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柜制作工艺及规范

控制柜制作工艺及规范
目录
一、前言 (1)
二、文件编制篇 (2)
三、标记篇 (2)
四、布局、排版篇 (3)
五、接线篇 (4)
六、接地及绝缘篇 (6)
七、检查篇 (6)
表A 以上文件参考国际标准 (7)
循环氢压缩机表B 导线、汇流排、紧固件配用表 (8)
表C 绝缘导线载流量计算表 (9)
表D 麻花钻与丝攻配合关系表 (10)
表E 控制柜内导线颜选用表 (11)
表F配线参考表 (11)
一、前言
统一制作规程,不仅能提高现场柜内维修的效率,并能降低新电柜对新手带来的门槛,还能缩短基层维修电工班组熟悉系统的时间,这些也可以归结为管理上的一句话“一切为用户着想”。
二、文件编制篇
1.接受图纸后,一套装订成全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材料表、面板布置图、底板布置图和端子
图等。用于全过程包括调试和图纸的存档,由技术人员保管使用。
2.直至项目的结束要保持图纸的完整性、真实性、整洁性和过程信息记录的完整性。
3.第二套图纸,包括材料表,面板布置图及底板布置图和端子图。主要用于材料核对、排版放样、
粘贴标签过程中使用。
4.第三套装订,包括原理图接线图。由接线人员在接线过程中使用并保管。
5.在图纸工艺安排过程中注意与材料表核对型号。如果发现错误立即,要求设计人员确认并签字。
6.对主电路需标明所用导线截面积,或按照设计人员书面设计截面安排(见表C)。
7.检查线路线号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比如重复和漏标线号都需设计人员填写“设计人员勘误确认表”
确认。
8.对电源线标明所需线号管数量以方便统计。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线
号统计”。原则上每一电柜线号统计设定为一打印页,以方便每个电柜线号的包装。
9.按照设备配套明细表或施工用图样(布置图、装配图等)进行领料配套。所有电器设备应有制造
厂产品合格证。
10.所有产品合格证及说明书必须保存完整,以作为竣工资料的必须文件。
11.《电缆总清册》把现场每一根电缆的规格,编号,起始点等相关信息编制成表。通过此表现场人
员可以知道总的电缆排放数量,每个柜的电缆引出数量等电缆排放总体工作量.
12.《总接线手册》中把系统中每一根电缆连线的相关信息集中的编制再一起,通过此表可以知道总
的接线工作量,并可以通过表中的线号栏把所有所需的线号预先打印出来,就免去拿着整套图纸前后线号的麻烦。备注栏中可以随时记录安装过程中的其他情况,这些信息对日设备的维护修理,和转场后的再次安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标记篇
(一)对柜内元件标签粘贴的原则是:在元件和其附近的底板上粘贴。这样无论在运行状态,检修状态甚至元件被卸下时,都一样能够起到标示作用
(二)中文标签  尺寸模板:对于单行字的标签实用30*12 对于双行字的使用30*15。操作台等此类面板元件较多的箱体上在此类元件背面贴上与正面铭牌一致的中文标签和标号将提高维修时的查效率在每个线槽盖板的端口处贴上标签会给维护后柜内复原带来方便
1.柜内元件标签均为黄。
2.元件标签按照材料清单统计并保存,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日期+“元件标签”。
3.线槽贴标签 以英文大写SWIS BT 字体打印
4.柜内中文标签均用隶书。
5.柜内中文标签标准尺寸为30mm*12mm。
6.端子标签尺寸为35mm*7mm。
7.标牌应正确、清晰,易于识别,安装牢固。
8.额定电压超过500V 的配电板应设置警告标志。
9.柜内元件安装完毕后,应立即按照材料表和原理图进行正确的标签粘贴。
10.标签在元件附近的底板和元件本体上粘贴,位置要明显易于发现,尽量不遮盖元件主要型号为准,
fxdis且不靠近人员操作位置。面板元件附近要贴上与板前铭牌一致的中文标签。
11.安装具有几种电压和电流规格的熔断器,应在底座旁详细标明其规格。
12.对组合式元件要在其安装座和元件主体上都贴上标签,以使其在任何状态下都能起到标示作用
连杆机会13.柜门上贴上每一电柜的排版图
鼠尾粟14.有机玻璃防护板均贴上防护标示
15.柜内有多个输出电压等级的电源器件时,每个电源均贴上电压等级数值。
16.380V 或220V 面板指示灯旁均贴上警示标示
17.所有的端子部位装上管径配套的白线号管,线号管上按图纸要求打印号码。号码印记向外并防
止其脱落。线号管号码的印字方向为“从左向右,从下向上”,如图1
四、布局、排版篇
对大截面导线转弯半径的考虑,对强弱电元件之间的距离放置,对发热元件的方向布置,为最大限度的防干扰对PLC 和其他仪器仪表相对于主回路和易产生干扰源元件之间的布置等等。这些都成为排版布置时必须综合考虑的问题。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4.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5.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
以利散热。
6.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
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7. 柜内的PLC 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
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8. 熔断器安装位置及相互间距离应便于熔体的更换。
9. 不同电压等级的熔断器要分开布置,不能交错混合排列。
10. 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或设加强绝缘的隔板。
11.  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地高度宜大于350mm。
12. 有防震要求的电器应增加减震装置,其紧固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
13. 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稳。
14. 导轨切割应用专用的导轨切割机。
15. 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
