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方式

印刷方式
Tu ban yin shua
凸版印刷赵时碧Relief printing
使用图文部位凸起,空白部位低下的印版进行的印刷,习称凸印。历史悠久,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最广的印刷方法之一。古老的雕版印刷、19世纪后期以来的铅版印刷、铜锌版印刷以及仍在使用的柔性版印刷、凸版胶印均属凸版印刷。
日程管理雕版印刷(见雕版印刷)。
活字版印刷(见活字版印刷)。
铅版印刷:铅活字印刷与铸铅版印刷的统称。1445年德国人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以铅合金铸造活字,采用压榨葡萄汁机(Presse)改作压印机,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法。是近代凸版印刷之始。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将该法传入中国澳门。然而东西方文字的差异,巨大的汉字字数成为制作汉字模的一大技术难关。直到19世纪60年代,电铸制模
法出现以后,在上海等少数口岸城市,开始印刷报刊图书。铅活字不仅可以快速大量铸造,而且可以灵活排版,其效能明显优于古老的雕版印刷。到19世纪末又出现了在铅活字版上打制纸型浇铸铅版的复制版印刷方法。纸型既便于贮存,又可异地运输,铅版还可以做成圆弧状,装在印版滚筒上,进一步提高印刷速度。从此逐渐取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成为书刊、报纸的主流印刷方法。但铅字排版全系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铅是重金属,且不利于环保,有碍人身健康;印刷质量难以提高。
铜锌版印刷:使用铜和锌作凸版进行印刷的方法。铅活字传入初期,文字排版使用铅活字,图像版还得是用雕刻木版。20世纪初,照相制铜锌版术传入以后,精细图用照相加网制作铜版;线条图则制作锌版。既可与铅活字组成活字版打制纸型,浇铸铅版,又可在小型印刷机上印制图画、书籍封面、插图及商标。三铜版复制的油画彩厚重,层次丰富,是高档印刷品。到20世纪80年代,激光照排、电子分、胶印印书被大量采用,取代了铅版和铜锌版凸版印刷,使其退出历史舞台。
柔性版印刷:使用感光原理成型的高分子柔性材料做成凸版进行的印刷。最初由于使用苯胺染料油墨,故称苯胺印刷(Aniline printing),后因苯胺染料有毒被禁用,随改称柔性版
印刷(Flexography)。初期主要用于纸箱、纸盒一类低档印刷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制版材料、油墨及设备等性能的改进,印刷质量有很大提高,已跻身于书报刊(国外用于彩报)印刷行列。当凸版印刷家族其他成员已夕阳西下时,它却一支独秀显出昂扬生机。
凸版胶印:用薄卷筒凸印版在胶印机上不用润版药水,将版面上的图文先转印到胶皮上后翻印到纸上进行的间接印刷。又称干胶印。继承了凸版印刷和胶印的优点,由于制版技术难度较高,橡胶布磨损过快,使用不普遍。
                                                  (庞多益)
Ping ban yin shua
平版印刷Planographic printing
使用图文部位与空白部位处于同一平面的印版,利用油、水分子相互拒斥的原理进行的印刷,习称平印。最初的石印、后来的金属平版印刷、胶印、珂罗版印刷及无水胶印均属平版印刷。
胶印由石印演变而成。印版先将图文上的墨转印到橡胶滚筒上,再经橡胶滚筒转印到承印材料上进行的印刷。属间接印刷。是平版印刷中历史最短、但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种印刷方法。平版和胶印,现在已成通用名词。1904年美国人鲁贝尔(I. W. Rubel蛋白纯化)在石印过程中意外发现,经橡胶滚筒间接转印的印品不仅印迹清晰,还可以提高印版耐印力,因而发明此法。1919年商务印书馆率先引进胶印机。在凸、平、凹、孔4种印刷中,胶印墨层最薄,且版面有水,易引起墨乳化,影响彩表现力。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照相排字普遍应用以前,以文字为主的书刊报纸印刷主要采用铅印,高档彩图画采用照相凹印或三铜版凸印,胶印只承担一般彩印刷。1982年印刷界提出激光照排、电子分、高速胶印、装订联动的技术发展方向,加上油墨、纸张、胶印机械、器材等质量的提高,使胶印不仅能印出精美的彩印刷品,还能用高速轮转胶印机印刷书刊报纸。在纸品印刷上,不但夺走了凹印大部分市场,还淘汰了历史悠久的凸版铅印。小胶印机与电脑复印机配套形成的轻印刷系统,完全取代了打字油印,成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印刷方式。到20世纪末,昔日凸、平、凹印刷的三分天下,最终胶印成了主流。
无水胶印:印刷过程中,不用水润湿版面的胶印新方法。当对版面施墨时,图文部位接受油墨,空白部位由具有拒墨性结构的硅质胶层覆盖,起到与水一样拒斥油墨的作用,从而
完成印刷。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由于避免了油墨乳化,印品质量较好。又由于环境保护的需求和节省劳动力的优点,美、欧、日等国正积极地在推广使用。
珂罗版印刷:利用明胶与重铬酸盐感光硬化程度的不同,形成接受油墨和水的性能上的差异,作成平版的印刷方法。1868年德国人阿尔伯特(Joseph Albert)发明。珂罗金属弹片是希腊文Collo的音译,为胶体之意。又因为感光胶层是涂布在厚玻璃板上,故又称玻璃版印刷。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加网点可以复制出与原稿非常接近的有晕染效果的画面。特别适合复制阶调丰富的中国书法绘画。1880年北京延光室最早引进,用于印制书画。由于它的版面胶层耐印力很差,只有几百印,所以应用不广。
 
                                                  (庞多益)
Shi yin
石印Lithography
利用天然石灰石制作平印版的印刷方法。平版印刷之始。1798年捷裔逊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发明。平滑、干净天然石灰石板表面,对油和水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用油脂在石板表面绘写成图文以后,该部位就接受油墨拒斥水分。再在空白部位用胶水润湿,该部位就吸附胶水而拒斥油墨。经此处理,即可上墨印刷或印制版画。
