人们在香烟萦绕下体会生命本真的画面。人们认为焚香静坐可以排除尘世纷扰,沉心静气,在身心空灵时以“究天人之际”。例如陈与义的《焚香》:“……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4]袅袅香烟虚无缥缈,
消声室制作它是人们沟通上天的媒介。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人的生命也在按时间的节奏流逝,如何把握生命的意义是古代人乃至当代世人追求的终极奥义。在嗅觉的作用下,人的思绪随香气飞升到天上,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上下求索中实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无论是香料来源考证、香事传说还是香诗香文,《香乘》这部书都表露出国人思想深处的文化倾向,儒家、道家、佛教的人伦天道论在此书中都有体现,例如卷二十一《信灵香》:“焚之道德,自然玄妙,可升天界......有火焚烧,无火口嚼,从空喷于起处,龙神互助,静心修合,无不灵验”[4],尽管外在表现上周嘉胄是典型的儒者,但他并没有抛弃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观念,可以说他是以儒为本,受释道影响的文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代表着同时期大多数的文人学者或者平民百姓。
(二)《香乘》与内外兼修的古典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脱胎于中国传统哲学,是围绕着人产生、发展的,因此传统美学强调人的美,所有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表现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打破时空界限,与创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实现人的力量。因此为达到以上所说的效果,中式美学必然重视鲜明的外在形式美和意蕴深长的内在美。
香炉是我国独有的物质文化遗产,《香乘》特开辟一卷专门记载与香炉有关的故事、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古人在制作、使用香炉时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香炉的外形和设计原理可以表现出古
代人所追求的古朴、典雅、协调的审美品位,人们运用香炉进行品香时的个人体验更是能传达出人所追求的享受生命、万物相连的内在艺术境界。
周嘉胄如此概括香炉款式:“炉盖如山,香从盖出,宛山腾岚气,绕组盘环,以呈山海象。古人茶用香料印作龙凤团,
炉作狻猊,凫鸭等形。”[4]香炉上雕刻着的传说中的奇兽是人们最早的审美对象,有着强大的力量,这样设计香炉是人们崇敬远古祖先的情感外化,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人们追求进步与力量的体现,不断实现人的力量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人们总是将形态各异的奇珍异石、神秘多姿的鸟兽虫鱼、飘逸出尘的仙人形象视为祥瑞的象征,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人们将这些形象雕刻在香炉之上,使得香炉成为了独具形式美的传统美学载体。
《香乘》充分体现传统美学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特点,其收录的各类传说和故事均体现了国人强大的艺术创造性和“究其本我、万物协调”的内在美学精神,如《被中香炉》中的机巧创新思维,后人无法复制出来:“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于被褥,故以为名。即今之香球也。”[4]香球内在的各个部件和谐统一,平衡旋转,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协调之道。
香炉是古人用香必不可少的器物,不少文人雅客总能在焚香时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在《香乘》的卷二十七中,陈子高写下《返魂梅次苏藉韵》,诗云:“老夫粥后惟耽睡,灰暖香浓百念消。不学朱门贵公
子,鸭炉烟里逞风标。”[4]用香这一个形式也属于一种审美活动,茶余饭后,点燃一炉香,躺在床上无欲无求,香料逐渐燃尽,化为香灰沉入炉中,而馥郁的暖香依旧萦绕在室内。人生在世,生而痛苦,抛却杂念,回归生命本身,享受人生在世的每时每刻,超脱于世俗,不以己度人,谨守本分,达到这一境界的人们可以体会到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这是人的内在美的高级表现。
(三)《香乘》与以“礼”为枢的民族品格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中国香文化起源甚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文化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而《香乘》作为香文化集大成者,其中记录的香事、香诗、香文等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以“礼”为枢纽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香文化实践中也讲究“礼”,中国很早便有燔香祭祀,而在祭祀祷告时必然要遵守用香之礼,《香乘》卷十二中记载道“今人祀夫子祭社稷,于迎神之后,奠帛之前,三上香。”[4]进香时通常用三支,且需插正,以示诚心。卷十二《辩烧香》中还提到:“释氏动辄烧香,取其清净,故作法事则焚香诵咒”[4]。 佛教与香联系密切,敬香供佛也有礼要遵,上香也以三支为宜,以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且先烧香再叩头。此外,文人雅客多以礼修养身心、结交朋友,而焚香佩香是遵“礼”的一种表现。他们在独处时不忘焚香之礼修身以自持,《香事别录》(上)中记载:“赵清献公平生日所为事,夜必焚香告天。其不敢告者,不敢为也。”[4]文人雅士还常佩戴香囊,这不仅是自洁的表现,也是与人交往表尊敬之意的礼节。