16. 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
点,并紧贴墙面固定。
17. 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
18.  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
KDYTT
19. 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并列安装时,
槽盖应便于开启。
20. 断路器和漏电断路器等元件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连接元件的铜接头过长时,应适当
放宽元件与线槽间的距离。
21. 用于连接电柜进线的开关或熔座的排版位置要考虑进线的转弯半径距离。
22. 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23. 其他载流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24. 控制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
25. 动力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26. 中间继电器和其他控制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
五、接线篇
接线颜请参考表“E”
1.控制线路的接线线端处理必须使用专用铜接头和与其匹配的标准压接工具
2.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柱上。
3.接线应排列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4.外部接线不得使电器内部受到额外应力。
5.接线应按接线端头标志进行。
6.开关跨接线路最小线径2.5mm²。
7.进入变压器初级绕组最小线径为1.5mm²。
8.控制线路最小线径为1.0mm²。
9.电压表导线连接导线用1.5mm²。
10.电流互感器导线连接线用2.5mm²。
11.柜内照明用线1.0mm²。
12.特殊情况:PLC、x41、y41 等接插件可用0.3mm²。当面板及柜内空间狭小时可用,但必须经负责
人同意。
13.主电路导线头、尾端部用彩塑套管进行标示(黄、绿、红)。
14.传感器信号及模拟信号线用灰导线连接,
15.电源指示灯连接导线颜与电源电压等级相符。
16.电压表连接导线颜与其指示的电压等级相符。
17.连接导线端部一般应采用专用电线接头。当设备接线柱结构是压板插入式时,使用扁针铜接头压
接后再接入。当导线为单芯硬线则不能实用电线接头,而将线端作成环形接头后再接入。
18.如进入断路器的导线截面<6mm²,当接线端子为压板式时,先将导线作压接铜接头处理,以防止
导线的散乱;如导线截面>6mm²,要将露铜部分用细铜丝环绕绑紧后再接入压板。
19.截面为10mm²及以下的单股铜芯线和单股铝芯线可直接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20.在可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接头处所有导线截面积之和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
的75%;在不易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导线的接头应置于线槽的接线盒内。
21.剥除导线绝缘应采用专用剥线工具,不得损伤线芯,也不得损伤未剥除的绝缘,切口应平整。
22.熔焊连接的焊缝,不应有凹陷、夹渣、断股、裂缝及根部未焊合的缺陷。焊缝的外形尺寸应符合
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的规定,焊接后应及时清除残余焊药和焊渣。
23.锡焊连接的焊缝应饱满,表面光滑。焊剂应无腐蚀性,焊接后应及时清除残余焊剂。
24.避免将几根导线接到同一接线柱上,一般元件上的接头不宜超过2~3 个。当几个导线接头接到
同一接线柱上时,接触应平贴、良好。
25.按配线途径量线,正确落料。且两端做好记号或套上标记套,即按配线途径进行敷设。应做到横
平竖直,层次清楚,用扎带捆扎时应注意形状美观,保持线束平直挺括,捆扎时扎带应锁紧,扎带锁头位置一般放在侧边上角处,扎带尾线留有3mm长为宜。也可将二次线敷设在专为配线用的塑料行线槽内。此时,只需将导线清理整齐而毋需捆扎
电暖画
26.扎带的位置,两扎带捆扎距离一般在100~150mm左右要求一台产品内或一产品段内距离应一致。
在线束始末两端弯曲及分线前后,必须扎牢,而在线束中间则要求均匀分布。
27.线束或导线的弯曲,不得使用尖口钳或钢丝钳,只允许使用手指或弯线钳,以保证导线的绝缘层
不受损坏。
28.线路敷设布置时,总体线束与分支线束应保持横平竖直、牢固、清晰美观。
29.线束原则上应避免在发热元件上方敷设。
30.当线束穿过金属件时,金属件上一般要套橡皮圈加以防护。如防护有困难时,二次线束必须包以
缠绕管。
31.二次线的敷设不允许从母线相间或安装孔穿出。
32.凡是不接线的螺钉应全部紧固,以防止螺钉脱落。
33.过活门处之线束,应将一端固定在柜箱的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活门的支架上,这一段线束的长
度应是活门开启到最大限度时,两支架间距离的1.2~1.4倍。并弯成U形,外面套上缠绕管,以保证活门在开启过程中不损伤导线。
34.过门处若导线数目较多时,为保证活门开闭顺利,及避免损伤导线,可从二处或二处以上过门。
35.所有仪表、继电器、电器设备、端子排及连接的导线均应有完善、清楚、牢固正确的标记套(号
码管),元件本身的连接可不用标记套。
36.二次线接在端头上应有防松装置。所有接头螺母及螺钉上紧应使用合适工具,螺母螺钉上紧后不
应有起毛及损坏镀层现象。
37.端子排的始端必须装可标出单元名称的标记端子;同一端子排不同安装单位间也要装标记端子,
以便分隔。
38.每一安装单位的端子排的端子都要有标号,字迹必须端正清楚。
39.端子排必须贴上顺序号,若不能贴顺序号的必须每隔5档用记号笔涂上记号,以便查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81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检验大纲
标签:导线   元件   端子   线槽   安装   接线   连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