19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用石印出版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和《各国消息》。在照相制版术发明以前,石印制版完全靠手工绘写,亦称绘石。1879年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引进照相制版术缩微翻拍古籍石印出版(见影印),曾使石印兴盛一时。但天然大理石板材资源有限,况石版笨重,印速很慢,逐渐被锌皮取代。锌皮经过研磨,表面形成砂目,能起到与石板表面相同的对油和水的吸附作用。锌皮不仅轻薄,还可以包裹在滚筒上,提高印刷速度。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胶印的普及,石印渐趋没落,最终被淘汰。
                                                  (庞多益)
Ying yin
影印Photolithography
用照相法翻拍原书制作平版进行印刷的方法。对于某些需要重印但又难于重新排字制版的图书,采用此法,既可免去刻版、绘图、排字之劳,更无校勘讹误之忧,保持原书原貌,不仅出书快,成本也低。19世纪70年代,照相制版术刚刚传入中国,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上海土山湾印书局等,率先采用影印,将《康熙字典》一类经典图书影印成袖珍本出版,销路甚好,获利丰厚,促使石印较快发展。进入modbus网关模块20世纪30年代以后,胶印逐渐取代石印,但它的英文名称仍然是photolithography。对于挽救珍稀善本,传播中华文化,确有其他印刷难以替代的作用。
                                                  (庞多益)
Ao ban yin shua
凹版印刷Intaglio printing
使用图文部位凹下,空白部位平整的印版,在压力作用下,凹处的印墨被转印到承印物上进行的印刷,习称凹印。是常用的印刷方式之一。1452年意大利金匠菲尼古拉(Maso Finiguerra)发明。早期主要是手工雕刻用于印制线条版画。随着技术的进步,19世纪又出现的照相腐蚀凹印,20世纪的电子雕刻凹印,均属凹版印刷。
雕刻凹版印刷:在铜或钢板上手工或机械刻出凹下线条图画,制成凹版后印刷。清康熙四十七年(切割木块1708),外国传教士来华,在清宫刻印成《皇舆全览图》。1888年王肇鋐赴日学习雕刻凹印术,翌年著《铜刻小记》。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在北京建印钞厂,从美国引进雕刻凹版印钞技术,印出第一张凹印钞票。其制版方法有两种:1)手工雕刻。雕刻师以刀代笔,在钢板上以娴熟的刀工,流畅的线条,深浅、疏密的刻线组合,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变化和质感,艺术地再现原稿人物、风景的神韵。印品墨层厚实,手摸有触感。此全系手工技艺所为,故极难仿制。多用于钞票主题图画。2)机械雕刻。用机械刻头在涂有防蚀层的钢板上刻出线条图案,然后用腐蚀溶液将花纹蚀刻凹下,制成凹印版。后者多用于钞票、证照的底纹、花边及多种有价证券的装饰图案。初期,印版是平的,采用平压印刷机,印速很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用过版的方法,将原版复制到印版滚筒上,采用圆压圆印刷,提高了印速。出于防伪的需要,该技术仅为印钞厂所掌握,外人知之甚少。
照相腐蚀凹版印刷:用照相方法将图文复制到铜滚筒表面,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多次腐蚀,使图文部位凹下,制版后进行印刷。又称影写版凹印。印品墨层厚实,彩鲜艳,用它复制油画、彩图画品质较凸印、平印为优。但制版技术复杂,设备、材料费用较高,还污染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纸品彩印方面被胶印取代;在包装装潢塑料印刷
方面被电子雕刻凹印取代;在织物印花方面被丝网印刷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电子雕刻凹版印刷:使用电子雕刻机对原稿的扫描输入及数字化处理与输出采用锥状钻石刻头或激光束,在光滑的铜滚筒表面有序地刻出大小、深浅不同的凹坑,制成凹印版后进行的印刷。由于制版过程完全是电脑控制、程序化制作,所以制版速度快,质量好,费用低。既不污染环境,又继承了照相凹印品质优良的特点,成为凹版印刷的主流方法。在食品包装、壁纸、木纹贴面纸等方面都有大量应用。
针对凹印溶剂油墨中苯易挥发有碍健康的缺点,也有采用水基墨,虽然没有环境污染,但印品泽不及前者。
                                                  (庞多益)
Kong ban yin shua
孔版印刷Porous printing
使用图文部位透墨的印版,将印墨(或浆)透印到承印物上进行的印刷。又称过滤版印
刷,是常用的印刷方式之一。也是供制作版画的一种方法。古老的型版印刷、20世纪普遍使用的誊写油印和丝网印刷均属孔版印刷。
型版印刷:也称镂空版印刷。在薄的板材上,把图文部位镂空,将版放在承印物上,料经版镂空部位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完成印刷。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江西贵溪春秋后期崖墓中发现有型版印花的织物和印花工具。在以后的秦汉至隋唐时代,在丝绸上夹缬印花已很流行,并东传日本。是用两块对称的镂空版将织物夹在中间。是指在织物上施印花纹。宋以后夹缬印花逐渐少见,镂空版印刷时有应用。系手工作业,无法镂刻精细图文,难以大有作为,印制标牌、广告、号码等偶有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7:1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83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刷   胶印   部位   方法   采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