“礼”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外在之礼是不足以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的,真正的礼还需内在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认同。就敬香而言,若心不诚,那外在的上香之礼都是虚有其表,敬香也就失去其本质意义。真正的“礼”是连接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枢纽,外在之礼可以体现出内化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追求,《香乘》卷十一记载了“岑之敬读《孝经》必焚香正坐”的故事,遵焚香之礼以读《孝经》表现出了传统“尊亲敬长”的孝悌品质。人们焚香孝亲以求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则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则国家和平,焚香之礼中还包涵了人们对“和”的道德追求。礼是外在规范与内在情感的统一,“仁义智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其实都在礼的统摄下。
《香乘》表面上极富专业性,但是这一卷卷的传说、典故、诗文不仅反映了香文化的道德属性,也成为了人们遵守道德准则的有力约束。
三、《香乘》的当代价值
(一)《香乘》与文献总结
明代周嘉胄的《香乘》作为中国香文化集大成之作,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是富有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的文献古籍,而对于明代的社会情况来说,《香乘》具有超前的意识,在整理明代以前的香文化典籍时已经做到了全面收集、科学甄辨、合理总结,给后世积累了文献整理总结的原始经验。
对历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做好文献总结需要对史料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对史料涉及到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史料有争议的部分有严谨的考辨能力。《香乘》在文献总结中做到了科学辨伪和有效辑佚。例如在对沉香进行考证时共总结了十九则古代记录,引用了十二本历史典籍,内容涉及到历史、训诂、地理、香学、人物故闻等。另外,辑佚是古文献整理的课题,也是古代学科研究的基础,周嘉胄在小众、遗失香谱的收录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劳,例如书中的《晦斋香谱》就弥补了前人的疏漏之处。
可以说《香乘》整体反映了香文化,它也成为香文化的载体,更提醒后世,古文献学是古代学科研究的基础,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需要审慎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熟练的研究技能。古代文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重视古文献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香乘》与技艺传承
《香乘》的一大特就是弥补了以往香谱的不足,全方面地收录了不少制香方法以及制香须知,比如制檀香、制乳香等。《香乘》中有记载,制檀香“须拣真者剉如米粒,慢火炒,令烟出,紫断腥气即止。”[4]这里用到的是制香技艺中的“炒”,即根据需要进行清炒或料炒。再比如《香乘》中所提的制甲香,“甲香如龙耳者好,其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水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黄泥水煮令透明,遂片净洗焙干。”[4]这里用到的是制香技艺中的“煮”,主
要目的是去除香中的异味、调整药性等。《香乘》中说“炒香宜慢火,如火紧则焦气。”[4]捣香则为“香不用罗量其精细,捣之使匀。太细则烟不永,太粗则气不和。”[4]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因此当代制香技艺传承人可以从此书中受到启发,在继承前人制香方法的基础上,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制香技艺中,打造出传统而又新奇的制香技艺,让古法获得现代生命力,制作出符合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的香品,这也有助于香品以及香文化的现代繁荣。
(三)《香乘》与扬州城市气质
扬州是座历史名城,曾在历朝历代中作为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扬州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其在古代的地位。京杭大运河横贯扬州城,扬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各行各业繁荣发达,其中具有扬州城市代表性的行业非“香”莫属。自古以来便有这样一种说法——“苏州胭脂扬州香粉”。
《香乘》作为明代以前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作者周嘉胄便是扬州人,从《香乘》的自序中可以看出周嘉胄的思想倾向。他写作本书,不仅严格梳理了各种专业的香学知识,更搜集整
(下转第360页)
(上接第358页)
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最终成就了这了解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之作——《香乘》。
《香乘》成书原因除了周嘉胄本人的人生态度之外,也离不开周嘉胄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换句话说就是《香乘》成书依托扬州。一方面,扬州用香历史悠久。另一方面扬州经济繁荣导致香料贸易的兴盛,用香之风盛行。第三,扬州文人视用香为身份特征。
研究《香乘》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扬州的城市风气,为现代扬州城市形象的重建提供史料依据。
(四)《香乘》与中国香文化传播。
我国传统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香料贸易在古时就以遍布世界大多数区域,香料是世界人民大多认同的文化意象。我们的前辈已经留下了太多的香文化典籍,从中汲取关于香料用途、香制品的中国智慧以及传统香文化的内涵,成为我们复兴传统香文化和推动香文化走出国门的途径之一。
《香乘》记录了不少我国古代精妙美丽的香制品、传统制香技艺、充满韵味的古代用香传说或典故、风雅之士焚香歌咏的诗篇、佩香燃香的社会风气、寺庙供香的礼仪规范和香料贸易往来的故事等等。研究《香乘》可以唤起国人的历史记忆,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情感共鸣;保护传统香文化产业的正统性,为现代香文化产业提供历史智慧。我们可以以香为桅,扬起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之帆。
参考文献:
[1]孙亮,张多.中国香文化的学术论域与当代复兴[J].民间文化论坛,2018(04):5-18.
[2]秦蓁.周江左事辑[J].史林,2012(5):65-74+19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周嘉胄.香乘[M].日月洲,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5]张竹慧.香料的百科全书——以《香乘》一书为例[J].新北大史学,2013(13):31-55.
[6]陈敬.香谱[M].伍茂源,编.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7]王其标.扬州香事[M].扬州:广陵书社,2018.
[8]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3-10.
丹参提取物作者简介:
侯金艺(200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霍静雯(1999-),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邓怡帆(199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项目: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香文化史视域下的《香乘》及其当代价值”,项目编号:X20200001
这无疑很合时宜地对外展现出我们文化底蕴的深厚性,体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姿态和守望相助的价值取向。
四、古诗词引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性
在古诗词引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该诗句的出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经历以及其含义是否符合当下背景。例如对外援助物资标语 “云海荡朝日,春任天涯”借李日华赠予利玛窦的诗追忆中意文化交流的历史,寄托了中国对意大利人民的美好祝愿;“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这是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化用该诗句表达了两国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情谊。因此古诗词的准确引用能凸显表达者的思想内涵,更可以让接收者设身处地地感受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
(二)普及性
古诗词的广泛普及性是古诗词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针对于对外交流中的古诗词运用,广为流传的诗句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反之,晦涩难懂、生僻怪异的诗句会为接收者增加负担。“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流传甚广。此句为华春莹在回应《环球时报》记者的相关问询时表示,华春莹的这一回复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源于该句古诗的受众范围广,具有很高的普及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外交流过程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传播效果更好。
(三)场合适应性
对于古诗词的选用,应该符合其应用场合。在外交场合,面对其他国家和外媒,古诗词应选用正式庄重的名句以彰显大国风采,例如“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是习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意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应该持续关注生态问题,道路险阻漫长,但一路前行终将到达;“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出自朝鲜诗人许筠,此句流传至今,我国也积极表现出中韩友好的愿望,第一时间送出宝贵物资,这体现了中韩两国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邻里之情。
单列调心滚子轴承五、结语
龙泽罗拉百度影音中华传统诗词是当代中华诗歌文学最厚重的文化底之一。古诗词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以及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基于此,我们更应该从古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文化素养,增加文化自信,将中华传统古诗词发扬光大,做一位优秀的汉语传播者[2]。
参考文献:
[1] 林岫:会通以求超胜--论中华诗词的对外交流.中国文艺评论,2016( 004) :14-20
[2] 王媛媛: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12):2021.03.02
作者简介:
刘洋(2001-),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 x0202010166408
项目名称:近年来对外交流中古诗词引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91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扬州   传统   人们   香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